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當年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的學生們現在過得怎麼樣?

作者:由 syss yu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4-01-04

當年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的學生們現在過得怎麼樣?匿名使用者2014-01-24 11:07:26

我有幸就讀少年班。

首先和前幾位說的一樣,您所陳列的幾位我都並未聽聞是少年班的。

李彥宏的妻子是少年班學生倒是沒錯。不過她成為李彥宏之妻與她出身少年班之間既非充分又非必要關係吧。

第二 少年班的學生與其他學生相比 除了早些上大學 並無二致。論天賦 也並不是如第一位匿名使用者所說無法被常人理解。實際上 清北一系亦多有高手 甚至許多在我們之上 從Yao賽就能看出來。

第三 其實少年班在社會上曝光是很少的。一方面是少年班很大一部分學生的出路是做研究 而學術界是很排外的 普通人並不有很多機會接觸 也少有聽聞。

另外 猶記得我入學上的第一課 力學老師向教授就同我們講:不要用你少年班的頭銜 去接受任何形式的採訪。七十幾歲的老教授畢竟經歷過許多,這樣的諄諄教誨也不得不銘記於心。

我想很多少年班同儕應該也如我一樣。所以原諒我匿名。

當年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的學生們現在過得怎麼樣?矽谷王川2015-03-18 10:53:35

很多都過得不錯,莊小威和我是87級同班同學。少年班本來開始是按科學家方向培養的,但我們班入校四十三人,大概不到五個人還在做學術。有不少在商界做的不錯,但不為人知,再給個十年,肯定還會有更大的發展。

當年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的學生們現在過得怎麼樣?匿名使用者2015-03-18 11:30:33

他們中有30來歲就成為IEEE會士(國際電子電氣領域的最高榮譽)的張亞勤和姚新。

張亞勤,微軟全球副總裁;中國科大上海研究生院首席科學家。

http://tech。sina。com。cn/it/2004-01-06/2214278390。shtml

他是數字影像和影片、多媒體通訊和因特網方面的世界級專家,97年年僅31歲就成為IEEE院士,也是有史以來獲該殊榮的最年輕科學家。他曾獲98年美國唯一的“傑出青年電子工程師獎”,成為獲該獎的首位華人。為此,美國總統專門給他發了賀信。

姚新,英國伯明翰大學計算機系首席教授。科大計算機學士、碩士和博士。

他們中還有科研成果入選年度世界十大科技成就的秦祿昌和段鑲鋒。

秦祿昌,78級少年班。現任職NEC公司,主持碳奈米管研究專案。美國麻省理工博士。他00年研製出世界上直徑最小的碳奈米管,被評為當年的世界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段鑲鋒,15歲入科大 現任職Nanosys,從事奈米科技研究和產品開發。

哈佛博士。他在哈佛求學期間於99年、01年2度獲“MRS全美傑出研究生“獎;01年獲“全美髮明家競賽大獎”;他和另一科大學子合作完成的奈米成果被Science評為01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併名列榜首。03年他被美國Technology Review評為當年的“世界百位傑出青年發明家”之一。他今年才26歲。

www。technologyreview。com/articles/t。。。03。asp#honorees

他們中還有獲得美國青年科學家最高榮譽(PECASE)得主盧徵天、”李光耀頂尖科研獎”得主謝敏,以及摘得獎金高達50萬美金的美國“天才獎”的莊小威。

謝旻,78級,14歲入科大,新加坡國立大學正教授。15歲公派到瑞典留學,先後就讀於斯德哥爾摩大學、瑞典皇家工學院和利徹平大學。23歲時成為利徹平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博士,91年榮獲“李光耀頂尖科研獎”。

盧徵天,82級,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科學家。加州柏克利博士,00年獲PECASE獎(美國青年科學家的最高榮譽)。

