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這條甲骨文該怎麼解釋,解釋“王比,其 ,王比,下上若”這幾個詞也行(合6161甲骨)?

作者:由 洗耳翁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0-09-29

題主真是會挑,這條卜辭牽涉到好幾個不好解決的問題。

首先,頭兩個字。一般學界比較通行的隸定方式是

這條甲骨文該怎麼解釋,解釋“王比,其 ,王比,下上若”這幾個詞也行(合6161甲骨)?

第二字所從“目”也有隸定為“罒”的。比如題主截圖應當是出自陳年福先生《殷墟甲骨文摹釋合編》,陳先生就隸定從“罒”。方便起見,以下用△代替這個字。

沚△在這條卜辭裡是一個人名。“沚”在甲骨文裡一般是地名,早期曾經是一個方國,後來被商王朝征服(或者歸順了商王朝)。沚地是殷商西面的邊境,往往負擔著防衛西方敵國入侵的職責。△可能是沚國的高層領導人,他和商王朝的關係十分密切。也有說法認為他可能是出生在沚,但是在商王朝做官。關於沚△比較有名的卜辭是這一條:

這條甲骨文該怎麼解釋,解釋“王比,其 ,王比,下上若”這幾個詞也行(合6161甲骨)?

《合集》6507正

主要看左邊半塊即可,釋文可以參考:

這條甲骨文該怎麼解釋,解釋“王比,其 ,王比,下上若”這幾個詞也行(合6161甲骨)?

這條甲骨文該怎麼解釋,解釋“王比,其 ,王比,下上若”這幾個詞也行(合6161甲骨)?

這條甲骨文該怎麼解釋,解釋“王比,其 ,王比,下上若”這幾個詞也行(合6161甲骨)?

曹方向編著。 甲骨文讀本 古文字讀本[M]。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17。09。

從這條卜辭裡大致可以看出沚△的身份。他應該是駐守在沚或者是沚地軍事長官,負責向商王彙報沚地的軍事情況。而且在沚地有軍事行動時,他又常常會做一件事,就是題主截圖卜辭的第三、四兩字——爯冊。

第二個問題,便是卜辭常見的“爯冊”。現在學界一般都認同這樣的隸定方式,只是具體的解釋很不一樣,爭論比較大。參考這篇文獻:

何景成。甲骨文“爯冊”新解[J]。中國文字學報,2015

文章比較長,引用的觀點和材料也很多,我就不做概括了。這裡擷取一下文章所綜述的各家觀點:

這條甲骨文該怎麼解釋,解釋“王比,其 ,王比,下上若”這幾個詞也行(合6161甲骨)?

這條甲骨文該怎麼解釋,解釋“王比,其 ,王比,下上若”這幾個詞也行(合6161甲骨)?

這條甲骨文該怎麼解釋,解釋“王比,其 ,王比,下上若”這幾個詞也行(合6161甲骨)?

何先生認為,氣盉銘文裡的“爯公命”是最接近甲骨文“爯冊”的用語。他根據裘錫圭先生對“爯公命”的解釋,認為“爯冊”的意思應當是“符合、遵從商王的冊命”。

這個問題太過複雜,何先生的說法也未必就是最終定論。就我個人來看,恐怕何先生這個解釋仍然有可以討論的空間。何先生反駁李宗焜先生說的主要論據是“沚△爯冊”的辭例,然而這批卜辭絕大多數都和征伐有關。那麼也就是說,商王釋出了一個征伐的命令,沚△是最適合執行該命令的人,然後商王還要再占卜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也要一同去征伐。這樣的理解似乎也有些奇怪。總之,目前來說,“爯冊”到底是什麼意思還是可以進一步討論的。

接下來,第五個字,從冊從口,下面用▲代替。隸定上學界沒有分歧,但這個字究竟是個什麼字,大家卻沒有定論。上引何先生的文章裡已經提到了這個字,他引用了於省吾先生的觀點。於先生說:

▲以冊為音符,應讀如刪通作刊,俗作砍……其言▲若干伐或▲伐,以伐為名詞,伐指以戈斷頭的人牲為言。其既言伐又言▲者,這是說,已被斷頭的人牲而又砍斷其肢體……綜上所述,甲骨文於祭祀用人牲和物牲之言▲者,凡二百餘見。▲從冊聲,古讀冊如刪,與刊音近字通,俗作砍。

於省吾著。 甲骨文字釋林[M]。 北京:中華書局, 1979:174

這個觀點也有學者不贊同。陳年福先生認為:

這條甲骨文該怎麼解釋,解釋“王比,其 ,王比,下上若”這幾個詞也行(合6161甲骨)?

這條甲骨文該怎麼解釋,解釋“王比,其 ,王比,下上若”這幾個詞也行(合6161甲骨)?

這條甲骨文該怎麼解釋,解釋“王比,其 ,王比,下上若”這幾個詞也行(合6161甲骨)?

這條甲骨文該怎麼解釋,解釋“王比,其 ,王比,下上若”這幾個詞也行(合6161甲骨)?

陳年福著。 甲骨文詞義論稿[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字涉及到甲骨文裡好幾個跟“冊”形有關的字,從這些相關性來看,將其釋讀為一個跟“冊”義幾乎毫不相干的詞,似乎也確實是有些不大好解釋。其實,如果接受陳先生的觀點,那麼上引何先生的論述就又有可以商討的地方了。因為何先生反駁李宗焜先生時提到,“爯冊”如果理解為宣讀冊命是沒有物件的。但如果認為▲就是告,那麼線索就串聯起來了:▲後面就是爯冊的物件。

再往下是敦、卒。何先生的文章也提到了這兩個字:

這條甲骨文該怎麼解釋,解釋“王比,其 ,王比,下上若”這幾個詞也行(合6161甲骨)?

