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資治通鑑:智者謀身成事之道,做到極致就是功成身退!

作者:由 謀略那些事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0-07-26

《資治通鑑》秦紀一 第6卷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公元前255年)

【原文】

原文太長,略。

【譯文】

燕國的客卿

蔡澤

聽說了這件事,便向西進入秦國,先讓人向

範睢

揚言說:“蔡澤是天下能言善辯之士,他一見到秦王,就必會使您為難,進而奪取您的位置。”

範睢很生氣,遣人召蔡澤來見。蔡澤進見時態度傲慢不敬,使範睢大為不快,因此斥責他說:“你揚言要取代我做秦國的相國,那就讓我聽聽你的根據。”

蔡澤說:“籲,您見事何其遲啊!四個季節按春生、夏長、秋實、冬藏的次序,各完成它的功能而轉換下去。您難道沒有看到秦國的商鞅、楚國的吳起、越國的文種的下場嗎?這有什麼值得羨慕的呢?”

範睢筆意辯駁說:“有什麼不可以的!這三個人的表現是

節義

的準則,忠誠的典範呀!君子可以殺身成名,並且死而無憾。”

蔡澤說:“人們要建功立業,怎麼會不期望著功成名就、全身而退呢!身命與功名都能保全的,是上等的願望;功名可以為後人景仰效法而身命卻已失去的,就次一等了;聲名蒙受恥辱而自身得以苟全的,便是最下一等的了。商鞅、吳起、文種,他們作為臣子竭盡全力忠於君主取得了功名,這是可以為人仰慕的。但是

閎夭

、周公不也是既忠心耿耿又道德高尚、智慧過人嗎!從君臣關係上說,那三人雖然令人仰慕,可又哪裡比得上閎夭、周公啊?”

範睢說:“是啊。”

蔡澤說:“如此說來,您的國君在篤念舊情、不背棄有功之臣這點上能與秦孝公、

楚悼王

、越王哪一個相比呢?”

範睢說:“我不知道能不能比。”

蔡澤說:“那麼您與商鞅等三人相比,誰的功績更大呢?”

範睢說:“我不如他們。”

蔡澤說:“這樣的話,如果您還不引退,將遇到的災禍恐怕要比那三位更嚴重了。俗話說:‘太陽升到中天就要偏斜而西,月亮圓滿了即會漸見虧缺。’進退伸縮,隨時勢的變化進行調整以求適應,是聖人的法則。現在您仇也報了,恩也報了,心願完全得到滿足卻還不作變化的打算,我私下裡為您擔憂!”

範睢於是將蔡澤奉為上賓,並把他推薦給昭襄王。秦王召見蔡澤,與他交談,十分喜愛他,便授與他客卿的職位。範睢隨即以生病為藉口辭去了相國之職。昭襄王一開始就讚賞蔡澤的計策,便任命他為相國。但蔡澤任相國幾個月後,即被免職。

【解析】

此時的

范雎

處境並不是很好,一來因為范雎推薦的王稽、

鄭安平

出問題,范雎要承擔連帶責任。往輕了說,罷官降職。往重了說,搞不好殺頭都有可能。

如何處置范雎秦王自己也為難,所以才會有秦王敲打范雎,范雎雖然看出秦王心思,但也無可奈何。

王曰:“今武安君死,而鄭安平、王稽等皆畔,內無良將而外多敵國,吾是以憂!”應侯懼,不知所出。

秦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其一,范雎本身戴罪,要處置給朝野一個交代,算是定人心。

其二,長平之戰後,雖然沒有趁機滅趙,但是趙國元氣大傷,天下已經無有能和秦國對抗的國家。范雎對於秦國的價值基本上沒有了。

其三,此時秦王已經七十一歲(秦王19歲登基),縱然古代貴族懂得養生、生活條件好壽命能長。但是再長,71歲在當時已經算是高壽了。秦王料定自己時日無多,要安排後事,朝野中就要選擇能夠輔佐新王平衡實力之人。

其四,白起之死固然有白起自己作的因素,但若沒有范雎推波助瀾,白起也不可能真死。對於白起之死,秦國國內有怨氣,這股怨氣需要發洩出來才行。

王乃使使者賜之劍,武安君遂自殺。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其五,范雎身居相位(公元前266年起)11年,多少人想升而不得,多人眼紅他的位置想把他拉下來。

這些因素之下,范雎的確要動一動了。

但是怎麼動?要考慮這三個因素。

第一,范雎的性格

透過范雎報復

魏齊

,天下都知道範雎是個睚眥必報之人,如果在處理范雎的時候,但凡有點讓他不舒心、委屈,搞不好他就要報復。

第二,范雎的身份

當時秦國吸納了很多六國來的人才為其效力。范雎就是

關東六國

出身。現在范雎身居高位,處理了他,那麼關東六國之人會怎麼想,是否願意再為秦國效力。

第三,影響

所謂影響說白了要動范雎,不管是軟的還是贏的,都是卸磨殺驢。一旦這

樣做了,以後誰還願意忠心為秦國辦事?

所以,范雎要優待,而且處理的過程和結果要皆大歡喜。

於是乎,蔡澤出現了。

對於蔡澤到底是摸到了秦王的意思故意如此,還是說他壓根就是秦王安排的說客。這兩者皆有可能。但是後者可能性更多一些。

為什麼這麼說?

王新悅

蔡澤計畫,遂以為相國。澤為相數月,免。

在范雎辭職之後,秦王讓蔡澤擔任國相,但是沒過多久就免了。這說明蔡澤是過渡品,時間一到作用就沒了。而蔡澤的作用就在於說服范雎功成身退主動辭職。

但是范雎真是被蔡澤說動的?未必。

以范雎的聰明才智,他未嘗看不出秦王對他已經有所不滿。之所以不退,其實也是在等待一個契機。

與其說蔡澤說服了他,倒不如是他藉著蔡澤的說服作為一個臺階合理的走人。

如果是范雎在秦王表態後直接稱病走人,那麼秦王會不覺得范雎猜透了自己的心思而故意走人避禍,甚至懷疑范雎心理是否有恨意。

但是如果是在經過蔡澤說服之後,懂得了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進退嬴縮,與時變化,聖人之道也。”

的道理,這樣的再走,心理狀態又會不一樣了。

前者是遺憾無奈,後者是坦蕩自然。兩種不同的心態,必然產生不同的後果。

人心的把握就是這麼微妙。

【啟發】

對於咱們來說,

功成身退

嚴格來說不一定要像如古代謀臣武將張良、

姚廣孝

、李泌那樣,幫帝王平定天下後,辭官不做隱居山林。

現代職場中的功成身退,更多是一個分利留餘地的過程。

如果你是領導者,工作有功,別想著都把功勞攬到自己身上,功成身退就是把功勞推給上級、分給下級。既能夠讓上級看到你懂事、會做人,又能讓下屬覺得你是一個值得跟隨的領導。

如果你是一個員工,工作有功,也別想把功勞攬到自己身上獨吞。功成身退記得要有功歸上,稍微帶一帶身邊的同事,這既是分攤仇恨、拉攏盟友,更是表明心跡。

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會因為你功成身退、有功歸上、分給眾人而少一份。

或許別人也並不是真要拿你什麼,也可能就是要你這麼一個態度,僅此而已,可惜懂的人不多。

所以說,

智者、聖人的功成身退不是真的退,而以退鞏固所得

,如同人要跳得高必須先蹲下一般。

標簽: 范雎  蔡澤  秦王  範睢  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