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世界民族文明史系列】鮮卑族與鮮卑諸國6

作者:由 麟劍的人類史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2-05-30

鮮卑族與鮮卑諸國6

六、拓跋鮮卑與北魏(一)

(一)拓跋鮮卑

拓跋鮮卑,鮮卑的一支,亦稱別部鮮卑。原居於額爾古納河和大興安嶺北段,“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拓跋鮮卑的發祥地“大鮮卑山”就是在今阿里河附近的大興安嶺北段。

東漢初年,北匈奴西遷,南匈奴保塞,拓跋鮮卑乘隙第一次南遷,至“大澤”,即今呼倫池(達賚湖)。

隨著拓跋氏社會的發展,部落首領為掠奪財富,擴張勢力,就必然向南擴充套件,遂準備第二次南移。諸汾遵命率眾南遷,幾經險阻,才到達匈奴故地,即今河套北部固陽陰山一帶。這裡水草豐美,樹木繁茂,是牧獵的好場所,並接近了中原文化。

拓跋鮮卑進入匈奴故地後,與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拓跋力微時,在75個異姓部落中,屬於匈奴的就有賀賴氏、須卜氏、丘林氏、破六韓氏、宿六斤氏等。匈奴部落加入拓跋鮮卑聯盟後,與之雜居共處,相互通婚,逐漸被鮮卑化。據研究,“拓跋”的含義,乃是北人謂鮮卑父、胡(匈奴)母所生後代之意。此後,有不少晉人和烏桓等部眾也成為其“新民”。

始祖神元皇帝力微時(220—277年),拓跋鮮卑開始了第三次遷徙。拓跋詰汾長子禿髮匹孤率眾從塞北遷居河西。“禿髮”或即“拓跋”之異譯。由於拓跋部眾還梳著辮子,故當時人又稱之為“索頭”鮮卑或“索虜”,以區別於剃去部分頭髮的其它鮮卑部。拓跋本支,從力微時起就遊牧於上谷(治今河北省懷來縣)以西,雲中(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東北)一帶。由於受西部鮮卑大人蒲頭的襲擊,部眾離散,力微投依於五原郡(治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沒鹿回部大人竇賓(紇豆陵賓)之下。與賓共攻西部,賓兵敗失馬,力微以已所乘駿馬與之。賓感相助之恩,準其北居長川(今內蒙古興和具一帶)。經10餘年經營,諸舊部民漸往歸附。

248年(曹魏正始九年),殺竇賓子,並其眾,諸部大人悉款服,勢力增強,控弦之士達20餘萬。258年(甘露三年),力微在位第三十九年,從河套北部遷於漢定襄郡之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是年四月,舉行祭天大典,諸部君主皆往助祭,唯白部大人觀望不至,召而戮之,使遠近震懾,相繼歸附。在由部落貴族和扈從武士操縱的部落大會上,拓跋部正式取得了部落聯盟的領導權,力微也鞏固了世襲的大酋長的地位。

從力微開始,拓跋部落這個民族共同體有了很大發展,蒙古草原各部落紛紛成為拓跋聯盟的新成員。至295年(晉元廉五年),力微少子祿官統部時,仿匈奴舊制,分國人為中、東、西三部。祿官自為大酋,居上谷之北,濡源(今河北省東北部灤河上源)之西,東接字文部,為東部;以力微長子沙漠汗之子猗迤統領一部。居代郡參合陂(今內蒙古涼縣東北)北,為中部;以猗迤弟猗盧統一部,居定襄之盛樂故城,為西部。祿官繼承父業、與晉通好,社會較為安定,“財畜富貴,控弦騎士四十餘萬”,牧地有所擴充套件。

298年(元康八年),乘宇文莫廆子遜暱延朝貢之機,將長女嫁之,以示結好。

304年(建武元年),應晉州刺史司馬騰之請,與猗迤率部破匈奴漢王劉淵於西河(今山西省汾陽縣;時為西河國)、上黨(今山西省黎城縣南)。

307年(永嘉元年)病卒,侄猗盧繼位,總攝三部,成為塞北的一支強勁力量。

310年(永嘉四年),猗盧遣侄鬱律率騎2萬、助晉幷州刺史劉琨大敗白部鮮卑及鐵弗匈奴。猗盧因功受封為大單于、代公,並求晉割讓陘嶺(今山西省代縣西北句注山)以北的馬邑、陰館、樓煩、繁疇、崞五縣,其地東接代郡,西連西河、朔方,方數百里,乃徙10萬戶以充之,疆域擴大,勢力益熾。

