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馬賽曲》算不算是最經典的國歌?

作者:由 十三行大少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6-06-24

《馬賽曲》算不算是最經典的國歌?鮑德溫九2016-07-21 11:02:47

拋開祖國的《義勇軍進行曲》不談,從欣賞角度來說,個人認為法國《馬賽曲》和德國《德意志之歌》最好聽,前者是在大革命這個時期創作的進軍歌曲,成為了鼓舞鬥志的讚歌,讓人群情激昂。德國國歌是採用交響樂之父海頓所創作的《皇帝四重奏》其中第二章的旋律,曾經是為哈布斯堡王朝譜寫的神聖羅馬帝國國歌。

前些年美國評選出了10首最好聽的國歌,從第10到第1分別是 美國、荷蘭、中國 、義大利、葡萄牙、法國、英國、歐盟、德國、俄羅斯。有興趣可以搜來欣賞一下。其中歐盟的《歡樂頌》應該不算在國歌內,至於英國和俄羅斯,個人感覺還是不如法國和德國那樣雄渾,法德想必就像《義勇軍進行曲》一樣,讓國人聽之即眼含熱淚。當然,就欣賞角度來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很多人對老毛子的國歌評價還是極高的。

《馬賽曲》算不算是最經典的國歌?何楚之2020-04-29 17:25:36

米歇爾伏維爾在《記憶之場》關於《馬賽曲》的章節中給出了這樣的評價:“他是最早的現代國歌之一,與絕對主義時代君主制歐洲的那些歌曲不同,他是一種民族意識的自覺表達。”而

馬賽曲也因此具有兩張面孔:革命的馬賽曲、民族的馬賽曲。

馬賽曲誕生於1792年的春天,那是大革命邁向激進的關鍵時刻,4月20日布里索向神聖羅馬帝國宣戰,4月25日,工兵上尉魯熱德利爾寫下了《萊茵軍團戰歌》,幾周之內,它便傳遍了法國。它在第一段歌詞寫著“你看暴君正對著我們,舉起染滿獻血的旗”,第六段歌詞則是“敵人的髒血,將灌溉我們的田地”,因此馬賽曲不同於其他革命象徵物,如果說三色旗、貞德背後的政治意味是被後世發明的,那麼

馬賽曲的雙重性從一開始就被蘊含在其中。

馬賽曲並不是最早的一批革命歌曲,《薩伊拉》在聯盟節盛典中廣為流暢,而《卡馬尼奧拉》則在之後被稱為“無套褲漢之歌”,他們都是根據法國鄉間小調進行的改編,除此之外,官方也鼓勵音樂家們為革命獻禮,戈塞克的《人民,覺醒吧》就是其中代表,而由一名業餘作曲家創作的《馬賽曲》正介於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之間,或許這也是《馬賽曲》能夠被廣泛接受的原因之一。

魯熱德利爾被視為孤篇作者,似乎他一生中唯一重要的事就是寫下了《馬賽曲》,但實際上他那與《馬賽曲》糾纏的一生,本身就和《馬賽曲》一樣,反映著革命的程序。魯熱德利爾是一位小貴族,也是一名溫和派革命者,曾體驗過1790年聯盟節的熱烈氣氛,當他回到軍隊服役時也始終保持著對革命的熱情,然而進入1792年,當革命走向激進,愛國者之間的共識開始走向分裂,8月10日,當巴黎群眾高唱著《馬賽曲》攻佔杜伊勒裡宮時,魯熱德利爾拒絕承認這場“共和革命”,很快他被解職,之後被當做嫌疑犯逮捕,直到熱月政變後才被釋放,而那時,他只能接受共和國。

