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如懿傳》喪到了最後一刻

作者:由 娛樂硬糖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8-10-15

作者|謝明宏

編輯|

李春暉

直到最後一刻,《如懿傳》也沒有真正的反轉可言。黑化和反殺,通通是沒有的,

只有初心和死心。

《如懿傳》喪到了最後一刻

因此,評價的聲音主要有兩種:主角人物缺乏代入感的假宮鬥VS婚姻圍城裡的真悲劇。

前者多半覺得《如懿傳》不如《延禧攻略》的“爽”。女主角

魏瓔珞

一路從包衣宮女晉升皇貴妃,遇神殺神,遇佛殺佛,也將點選和話題推向巔峰。即使劇情頗多經不起推敲,但機靈的觀眾從中讀出了“職場寶典”和“戀愛心經”,以及現實生活中難得的爽。

後者大多感慨《如懿傳》是好狠鬥勇的宮鬥戲裡的“清流”。如懿身在後宮卻生而柔軟,儘管不免有權力鬥爭的殘酷,卻也挾帶了無可奈何的真情。特別是周迅在80集之後的表演,將愛的啟蒙和戲劇化的道德困境注入權謀故事,感性的觀眾從中讀出了“婚姻真相”和“女性困境”。

《如懿傳》喪到了最後一刻

作為一部宮鬥劇,“爽”和“喪”到底哪個更重要?

喜歡“爽”的,自然可以嘲諷《如懿傳》像“全文疲軟結尾硬昇華”的爛作文,白蓮花女主毫無生氣和鬥志;喜歡“喪”的,無疑可以挖苦《延禧攻略》狹窄的價值取向,借權力爭取權力,在鬥獸場裡爭奪生存資源。

“爽”派代表

魏姐

,明確“誰都不愛”的原則,攻略皇帝碾壓對手,贏得無數喝彩;“喪”派教主如懿,明確“只愛皇帝”的初心,處處受挫跌落雲端,換來萬千感慨。

本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硬糖君有必要把宮鬥劇的“喪”和“爽”掰扯掰扯。

甄嬛羨慕如懿,合理嗎?

如果說《甄嬛傳》是宮鬥裡藏愛情的話,《如懿傳》則是愛情裡藏宮鬥。

遙想上一屆宮鬥MVP甄嬛“萬丈雄心難為尼”,回宮之後氣死皇后,綠死皇帝,登上權力巔峰。

可萬萬沒想到,在《如懿傳》第86集,她竟然說出了這樣一番話:

“哀家把那些經幡,送到安華殿的時候,心裡真是敬服如懿。哀家活了這一輩子,看盡了前朝後宮的明爭暗鬥,波詭雲譎。可在如懿這裡,恩寵也好,權勢也好,後位也好,她都沒放在眼裡。唯將情分盡到底,求一個善惡有報,生死無怨。這哀家有時候在想啊,

我在這宮裡,苦熬了這一輩子。與如懿這般,保有一絲本心,到底哪個是真自在了呢?

《如懿傳》喪到了最後一刻

帶給觀眾無盡“爽感”的甄嬛,卻敬服“喪後”如懿,並丟擲了發人深省的終極拷問:宮鬥劇獲得最終勝利的人,是真的快樂嗎?

出身普通官吏人家的甄嬛,本是清純、簡單、才情兼具的小女子。但一入後宮,就必須接受你死我活的叢林法則。她要直面飛揚跋扈的華妃在明處的直接攻擊,又要提防外表嫻靜內心陰險的皇后在暗處的手腳,還得承受好姐妹

安陵容

的無情背叛。

《如懿傳》喪到了最後一刻

與世無爭、息事寧人,在宮鬥宇宙中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善在其中被驅逐,最受推崇的是以惡制惡。工於心計、處處計算,也就成了宮鬥劇預設好的臉譜化人物性格。