312年(六年),遣長子六修等為前鋒,親統20萬眾作為後繼,擊敗匈奴漢國劉聰子粲於晉陽。

313年(建興元年),以盛樂為北都,修故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為南都,並於灅水之陽黃瓜堆築新平城(小平城),令六修鎮之,統領以晉人為多的南部。

315年(三年),受晉封為代王,置官屬,食代、常山二郡。316年(四年),猗盧欲廢長立幼,以少子延明為嗣,因與六修有隙,召徵不至,遣軍討之失利,乃微服逃匿民間,尋為六修所弒。

拓跋鬱律時(317—321年),擊敗入侵之鐵弗匈奴劉虎,以女嫁來附之虎從弟路孤。進而向北部草原發展,“西兼烏孫故地,東吞勿吉以西,控弦上馬將有百萬”,士兵精強,雄於北方。拒絕前趙劉曜、後趙石勒的請和及東晉的封爵,而有“平南夏之意”。又數傳至拓跋什翼犍。什翼犍曾為質子在後趙歷10年之久,漢化較深,學會了不少中原的典章制度。

(二)代國

338年(東晉鹹康四年),拓跋什翼犍在繁疇(今山西省渾源縣西南)北即代王位,年號建國,分國之半與弟孤。次年,“始置百官,分掌眾職”,用代郡漢人燕鳳為長史,許謙為郎中令,其餘官職及名號,多仿晉制。又製法律,定反逆、殺人、偷盜、亂倫之刑,史稱“當死者,聽其家獻金馬以贖;犯大逆者,親族男女無少長皆斬;男女不以禮交皆死;民相殺者,聽與死家馬牛四十九頭,及送葬器物以平之;無系訊連逮之坐;盜官物,一備五,私則備十。法令明白,百姓晏然”。自此,代初具國家規模。 340年(東晉鹹康六年,代建國三年),定都於雲中盛樂宮(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翌年,又於盛東敵城南8裡築盛樂新城,逐漸開始農業生產。曾多次進攻高車、鐵弗匈奴劉衛辰等部,掠取奴隸和牧畜。“東自?貊,西及破洛那,莫不款附”。當時實際控制疆域大致跨有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和山西省北部。

376年(太元元年,建國三十九年),前秦苻堅應劉衛辰之請,發幽、冀、並三州兵30萬,分數路會攻什翼犍,什翼犍兵敗奔逃後被殺。代國滅。

(三)北魏

(1)北魏立國

拓跋珪與北魏的壯大在淝水之戰後。前秦瓦解,以前為苻堅征服的各族紛紛獨立,建立自己的王國。公元386年,劉庫仁的兒子劉顯派兵護送什翼犍的少子窟咄和拓跋珪爭國。拓跋氏原有立少子的習俗,窟咄之來,對拓跋珪構成很大威脅。諸部落都有動搖,引起騷動。拓跋珪的左右也陰謀執珪以應窟咄。拓跋珪懼,北逾陰山,依於賀蘭部,派人嚮慕容垂求救。慕容垂派慕容麟領兵救珪,大敗窟咄。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也乘機恢復了拓跋族的獨立。

386年,拓跋珪糾合舊部,在牛川(今內蒙錫拉木林河)召開部落大會,即代王位。 即位不久,因牛川偏遠,便遷都盛樂。同年四月,改國號為魏,自稱魏王。史稱“北魏”或者“後魏”“拓跋魏”,孝文帝改漢姓後也稱“元魏”。

(2)統一部落

鮮卑族所居的地區,原是匈奴故地。匈奴族大部分西遷和南移,但不是所有的匈奴人都西遷和南移了,還有一部分留在原地,鮮卑族來了以後,就與這一部分沒有遷移的匈奴人融合起來,建立起部落聯盟關係,把匈奴部落編入鮮卑部落聯盟內,並以婚姻為紐帶加強兩族的關係。在氏族部落時代,透過征服是仍然可以建立部落聯盟關係的。自然在這個聯盟中,征服族和被征服族的地位不一定是完全平等的。

