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文明之光》之《發明365》7月10日,火箭的發明(2)——V2火箭的發明人馮∙布勞恩

作者:由 吳軍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5-10-10

瞭解我們人類技術發展的歷史,尤其是發明的歷史,就有利於瞭解我們的文明,也便於我們看清楚未來。——《文明之光》之《發明365》 序言

節選自《文明之光》第16章《兩個人的競賽》。

1944年6月6日,軍事史上最著名的D日(D-Day)。這一天,艾森豪威爾將軍率領的盟軍在法國諾曼底成功登陸,之後盟軍迅速向納粹佔領的法國縱深推進。納粹德國離最終的失敗已為期不遠了,在戰爭中飽受德國空軍襲擊的倫敦人似乎可以鬆一口氣了。然而,到了9月8日,一個龐然大物從天而降,落在倫敦西南部的奇希克(Chiswick)地區,並引起了大爆炸,炸死3人,炸傷22人。和往常不同,這次襲擊事先沒有預兆,沒有警報。甚至在爆炸發生後,附近的居民才聽到空氣中傳來的炸彈呼嘯聲,因為這種飛行物的速度是音速的4倍。倫敦的居民再次陷入到恐慌裡。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這種飛彈(當時德國人給它起的名字)的襲擊持續不斷,直到盟軍摧毀了德國的飛彈基地為止。

其實英國情報部門早就得知德國在研製一種能夠進行遠端打擊的秘密武器——飛彈,但是對它的細節一無所知。我們現在知道,這種名為V-2的飛彈是一種短程導彈或者說短程火箭,它能夠以每小時5760公里的速度(即4倍音速)飛行幾百公里。德國在火箭方面的技術明顯領先於盟國。

到了1945年,德國的敗局已定。這時的盟想得更多的已經不是戰爭本身,而是如何處置戰敗國和建立戰後新秩序。美國是一個重視人才的國度,他們看中了德國的人才,尤其是掌握火箭技術的精英。相比之下蘇聯人更看中德國和日本留下的機器裝置,他們洗劫了德國的工業區和中國的東北。1945年4月,一個特殊的美國調查團來到戰爭還在持續的德國,團長是陸軍航空隊的西奧多∙馮·卡門(Theodore von Kármán,1881—1963)少將。這位出生於匈牙利的將軍其實並不帶兵,而是一位數學和力學家,因為肩負了特殊使命,才以美軍人員的身份行動。在這個幾十人的調查團中,還有一位來自中國的黃面板黑頭髮的年輕人,他是馮∙卡門的學生,當時的軍銜是陸軍航空隊上校。在美軍護衛下,調查團冒著戰火深入德國,封存了德國的最高科技機密,並邀請德國一流科技人才為美國效勞。馮∙卡門後來被譽為美國航空之父,並且在1963年被肯尼迪總統授予美國第一屆國家科學獎。他的這位學生後來回到了中國,成為中國的導彈之父,他就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他在當時調查團裡的職務是火箭組組長。

不過,我們這一章故事的主角並不是這兩位導彈之父,而是一位比錢學森還小一歲的年輕人——V-2火箭的設計師馮∙布勞恩(Wernher von Braun,1912—1977)。

《文明之光》之《發明365》7月10日,火箭的發明(2)——V2火箭的發明人馮∙布勞恩

《文明之光》之《發明365》7月10日,火箭的發明(2)——V2火箭的發明人馮∙布勞恩

圖7。10 被美國航天局譽為世界航天史上第一人的馮∙布勞恩

1945年5月的一天,錢學森所在的美軍部隊在巴伐利亞俘獲了一名叫馮∙布勞恩的火箭工程師。或許是因為他的名字和職業都和美國要找的人對得上,錢學森等人得知後欣喜如狂,連夜提審了他。這位德國人得知他們的來意後,對錢學森說:“我想你們要找的是我哥哥沃納·馮·布勞恩,我的名字是馬格努斯·馮·布勞恩(Magnus von Braun),我哥哥發明了V-2導彈,我們都想向你們投降。”在馬格努斯幫助下,錢學森等人終於找到了沃納∙馮·布勞恩。馮·布勞恩見到美軍調查團後說:“我知道我們創造了一種新的戰爭模式。問題是現在我們不知道,應該把我們的才智貢獻給哪個戰勝國。我希望地球能避免再進行一場世界大戰,我認為只有在各大國導彈技術均衡的條件下,才能維持未來的和平。”最終馮∙卡門和錢學森等人讓馮∙布勞恩相信將火箭技術交給美國人對世界和平更有好處,於是他隨馮∙卡門等人來到了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