莊小威(女) 87級,15歲入科大。執教哈佛大學物理系和化學系。00年獲美國衛生研究院(NIH)國家研究個人獎,03年獲美國國家自然基金成就獎、Beckman青年科學家獎和Searle學者獎(後2項獎勵的獎金均為24萬美金),另外她還摘獲獎金高達50萬美金的美國“天才獎”(Genius Awards),哈佛大學首頁新聞對此進行了報道,中科院院長致信祝賀。

http://www。physics。harvard。edu/fac_staff/zhuang。html

http://news。sina。com。cn/w/2003-10-25/1718990506s。shtml

科大少年班學生成為世界名校博士並執教世界名校的學生不在少數。此處僅舉幾例。

蔡天西(女) 91級,13歲入科大。21歲成為哈佛博士,22歲執教華盛頓大學,23歲執教哈佛生物統計系。

劭中,12歲入科大。23歲執教耶魯大學計算機系,28歲成為耶魯終身教授。

駱利群,81級,15歲入科大,執教斯坦福神經生物學系,生物學“斯勞恩”獎得主

熊偉,89級,14歲入科大。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系終身教職

管俊林,78級,15歲入科大。康奈爾大學分子醫學系終生教授

崔強,89級,13歲入科大。執教Wisnconsin-Madison化學系

黃春燕,88級,15歲入科大。執教Texas大學 商學院

姚震,88級,14歲入科大。25歲執教Texas 大學物理系,海外華人物理學會大獎得主

李寧輝,88級,14歲入科大。執教普度大學計算機系

浦晗,88級,執教Rice大學物理系。

陳一昕,95級,15歲入科大。執教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系

當年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的學生們現在過得怎麼樣?袁嵐峰2016-07-20 02:14:11

謝邀。

據我所知,科大少年班和任何其他院系一樣,都有很多在各方面比較成功的,也有不太成功的,這都很正常。如果要問這種教育模式怎麼樣?總體上當然是好的,因為世界上存在早慧的人,就應該有相應的教育機制,否則是對人才極大的浪費。

參見我的文章

袁嵐峰:如何看待現代版“傷仲永”? - 風雲之聲 - 知乎專欄。

神童魏永康讀碩遭退學的事,又被一些媒體翻出來了。我14歲上科大,對神童的事想來有些發言權,在這裡說幾句。

他是神童,與你何干?

太小受到媒體關注,對他(和很多其他神童)是個嚴重的損害。強烈呼籲媒體要有公德,不要在年輕人真正做出成就前去擾亂他們。好比人家本來能達到100,媒體攪和一通說不定給搞成50,然後媒體又來拿人家的不足大做文章,這樣是很不道德的!

他的家長熱心可嘉,對知識和人生的道理卻知道得太少,不知道真正創造性的思維是怎樣的,應該如果培養創造性的思維。控制論創始人諾伯特·維納的父親列奧·維納自己就是神童,又是哈佛大學語言學教授,他教兒子讀書確實能教成天才。

而魏永康一家只是普通勞動人民,用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兒子就只能到一個不太高的程度。他父母的教育方法有哪些問題,當然很容易看出來,但他們已經比大多數家庭做得好很多了,何必苛責?

當年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的學生們現在過得怎麼樣?

當年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的學生們現在過得怎麼樣?

諾伯特·維納

許多人覺得魏永康確實很厲害,其實他真正的問題是還不夠厲害。一堆三等獎、二等獎,就說明不夠厲害。真厲害就該拿一等獎,對不對?

雖然年齡比別人小,但評價標準仍然應該首先看絕對高度。跟別人達到同樣高度,你又比別人年輕,那人們當然對你刮目相看。但如果高度比別人差一截,那你應該首先檢討自己。媒體在這個問題上錯誤的導向非常糟糕,這真是所謂“報道出了偏差,你們也有責任”。

湘潭大學應該也沒有少年大學生教育的經驗。全國基本上只有科大適合教育他。

有網友指出:“沒去科大是因為當時他在湖南非常火,省教育廳希望把這個天才留在湖南培養。至於為什麼去湘潭大學而不是湖大中南,有很多內部協商的原因,比如湘大願意給他媽媽提供工作和住宿。他的確是個天才,高中數學一本書讀個兩天就基本明白,一群特高階教師設計一兩週的題目他兩分鐘可解。至於後來不行,原因還是主要沒有融入社會,從小被父母師長包圍成長在一個只知讀書做題的環境中,無法與他人相處導致。”

