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土木堡之變的影響

作者:由 李世焱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2-05-16

明朝初期,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兩位皇帝把明朝的國力帶到了空前的盛世,開創了“仁宣之治”。明宣宗因為過度勞累早早地就駕崩了,把皇位傳給了明英宗朱祁鎮。朱瞻基安排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輔佐朱祁鎮,如果朱祁鎮安分守己,就能成為一個太平的天子。但是,有才幹的人都去世了,輪到朱祁鎮親政,有一些宦官因此嶄露頭角。比如,大太監王振,他被朱祁鎮任命為司禮太監。可是他還不滿足,他想當一個流傳百世的人,他靜靜地等待機會。

機會還是來臨了,北方的瓦剌族與明朝發生了矛盾,給了瓦剌發兵的理由。以前明朝對瓦剌軍的來犯也是能忍即忍。這次,瓦剌族過來鬧事的時候,明軍幾次接戰,都是前線的敗報。朝廷大臣認為,邊境戰爭之事,自古以來都有,朝廷應該以守為主。太監王振不那麼想,他跟朱祁鎮說:“皇上啊,一個小小的瓦剌族怕什麼,他們只帶了兩三萬人馬出征。懇請皇上御駕親征啊,青史留名!”朱祁鎮也想大顯身手,於是他用了不到五天的時間,湊了二十多萬大軍,隨便配了點糧草,匆匆踏上了御駕親征的道路。朱祁鎮雖然名為親征,但軍務大事皆由監軍太監王振決定,將領處處受王振節制。由於天降大雨,糧食接濟不上,將士們一路都是無精打采。行軍路途中,王振聽說前方大同大敗,明軍前鋒已被殺得片甲不留,王振害怕下令撤軍。撤軍回途中,王振為了向鄉親父老炫耀,便勸朱祁鎮到蔚州去住幾天。於是幾十萬將士離開了原來的行軍方向,往蔚州跑去,大軍走了四十里。他又轉念一想,如果幾十萬大軍那麼一過,會破壞家鄉自己田地裡的莊稼,又命大軍停了下來。這樣折騰來折騰去,耽誤了最佳撤退時間。當明軍在土木堡紮營時,被瓦剌的追兵包圍了。瓦剌的軍隊佔領了唯一一條水源,假裝求和。天真的朱祁鎮竟然相信並爽快地答應了。當明軍興奮跑去喝水時,瓦剌軍隊發動了突襲,明軍亂成一團,傾刻間潰不成軍。明英宗朱祁鎮也被俘虜了。這就是恥辱的“土木堡之變”。

形勢非常危急,瓦剌高層拿著朱祁鎮威脅明軍。令他們想不到的是,明朝的太后和大臣立了新皇帝,他就是明英宗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鈺,他重用於謙。在於謙等人的精心部署和鼓舞下,明軍士氣大振,瓦剌軍發動了幾次進攻,都被明軍奮勇阻擊,隨後各地的勤王也陸續趕來支援,瓦剌的軍隊招架不住,帶著朱祁鎮,退回了草原。後來一個叫楊善的小老頭,成功解救了朱祁鎮,把他帶回了明朝。幾年後,明代宗病重。朱祁鎮的手下徐有貞成功發動了政變,明英宗朱祁鎮復位成功。而於謙因為和徐有貞有仇,被徐有貞陷害殺了。

土木堡之變中,瓦剌的軍隊大約三萬人,明英宗帶的中央軍部隊有二十幾萬人,人數遠遠多於瓦剌,而且都是朝廷的精兵銳將,為什麼會一敗塗地呢?因為皇帝全權任用王振,而王振不懂軍事,指揮軍隊不當,糧草供應不上,士兵飢疲交加,一路遍野屍體,軍隊士氣低落。為什麼會糧草供應不上?應該是當時明朝內部的不和諧產生的,也是當時的文官集團聯合起來對抗宦官,不想讓王振贏得的結果,導致糧草供應不上。但是萬幸的是,後來于謙等人眾志成城,守護北京,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將瓦剌趕出,明朝才沒有將危機進一步的擴大。也幸好,當時京城百官群龍無首,人心惶惶之中,沒有按照徐有貞建議遷都南京,否則,將引發由量變到質變的崩潰,南明將提前兩百年登上歷史舞臺。也不像宋朝的靖康之恥一樣,雖然是慘敗,但明朝贏得北京保衛戰,保住江山。不過明朝卻走下坡路了。

土木堡之變使明朝損失很大。軍隊方面,名將全部被殺,三大營被全殲。這三大營,可以說是無敵的軍隊,都是歷經朱元璋統一天下,為朱棣造反,立下了汗馬功勞,是明朝軍隊的核心,在土木堡之戰中,竟然被全軍覆沒。國力方面,明英宗御駕親征,為了顯示威風,竟然把朝中的一些中流砥柱帶去了,當然也全部戰死了。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內部陸續發生叛亂。朱祁鎮之前的皇帝,努力將國力帶到了頂峰,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至此以後,明朝對蒙古的攻勢轉入了防勢。

土木堡之變的後果是文官掌控了朝廷的主導位置,武將斷層,後面的皇帝,想用宦官來壓制文官,也導致了朝廷黨爭的出現。且為了保證京城的安危,抽調了南方許多軍隊來守衛北京的附近。這樣也使沿海地區的軍隊防禦減弱,倭寇來襲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

但如果沒有土木堡之變,明朝的國力也無法持續之前的盛世。當時三楊已經去世,當時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沒有主見,把握不了大勢,王振和其他的宦官會把持著朝政,朝政也是一片烏煙瘴氣,忠臣肯定會被這些宦官給陷害,皇帝也會被他們當作傀儡一樣。王振是明英宗的頭號宦官,肯定會做很多壞事。說不定還會學習東漢末年的賣官那樣,百姓被他們搞得民不聊生。明朝的國力會從頂峰開始回落,慢慢開始衰落下來。明朝後面的皇帝也是各種奇葩,內有李自成起義,外有滿清攻擊,明朝的滅亡,也還是遲早的,也是必然的。

我認為土木堡之變,有兩點也是他爹明宣宗把他給坑了,第一,由於明宣宗過分追求修身養息,對漠北局勢長期不干預,讓瓦剌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重新統一了草原,壯大了實力。第二,明宣宗賦予了太監干政的利器——文化知識,他專門組織太監學習。因為當時的文官集團太強勢了,朱瞻基就鬥個蛐蛐兒,就被他們稱為“蛐蛐皇帝”。朱瞻基這個皇帝當得十分憋屈,就想利用宦官集團,來幫助自己對付文官集團,也順便幫自己批改奏章,才會給宦官那麼大的權力,所以才會有後來的王振干預朝政。

明英宗朱祁鎮九歲登基,朝中能人之士去世時,他還是一個懵懵懂懂的少年。他是一個大大的敗家子,也是一個善良好相處的人,即使被俘虜瓦剌軍營中,和瓦剌首領也先的弟弟,也能成為好兄弟。他駕崩之前廢除殉葬制度,所以他的諡號有個“英”字,這是一個好的稱號。但他能力不夠,受王振的蠱惑御駕親征,受徐有貞的蠱惑,殺死了于謙。他從未經歷過戰火,更要命的是他還想學祖先那樣橫掃漠北,自不量力啊!

土木堡之變是因為皇帝信任宦官,宦官把持朝政直接導致的,宦官專政真的要不得!

標簽: 朱祁鎮  王振  明朝  土木  明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