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古代開國皇帝殺開國功臣的例子那麼多,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想要開國時立下大功?

作者:由 狐狸晨曦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1-06-26

明朝以前,近兩千年時間,每代開國皇帝對絕大部分的功臣,待遇都非常優厚,實打實的“封妻廕子”,真正被處死的功臣只是個別人,而且多半是各有特殊原因。

秦始皇嬴政

統一天下,首建帝制後,對開國文武功臣非常寬厚,對他們不吝爵賞,結為兒女親家,更大力舉拔他們子弟。

王翦王賁父子同朝、分軍伐滅五國,一門兩侯,榮寵終身,其孫王離亦為長城軍團副將,執掌軍權。而他們的子孫就是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最頂級世族,五姓七望之一的“太原王氏”。

蒙氏祖孫三代蒙驁、蒙武、蒙恬相繼為秦國大將,蒙毅亦封上卿,為國家重臣。

李信率軍伐楚大敗,秦始皇非但不加加罪誅戮,而是自己承擔用人失察之責,後來又再次起用李信為王賁副將,從攻滅燕齊,才有世代將門、人才輩出的“隴西李氏”,後為另一最頂級世族,五姓七望之一。甚至李唐皇室,也同樣自稱是隴西李氏的子孫。

像王翦率軍伐楚時求田問舍,始皇亦是心知肚明,君臣默契方有此佳話。而後世許多良將,以為也學王翦貪賄自汙,便可保身家性命,豈知反而被抓住藉口,枉送性命,只因為他們不曾有幸,遇到秦始皇這樣豁達的皇帝。——如此氣魄,如此胸懷,不愧為千古一帝。

漢高祖劉邦

,布衣天子稱帝之後,一方面剷除了韓信、彭越等異姓諸侯王, 並將他們與其妻、子女、兄弟姊妹三族,以“具五刑”(

刺面、割鼻、斷舌、斬去雙足腳趾、活活打死、於鬧市中斬首、屍骨剁為肉醬

) 酷刑處死;

另一方面,對絕大多數的開漢功臣,自己的豐沛老兄弟們,給的待遇同樣非常優厚。這些開漢功侯,是有獨立封地的諸侯,既可以將封地代代傳襲子孫,又可以入朝為將相,執掌軍政大權,本質上就是一個個封地較小的諸侯王,而非後世各朝大臣的空頭爵位可比。

然而,周勃、陳平為首的功臣集團在誅滅呂氏集團時,為免除後患,不惜弒帝屠王,指鹿為馬,喊出「

足下非劉氏子,不當立

」,將漢惠帝劉盈子孫滅絕,太過辣手,即使是被他們擁立的漢文帝劉恆及其後續子孫,也對功臣們充滿忌憚,竭力打壓。

不止是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夫,以 “不反於地上,必反於地下”這麼荒誕的理由被殺。

漢武大帝劉徹,南征北戰,開疆拓土,一雪前恥,靠的是自己新培養的武將,順便把開國功侯百餘人,盡數給酌金奪爵了。

衛青長子衛伉,死於巫蠱之禍。霍光死後,其滿門老幼,連同霍去病兩個孫子,霍山、霍雲,被漢宣帝以謀反罪滅門。

破樓蘭的趙破奴滅族;滅朝鮮的荀彘戰後被誅;分兵滅南越、東越、朝鮮的楊僕貶為庶人;擊斬單于喊出“雖遠必誅”的陳湯,屢遭下獄、流放,一生潦倒。

因此“漢家待功臣薄”幾成當時共識,因而令西漢王朝人心漸失,終於被無拳無勇的一介書生王莽,無血政變,改朝換代。

王莽後來急於求成,改制失敗,天下大亂,盜賊蜂起,這才“人心思漢”,讓劉秀中興復國。只不過,若當時政治主流真汲汲於漢家天下,怎麼十幾年前這些忠臣義士都跑哪裡去了?