如果這些屬實,那看來湖南省教育廳起了很大的負面作用,某些人不把魏永康的成長放在第一位,為了刷政績胡亂干涉一個眼界不是非常開闊的家庭,違反教育規律,為一點私利破壞別人的一生,令人很難過。

其實魏永康現在的狀況還是不錯的,有正常的工作、正常的生活,我們送上祝福就好。媒體為什麼非要再次打擾他?我覺得這些媒體純屬添亂。

許多人吵吵“現行體制環境及社會埋沒了這些神童,少年班最終搞出點名堂的確實非常少”,這種觀點十分可笑。習慣性地把什麼都推給體制,自己的不成功就有解釋了,或許就是他們的心態吧?

普通人對科學界瞭解比較少,既然這些神童還沒有成為當代愛因斯坦,沒有拿諾貝爾獎,就得出神童被埋沒的結論,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只知道牛頓、愛因斯坦和諾貝爾獎。

來看看實際資料。科大少年班培養出的人才包括:百度總裁、原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張亞勤,美國科學院院士莊小威、駱利群,中國科學院院士杜江峰,哈佛大學教授蔡天西、尹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熊偉,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李巨,耶魯大學教授邵中,康奈爾大學教授管俊林,芝加哥大學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盧徵天,清華大學教授翁徵宇、劉磊,中國外管局儲備管理司首席投資長朱長虹……

這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對神童的期望值,究竟應該是什麼?

大多數人可能沒有注意到的一點是,平常說的“神童”其實是很多的。科大少年班每年招生幾十人,其他院系還有不少我這樣不在少年班而年齡跟少年班相當的。我上的是化學物理系,我們班還有3位同學只比我大一歲,即15歲上大學。再加上其他高校的少年大學生,全國的“神童”可能有上百人。中國人佔全世界人口的1/5,那麼全世界的“神童”每年可能有幾百甚至上千人。注意,不是總共這麼多,而是每年就有這麼多。而牛頓、愛因斯坦這種量級的人物,整個人類歷史上只出過屈指可數的幾個。所以如果你指望每個“神童”都成為牛頓、愛因斯坦,那怎麼可能呢?完全不現實嘛!

從牛頓、愛因斯坦往下退一個等級,來看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的諾貝爾獎每年頒發給不到10個人,迄今為止總共發給過幾百人。有許多諾貝爾獎得主小時候並不是“神童”,當然這絕不是說他們不聰明,只是說他們上大學、拿博士學位的年齡很正常。例如楊振寧(理論物理學家)和丁肇中(實驗粒子物理學家),26歲獲博士學位。也有許多諾貝爾獎得主確實是“神童”出身,如Robert Burns Woodward(有機化學家),20歲獲博士學位。顯然,“神童”得諾貝爾獎的機率比其他人高一些,但無論如何都還是很低的。打個比方,世界所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得諾貝爾獎的機會是百萬分之一,“神童”可以把機會提高到千分之一(這兩個比例是隨便編的)。雖然提高了1000倍,可是你要是盯著一個特定的“神童”,他還是有999/1000的機會不得諾貝爾獎,——然後你就覺得他很失敗嗎?!

那麼,對“神童”真正合理的期望是什麼呢?在我看來,對世界上絕大部分領域來說,智力是一個進入的門檻,足以把很多人擋在外面,而“神童”們大都能越過這道門檻。入門之後,能取得什麼樣的成就,還取決於智力之外的很多因素,如意志力、跟人交流的能力,以至機緣。我們能夠確定的只是,對每個“神童”來說,應該存在某些適合他的領域,使他能在其中做出很好的成就。這裡的“很好”只是日常意義的“很好”,顯著高於平均值就行,不是說非得拿諾貝爾獎才算數的。這已經相當不錯了,對不對?運氣更好一點的話,甚至可以期望他開創一個新的領域。

我們對“神童”應該採取的態度,就是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領域,鼓勵他們發揮出自己的長處,為世界和人類造福。捧上天和踩入地都是不可取的,請千萬不要跟著不負責任的媒體再一驚一乍了。

社交能力在科研成就中有多大作用?