人性的惡,因對手的先作惡和主角最終的成功上位,獲得了合法化的自證

。即使是甄嬛所謂的真愛果郡王,也在她通往權力巔峰的路上由她親手賜死。

而如懿恰恰選擇一條違背傳統宮鬥法則的“必死之路”:她相信愛情,既要做乾隆的皇后,更想做乾隆的妻子。被陷害住冷宮,相信乾隆會查出真相還她清白;不爭寵奪後位,相信她的地位全靠皇帝對她的情分,爭也沒用。

甄嬛勸過她,海蘭勸過她,但都無法泯滅如懿對“一生相守”的嚮往。一如她所說:“對臣妾而言,最貴重的,不是這些身外華物,而是在絕望裡皇上不會放開臣妾的那雙手。”

但恰恰最先放開如懿雙手的正是乾隆。為了寒香見抽如懿耳光,為了幾個煙花女子抽如懿耳光,為了羞辱如懿閹

凌雲徹

隱形抽如懿耳光。當如懿用吊命的湯藥給枯死的綠梅澆水時,“真相大白”的乾隆與她進行了最尷尬的寒暄。臨走,如懿祝木蘭秋獮的乾隆平安,乾隆回頭,便是兩人此生的最後一面。

《如懿傳》喪到了最後一刻

如懿不是無法原諒乾隆,她是無法原諒對愛的執念。眼前人已非昨日人,今相見不如永不見。周迅給出了散文詩般的表演,一箇中年女子內心世界翻湧的感受以異常平靜的層次感在畫面上泛開:

她痛苦於生存環境的逼仄,更痛苦於在一個封閉的系統裡,看不到逃逸的可能,她試圖堅持的愛和平等的信念沒有容身之地。

周迅演出的如懿,在對丈夫、養子、姐妹和侍女付出感情時,是渴望在平等和理解的基礎上締結“

命運共同體

”。這樣一個從一開始就對

權力遊戲

保持警醒的女子,至少在此刻,讓人想象了宮廷劇的另一種展開可能。

“影子”宮鬥

《如懿傳》更新到86集,迎來了“炩妃最佳辯手”和“86集極度舒適”的兩個熱搜。充分證明了“後程發力”等於放屁的真理。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

引起極度舒適的86集,難道不是因為前85集極度憋屈?時間未免太長!

《如懿傳》喪到了最後一刻

老實說,不論是完成於2012年的《如懿傳》原作,還是如今的《如懿傳》劇作,都不是理想的文字:因為其人物不是完整的主體,而更像

德勒茲

定義的“碎片”和“樣本”。大量人物承擔著標籤化的功能,這就理所當然出現了各種人設殼子和牽線木偶式的表演。

既然如懿的設定是不作惡,但宮鬥又需要作惡,於是海蘭承擔瞭如懿所有的“髒手任務”。幫她調查真相,幫她處理餘孽,幫她殺死仰慕者凌雲徹。甚至在自己兒子剛死的時候,忘掉悲傷立刻為如懿求情。

姐妹做到這個份兒上,已經不是友情是愛情了吧?其實,海蘭的角色,本質就是如懿的“影”。

為保證女主的純潔化,而承擔一切作惡功能。

“影”是不能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和行動的,因此海蘭的行為也缺乏內在邏輯。愛者贊其為“小天使”,惡者以其為“女主走狗”,反正就都不是正常人。

《如懿傳》喪到了最後一刻

海蘭角色的這種“功能性”十分明顯,容易被忽略的是:其實炩妃也是“影”,是乾隆的“影”。

炩妃讓人無法忍受的兩大“金手指”是:(1)做壞事技巧也不高,但愣是總能成功,還沒人發現。(2)即便皇帝已經懷疑她犯錯,很多時候都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縱容。

熱愛“養成系”的乾隆,一手調教個“小琵琶精”不滿足,因為小琵琶精身上本就有太后的意志,並且具有自我意志。而第二次調教的炩妃,就很完美了。宮鬥中,她是最瞭解乾隆性子和逢迎乾隆的人。換言之,

她就是乾隆內心的黑暗面:

乾隆想喝鹿血酒,炩妃就悄悄在宮裡配;乾隆想寵幸江南煙花,炩妃就暗中安排。以至於好幾次如懿覺得乾隆不公,乾隆都甩出一句:“炩妃是朕親手調教的,難道朕親手教出來的人會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

《如懿傳》喪到了最後一刻

乾隆不是不相信炩妃的“惡”,他是不相信自己的陰暗面。如懿也並非不能做“惡”,她的惡都讓海蘭搶著做了。

《如懿傳》的整體懶散和拖沓也就在於此:乾隆和如懿藏在背後,主要靠他們倆人的影子炩妃和海蘭宮鬥。

大家又不是皮影戲愛好者,誰能喜愛這彆扭的敘事邏輯?

而在這種人格分化和行為分化中,人物本身的複雜性和故事性也就被消解了。四個最主要的人物,都損失了大半魅力。

型別化的宮鬥圍城

作為一名資深古裝劇愛好者,每每看到熒屏上反覆興起宮鬥劇,硬糖君內心都況味複雜。除了對於畫面上陳陳相因的套路複製產生應激性厭棄,還有很多無奈,來自產業資本對流行文化淺薄一面的有意選擇和刻意放大。

從宮鬥鼻祖《

金枝欲孽

》到後起之秀《甄嬛傳》,再到年度爆款的《延禧攻略》,以及與它人物相交叉,時空相重合的《如懿傳》,那些越來越鋪張的

服化道

和越來越精緻的妝容,如何愈加偏斜地進行著刻板性別敘事,並換著花樣抽空了女性的獨立主體價值?

蘇格拉底在午後散步伊力蘇河畔時,曾對

斐德若

有一個修辭學上的告誡:一句話重複兩三遍,若不是辭不達意,就是對題目根本沒什麼興趣。這句話用於《延禧攻略》,意外合適。

《如懿傳》喪到了最後一刻

伶牙俐齒的魏瓔珞時時處處口若懸河,N 遍重複“我要復仇”以及N+1 遍“我要強大”。無論面前是敵是友,是熟識的相知還是第一次遇到的陌生人,只要感到對方有惡意釋放,立刻戰神附體,一邊出語犀利,一邊拳腳相向。這熟悉的一幕是不是像極了電競中的英雄打野?凡是擋在前路的來者都要像團滅野怪殭屍那樣無差別砍砍砍。

“爽文”+“逆襲驚喜”的雙重快感確實為宮鬥劇贏得了可觀熱度,但一味追求快進劇情也充滿了套路惰性。硬糖君本身是爽片的忠實擁躉,但有時也覺得,

愛看爽片這件事,其實挺喪的。

哎,還不是生活中不夠爽,才需要這樣的“代糖”,甚至“糖精”。

反觀如懿的“一喪到底”,其實也是“初心”到底。從人格來看,如懿是成功的,她把愛的執念堅持到底,也把自己的人生原則堅持到底。但從商業來看,《如懿傳》或許是失敗的。儘管悲劇似乎比爽劇更加震撼人心,但“喪”和“宮鬥”參合在一起,的確水土不服,像是修真人士跑錯了片場。

《如懿傳》喪到了最後一刻

整個《如懿傳》,有兩幕硬糖君個人最喜歡:一是如懿安靜地看著落雪,二是她在夕陽裡回望當初和乾隆嬉笑的城樓。前者她是充滿希望的,後者她已知道蘭因絮果的苦澀。

對於宮鬥劇來說,“爽”能贏得觀眾,“喪”能贏得尊重。“充滿喪缺少爽”的《如懿傳》的寶貴之處在於:當所有宮鬥爽劇,都試圖引導受眾走向人性功利的一面時,它展現了柔軟的精神著陸和靈魂的理想彼岸。

儘管這個彼岸,如懿沒到。

《如懿傳》喪到了最後一刻

標簽: 如懿  如懿傳  乾隆  宮鬥  宮鬥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