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作者:由 劉煥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1-01-29

高句麗是什麼民族源流?高句麗是中國歷史,也是朝鮮歷史!——劉煥的書房

高句麗人到底什麼民族源流?高句麗是朝鮮歷史嗎?下面一一為大家解答。

一、高句麗人到底什麼源流?

高句麗立國於西漢時期,本來只是一個小城邦。

高句麗人起源於扶余人。

高句麗著名文物好太王碑上面寫道:

惟昔始祖鄒牟王之創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

說明自身是扶余人。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好太王碑

朝鮮史書《三國史記》是王氏高麗時期宰相金富軾奉高麗仁宗之命所編撰的官修正史,是朝鮮半島現存最早的完整史書,記錄了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的歷史。其中也說:

高句麗始祖朱蒙為東扶余王金蛙養子。高句麗人的統治集團即出自這一支扶余人。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三國史記

我們翻開中國史書,最早和高句麗有過接觸是在漢魏時期,《後漢書》和《三國志》都有記載。

《三國志·魏書列傳三十》,即烏丸鮮卑東夷列傳中記載:

高句麗在遼東之東千里,南與朝鮮、濊貊,東與沃沮,北與夫餘接。都於丸都之下,方可二千里,戶三萬。多大山深谷,無原澤。隨山谷以為居,食澗水。無良田,雖力佃作,不足以實口腹。其俗節食,好治宮室,於所居之左右立大屋,祭鬼神,又祀靈星、社稷。其人性兇急,喜寇鈔。其國有王,其官有相加、對盧、沛者、古雛加、主簿、優臺丞、使者、皂衣先人,尊卑各有等級。東夷舊語以為夫餘別種,言語諸事,多與夫餘同,其性氣衣服有異。本有五族,有涓奴部、絕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桂婁部。本涓奴部為王,稍微弱,今桂婁部代之。漢時賜鼓吹技人,常從玄菟郡受朝服衣幘,高句麗令主其名籍。後稍驕恣,不復詣郡,於東界築小城,置朝服衣幘其中,歲時來取之,今胡猶名此城為幘溝漊。溝漊者,句麗名城也。其置官,有對盧則不置沛者,有沛者則不置對盧。王之宗族,其大加皆稱古雛加。涓奴部本國主,今雖不為王,適統大人,得稱古雛加,亦得立宗廟,祠靈星、社稷。絕奴部世與王婚,加古雛之號。諸大加亦自置使者、皂衣先人,名皆達於王,如卿大夫之家臣,會同坐起,不得與王家使者、皂衣先人同列。其國中大家不佃作,坐食者萬餘口,下戶遠擔米糧魚鹽供給之。其民喜歌舞,國中邑落,暮夜男女群聚,相就歌戲。無大倉庫,家家自有小倉,名之為桴京。其人絜清自喜,喜藏釀。跪拜申一腳,與夫餘異,行步皆走。以十月祭天,國中大會,名曰東盟。其公會,衣服皆錦繡金銀以自飾。大加主簿頭著幘,如幘而無餘,其小加著折風,形如弁。其國東有大穴,名隧穴,十月國中大會,迎隧神還於國東上祭之,置木隧於神坐。無牢獄,有罪諸加評議,便殺之,沒入妻子為奴婢。其俗作婚姻,言語已定,女家作小屋於大屋後,名婿屋,婿暮至女家戶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如是者再三,女父母乃聽使就小屋中宿,傍頓錢帛,至生子已長大,乃將婦歸家。其俗淫。男女已嫁娶,便稍作送終之衣。厚葬,金銀財幣,盡於送死,積石為封,列種松柏。其馬皆小,便登山。國人有氣力,習戰鬥,沃沮、東濊皆屬焉。又有小水貊。句麗作國,依大水而居,西安平縣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句麗別種依小水作國,因名之為小水貊,出好弓,所謂貊弓是也。

這裡記載了,高句麗是扶余人。

《後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傳記載:

高句驪,在遼東之東千里,南與朝鮮、濊貊,東與沃沮,北與夫餘接。地方二千里,多大山深谷,人隨而為居。少田業,力作不足以自資,故其俗節於飲食,而好修宮室。東夷相傳以為夫餘別種,故言語法則多同,而跪拜曳一腳,行步皆走。凡有五族,有消奴部,絕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桂婁部。案今高驪五部:一曰內部,一名黃部,即桂婁部也;二曰北部,一名後部,即絕奴部也;三曰東部,一名左部,即順奴部也;四曰南部,一名前部,即灌奴部也;五曰西部,一名右部,即消奴部也。本消奴部為王,稍微弱,後桂婁部代之。其置官,有相加、對盧、沛者、古鄒大加、古鄒大加,高驪掌賓客之官,如鴻臚也。主簿、優臺、使者、帛衣先人。武帝滅朝鮮,以高句驪為縣,《前書》元封中,定朝鮮為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使屬玄菟,賜鼓吹伎人。其俗淫,皆潔淨自熹,暮夜輒男女群聚為倡樂。好祠鬼神、社稷、零星,《前書音義》:“龍星左角曰天田,則農祥也。辰日祠以牛,號曰零星。”《風俗通》曰“辰之神為靈星”,故以辰日祠於東南也。以十月祭天大會,名曰“東盟”。其國東有大穴,號禭神,亦以十月迎而祭之。其公會衣服皆錦繡,金銀以自飾。大加、主簿皆著幘,如冠幘而無後;其小加著折風,形如弁。無牢獄,有罪,諸加評議便殺之,沒入妻子為奴婢。其昏姻皆就婦家,生子長大,然後將還,便稍營送終之具。金銀財幣盡於厚葬,積石為封,亦種松柏。其人性兇急,有氣力,習戰鬥,好寇鈔,沃沮、東濊皆屬焉。

這裡都說明了,高句麗人是扶余人。至於其他的說法,什麼高句麗是商朝人後裔,是東夷後人,是炎帝后人,是蚩尤後人,等都被歷史學家駁斥了,沒有證據。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後漢書

那麼,問題來了,

扶余人是什麼人種?

還是《後漢書·東夷傳》寫道:

夫餘國,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驪,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漢四郡

漢武帝滅朝鮮之後曾經設定了“漢四郡”,其中就知道了,扶余在漢四郡之外,是沒有被漢朝管轄的蠻夷之人。

而扶余也不是肅慎,我們知道,肅慎是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的民族,是女真族和滿族的祖先,扶余也不是肅慎人。

扶余其實是濊貊人。

濊貊又是什麼人呢?

濊貊族在中國歷史上被記載就非常早了。

濊貊首次見於中國史籍記載是西漢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

上面寫道:

(燕)上谷至遼東,地踔遠,人民希,數被寇,大與趙、代俗相類,而民雕捍少慮,有魚鹽棗慄之饒。北鄰烏桓、夫餘,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

這裡扶余和濊貊並列出現,但其實他們都是一類人,就是濊貊人,這個民族顧名思義,“貊”是熊的意思,顯示其是一個以熊作為圖騰的民族,濊貊人曾經在西漢時期建立扶餘國,所以高句麗的民眾大多就是濊貊人。

濊貊,古文獻稱之為“白民”,“亳人”或“發人”。濊貊是濊人與貊人的合稱,以定居農業為特點,

不同於遊牧民族。濊人的地域在高句驪、沃沮之南 ,辰韓之北,東濱大海,西至樂浪。在今天的清川江與漢江之間的東部。即日本海、東朝鮮灣的咸興至江陵一帶,亦即朝鮮中部偏東地區。

濊貊人根據現在人類學家研究,與百越人有著相似的習俗,都斷髮文身,並且尚黑,語言則與扶余語系相近,

也就是今天的日韓語系。這一支人可能就是遠古的百越民族,百越民族除了從越南到山東有廣泛的分佈外,一支可能渡海到了東北地區。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百越人和濊貊人有一個奇特的相似習俗,就是把牙齒染黑

濊貊人沒有文字,圖騰為三足烏,崇拜太陽,Y染色體單倍群屬於O2b,濊貊人也進行農耕,並且創造了相當燦爛的文化。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高句麗壁畫,可以看出高句麗的三足烏圖騰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扶余語系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扶余人就是濊貊人,為什麼他們是兩個名字呢?