對這種新聞,另一個常見的錯誤反應是“我有了孩子一定要讓他有個正常的童年”。其實早慧少年自有自己的樂趣,讀書、思考、交友、才藝都有,憑啥說人家不正常?難道只有玩些傻傻的遊戲、搞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才算樂趣?

當然,確實有些科研工作者,因為種種原因社交能力變得極為低下。但這是否對他們的科研能力有決定性的影響?

在我看來,社交能力在科研成就中的作用固然很大,但小於在絕大多數其他領域中的作用。

有些著名科學家的社交是出了名的弱,例如俄羅斯數學家格里戈裡·佩雷爾曼(Grigory Perelman)。他深居簡出,拒絕採訪,論文不在同行評審的期刊上發表,連菲爾茲獎都不去領,記者上門都會被堵在門外。可是這些都沒有妨礙他證明龐加萊猜想,成為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

當年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的學生們現在過得怎麼樣?

當年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的學生們現在過得怎麼樣?

佩雷爾曼

陳景潤也常被當作不食人間煙火的典型,不過比起這位老兄來,還是“正常”多了,——至少結婚了不是嗎?而且陳景潤教了很多學生,寫了很多正規的學術著作,完全是學術體系中一個正規的形象。如果論在科學家群體中社交能力的分佈,陳景潤大概在負的3個標準差左右,佩雷爾曼至少是負的7個標準差。

當年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的學生們現在過得怎麼樣?

當年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的學生們現在過得怎麼樣?

陳景潤一家

可是這樣的例子都是少數。媒體往往把科學家都塑造成這種“怪人”的形象,這其實是個天大的誤解。大多數科學家的社交能力都是不錯的。想想看,智商高的人,稍微注意一下情商,很困難嗎?我見過很多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科學院院士、大學講座教授等等,大都是笑容可親,言語流暢,既能表述自己的想法,又對別人有充分的尊重,令人如坐春風。智商高的人,情商也高才是預設值。

在科學界,跟在任何圈子一樣,認識人總是有用的。思想交流和專案合作這些“雅”的作用固不待言,在比較“俗”的方面,基金申請和論文評審,落到朋友手裡和落到路人手裡,肯定有區別,更不用說落到敵人手裡了。

但萬一你的社交能力真的沒救了呢?也未必沒有出路。

最近有個很流行的說法,社交的基礎在於你的價值。這話普遍適用,而在科研領域,基礎就在於你的學術水平。所以一個成果很牛的人,即使笨嘴拙舌,別人也會對他很感興趣,他的成果不會被埋沒。而一個“會來事”卻沒真正可靠的成果的人(真的沒在黑“三哥”),即使ppt做得再漂亮(咳咳……),也不會得到多少真心的讚賞。

跟其他領域相比,科研的一個特點是,人人都在不斷地做評估:評估別人的工作,評估自己的工作,甚至自己的一個工作還沒寫成文章,在做的過程中就要不時地批判性思考,把自己當成批評者,努力地給自己的想法挑刺。因此相對而言,科研人員對成果、對人的評價是比較客觀的(當然也經常有爭議,這是必不可免的)。

結論就是,社交能力對科研人員很重要,但重要程度在所有的領域中是比較低的。如果你社交能力很強,可以幫助你更上一層樓。而如果你社交能力很弱,並不意味著你沒戲了,如果你的天資夠強,仍然可以實現驚世駭俗的成就。擅長社交卻沒成果的人,地位肯定在不會社交卻成果斐然的人之下。相對而言,科學界是人類最公正的集體之一。

當年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的學生們現在過得怎麼樣?知乎使用者2016-08-04 02:37:32

辦公室坐我旁邊的就是一箇中科大少年班的妹子:15歲上大學;現在讀博士;雖然本科和博士專業不一樣;但是博士階段可以虐那些本科出身和博士專業一樣的所謂專業人士。就是這麼牛逼。。。。

那些信奉“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人,無非是自欺欺人罷了。有些人就是可以從小到大一直牛逼。而有些人也很牛逼,可以從小到大專注挫逼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