把“敦”讀為“屯”,恐怕確實是不大好接受。因為卜辭常常把“敦”用在商王朝的對外征伐上,後接征伐物件。當然,征伐首先確實應當聚集士兵。可是又把“卒”看做是地名,這個就很難接受了。“敦”在甲金文裡解釋為打擊、征伐,目前是大家都比較接受的看法。可以參考:

這條甲骨文該怎麼解釋,解釋“王比,其 ,王比,下上若”這幾個詞也行(合6161甲骨)?

這條甲骨文該怎麼解釋,解釋“王比,其 ,王比,下上若”這幾個詞也行(合6161甲骨)?

這條甲骨文該怎麼解釋,解釋“王比,其 ,王比,下上若”這幾個詞也行(合6161甲骨)?

這條甲骨文該怎麼解釋,解釋“王比,其 ,王比,下上若”這幾個詞也行(合6161甲骨)?

這條甲骨文該怎麼解釋,解釋“王比,其 ,王比,下上若”這幾個詞也行(合6161甲骨)?

商豔濤著。 西周軍事銘文研究[M]。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3

但是何先生的解釋也有些疑難,因為包括題主所舉的卜辭在內,好幾條卜辭都並不僅僅涉及沚△爯冊這一件事。題主所舉卜辭就有“王比”和“下上若,受[有(也可能是我)佑]”,這也是兩個可以貞問的問題,在卜辭裡都有貞問的例子。如果貞問的物件是沚△,似乎不應當連帶著把王想要乾的事情一併說了。而且類似這種先“沚△爯冊”後“王比”的例子還有不少,似乎不能都看作是貞問沚△爯冊而已。然而,如果認為這裡想要貞問“王比”,那“敦”到底是做了還是沒做?成沒成?如果“敦”是征伐,“卒”是完結,這都征伐結束了,“王比”又是什麼情況呢?所以這兩字連一塊,也是很不好理解的。

不過,“王比”是什麼意思,也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前面引用何先生的文章已經提到了林沄先生說,目前這種說法接受度很高。王子揚先生有文章持相近觀點,我個人認為在證據上似乎更加紮實,請參考:

王子楊。釋甲骨文“比次”之“次”[J]。古文字研究,2018

王先生指出,“比”常常可以和“啟”成對出現在有關軍事部署的一類卜辭之中。他引用劉釗先生的話認為:

卜辭多見“某某啟,王(勿)比”的貞問,都是“啟”跟“比”的對舉,劉釗說“聯盟方國之將領或殷之將領率軍在前,殷王比隨其後”,可謂得之。與“啟”搭配的“比”就是“比隨、比次”的意思。

在題主所舉的卜辭中,雖然並沒有“啟”,但也確實是在討論一場軍事行動。將王先生所釋的意思帶入,應當是沒有問題的。況且,《合集》6471和7440(均見王先生文章)就有“沚△啟”和“王比”的配合,與6161十分相似:

這條甲骨文該怎麼解釋,解釋“王比,其 ,王比,下上若”這幾個詞也行(合6161甲骨)?

因此,將6161的“比”理解為“比隨”應該是恰當的。既然是跟在前鋒軍隊的後面,那麼是不是可以將卜辭中的“卒”理解為軍隊的終末呢?

最後的問題是“下上若”。這話經常和“受佑”“受有佑”“受我佑”之類的話一併說。與之相近的又有“帝若”“帝降若”,甚至也可以只問“若”。

“若”大概的意思跟“佑”應該差不多,但是具體怎麼解釋,也是很麻煩的。學界較為通行的說法是郭沫若先生在《卜辭通纂》中提出來的,認為應當是“順”。這合乎古訓,《尚書·洪範》“時雨若”,孔傳就訓為“時雨順之”。商承祚先生《殷虛文字類編》:“卜辭諸若象人舉手而跽足,乃象諾時巽順之狀。古諾與若為一字,故若字訓為順。古金文若字與此略同。”因而也有學者主張“若”應當讀為“諾”,就是說“上帝”向商王許諾、承諾之類。

劉釗先生則另外提出一種解釋:

這條甲骨文該怎麼解釋,解釋“王比,其 ,王比,下上若”這幾個詞也行(合6161甲骨)?

這條甲骨文該怎麼解釋,解釋“王比,其 ,王比,下上若”這幾個詞也行(合6161甲骨)?

劉釗著。 古文字考釋叢稿[M]。 長沙:嶽麓書社, 2005

儘管沒有定論,但“若”大致的意思大家都能理解。而“下上”則很不好講通。“上”一般沒什麼問題,就是“上帝”。“下”怎麼理解,貌似目前我還沒有看到專門討論的。有的學者提到可能是與“上帝”相對的在地面上的神祇,比如河神一類的。雖然“下”到底是誰沒有定論,但肯定是可以跟“上帝”平起平坐、分享商王祈願的一位神靈。

總而言之,題主所舉的6161這條卜辭,想要完全理解恐怕目前還是做不到的。但大體上,這條卜辭的意思還是可以有個囫圇的理解。其言大致是說:

沚△這個人得到商王的一項任命,要去攻打工方。如果王跟隨在部隊後面一同攻打工方,上下神明是否會保佑?

標簽: 卜辭  何先生  甲骨文  征伐  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