那是發展程度不同決定的,

就如同肅慎民族,在南北朝時代,就有婁邑、勿吉、靺鞨三支民族了,婁邑最為落後,勿吉次之,最發達的就是靺鞨。也就是說,這是根據發展程度差異來的。

高句麗國,上層統治者肯定是扶余人,下層人民也有部分扶余人,更多是更為落後的濊貊人。

濊貊人當時有多少人呢?

《漢書·武帝紀》載武帝元朔元年“東夷穢君南間等口二十八萬人降,為蒼海郡”,穢人總計5萬6千戶。

對比《三國志·魏書·東夷傳》所載,曹魏時高句麗人(扶余人)3萬戶、穢人2萬戶、沃沮人5千戶,總計才5萬5千戶,一共也是5萬5千戶,按照每戶人口5個人計算,

一共30萬人口左右。

二、高句麗是朝鮮歷史嗎?

高句麗本來只是朝鮮半島北部的一個小城邦,成不了大氣候,和東漢打打停停。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公孫氏割據遼東,高句麗一直襄助公孫氏,但是後來高句麗和公孫氏結下了樑子,公孫康給高句麗以重擊,並焚燬其國都國內城,高句麗被迫遷都山城丸都(吉林集安以西之山城子)。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後來司馬懿滅掉了公孫淵,曹魏毋丘儉帶領魏軍,兩次征討高句麗,那個時候的高句麗還十分弱小,不得不倉促迎敵。

上天給了高句麗絕佳的機會,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狼煙四起,高句麗借中原衰微之機東山再起,並先後蠶食吞併了朝鮮半島上的樂浪和帶方二郡,惹怒了遼東的慕容家族,慕容家族是鮮卑族,騎兵強大,多次征服高句麗,慕容皝一把火焚燬了丸都,然而前燕被前秦所滅。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前秦淝水之戰敗北之後,整個北中國陷入分崩離析的狀態,高句麗迅速擴張,佔據遼東,成為東北亞地區最為強大的王國之一。

征服遼東之後,高句麗又把擴張的方向看到了南方,長壽王於427年將首都遷往朝鮮半島平壤,隨後重點打擊百濟、新羅。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從此之後,高句麗就很少涉足關內之事了,主要在朝鮮半島作戰。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但是隋朝統一中國之後,不能容忍高句麗的存在,隋文帝想征服高句麗,高句麗遣使謝罪,隋文帝於是罷兵。

隋煬帝繼位之後,更加看不慣高句麗,先後多次征服高句麗,但都失敗,究其原因在於,高句麗佔據遼東,實力強大,要想征服高句麗,必須佔領遼東,而遼東則易守難攻。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最終唐朝才滅亡了高句麗,唐朝征服高句麗的故事可以看我寫的為什麼和歐洲面積差不多大的中國是統一的,而歐洲卻從古至今都是分裂的?和一個因素有關一文。在此不再贅述。

高句麗這個存在長達705年、據有中國東北部和朝鮮半島北部、中部廣闊領域的政權,高句麗是不是朝鮮歷史?

對其歸屬問題,中外史學界爭議頗多,

歸納起來大致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高句麗(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為中國中原王朝轄屬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

持此觀點的主要有張博泉、孫玉良、楊昭全、孫進己等史學專家。

第二種觀點:認為高句麗為朝鮮古代國家,

代表人物主要有范文瀾、翦伯贊等。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史、二十五史等均將高句麗作為漢民族以外的東夷,不視為中國之組成部分,遂認為高句麗為朝鮮之古國。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翦伯贊

第三種觀點:認為高句麗自建國至公元427年遷都平壤前,為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地方政權;427年遷都平壤直至滅亡為朝鮮古代國家。

持此說的主要是以郭沫若為代表。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郭沫若

其實這三種觀點一開始也沒有對錯,都是各自史學家的個人之說,沒有主觀目的。

事實上,《舊唐書》和《新唐書》之前諸史多在《東夷傳》或《蠻夷傳》中為高句麗立傳,但是朝鮮的《三國史記》同樣為高句麗立傳。

筆者認為高句麗應該是中朝共有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但是也屬於朝鮮歷史。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這個國家。站在今天中國各族人民的立場上,應該承認這些民族在歷史上都是中國人,都是國內民族,沒有理由只站在漢族立場上,只承認漢族代表中國,而把歷史上我國其它各族都說成是外國民族。再說對於“夷”的理解,也不能認為“夷”就是外國。歷史上來自中國西北的周民族,對殷商人稱之為“夷”,主要是相對於中原以外的地區都曾被稱為蠻或夷,因此不能以此確定高句麗的歸屬。