苻堅進攻什翼犍時,鐵弗部首長劉衛辰曾與苻堅合作,向什翼犍進攻。什翼犍失敗後,劉衛辰和另一鐵弗族首長劉庫仁兩部強大起來。苻堅使他們以河為界,分別佔有拓跋氏的故地,劉衛辰部居西,劉庫仁部居東。

劉衛辰、劉庫仁都出自南匈奴。因漢與匈奴和親,以宗女嫁匈奴單于,故匈奴人多冒姓劉。這兩部匈奴又都與拓跋鮮卑聯姻。劉庫仁母是拓跋鬱律(平文帝)之女。什翼犍以宗女嫁給劉庫仁,把女兒嫁給劉衛辰。

拓跋珪要復興拓跋氏,首先就要與匈奴族的劉庫仁、劉衛辰兩個部落爭奪部落聯盟的領導權。劉庫仁接受了拓跋珪的領導,劉衛辰則和拓跋珪展開了鬥爭。最後衛辰失敗被殺,他的兒子赫連勃勃率殘部南逃依附後秦姚興。自河以南,諸部皆平,虜獲畜產名馬三十餘萬匹,牛羊四百餘萬頭。

拓跋珪恢復了鮮卑拓跋氏的部落聯盟領導地位後,開始向南北發展。這時期,在拓跋氏北面的是文化上更為落後的高車族和柔然族,在南面的是鮮卑慕容垂所建立的後燕。

拓跋珪擊敗了高車族。高車是遊牧部落,是善戰的騎兵。對高車族的征服,增強了拓跋氏的戰鬥能力。

(3)南北對峙

①征服後燕

北魏統一北方的戰爭,是在五胡十六國之時諸侯紛爭條件下進行的。它雖然面臨諸多對手,情況複雜多變,但能審勢度勢,確定先後打擊的目標,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北魏登國十年(後燕建興十年,395),後燕攻北魏,拓跋圭面對後燕軍的進攻,針對其恃強輕敵,採取示弱遠避、待疲而擊的方針,同時注重瓦解對方軍心,奮勇追擊,在參合陂(今內蒙左涼城東北)決戰中殲滅四五萬燕軍。從此改變了兩國力量對比,北魏勢力進入中原。

396 年,拓跋圭乘勝進擊,親率40餘萬大軍南下進攻後燕,拓跋珪率大軍出馬邑,克晉陽,取幷州,東下井陘關,收降後燕將領李先,封其為徵東左長使。繼而長驅直入,直抵滹沱,在常山城(今石家莊市郊區東古城一帶)下安營布壘,準備一舉克城。當時,後燕常山太守苟延率眾守城。拓跋珪勸降不成,便令將士大舉攻城。苟延倉惶應戰,但因他不甚懂兵法,指揮無方,加之雙方力量懸殊,燕軍死傷慘重,北魏軍隊破城而入,擒俘苟延。繼之,魏軍連佔數十縣。只有中山、鄴(今河北臨障縣西南)、信都(今河北冀州)三城仍為燕軍控制。十一月,魏王珪集結大批兵力攻打燕都中山。同時,命東平公拓跋議率兵五萬攻鄴城,命冠軍將軍王健、左將軍李慄攻信都,準備一舉滅燕。

後燕高陽王慕容隆守中山南門,率眾力戰,打退魏軍的輪番進攻。魏軍傷亡慘重。拓跋珪看中山城堅固森嚴,於是引兵向南,以優勢兵力很快攻下信都。繼之,兵臨鄴城,幾次強攻不克,魏軍營壘反遭慕容青的夜襲,拓跋珪只好暫時率軍退駐楊城。此時,魏國幷州監軍醜提,聞其叔父沒根降燕,便督率所部人馬殺回魏國都城作亂。拓跋珪聞知,準備撤兵北還,平息內亂。但又恐燕軍窮追,腹背受敵。