漢光武帝劉秀

有鑑於西漢王朝君臣離心方被輕易篡權,改弦更張以”

柔道治國

“,與雲臺二十八將為代表的眾多功臣,同享富貴,方為大漢王朝再次延命二百餘年。

劉秀汲取了西漢從開國到滅亡的教訓,對功臣極為愛護,比如東漢第一名將

耿弇

,既有“決策河北、定計南陽”的戰略規劃,不遜韓信漢中對,其一生平定四十六郡,戰無不勝,各種如心理戰、攻堅戰、圍城打援、聲東擊西、避強擊弱的戰術出神入化,被劉秀比之為“吾之韓信”。

然而,當耿弇揮軍攻滅張步,奪取齊地之後,劉秀就基本將他閒置了,不再派為大軍主帥,就是避免讓耿弇陷入和韓信那樣“功高不賞”的境地。

然而耿弇雖強,和劉秀一比,便是望塵莫及了。最能體現劉秀軍事天才的地方,就是喜歡在地圖上遙控指揮他屬下的將領,居然還能百戰百勝: “建武之行師,計出於主心,勝決廟堂”,“承詔奉令者獲寵,違命犯旨者顛危”

諸葛亮曾撰寫專文,評價劉邦與劉秀二人才智優劣,認為正是劉邦能力有限,不過“動多疏闊”四字,才顯出了韓信、張良、陳平等人之智略。而劉秀「神略計較,生於天心,策慮深遠」,自然就將屬下功臣的才幹盡數掩蓋了。

諸葛亮:【高帝動多疏闊,故(張)良、(陳)平得廣於忠信,彭(越)、(周)勃得橫行於外。光武神略計較,生於天心,故帷幄無他所思,六奇無他所出,於是以謀合議同,共成王業而已。光武上將非減於韓(信)、周(勃),謀臣非劣於(張)良、(陳)平,原其光武策慮深遠,有杜漸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陳、張、韓、周有焦爛之功耳。】

可見所謂雲臺二十八將,其實也就是一幫執行劉秀戰略意圖的機器。劉秀是真不忌憚那些才能都不及自己,要依照自己遙控指揮才能打勝仗的功臣, 是真心把他們當做自己朋友和手足的,正所謂“光武材過諸將以氣柔之,高祖才不及諸將以氣挫之。”

所以,劉秀才說「古之亡國,皆以無道,未嘗聞功臣地多而滅亡者。」厚待屬下這些功臣,封了一大堆的萬戶侯,比如賈復封六個縣,鄧禹吳漢封四個縣,馮異封三個縣,耿弇岑彭各封二個縣。

而西漢兩百年不算薄昭、竇廣國等個別外戚,也只有開國的曹參和張良是萬戶侯;以及漢武的衛青霍去病身兼外戚和功臣,是萬戶侯。

當然,另一方面,劉秀對有的功臣,也是過於優厚了,比如吳漢,縱兵劫掠南陽,逼反鄧奉,八名雲臺名將輪番出陣,均被擊敗,還是劉秀親征,才將其鎮壓。劉秀本欲赦免鄧奉,又是其他功臣進言,終於殺之。

而吳漢攻克成都後,為給被公孫述刺客殺害的來歙、岑彭二將報仇,誅滅公孫述黨羽,大肆株連,縱兵亂殺,無辜百姓死亡上萬人,劉秀大怒,卻也只是公開譴責,此後仍以吳漢為大司馬。

而馬援征討五溪蠻,染疫病死軍中,梁松、耿舒等功臣二代子弟,上書讒毀,劉秀一度大怒,沒收馬援新息侯印綬,但不久還是允許馬援幼女入宮,隨侍皇后陰麗華與太子劉莊,日後成為漢明帝劉莊的明德皇后,頗有賢名,流芳史冊。

而劉莊紀念雲臺二十八將,之所以沒有把自己的岳丈馬援列入其中,也僅僅是避嫌“椒房之戚”罷了。

晉武帝司馬炎,

在歷代開國之君,算得上為人最為寬厚的,不止是對曹奐、劉禪、孫皓這幾個亡國之君。

他統一天下後,推行政治寬容,興滅繼絕,約法省刑,如頂著士族壓力,平反鄧艾冤案,赦免其後人。如嵇康和許允被其父司馬昭殺害,司馬炎用此二人之子當自己的近身侍衛。

如諸葛誕起兵反對司馬氏被殺,其子諸葛靚逃亡東吳為重臣。滅吳後,司馬炎為親近這個兒時故友,一路追到廁中。

其叔祖司馬孚公開以“大魏純臣”自居,反對魏晉鼎革,司馬炎待之尊親之禮,尊寵優容,甚至並封其七子為王。“如晉太宰安平獻王故事”成為後世優待元老大臣的典範。

甚至是多次謀奪皇位,連結黨羽的弟弟司馬攸,司馬炎早年一直委以重任,最後也只是讓他和其他親王一樣離京就藩,為此增益封地,加封濟南郡,又特封其一子為北海王,之前所加的種種榮寵待遇如故。司馬攸非要想不開,鬱鬱而終,如之奈何?

