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論有錢就是任性

作者:由 鳶尾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6-06-20

我記得以前社會心理的課堂上老師跟我們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個老爺爺家門口總會有很多小孩在那玩耍。老爺爺是個愛清靜的人,受不了這些小孩天天在他家門口嬉戲大聲玩耍。老爺爺好好跟他們講,他們不聽。老爺爺趕他們,等老爺爺進門之後他們又回來了。就這樣過了好幾個月,有一天,老爺爺拿著一堆錢走到孩子們身邊說。我好開心你們能天天來這裡玩耍,我是否可以拜託你們以後的每一天也都過來玩耍,你們來一次,我就給你們一人1刀。孩子們一聽,這玩還能賺錢,各個高興地不得了。但是2個星期之後,來玩耍的孩子越來越少,最後只剩下一個孩子。那天,孩子跟老爺爺說,老爺爺,明天我也不來了,太沒意思了,為了1刀玩耍一天很累人。

對於孩子們來說,當外在的驅動力(金錢的誘惑)超過了內在的驅動力(真正的喜歡)的時候,他們也就對於玩耍這件事情本身認知產生了變化。

起初,他們也就是愛玩,是喜歡,是一種享受,是怎麼都不厭的滿滿開心。當老爺爺給他們錢的時候,玩耍似乎成為了一個任務。他們開始把這當成了一個賺錢的工具。當有一天,他們覺得這金錢不等值的時候,他們也就放棄了。他們也就忘記了初心,對,當初他們可是真正熱愛的呀。

這個故事其實本意只是想告訴我們,外在驅動力的魅力是永遠比不上內在驅動力的。沒有比什麼真正的喜歡更有讓人對於一件事一個人持之以恆。

在我看來,真喜歡真愛,無非就是任性的心情罷了,不受影響不受擺佈,孤注一擲。

當一個人足夠有錢,那麼ta對於最常見的外在驅動力(就是錢)也許可能就有了一種天然的免疫,當然就會繼續任性啦。

我們假設,那些小孩每天揣著百元大鈔出門,當老爺爺說,你們玩,你們玩地好我給你們1刀。孩子們難道會被這區區1刀所誘惑麼?沒有之前的那個被誘惑,哪裡來的之後的認知變化呢?沒有之後的認知變化,他們怎麼會乖乖回家不再繼續在老爺爺家門口任性地玩耍了呢?

雖然任性的不一定有錢,有錢的不一定任性,但也許我們可以假定在被金錢誘惑的條件下,有錢的比沒錢的,繼續自我任性不受金錢擺佈的可能性是更大的。

圖片來源:google (

http://

photocdn。sohu。com/20141

127/Img406446577。jpg

標簽: 老爺爺  玩耍  任性  他們  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