在革命程序中,馬賽曲保持了他的雙重性,戰士們在瓦爾米戰役中高唱馬賽曲

,它似乎變成了軍隊的鑄模,將志願兵和老部隊共同鍛造成革命的新人,“給我派一千人,或者一支《馬賽曲》”。與此同時,

在法國國內,人們在戶外、在劇場、在杜伊勒裡宮、在處決路易十六的斷頭臺下高唱這首歌

,國民公會將馬賽曲定為國歌,希望他起到凝聚革命共識的作用,幾乎所有的官方活動都會有馬賽曲的聲音,也正是在熱月和督政府時期,馬賽曲註定再不會被遺忘。

在大革命結束後,由於與革命高度的關聯性,《馬賽曲》受到了限制。

在馬倫戈戰役中,拿破崙最後一次奏響了馬賽曲,之後他曾嘗試過多首歌曲代替它,但是都失敗了,拿破崙甚至要求魯熱德利爾為他創作了一首《戰鬥之歌》,但是同樣反響平平,魯熱德利爾直言不諱的致信第一執政:“您滿意了麼?我的執政官?我覺得您不會的”——這位業餘作曲家在關於終身執政的全民公決中投了反對票。有趣的是,在百日王朝復辟時,馬賽曲作為革命的象徵復活了,因為皇帝陛下終於意識到,“捍衛大革命的理念”成為他的帝國神話中最後一張牌,他不得不重新奏響馬賽曲。

回顧近代法國史,《馬賽曲》幾乎成了法國政治的風向標

:第一帝國、復辟王朝、第二帝國、維希法國,

幾乎所有的威權政府都試圖禁止馬賽曲

,並以本政權的歌曲代替它,但是他們無一例外的失敗了。態度最模糊的要屬奧爾良王朝,一方面他不斷強調自己與革命的關聯性,路易菲利普不厭其煩的強調自己參加過瓦爾米戰役,到過熱馬普,但是另一方面這種關聯性僅限於1792年前的溫和革命,因此他同樣禁止了《馬賽曲》,然而當1833年群眾高唱著《馬賽曲》向這位親王示威時,人們才意識到,

作為反叛和革命象徵的《馬賽曲》並未被遺忘,並且已經準備好再次成為國歌了

這個日子的到來還很漫長,直到1880年,

第三共和國才以一個不起眼的修正案的形式,確認了馬賽曲的國歌地位,甘必大和費裡的世俗學校成為他重要的傳播載體,並不可逆轉的征服了法國

,他在群眾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程度,《馬賽曲》終於成為這個民族不可磨滅的象徵。

但是關於馬賽曲的爭論是否隨著甘必大的改革而終結了呢?或許並不是如此,恰恰相反,

進入19世紀後半期,《馬賽曲》作為一種象徵物,更直接的映射出法國的分裂。首先被喚醒的,是《馬賽曲》民族主義的一面

,如上所述,《馬賽曲》本身就誕生於對外戰爭的背景中,而他的歌詞中也包含了民族主義的情緒,進入19世紀後,這種情緒被放大了。早在1840年,未來共和國的奠基者、自稱為“大革命最謙卑的孩子”的梯也爾,為了介入埃及與奧斯曼的中東局勢,不顧奧爾良王朝的禁令復活了《馬賽曲》,並強調了其民族主義的一面,路易菲利普迅速放棄了梯也爾,但是這種民族主義的情緒已經不可逆轉,此前法國人的對手是英國,現在則變成了普魯士。

或許是對《馬賽曲》的迴應,普魯士人唱起了《萊茵之歌》:“他們不能佔有德意志自由的萊茵河”,對此法國有兩種迴應,拉馬丁想要去除馬賽曲的民族主義色彩,創作了《和平的馬賽曲》:“萊茵河……你將各民族分割,你哺育的人民,將克服對立,戰勝野心”,而另一種則更為激進化:“我們曾佔有你們德意志的萊茵河,他曾在我們的杯中。”更為有趣的是,對於《馬賽曲》的作者甚至也產生了爭論,普魯士人宣稱馬賽曲的作者來自萊茵地區,要知道,在18世紀,沒有任何人懷疑魯熱德利爾的作者身份,“馬賽曲的作者”就和“馬賽曲”一樣,成為歷史書寫與政治表達的一部分。