晉朝的開國功臣們,與皇族結為兒女親家,被賜予高官厚祿,可以當面罵司馬炎是“桓靈之君”、可以指著御座說“此位可惜了”而不受懲罰;可以大罵“高貴鄉公何在”、可以砸了御賜的珊瑚樹而無所顧忌……

隋文帝楊堅,

相對於此前各朝,算是殺戮功臣較多的開國皇帝。

畢竟他功業太淺,憑外戚身份篡位太容易,而且也太快了,從580年5月周宣帝去世,到581年2月就先自封隋王,而後當月篡位,不過九個月時間。

很多開國大臣此前只是他的同僚,根本沒建立明確的主從關係,居然就換了皇帝,自然頗有暗自不服、甚或欲取而代之者。

如郢國公王誼、郕國公梁士彥、英國公宇文忻、舒國公劉昉、樂安郡公元楷等人,都是曾經被楊堅拉攏,助他奪位有功,但隋朝建立後,覺得自己被疏遠、不受重用,時常有“怨望之言”,甚至私下串聯,被人告發謀反,然後被楊堅誅殺。

而真正可惜的,是猛將史萬歲,被楊堅從敦煌戍卒一路擢升,北卻突厥,南平夷獠,戰功威震南北,卻因為楊素嫉恨其功勞,設計陷害,加上性情剛烈,當廷索賞,被楊堅暴怒之下,殺於朝堂。

當然,楊堅雖然性情嚴苛,終究是賞罰分明的明君,絕大多數的隋朝功臣,還是同樣得以封妻廕子,富貴始終。

包括他最信重的楊素,也曾對其妻狂言「

我若作天子,卿定不堪為皇后

」,被告發後,楊堅只是將其被免官,不久後楊素便因南伐陳朝而東山再起。

可見楊堅也完全就是“選擇性執法”,楊素文武全才,軍略傲世,是他征戰南北不可缺少的臂助,便容忍了其一時失言。而上述那些幫他篡位的“故友功臣”,才智有限而居功自據,不得權柄便心懷不滿,楊堅就毫不留情地處理掉這些尸居餘氣之徒,以為滿朝文武所戒、

唐太宗李世民

,龍鳳之資、天日之表,開創大唐盛世,對豁出性命跟著他南征北戰,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天策府諸將們,真正做到了恩若骨肉兄弟。唐人遂有:【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的名篇。

比如,在玄武門之變立下首功的尉遲恭,居功自傲,囂張跋扈,哪怕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這些宰相重臣,無不被其當面譏刺凌辱。連宗室名將、江夏王李道宗,飲宴時一言不合,就差點被他一頓飽拳打成獨眼龍。真換了歷史上八成以上的帝王,都正可以此為由,下令把尉遲恭誅殺甚至滅門了,也無人能說這樣不對。

然而也就是李世民對自己人實在太念舊情,竟然容了下來,只是輕輕訓誡,令他往後收斂;尉遲恭此後亦知悔改,終於成為凌煙閣名臣,君臣二人全始全終。並和秦瓊並列為兩大“門神”,英名流傳至今。

玄武門之變另一大功臣,攻滅高昌、力挫吐蕃的侯君集,年過六十還非要支援太子李承乾政變,在群臣一致要求下,李世民忍痛將其處死,但赦免其妻兒,臨刑前流淚作別:「為君再不上凌煙閣!」