但是高句麗同樣屬於朝鮮歷史,不能以今天的中朝邊界來劃定高句麗政權的歸屬。

遷都前高句麗的首都在中國東北境內(今吉林省集安),其領域主要在中國東北地區,427年高句麗首都遷至平壤後,且其領域擴至朝鮮北部、中部。一般來說,首都在一國之內的可以認定為是這個國家歷史,

高句麗既然以平壤作為首都,自然可以算朝鮮歷史。

比如中國歷史上的“喀喇汗國”,後期以喀什噶爾作為首都,雖然這個國家只有30%的面積在中國境內,但是首都喀什在中國境內,依然可以算作是中國歷史。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高句麗地圖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喀喇汗國

高句麗的爭議先不說,雖然隋唐的高句麗不等於宋朝時期朝鮮半島的“王氏高麗”國家,但是確實後期是以平壤作為首都的,以一國首都作為國都的國家可以算作這個國家的歷史,高句麗暫且作為中朝兩國共有的國家。

三、高句麗人今天到哪裡去了?

首先要弄清楚,在高句麗被唐朝滅亡之後,高句麗究竟有多少人?

如果連高句麗有多少人都弄不清楚,那自然不知道高句麗人去哪裡了。

前文說過,曹魏初期,高句麗一共30萬人左右。

但是經過數百年的擴張,到了唐朝滅亡高句麗之後,高句麗人口就不止這麼多了。

唐朝杜佑《通典》記載:

平其國,下城百七十六,戶六十九萬七千。

也就是說,唐朝滅亡了高句麗國,得到了城池76座,得到了戶口69。7萬。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因為古代計算人口按照戶口,而不是人口,所以我們知道,高句麗國的人口是69。7萬戶。

如果一戶是5個人,即今天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和兒子,一共5個人,那麼高句麗的人口應該是69。7*5=348。5萬人。

但是古代應該不可能一戶只有一個兒子,如果有2-3個兒子,也就是一戶7個人來算的話,69。7*7=487。9萬人。

也就是說,這是唐朝計算的高句麗滅亡時所籍得的人數,只包括高句麗境內的所有人,不包括白山部和粟末靺鞨這些歸附於高句麗的女真民族,應該是很可信的。

公元668年,高句麗的人口應該是348萬-487萬之間,如果取平均數,應該是417萬。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譚其驤編輯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就把高句麗算入朝鮮歷史,算是一種主流歷史觀的反映

從曹魏到唐朝,公元220年到高句麗滅亡的668年,一共440年,高句麗的人口從30萬漲到了417萬,漲了14倍,為何這麼快?可能和領土擴張有關,也可能佔領俘虜了大量漢人。

唐平高句麗後,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

高句麗人的流向,主要有這樣幾個方向:

一、遷往唐朝的高句麗人

唐朝滅亡高句麗後,在其主導下,對高句麗遺民進行了強制性遷移。

《通典·高句麗》記載,:“移高麗戶二萬八千三百,配江淮、嶺南、山南、京西”。

《資治通鑑》卷201記載:“徙高麗戶三萬八千二百於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諸州空曠之地”。

這裡記載有兩個,一個說2萬8,一個說3萬8,可能有誤,也有可能確實是當時記載了兩種說法

,這就是網友們常說的,高句麗人全部被遷徙往了唐朝,成為了唐朝人。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但是,這對嗎?

《通典》說的,高句麗國的人口是69.7萬戶。

那麼,69。7萬戶的人口中,3萬8千戶遷徙到了江淮和山南,這隻佔了5。4%的比例。

3萬8千戶,如果按照之前一戶7個人來算,一共26萬人。唐朝當時多少人呢?唐中宗時期曾經統計過,《舊唐書》記載,

神龍元年(705年) 是歲,戶部奏天下戶六百一十五萬,口三千七百一十四萬有奇。

也就是說,唐朝當時3700萬人口,後來到了50年之後的唐玄宗時期才增長到了5000萬左右。

也就是說,只有5%的高句麗人被遷徙到了唐朝。

也就是說,3700萬唐朝人當中,只有26萬是高句麗人,比例為0.7%,基本忽略不計。

所以,高句麗人絕對沒有全部遷徙到唐朝,也沒有全部融入漢族當中。

那麼,其他的高句麗人哪裡去了呢?