在1870年的失敗後,這種民族主義情緒被推向高潮

,小學教育中,需要孩子掌握的段落從“暴君正對著我們的”的第一段,變成了“敵人的髒血灌溉我們的田地”的第六段。在劇場中,女演員身披三色旗演唱馬賽曲,卻同時帶著雙刃劍和阿爾薩斯頭巾。魯熱德利爾的遺體被移入榮軍院而非先賢祠——與那位他厭惡的皇帝陛下同處一室。一戰則是這種民族主義情緒的最高潮,法國人唱著《馬賽曲》,正如一百年前的瓦爾米戰役中一樣。

與右翼的民族主義掌握《馬賽曲》闡釋權相同步,左翼的社會主義者放棄了《馬賽曲》

。此前40%的罷工運動中工人都高唱著馬賽曲,但他逐漸被無套褲漢之歌《卡馬尼奧拉》取代,最終隨著國際歌問世,二者都被代替了,饒勒斯宣稱“

國際歌是馬賽曲的無產階級後繼者

。”而在《國際歌》作者狄蓋特的葬禮上,工人們宣稱“無論什麼《馬賽曲》、什麼宗教音樂、什麼聖歌,都不可能成就類似的契機”,阿拉貢的《對雅各賓派的回答》成為對《馬賽曲》最重要的挑釁:“哦,馬賽曲,向國際歌讓步吧,因為你的末日就要來臨,十月你已奏出最後的音符!”

然而

在一戰之後,這種對《馬賽曲》的民族主義解釋逐漸衰落了

。與法國國內不同,在

歐洲其他國家,馬賽曲一直都是革命的象徵

,《上帝保佑國王》從未超出過英聯邦的界限,然而《馬賽曲》卻成為整個歐洲的記憶。在大革命時期法國人就在比利時、荷蘭唱響了《馬賽曲》,在1830年,從紐約到波蘭,從布魯塞爾到義大利,唱響的《馬賽曲》成了對大革命的回答。進入20世紀,隨著社會主義革命的爆發,《馬賽曲》的革命一面被重新發現,當列寧回到俄國時,人們以《馬賽曲》和《國際歌》迎接他,而在西班牙,人們甚至在唱完《馬賽曲》後再唱《列戈之歌》,這種

遍佈全歐洲的革命情緒,最終反過來影響了法國。

在1935年,左翼社會主義和共和派聯合的人民陣線成立,至此左派奪回了對《馬賽曲》的解釋權

,在7月14日的盛典上,共和國的領導人再次重申“《馬賽曲》是革命的歌曲,是自由之歌。”人民陣線的領導者希望人們想起,馬賽曲不是火車站臺上的庸俗歌曲,而是8月10日的馬賽曲、雨果筆下“槍林彈雨中振翅高飛”的《馬賽曲》,在魯熱德利爾去世一百週年幾年中,人民陣線相信“在馬賽曲和國際歌相互交融的歌聲中,在和解的三色旗與紅旗之下,我們將構建一個自由、強大而美好的法國。”而曾借《馬賽曲》鼓吹民族主義的右翼如今另行選擇了《王黨之歌》,在維希法國時期,貝當再一次效仿此前的獨裁政府限制《馬賽曲》,推行蒼白的《元帥,我們到了》,但是最終,戴高樂唱著《馬賽曲》解放了巴黎。

直到今天,不同黨派之間依然存在著對《馬賽曲》的不同解讀,但是那些在第三共和國時期圍繞革命而展開的論爭在第四、第五共和國已經見不到了,因為已經沒有了戰場,當人們將他視為陳詞濫調時,其實是因為《馬賽曲》已經和眾多象徵物一樣,成為法蘭西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最後做一個總結吧,