於是,派國相涉延與後燕議和,並願以其弟為人質留於燕。燕主慕容寶聞魏國內部有難而不許。同時,發步兵12 萬、騎兵3 。 7 萬屯於滹沱河北岸的柏肆塢(今藁城縣北),邀拓跋珪在此決戰。拓跋珪求和不成,憤而應戰。數日內統兵北上,在滹沱河南岸安營紮寨。慕容寶趁魏軍立足未穩,遣精兵萬餘人夜襲魏營,企圖先發制人。燕軍過河之後,潛至魏營,利用北風縱火燒營,併發起猛攻。魏軍營壘紛紛起火,兵將大亂。此時,拓跋珪正在睡覺,忽聽軍營大亂,慌忙棄營赤腳逃走。燕將乞特真率百餘人飛馬趕到拓跋珪大帳內,只見拓跋珪丟棄的衣靴,不見其人。拓跋珪逃出軍營之後,立刻擊鼓收眾。

夜幕之下,乞特真聞鼓聲以為中計慌忙鳴金收兵。燕兵聞鑼鼓齊鳴,不知其故,以為遭到魏軍伏擊,頓時驚惶大亂,自相踐踏,互相砍射。拓跋珪立即將全軍集合起來,下令步兵在營外點燃火炬,騎兵向燕軍猛衝猛殺。燕軍四面受敵,又遭到魏軍騎兵的輪番攻擊,死傷慘重,亂作一團,燕將高長被俘。慕容寶只得收拾殘兵,渡河北逃。魏軍士氣高漲,在拓跋珪的統領下窮追不捨。當時,正是風雪交加的夜晚,燕軍士兵涉水渡河,加之多帶傷殘,凍死者屍體相枕。丟棄袍仗、兵器無數。慕容寶為保住性命,棄下大軍,率步騎兩萬逃回中山。魏軍連夜追擊,兵臨中山城下。後燕尚書郎慕容皓謀殺慕容寶未遂。斬關出城降魏。慕容寶見中山難保,便率一萬騎兵殺出重圍,逃奔龍城(今遼寧朝陽市)。繁華一時的後燕國都中山,終於在397 年十月甲申日被魏軍佔領,宣告了後燕的滅亡。

②攻打南朝

天興元年(398),拓跋珪遷都平城,稱帝,史稱道武帝。拓跋珪擊敗後燕進入中原後,鼓勵農業生產,其奴隸主貴族也逐漸漢化轉化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納漢族大地主參加統治集團,加快了鮮卑拓跋部的漢化程序。

此後數年,北魏注重於鞏固內部及既得地域,也時而與北部的柔然和關中的後秦交戰。如北魏天興五年(後秦弘始四年,402年),北魏大軍以圍城打援、分而殲之的戰法,於柴壁(今山西襄汾西南)大敗後秦軍,殲滅3萬餘人。

永興元年(409),拓跋圭被殺,其子拓跋嗣繼位稱帝,史稱明元帝。泰常七年(宋永初三年,422年),魏明元帝乘宋武帝劉裕病卒之機,憑藉強大軍力,沿黃河流域全面開戰,重點進攻,奪取黃河以南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洛陽、滑臺(今河南滑縣東)等軍事重鎮。由於南朝宋軍善於守城,頑強抵抗,也使魏軍付出了重大的傷亡代價。

泰常八年(423),拓跋嗣卒,太子拓跋燾繼位,史稱魏太武帝。此時,北方除大夏、北涼、西秦、北燕和柔然外,皆為北魏所佔。拓跋燾雄才大略,通曉兵法,在歷次戰爭中,常親自率軍出征,臨陣勇猛,多獲勝利。

③大敗夏國

魏始光三年(夏承光二年,426)至四年,拓跋燾趁胡夏皇帝赫連勃勃卒,諸子相殘殺之機,二次率軍進攻夏都統萬城(今陝西靖邊東北白城子)。以佯弱誘夏軍出戰,引而疲之,然後隱軍出夏軍陣後,順風衝擊,大敗夏軍,克統萬城,俘夏王、公、卿、將、校及后妃、宮人等以萬數,獲馬30餘萬匹、牛羊數千萬頭。

胡夏被北魏攻陷,皇帝赫連昌被俘,其弟赫連定逃往平涼(甘肅華亭)繼位。在431年趁北魏兵團回撤之機攻下西秦繼續西擴,在青海湖被鮮卑吐谷渾汗截擊,赫連定被鮮卑生擒獻於北魏。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標簽: 拓跋  鮮卑  匈奴  部落  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