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飛跳臺不是腳先著地是怎樣一種體驗?

作者:由 高子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5-08-22

飛跳臺不是腳先著地是怎樣一種體驗?路小尚2015-08-22 20:53:57

不謝邀。

千萬別戴錶。

飛跳臺不是腳先著地是怎樣一種體驗?fridayinlove2015-08-22 23:23:45

穿屁墊!穿屁墊!穿屁墊!

(當然還有頭盔就不用說了)

——-電腦上更新的分割線——

就“如速度不夠沒有進入甜區”分享一個悲傷體驗:一米高左右的盒子上下來,雙腳落地,沒有進入甜區落在平地,吃虧在大早上頭一趟頭晚上零下二十多度完全凍硬了,身體可能也沒有完全熱身。後果是前腳腕立刻腫起,兩星期才消腫,一年多以後的現在還沒有完全好 。。。

“空翻時後揹著地”——朋友有次摔了個同款,影片放在youtube了,我去找找連結。我沒有體驗,我只有陡坡邊緣上打滑掉下去後揹著地的體驗(冏),後來影片上看大概摔落距離一米,體驗是原地坐了五分鐘才緩過勁

飛跳臺不是腳先著地是怎樣一種體驗?李首均2015-08-25 07:11:01

謝邀

看題主是要練習跳臺,那首先給題主建議一個最基本的原則:由易到難。

先由滑道上的平地跳練起,然後在滑道邊上一些複雜地形(小包之類的地方)上練習跳躍。再去公園從最小的跳臺練習,最後依次逐漸跳大一些的跳臺。

一定要把當前的級別練到純熟再去挑戰下一個級別。

因為小的跳臺即使摔了也不會有什麼問題,而且小跳臺的容錯率比較高,速度沒控制好問題也不大,滯空時間短,所以即使平衡沒找好,能在還沒失控之前就落地了。

要說摔跤的話,那太平常了。練一個新動作總要摔幾回的。如果循序漸進打好基礎,不出大的差錯的話,一般都能腳先落地。即使摔倒也是腳先落地,然後順勢躺下或者趴下。這樣摔倒應該算是最輕鬆的了。畢竟大部分的衝擊力都腿緩衝掉了。然而,有一個例外,就是腳先落地後卡到刃。大家初學單板的時候大多都體會過卡刃。龜速時卡刃都把人摔的夠嗆了,落地時的速度可是很快的。卡刃的後果可想而知。

如果不是腳先落地,那意味著落地時的衝擊力被身體相對更脆弱的部分承擔了。一般會摔的比較疼,而且觀賞性很高。

還有兩個要素要說,一個是速度,一個是雪況。

速度其實是最關鍵的。確保落在降落區(甜區)是最重要的。這時候即使摔到了,即使沒有腿先落地,都不會有太大問題。可能會摔的很疼,但是不太會受傷。寧可速度略慢一點也不要過快。樓上有人說別摔到平臺上。對於pro級別的超級大跳臺是這樣的。這種跳臺從跳躍軌跡的最高點到平臺有大約三層樓那麼高,落到平臺上基本保證就進醫院了。像雙板花式的傳奇人物Candide Trovex就是這麼受傷的。但是我們業餘愛好者玩的跳臺沒那麼高,能把人拋起一層樓高的跳臺就已經很厲害了。從這個高度落下來,再加上是雪地,一般問題不會太大。

但是,如果速度過快就很麻煩了。因為降落區是一個很陡的坡。落地晚了一點,你的落差就會增加很多。落地時的速度和衝擊力就會大很多。再者,一旦離開降落區,坡度就沒有那麼大了,更多的衝擊力被分擔給滑手承擔。這就和落到平臺上的情況差不多了,但是衝擊力不知道大了多少。所以,即使是小跳臺,一旦速度過快跳過了,是非常危險的事情,非常容易受傷。我見過幾次公園裡的事故,人被直升飛機送去醫院了。大部分情況都是速度過快,跳過了造成的。

說兩個我自己的例子吧。我有兩次摔的比較嚴重,都是因為速度過快。第一次是一組小的三連跳。中間沒有減速,所以最後一個跳臺完全飛過了降落區。當時是直跳,落地時重心還是很正的。但是衝擊力太大了,我已經深蹲到了底,用盡了全力也沒能完全卸掉衝擊力,於是向後倒了。滾了兩圈才停下來。摔到了後腰,疼了半個月。第二次更嚴重。在一箇中型跳臺想嘗試540,於是多放了點速度。結果當看到降落區的時候發現壞了,怎麼離地有這麼高!!!當時我目測感覺從來沒有離地這麼高過。心想這下完了,恐怕要進醫院了。幸好落地時腳先落地,然後重重的摔在屁股上。當時感覺身上像被一個千斤的大錘砸了一下。(請想象動畫片裡那種寫著100T的大錘子。)感覺內臟都要碎了,疼的不行,而且完全喘不過氣來。萬幸這個跳臺的降落區很長,我沒落在平地上。摔倒後雖然難受無比,但是還能動。我就趕快順著降落區的坡連滑帶滾的挪到了邊上,把降落區讓開。然後躺在那歇了五分鐘,終於感覺好些了,趕緊摸摸全身上下,好像沒有摔斷的地方。萬幸萬幸。雖然沒有大問題,但是最先落地的左半邊身體,從腳踝到膝蓋到屁股到肋骨到肩膀到手腕都感覺有輕微的拉傷。下午沒有再滑。然後休息了半個多月。