圍繞《馬賽曲》有兩個問題是需要注意的,一個是作為革命象徵物的《馬賽曲》被接受的過程,一個是《馬賽曲》的雙面性及其與法國政治的關係

。就第一個問題而言,

《馬賽曲》在大革命時期在戰場與街頭髮揮著革命與民族的雙重作用,也正是因為其與革命的緊密聯絡,他的地位被其後的威權政府壓制,直到第三共和國重新確立了他的國歌地位

,也使《馬賽曲》真正成為法蘭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於第二個問題,如上所述,

在大革命時期《馬賽曲》的民族性與革命性是並存的,而進入19世紀中期以後,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馬賽曲》民族主義的一面被突出出來

,而左翼則放棄了《馬賽曲》,將《國際歌》作為革命的象徵,而

隨著一戰的終結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爆發,左派奪回了對《馬賽曲》的解釋權

,《馬賽曲》革命的一面被重新強調,右翼另擇他曲,由此我們可以看到,

《馬賽曲》的雙重性質在19世紀後期開始分離,當一方在政治上佔據主導時,他對於《馬賽曲》的解釋也就成了主流,而另一方則只能另選他途

這種對《馬賽曲》的不同解釋背後,是左右兩翼對共和國的撕扯

。透過《馬賽曲》我們可以反過來重新思考第三共和國的歷史,第一個問題展現了共和國的統一,而第二個問題則反映了共和國的分裂,

這就是第三共和國,他是舊時代的和解,也是新紛爭的開端。

《馬賽曲》算不算是最經典的國歌?Mansour2020-04-30 10:33:18

推薦一首氣勢不輸馬賽曲的外國國歌:

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 la République Algérienne Démocratique et Populaire)國歌《誓言(Kassaman)》,創作於1955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期間。

《馬賽曲》算不算是最經典的國歌?

《誓言》的歌詞是法語啊不對是阿拉伯語,一共五段,第一段是這麼唱的:

Qasaman bin-nāzilāti l-māḥiqāt,

以威力千鈞的閃電發誓,

Wad-dimāʾi z-zākiyāti ṭ-ṭāhirāt,

以純淨無暇的鮮血發誓,

Wal-bunūdi l-lāmiʿāti l-khāfiqāt

以明亮飛揚的旗幟發誓——

Fil-jibāli sh-shāmikhāt sh-shāhiqāt!

旗幟在巍峨陡峭的群山飄揚!

Naḥnu thurnā, fa-ḥayātun wal-mamāt。

我們已經起義,要麼生存要麼死亡。

Wa-ʿaqadnā l-ʿazma ʾan taḥyā al-Jazāʾir。

我們決意讓阿爾及利亞永存。

Fa-shhadū!

你們且作證!

Fa-shhadū!

你們且作證!

Fa-shhadū!

你們且作證!

《誓言》第一段(一般場合只唱第一段):

阿爾及利亞國歌

歌詞第三段是專門針對法國的:

Yā Faransā, qad maḍā waqtu l-ʿitāb,

法蘭西啊,你作威作福的時代已經結束,

Wa-ṭawaynāhu kamā yuṭwā l-kitāb!

我們已把它像翻書一樣翻了過去!

Yā Faransā, ʾinna dhā yawmu l-ḥisāb

法蘭西啊,清算總賬的日子到了,

Fa-staʿiddī wa-khudhī minnā l-jawāb!

準備好接受我們的答覆!

ʾInna fī thawratinā faṣla l-khiṭāb,

我們的起義將終止一切空論,

Wa-ʿaqadnā l-ʿazma ʾan taḥyā al-Jazāʾir。

我們決意讓阿爾及利亞永存。

Fa-shhadū!

你們且作證!

Fa-shhadū!

你們且作證!

Fa-shhadū!

你們且作證!

《誓言》全五段:

《馬賽曲》算不算是最經典的國歌?

阿爾及利亞國歌

https://www。zhihu。com/video/1239142703713214464

歌詞原文:

《馬賽曲》算不算是最經典的國歌?