當然,李世民終究不是一味寬縱大臣的司馬炎,而是金戈鐵馬風餐露宿,打下大唐江山的天策上將,他同樣也有很“腹黑”的一面。

比如親征高句麗前,名將李靖說自己老病不能從軍,李世民親至其家中,撫其背曰:「

勉之,昔司馬仲達非不老病,竟能自強,立勳魏室

」,激得李靖抱病從軍,走到相州時,實在不行了才作罷。

比如對另一名將李勣,李世民又是剪自己鬍子給他當藥引子,又是解御服龍袍批蓋在他身上,多次表示要讓他當託孤大臣,卻在臨終前,突然將其貶斥為疊州都督,並密令太子李治,如李勣“徘徊顧望”即斬之,否則即召回他為宰相。

而李勣接旨意後,連家都不回直接趕赴外地,算是通過了這次“生死考驗”,才全了這段君臣之義。

宋太祖趙匡胤

開國的局面,又有所不同。其開國之兵將,承襲五代亂世,軍紀極為糟糕,行徑極為殘暴。

如曹翰圍攻江州之戰,破城後大肆屠戮,死者數萬人,屍體填滿井水江流,掠奪民財億萬之巨。如攻滅後蜀後,眾將同樣大肆劫掠,殺人搶劫,激起全川譁變。“十四萬人齊解甲”的後蜀軍,許多降而復叛。

又如此後

宋太宗趙光義

北伐燕雲失利,高粱河戰敗後玩了一出“驢車漂移”,眾將當即打算擁立趙匡胤之子趙德昭,幸虧不久找到了趙光義,否則江山立刻易主。

因此,要懲治那些從五代亂世沿襲下來,一貫橫行不法,更動輒譁變而後擁立天子的驕兵悍將,本就極為艱難,卻也實在必行。

趙匡胤、趙光義兄弟,以 “杯酒釋兵權”,透過給予富貴贖買,削減開國諸將兵權,以數十年之功徐徐圖之,解決了中唐持續二百年、困擾無數明君良臣的藩鎮驕兵難題,並確立了影響後世千年的文官政府體制。

此後宋朝三百年時光,都在竭力提升文官士大夫地位,其“重文抑武”成為國策,亦是矯枉必須過正,不得已而為之。

當然,這些開國功臣,既能蔭封子孫,富貴綿長,而且女兒可以嫁給皇帝,兒子可以娶公主,形成了穩固的勳貴集團,和皇室代代聯姻,與國始終,他們還有什麼不足?

明太祖朱元璋:

歷朝歷代,從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開始近兩千年,真正系統化地濫殺開國功臣的開國皇帝,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一人。

朱元璋在位期間,先後以“胡惟庸”“藍玉”兩大案,大殺功臣、或論罪其子孫,不止是先後處死了韓國公李善長、凉國公藍玉、宋國公馮勝、 穎國公傅友德、開國公常升(開平王/鄂國公常遇春之子)、 申國公鄧鎮(寧河王/衛國公鄧愈之子)這六個國公,

還處死了南雄侯趙庸, 臨川侯胡美, 定遠侯王弼, 德慶侯廖永忠,永平侯謝成, 崇山侯李新, 淮安侯華中, 宣寧侯曹泰,徽先伯桑敬,西涼侯濮璵,忠勤伯汪廣洋……

還滅族了江夏侯周德興,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河南侯陸聚,滎陽侯鄭遇春,宜春侯黃彬,靖寧侯葉升,鶴慶侯張翼,景川侯曹震,會寧侯張溫,普定侯陳桓,舳艫侯朱壽,懷遠侯曹興,合計一共是二十三個侯爵,二個伯爵;

此外, 汝南侯梅思祖,東平侯韓政,濟寧侯顧時,靖海侯吳禎,鞏昌侯郭興,營陽侯楊璟,臨江侯陳德,六安侯王志,南安侯俞通源早死……這些早死之人,也被追罪為“胡惟庸黨羽”或者”藍玉黨羽”,除爵,處死其子,甚至滅族。

甚至連信國公湯和,雖然除了追封中山王的魏國公徐達,追封黔寧王的西平侯沐英,以及武定侯郭英等少數幾人,就只有他這個朱元璋的幼時好友,及時地告老還鄉,做個老農,得以在其晚年大肆殺戮時,仍得善終,追封東甌王,然而他的子孫也不得嗣爵。

一直到百年之後的嘉靖年間,紹封開國功臣“六王后裔”,湯和後人才得以襲封靈壁侯,和 襲封懷遠侯的常遇春後人,襲封定遠侯的鄧愈後人一起,獲得了紹封。

然而,就在朱元璋殺戮滅門無數的同時,卻又給自己那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侄孫盡數封王,更讓他們世襲罔替,裂土封藩一方。

而且,朱元璋還給了自己這些兒孫,遠超之前歷朝皇子親王的物質待遇,禮絕百僚的尊崇地位、代代不減的肥田厚祿。

朱元璋的那些親兒子都幹了多少奇葩暴行,全寫在朱元璋自己編撰的《御製紀非錄》裡,秦王、潭王、魯王、齊王……朱元璋最後又是怎麼處置他們的?