再說說雪況。有新雪當然是最好的情況了。這個時候可是嘗試一下比較刺激的動作。即使不成功也不會摔疼。比如如果條件合適,有包,有粉雪,我會試著做個前側翻tamedog。雖然成功率不高,但是就算是大頭朝下栽下去也無妨,頂多灌一腦袋雪,有點涼,還能活躍一下氣氛。有一次我去學freestyle,由於前一天晚上下過雪,所以教練特意提前下課然後帶我們刷野道。有個地方有個天然形成的跳臺,有點像quater-pipe,但是跳起來之後不是落回pipe而是落在平臺上,平臺上都是新下的松雪。教練一馬當先,一路衝過去,起跳,一個後空翻落地,乾淨利落(他是滑雙板的)。大家在一邊歡呼。我看了也躍躍欲試,想做個前側翻。於是腦子裡想了一遍動作要領。(之前在蹦床上練過前側翻)定了定神就衝下去了。進入,起跳都沒問題。空中翻起來以後,完全是天旋地轉,分不清上下左右了,眼前看見的完全是一片花的,也忘了找降落點,停止旋轉準備落地這回事了。感覺眼前還在轉著,身體砰的一下就砸在地上了。身體側面觸地,也就是橫著摔的。就覺得身體一震,不轉了。沒覺得疼。很像拍到鋪了褥子的硬板床上。周圍在鼓掌,“幹得漂亮”“就差一點啊”等等吧。總之大家都很興奮。

但是在公園就不太敢做這樣的動作,畢竟公園裡都是壓過的雪道,摔上去比松雪要疼。如果雪況非常不好,降落區很硬或者結冰,最好還是不要跳了。除非是已經熟練的跳臺。基本上就做做直跳,抓板什麼的,不要練習還沒有完全掌握的動作。

先寫到這吧。

補充一點,風速風向也是要注意的。順風跳容易跳過,逆風跳容易跳不到。需要相應微調一下速度。還有能見度不好的情況下也不要嘗試沒有熟練的跳臺或者動作。

飛跳臺不是腳先著地是怎樣一種體驗?艾丁2015-08-25 09:05:23

下落之前失去平衡一定不要手去撐著!!!!

飛跳臺不是腳先著地是怎樣一種體驗?奧瑪2015-09-03 19:47:42

1。 從地面的曲面上的二維運動,一下子變成了滯空的三維運動。你去看看《進擊的巨人》動畫版,就知道開始的時候,就註定要分出有沒有“天賦”這個問題。雖然是開個玩笑,但是這個其實是現實。一旦滯空,我們需要學會用身體調節多個軸向上的滾動。有的人真的是有天賦,空中姿態和速度感都能配合的很好,運動反射神經大條,而有的人開始時就是頭重腳輕,雖說透過鍛鍊可以獲得一定的控制能力,但是秀才跟狀元有時候差的真不是勤奮。

2。 貓科動物經過研究給我們的啟發是:第一,動物的落地緩衝,天生就會使用四肢然後傳遞到脊柱。第二,貓從高空落地,會使用“貓旋”這個動作,在空中迅速的進行身體的翻轉,而且是透過貓眼和貓內耳機制來進行的,不是靠尾巴。因此美國宇航局受貓旋的啟發設計的訓練宇航員能夠在太空失重的狀態下隨意直立、行走和轉身控制能力的太空操,就是一個實用的例子。另外就是跳水、繃床和體操運動,難度較高的繞身體橫軸旋轉的同時繞縱軸旋轉的旋空翻也是受“貓旋”的啟示而開發的。

所以,首先要學會使用身體的控制能力,培養自己的身體的長期在二維曲面運動的“陀螺儀”(內耳和眼睛的視線),產生能在三維空間運動的控制能力,這樣就會提高滯空後的安全。否則滯空後大腦一片空白,頭重腳輕,受傷的機會肯定就大。這種能力的培養,可以透過蹦床,跳板+海綿池,跳水,潛水,跑酷,街舞,攀巖等等專案來獲得。還可以透過學習一些基本的體操專案,也會得到很好的鍛鍊,包括單槓,雙槓,墊子等等有旋轉,翻轉,滯空的動作。

其次要學會速度的判斷和控制,這個其實是經驗的積累,雪質,風向,風速,場地,技術都會影響,在一個不熟悉的地方,多觀察多熱身幾趟是有必要的。跳臺落地的甜區設計,目的就是為了卸力緩衝,所以只要落在甜區,即便是摔倒,也會由於地勢的設計把勢能緩衝掉,儘量不要卡刃,卡刃就會造成翻滾,這個和跑酷的“受身”,或者“落地受身”(Roll,透過前側滾翻緩衝落地動作)不同,無論是雙板還是單板,帶板的翻滾總是最容易扭傷的,雪板會進行各種位置的阻擋和不受控的旋動,一旦造成反關節反旋轉那肯定會傷,雙板如果雪板不脫落,還會把腿拗斷,這個我見過的光是專業運動員就不止一兩個了。

再有,注意鍛鍊關節囊和韌帶的延展性,也就是關節和韌帶的柔韌性,這個比肌肉力量的緩衝效果要更加有效。還要注意鍛鍊核心力量,因為落地時腰腹收緊會緩衝對中段的壓力。注意儘量不要讓肩部著地,這樣的目的是保護鎖骨和肩關節,鎖骨非常的脆弱很容易斷,而肩關節是人體很薄弱的關節,脫臼後很容易引起習慣性脫臼,這樣會非常影響以後的運動。

標簽: 跳臺  落地  降落  速度  衝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