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管子.法法第16》詩解8正民之經

作者:由 琴詩書畫情醫易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1-12-13

《管子.法法第16》詩解8正民之經

題文詩:

凡民從上,不從口言,從情所好,情通上下.

上之好勇,則民輕死;上之好仁,則民輕財.

上之所好,民必甚焉.明君真情,知民之情,

以上為心,心通上下,置法自治,立禮自正,

上不行法,則民不從,民不服法,不死禮制,

其國必亂.有道之君,行法修制,身體力行,

正己人正,榜樣人民,先民服法,民自聽令.

賢人行身,忘其有名;王主行道,忘其成功.

賢人至行,王主至道,至行至道,至道無形,

無形真誠,非功非名,忘功忘名,功成名就,

​真情不息,所不能已.明君至公,公以聽世,

忠臣直進,以論其能.君不私國,臣不誣能,

雖未大治,正民之經.誣能篡臣,服事任官,

列尊祿重,無以不受,勢利官大,無以不從.

功名不立,罵名千古,阿諛奉承,國以是危.

正文:

(率下)凡民從上也,不從口之所言,從情之所好者也;上好勇,則民輕死;上好仁,則民輕財。故上之所好,民必甚焉。是故明君知民之必以上為心也,故置法以自治,立儀以自正也。故上不行,則民不從;彼民不服法死制,則國必亂矣。是以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16法法)

【譯文】

凡人民趨從君主,不是趨從他口裡說的什麼話,而是趨從他性情之所好。君主好勇則人民輕死,君主好仁則人民輕財,所以說上面喜愛什麼,下面就一定愛好什麼,而且更厲害。由此,明君知道人民一定是以君主為出發點的,所以要確立法制以自己治理自己,樹立禮儀以自己規正自己。所以,上面不以身作則,下面就不會服從,如人們不肯服從法令,不肯死於制度,國家就一定要亂了。所以。有道的君主,行法令、修制度,總是先於人民躬行實踐的。

(論人)凡論人有要:矜物之人,無大士焉。彼矜者,滿也;滿者,虛也。滿虛在物,在物為制也。矜者,細之屬也。凡論人而遠古者,無高士焉。既不知古而易其功者,無智土焉。德行成於身而遠古,卑人也。事無資,遇時而簡其業者,愚士也。釣名之人,無賢士焉。釣利之君,無王主焉。賢人之行其身也,忘其有名也;王主之行其道也,忘其成功也。賢人之行,王主之道,其所不能已也。(管子16法法)

【譯文】

凡評定人物都有要領:驕傲的人,沒有偉大人物。驕傲,就是自滿;自滿,就是空虛。行事有了自滿與空虛,事情就被限制。驕傲,是渺小的。凡評價人物而違背古道的,沒有高士。既不知古道而輕易作出論斷的,沒有智士。德行未成於自身而違背古道的,是卑人。事業無根底,遇機會就簡棄其業的,是愚人。獵取虛名的人,沒有賢士;獵取貨利的君主,沒有成王業的君主。賢人立身行事,不想到要出名;成王業的君主行道,也不計較成敗。賢人行事,成王業的君主行道,都是自己想停下來也不可能的。

(君臣)明君公國一民以聽於世,忠臣直進以論其能。明君不以祿爵私所愛,忠臣不誣能以幹爵祿。君不私國,臣不誣能,行此道者,雖未大治,正民之經也。今以誣能之臣事私國之君,而能濟功名者,古今無之。誣能之人易知也。臣度之先王者,舜之有天下也,禹為司空,契為司徒,皋陶為李,后稷為田。此四士者,天下之賢人也,猶尚精一德以事其君。今誣能之人,服事任官,皆兼四賢之能。自此觀之,功名之不立,亦易知也。故列尊祿重,無以不受也;勢利官大,無以不從也;以此事君,此所謂誣能篡利之臣者也。世無公國之君,則無直進之士;無論能之主,則無成功之臣。昔者三代之相授也,安得二天下而殺之。(管子16法法)

【譯文】

明君以公治國統一人民來對待當世,忠臣以直道求進來表明他的才能。明君不肯私授爵祿給所愛的人,忠臣不冒充有能來獵取爵祿。君主不以私對國,大臣不冒充有能,能夠這樣做的,雖不能大治,也合於規正人民的準則。當前,任用冒充有能的大臣,事奉以私對國的君主,這樣而能完成功業的,從古至今都不會有。冒充有能的人是容易識破的。我想了想先王的情況,舜有天下的時候,禹為司空,契為司徒,皋陶為治獄的官,后稷為農業的官;這四人都是天下的賢人,還僅只各精一事服務於君主。現在冒充有能的人,做事當官,都是身兼四賢的職責。由此看來,功業之不成,也就容易理解了。所以,那些對高爵重祿無不接受,對勢利官大無不樂從的人,用這些為君主服務,就是所謂冒充有能、纂取財利的大臣。世上沒有以公治國的君主,就沒有以直道求進計程車人;沒有識別賢能的君主,就沒有成就功業的大臣。從前三代的授受天下,哪有第二個天下可供營私的呢?

標簽: 君主  誣能  賢人  明君  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