他的大肆殺戮,究竟是為國家為百姓,還是為自己兒孫杜絕隱患,坐穩江山,顯而易見,一目瞭然。

朱元璋一共斷絕了六個公爵三十三個侯爵的蔭封, 殺戮甚至滅門了其中大多數與他一齊光復華夏有功的功臣。其對功臣的殘酷程度,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空前絕後。

功臣的“功”,重則說是對國家,輕則說是對君主個人。如果說開國君主於國於民有“大功”,那功臣們也當然要分去相當一部分。開國功臣確實不見得都是品行高尚的好人,可開國君主的子孫們,那些同姓藩王,原本於天下無尺寸之功,難道他們就不魚肉百姓?

秦朝滅亡的原因很多,唯獨扯不到秦始皇厚待功臣上,反而是秦二世濫殺重臣,自毀柱石。漢高祖劉邦誅滅異姓諸侯王毫不手軟,但對絕大多數功臣富貴始終。

後世更有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厚待功臣的許多現成例子,甚至是“爾本夷狄”的元世祖忽必烈,莫非他們不殺功臣,反而厚待之,天下就因此大亂了?

劉秀這句「

古之亡國,皆以無道,未嘗聞功臣地多而滅亡者

」,難道說得不對?

連朱元璋的兒子朱棣,都對跟從自己重新打了一遍江山的靖難功臣們,非常優待,封官賜爵,以定國公府、英國公府、成國公府為首,勉強重新建立了一個明朝的勳貴體系。

——所以,難不成大家全錯了?只有朱元璋對?還只有朱元璋一個人有封建帝王的“歷史侷限性”?

用朱元璋生平最討厭的孟子名言:【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其實,朱元璋廢掉六個公爵三十三家侯爵,滅門那麼多開國功臣,為什麼沒人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那些沒被上司牽連、受到清洗的中層軍官,可都過得太滋潤了,甚至能把自己的指揮使、千戶、百戶之類的軍職,往後傳上一兩百年。

明朝這種將軍的兒子繼續當將軍,不止爵位連職位也能世襲,十幾歲的戚繼光可以直接繼承祖輩傳下來的正四品“登州衛指揮僉事”的奇葩制度,就是朱元璋發明的……

之前再如何厚待開國功臣的秦漢唐宋各朝,可都並不存在!功臣的子弟升官再快,也不能直接繼承父輩的軍職。

顯而易見,這也是一種“推恩令”,朱元璋一邊誅殺開國功臣,一邊將此前各朝用來贖買開國功臣的各種代價,全推恩給那些距離權力中心更遠的中下層軍官身上,以此免除功臣對皇權的威脅。

然而,十幾代帝王、二百餘年傳承,獲得世襲軍職的軍官數量浩如煙海,其中如戚繼光這樣的人才當然鳳毛麟角,絕大多數必然是尸位素餐之徒,從朱元璋時代就傳下的衛所兵制與世襲軍官制,到明末早已經是公認的不堪一擊了。

最大的禍端在於,正因為朱元璋完全破壞了從嬴政與劉邦開始,近兩千年以來,開國皇帝與功臣共天下的血酬法則,

所以,從南明時期一直到清朝末年,各個反清勢力無不是諸心不齊,互相拆臺,令清朝中樞竟得以從容調遣,各個擊破,

人人都生怕別人當朱元璋,而自己做了陳友諒、做了藍玉/傅友德的結果,就是“天父殺天兄,依舊姓咸豐”,生生讓清朝破了“胡人無百年運”魔咒,僅憑那麼區區十幾萬、幾十萬的人口,統治天下上億生靈二百餘年!

標簽: 功臣  朱元璋  劉秀  開國  楊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