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楚漢相爭中英布為什麼前期對項羽忠心耿耿 被分封為九江王之後就搖擺不定 兩次都不幫項羽去當急先鋒?

作者:由 司馬懿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0-05-03

題主有此問,可能是對「封王」在當時的意義有所低估

。楚漢之時,尚有春秋遺風,封王意味著「茅土之封」,相當於君王把自己的土地割出一部分交給受封人。在繼續效忠主君的前提下,受封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擁有完整的治權,可以建立自己的小朝廷南面稱孤。

所以封王也是一個君主對自己手下所能拿出來的最大,也是最終的肯定。項羽戲下分封十八諸侯,只有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和臨江王共敖是項羽的「部將」,其餘都是聯合抗秦的新貴和六國貴族復國。

而這三個人,都是後來受到項羽密令,擊殺義帝的元兇

[1]

。所以也可見項羽對他們的親厚程度。

楚漢相爭中英布為什麼前期對項羽忠心耿耿 被分封為九江王之後就搖擺不定 兩次都不幫項羽去當急先鋒?

項羽的西楚,東控齊地,北迫燕趙,西臨三輔,可謂是佔盡地利;而衡山,九江和臨江三地,是西楚的大後方,也是戰國時期楚國舊地,交給自己三個手下看管可謂酬功和安置一舉兩得。尤其是九江一地,是西楚的腹部,交給英布,一來是對英布的信任,二來也是對英布實力的肯定。

英布並不是從基層起家,從小卒一步步打上來的,而是自己手下就有數千人的小軍閥。

[2]

後來和蒲將軍一起帶兵投靠項梁。

[3]

對帶著實力來投靠的軍頭,從古至今,君王們都不吝王侯之賞——明末清初的三順王和平西王,就是很好的例子。英布在項家手下,也是立下赫赫戰功,

[4]

無論是鉅鹿、新安和咸陽,項羽兵鋒所指,英布所向披靡。後來終於在戲下,英布得到了對自己最大的肯定——封王。

保有茅土,傳諸子孫,至於無窮。

儘管沒有幾個諸侯王真的能傳很多代,但是周漢這種封賞形式化的浪漫,在後世是沒有的。

官位再大那也就是一世的,這一輩子立下絕大的功勳,到自己的兒孫,都只不過是有多幾個爵位,領口飯吃罷了。但是王位不同,英布的子子孫孫都會是淮南之主——至少當時的人覺得是這樣。

我不太喜歡一種總是把歷史中的互動用管理學過度闡釋的傾向。股東經理的二元結構勉強適合對應皇權和相權,但是現代公司制度裡面沒有辦法模擬封建制這種奇葩的。

英布在當上九江王初期,對項羽依然是順從的,像擊殺義帝這樣的鍋,都扛下來了。英布和項羽的嫌隙出在兩件事情上。在項羽出征齊國,需要兵的時候,英布就給了4000人;後來劉邦率領大軍突襲彭城,佔了項羽的老巢,英布坐觀成敗,沒有出兵相助。

[5]

這兩件事情也成為了英布的心病,最終導致了英布叛楚。

其實這兩件事情,並不是什麼大事,不能說明英布真的本心要叛楚,是項羽姿態做的不夠,釀成了英布的叛變,劉邦的使者隨何只是一個催化劑

第一件事情;英布是諸侯王了,那麼九江就是自己的領地,九江人就是自己的子民。在項羽攻齊的時候,劉邦正在出關。英布如果當自己是部將一樣,傾力助項羽,那麼一旦劉邦的軍隊取道九江,無異於坐看自己的領地被攻破;其次,英布是諸侯王,但是也剛剛分封一年,立足未穩。項羽攻齊,派部將率領4000人相助,並非是說不過去的。

第二件事情,劉邦突襲彭城,聯軍號稱五十萬,勢力極大,可謂是天下震動。也就是項羽這樣的頂尖的軍事家能夠果斷的逆轉打出大勝。讓英布不顧生死,以九江微弱之眾去硬撼劉邦的大軍,豈不是以卵擊石?事實證明,後來英布背楚,項羽根本沒有親自出徵,英布就頂不住了。

[6]

在當時天下洶洶,彭城失守之際,英布固守九江,雖然稱不上忠義,但是也談不上背叛。如果這都叫背叛,那麼韓信後來對劉邦請封齊王,不封王不發兵,又算什麼?

諷刺的是,英布叛楚,不是發生在劉邦佔領彭城的全盛時期,而是在劉邦敗走彭城之後

這說明什麼?這可能說明英布更怕的,是項羽的秋後算賬。人和人的關係就是這樣,很多時候猜忌本身的殺傷力,比事實更大。這個時候項羽怎麼做的呢?

漢二年,齊王田榮畔楚,項王往擊齊,徵兵九江,九江王布稱病不往,遣將將數千人行。漢之敗楚彭城,布又稱病不佐楚。項王由此怨布,數使使者誚讓召布,布愈恐,不敢往。項王方北憂齊、趙,西患漢,所與者獨九江王,又多布材,欲親用之,以故未擊。

項羽就不停的「使使者誚讓召布」,讓英布出人出兵,最好親自來。結果就是越召,英布越不敢去,去了怕被軟禁,怕回不來九江。而劉邦在類似的情況下怎麼做的:

使人言漢王曰:“齊誇詐多變,反覆之國,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今權輕不足以安之。臣請自立為假王。”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而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伏後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遣張良立信為齊王,徵其兵使擊楚。

劉邦眼巴巴等著韓信來救,等來的是韓信要王位的請求,劉邦直接順水推舟封了一個真齊王,韓信也非常感激,本來是乘危邀功,結果依然心甘情願在漢王最危機的時候為漢軍分憂。

在垓下之戰之前,劉邦追項王至陽夏難,準備對項羽形成包圍圈:

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

韓信和彭越毫不客氣的放了劉邦的鴿子,劉邦反而被項羽打的大敗。然後無奈問張良,張良說他們肯定不來啊,因為雖然封王了,但是地盤還不知道。如果您能和他們共分天下,那麼就可以來。於是劉邦直接給倆人畫了兩個大餅,倆人果然來了,於是才有了後來的垓下之戰。

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柰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漢王曰:“善。”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穀城與彭相國。”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並行,屠城父,至垓下。

這才是正常的君王氣度——諸侯王有私心,不聽話,想儲存實力是正常的事情,這個時候反而就是要把姿態做足,好處許到。如果這個時候劉邦不許諾,反而「使使者誚讓」韓信和彭越,這倆人一怒直接獨立,劉邦甚至可能在垓下之戰前夕被項羽反殺。

所以英布後來一系列儲存實力的行為,是部將做到諸侯王之後的正常反應,只能說明英布是一個有私心的正常人,距離「反叛」有十萬八千里。

是項羽後來一系列的錯誤溝通,一步步的把英布推到了劉邦的那邊

標簽: 英布  項羽  劉邦  九江  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