我們繼續看看。

二、南奔新羅的高句麗人。

高句麗人南奔新羅的也很多,新羅在高句麗滅亡後,兼併了北到平安南道西南、南浦和平壤南部、黃海北道遂安、江原道安邊以南,慶尚北道加恩、奉化、蔚珍、忠清北道深川以北,忠清南道以北以東的廣大地區。據《三國史記。地理四》載,共有一百六十四郡縣被新羅所佔,附著其上的人口當然也被其領有,不可能悉被遷徙到中國內地。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也就說,唐朝後來遇到了西部吐蕃的威脅,最終撤出了佔領的百濟和高句麗,三國就此被新羅統一。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那麼,新羅是什麼人呢?百濟和高句麗人一樣,是扶余人,但是新羅並不是,本文客觀講述歷史,自然不會編造歷史。

新羅是三韓人建立的國家,而三韓和濊貊是不同的民族。

還是翻開《後漢書·東夷傳》:

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辰。馬韓在西,有五十四國,其北與樂浪,南與倭接。辰韓在東,十有二國,其北與濊貊接。弁辰在辰韓之南,亦十有二國,其南亦與倭接。凡七十八國,伯濟是其一國焉。大者萬餘戶,小者數千家,各在山海閒,地合方四千餘里,東西以海為限,皆古之辰國也。馬韓最大,共立其種為辰王,都目支國,盡王三韓之地。其諸國王先皆是馬韓種人焉。 馬韓人知田蠶,作綿布。出大慄如梨。有長尾雞,尾長五尺。邑落雜居,亦無城郭。作土室,形如冢,開戶在上。不知跪拜。無長幼男女之別。不貴金寶錦罽,不知騎乘牛馬,唯重瓔珠,以綴衣為飾,及縣頸垂耳。大率皆魁頭露紒,魁頭猶科頭也,謂以發縈繞成科結也。紒音計。布袍草履。其人壯勇,少年有築室作力者,輒以繩貫脊皮,縋以大木,嚾呼為健。常以五月田竟祭鬼神,晝夜酒會,群聚歌舞,舞輒數十人相隨蹋地為節。十月農功畢,亦復如之。諸國邑各以一人主祭天神,號為“天君”。又立蘇塗,《魏志》曰:“諸國各有別邑,為蘇塗,諸亡逃至其中,皆不還之。蘇塗之義,有似浮屠。”建大木以縣鈴鼓,事鬼神。其南界近倭,亦有文身者。 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其名國為邦,弓為弧,賊為寇,行酒為行觴,相呼為徒,有似秦語,故或名之為秦韓。有城柵屋室。諸小別邑,各有渠帥,大者名臣智,次有儉側,次有樊秖,次有殺奚,次有邑借。皆其官名。土地肥美,宜五穀。知蠶桑,作縑布。乘駕牛馬。嫁娶以禮。行者讓路。國出鐵,濊、倭、馬韓並從市之。凡諸貿易,皆以鐵為貨。俗喜歌舞飲酒鼓瑟。兒生欲令其頭扁,皆押之以石。扁音補典反。 弁辰與辰韓雜居,城郭衣服皆同,言語風俗有異。其人形皆長大,美髮,衣服潔清。而刑法嚴峻。其國近倭,故頗有文身者。

三韓中的辰韓據說還是秦國滅亡時東渡的中國人,但總的來說,三韓是半島的土著,而現代分子人類學研究,三韓人其實祖先來自於西伯利亞,是古亞細亞人,基因單倍群是C和N。

也就是說,三韓人和濊貊人很有趣,三韓人居住在半島南部的海邊,但是祖先來自於西伯利亞的大山。濊貊居住在半島北邊的大山,但是祖先卻來自於東南亞和東亞的沿海地區,他們都去了各自的地貌。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而且,正如同扶余人建立了兩個國家,高句麗和百濟之外,三韓人也建立了兩個國家,新羅和伽耶。

高句麗人逃亡新羅的是多少人呢?