《馬賽曲》算不算是最經典的國歌?getehafen19452020-05-01 17:34:45

不請自來,題主總結很到位,“馬賽曲”原名叫“萊茵河戰歌”,是斯特拉斯堡的炮兵軍官魯日 德 李爾在法國大革命激情的鼓舞下創作的民族主義戰歌,是法蘭西國家民族主義精神暴發的產物。

《馬賽曲》算不算是最經典的國歌?

香榭麗舍大街的“馬賽曲”雕像

這首歌是歐洲之後百年的民族主義興起的先聲,是平民階層走上政治舞臺的體現。國家不再是王公貴族的私器,而是每個公民的祖國。公民們不再是為了貴族領主而戰,而是為了更崇高的國家民族利益而戰,每個普通人都從對政治漠不關心變得對國家興亡感同身受,奮不顧身。這是大革命對平民百姓士氣的極大激發,是精神原子彈的第一波衝擊波。正因為如此,法軍才在對外戰爭中變得勇不可當,這是當時英國、奧地利、普魯士和沙俄那些王公的私人性質的軍隊所不具備的精神優勢。

《馬賽曲》算不算是最經典的國歌?

魯日 德 里爾創作“馬賽曲”

正因為“馬賽曲”所蘊含的如此激發士氣的力量,她才成為了現代民族國家凝聚人心的音樂武器,是最經典的國歌。每當“馬賽曲”奏響,就算不是法國人也感覺慷慨激昂,熱血沸騰。法蘭西的影響力在國歌方面遠超英國和日本這些節奏緩慢、有氣無力的冒著腐屍氣味的王室歌曲和美國俄國那些後起國家文化底蘊淺薄、缺乏壯烈氣氛的國歌。

在法國影片《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戰役》的最後,拿破崙在士兵們“皇帝萬歲”的歡呼中,部下請求奏響了馬賽曲。拿破崙自豪地說:“士兵們,你可以自豪地說:我參加了奧斯特里茨戰役。人們會說:好一個勇士!”法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表露無疑,在馬賽曲的旋律下,讓人熱血激昂,不能自己。

《馬賽曲》算不算是最經典的國歌?

阿貝爾 崗茨在1960年導演的影片《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戰役》,是戴高勒主義的體現,表達了法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馬賽曲》算不算是最經典的國歌?未命名-容思2020-05-07 14:14:09

以色列國歌《希望》(Hatikvah)

希伯來語(原文)

כל עוד בלבב פנימה

נפש יהודי הומיה,

ולפאתי מזרח קדימה

עין לציון צופיה -

עוד לא אבדה תקותנו,

התקווה בת שנות אלפים,

להיות עם חופשי בארצנו

ארץ ציון וירושלים。

拉丁轉寫

Kol od balevav penima

Nefesh Yehudi homiya

Ulfa’atei mizrach kadima

Ayin le Tzion tzofiya

Od lo avda tikvateinu

Hatikva bat shnot alpayim

Lihyot am chofshi be artzeinu

Eretz Tzion vIrushalayim

英語

As long as deep in the heart,

The soul of a Jew yearns,

And towards the East

An eye looks to Zion,

Our hope is not yet lost,

The hope of two thousand years,

To be a free people in our land,

The land of Zion and Jerusalem

中譯

只要猶太子民心底

尚有一個魂靈渴盼

那眼睛凝視著東方

遙遙地望向錫安地

眾人的希望不會成痴

綿延了兩千年的希望

會帶著自由回到故土上

回到那錫安和耶路撒冷

以色列國歌的音樂是源自羅馬尼亞傳統民謠“Cucuruz cu frunza-n sus”,由出身於比薩拉比亞的移民山姆·柯亨改編而成。捷克作曲家斯美塔納的著名交響詩《我的祖國》第二首《伏爾塔瓦河》中也曾經引用相類的樂段。(所以我常常哼串這兩首……)

私以為這首也相當經典,採用小調在各國國歌中較為少見,黯淡中也懷有一份堅定,一份對未來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