因為半島的史書大多還是來自於中國古代史書,而《新唐書》並沒有記載新羅的很多事蹟,所以高句麗人流入新羅的只有一個記載:

《三國史記·新羅紀六》載,總章元年(668年)十一月五日,“王以所虜高句麗人七千入京”。

從以上記載來看,很難計算出流入新羅的高句麗遺民的確切人數,但高句麗遺民流向新羅,這是肯定的,對此不應否認

但是高句麗人應該不會流入新羅太多,因為高句麗的土地上興起了一個新的國家。

那就是渤海國。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渤海國地圖

三、加入渤海國的高句麗人。

渤海國是698年大祚榮建立的政權,後來唐玄宗時期歸順唐朝,被封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大祚榮是粟末靺鞨人,女真語族的民族。

高句麗人很多在唐朝滅亡之後,既沒有東遷,也沒有南遷,那就是留在原地,最後做了渤海國的國民。

《新唐書·北狄傳》記載:

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高麗滅,率眾保挹婁之東牟山,地直營州東二千里,南比新羅,以泥河為境,東窮海,西契丹。築城郭以居,高麗逋殘稍歸之。

這裡要說明的是,因為《新唐書》是宋朝歐陽修所寫,

宋朝時期朝鮮半島的國家是王氏高麗,所以《唐書》中提到的高句麗有的時候也簡寫作“高麗”。事實上,在新羅王朝後期,人們還是懷念高句麗,新羅王朝後期還是分裂為三個國家:後高句麗、後百濟和後新羅,最後都被統一,就是高麗王國。

那麼,渤海國有多少人口?《新唐書》記載:初,其王數遣諸生詣京師太學,習識古今制度,至是遂為海東盛國,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也就是說,渤海國一共有62個州,堪稱一個大國,而且文化很興盛,號稱“海東盛國”。

遺憾的是,史書並沒有記載渤海國究竟有多少人,契丹滅掉了渤海國,但是《遼史》很簡略,也沒有專門為渤海國作傳,對於渤海國,我們知之甚少,《遼史》中對於渤海“兵數十萬”的浮誇描寫,有些學者認為後期渤海國人口應當多達300萬左右。但也只是猜測,這其中有靺鞨人, 也有高句麗人,但是靺鞨在那個時期人口並不多,黑水靺鞨僅僅只有數萬人,粟末靺鞨不可能數百萬之多。所以猜測,高句麗人應該有200萬,靺鞨人大約100萬左右。他們長期融合為渤海人,後來被滅後,渤海人長期存在,並且和契丹人並存,甚至遼國滅亡時,渤海人也還存在著。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也就是說,高句麗417萬人中,遷入唐朝的大概26萬人,留在渤海國內的大約200萬人,因此南遷新羅的應該在180萬人左右。

遺憾的是,新羅國到底有多少人口,沒有統計過,12世紀的王氏高麗人口倒是有記載,《宋史·卷四百八十七》記載:

王居開州蜀莫郡,曰開成府。依大山置宮室,立城壁,名其山曰神嵩。民居皆茅茨,大止兩椽,覆以瓦者才十二。以新羅為東州樂浪府,號東京。百濟為金州金馬郡,號南京。平壤為鎮州,號西京。西京最盛。總之,凡三京、四府、八牧、郡百有十八、縣鎮三百九十、洲島三千七百。郡邑之小者,或只百家。男女二百十萬口,兵、民、僧各居其一。地寒多山,土宜松柏,有粳、黍、麻、麥而無秫,以粳為酒。少絲蠶,匹縑直銀十兩,多衣麻紵。王出,乘車駕牛,歷山險乃騎。

這裡說,高麗國人口210萬人,可能是少了,或許《宋史》記載錯誤。因為《新唐書·東夷傳》記載,“定方令士超堞立幟,泰開門降,定方執義慈、隆及小王孝演、酋長五十八人送 京師,平其國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戶七十六萬。”,也就是說,百濟國一共76萬戶,如果一戶算5個人,大約380萬。百濟只是新羅西南部的地區,尚且有380萬人,新羅至少應該是百濟的兩倍才對,新羅和繼之而起的高麗應該有760萬人左右。

如果新羅國是760萬人,南遷的高句麗人為180萬人左右,那麼高句麗人應該佔據新羅國人口的23.6%。

再來說說渤海國,渤海人後來哪去了呢?

渤海國被契丹滅亡後,渤海人被大量遷徙到了契丹國,今天達斡爾族基因檢測還有O2a單倍群的人數就是例子。遷徙入契丹國的大約200萬人,此外,還有100多萬渤海人留在遼東,後來加入了金國,融入了女真族和後來的滿族彙總。

還有30萬人,南遷高麗王國,陝溪太氏據說就是渤海王室大氏的後裔;投奔中原內地的遺民則非常少。

契丹遼國到底多少人口呢?這個《遼史》沒有記載,只能根據《金史·地理志》的遼國故地部分推斷,為1978690戶。如果一戶算5個人的話,遼國一共985萬人。但是大多數是幽雲十六州的漢人。

100萬渤海人在900萬的遼國中,幾乎佔據了九分之一的人口,所以影響力還是很大的。

就此,我們得出結論,高句麗國一共417萬人,其中26萬人被遷徙到了唐朝內地,180萬人南遷到了新羅王國,還有200多萬加入了渤海國的建立當中。

從比例來說的話,6。2%的高句麗人遷往唐朝;

43。16%的高句麗人南遷新羅,佔新羅王國人口的25。71%左右;

47。96%的高句麗人留在原地加入了渤海國的建立中,佔渤海國人口的66。67%,隨著渤海國的滅亡,這些高句麗人又加入了契丹族、蒙古族、女真族等之中,進一步計算,26。38%的高句麗人(和靺鞨融合成為了渤海人)加入了契丹族,以及後來的蒙古族。22。89%的高句麗人(和靺鞨融合成為了渤海人)加入了女真族,以及後來的滿族。

還有數十萬高句麗人加入了其他國家。比如說加入突厥、投奔契丹,甚至有遷往日本的,但是人數都很少。

做成圖表的話,就清楚,請看餅圖。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現在的的韓國人為什麼胡扯自己是高句麗的後裔?

就此,我們得出幾個關於高句麗的基本結論。

1、高句麗人的民族源流是扶余人,和百濟人同出於扶余,和建立新羅的三韓人是不同的民族。

2、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地區歷史,這是沒有疑問的。

3、高句麗遷都朝鮮半島平壤,也可以算作朝鮮半島歷史,這也是沒有疑問的,

高句麗是中朝共有歷史。

4、高句麗國滅亡之後,高句麗人的流向,有西遷唐朝、南遷新羅,留居在原地加入渤海國等,渤海人最終又融入了契丹、女真等族中,也就是說,整個東北亞的民族幾乎都有高句麗人的血緣。

5、後來新羅演變而來的國家叫做王氏高麗,選擇了高麗這樣的名字,

高句麗不等於高麗,高麗人大多是新羅人.

6、高句麗不等於高麗,一如北魏不等於曹魏,兩者統治者民族不同,疆域也不同,但是北魏和曹魏都是中國歷史,同樣的,高麗是朝鮮歷史,高句麗也是朝鮮歷史,當然,中朝共有歷史。

同樣叫做“魏”,北魏不等於曹魏,但都是中國歷史

對於高句麗,我們有太多的謎團,很多並非我一篇文章能講述清楚的,所以從今天開始,陸續刊載高句麗的歷史文章,歡迎大家關注。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75。

2、[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3、[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75。

4、[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5、[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6、[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7、[宋]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8、[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63。

9、高麗。金富軾。三國史記。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10、[元]脫脫。宋史京:中華書局。1975。

11、楊軍。高句麗民族與國家的形成和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2、楊春吉,耿鐵華。高句麗歷史歸屬問題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13、孫進己。高句麗渤海研究整合。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4

14、韓國東北亞歷史研究中心。高句麗的政治與社會。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

15、孫進己,孫泓。女真民族史。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16、楊軍。渤海國民族構成與分佈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17、韓國東北亞歷史研究中心。渤海的歷史與文化。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

標簽: 高句麗  新羅  渤海  扶余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