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領導遭坑,再給下屬白條,卻為什麼還值得確信?

作者:由 權術謀略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2-05-13

領導遭坑,再給下屬白條,卻為什麼還值得確信?

職場實踐不免存在訂立盟約的現實做法,有出於自願,亦有出於被迫而為。但不論是平等條約或不平等盟約,都不可避免的遵守支配與被支配、服從與被服從、掠奪與被掠奪的命運規則,所謂平等盟約,在於你滿足自身利益需求的同時,也適當滿足了對方的利益,對方與你的盟約合作具有可選擇性;而不等條約,在於你滿足自身利益同時,是以傷害對方利益為基礎,其沒有選擇餘地。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平等條約或不平等盟約,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不公平現象,現實職場實踐中,也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公平,總是存在一方主導另一方而行動,否則各方都想做老大,那麼合約即可能撕毀無效。

秦末,天下政治格局瞬息萬變,項羽因韓信攻破齊、趙之軍(此算作項羽盟軍),自立為齊王,誓與項羽一較高下,無奈,情急之下項羽親征韓信,導致其大本營被劉邦攻破,大司馬咎等人身亡,所以回軍再次與劉邦相持於滎陽,項羽此時兵困馬乏,糧食短缺,劉邦以此與項羽展開談判,條件為交還所俘虜劉邦之妻兒老小,並與項羽訂立合約,平分天下。

項羽基於彼時現實狀態,自然願意協商,但劉邦卻在簽訂條約後,立即毀約,準備圍攻群毆項羽(聯合韓信、彭越)。只不過韓信、彭越沒有完全履行約定,沒有及時出兵,致使劉邦在固陵戰敗,後在劉邦的利誘之下,韓信、彭越方才出兵合圍項羽於垓下,也才有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英雄末路之事蹟流傳。

對此,劉邦為什麼要糾集其他諸侯(韓信、彭越等)攻擊項羽,為什麼韓信、彭越應約不履約,為什麼只一張白條就得令韓信、彭越最後完成約定,其內部邏輯是什麼?詳析如下:

1、劉邦不願與項羽火併之目的

項羽彼時雖糧食短缺,人員也出現疲乏之態,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短時間內還是具有很強的戰鬥力,不會馬上消失,劉邦之所以不想直接與項羽集團單獨火併,關鍵出於三點目的考量:一是忌憚項羽的威懾力或實力,從劉邦攻破項羽大本營,項羽回師滎陽救援,劉邦兵將皆遁入山林(項王至,漢軍畏楚,盡走險阻),某種意義上來講,劉邦集團患有項羽恐懼症(霸王恐懼症);二是以合圍項羽的方式來消耗韓信、彭越的實力;三是對韓信、彭越的測試(測試其服從程度),名義上韓信、彭越歸附劉邦,但畢竟沒有完全整合其資源,所以其具有比較強的離心力(尤其在軍事實力上具有比較大的獨立性),正如彼時蔣先生對各省軍閥缺乏有效的控制力一般,就在於沒有全方位整合。

2、韓信、彭越應約不履約根源

韓信、彭越也算是亂世英雄,雖然名義上可能屬於劉邦集團管轄,但事實上他們更像是獨立侯國,有如周天子之於列國諸侯一般。因此,韓信應約而不履約主要在於三點根源:一是表面功夫必須要做,要維護名義上的歸附關係,就不能撕破臉;二是韓信、彭越希望提高自身的價值(或談判籌碼),所以只有當劉邦最需求他們的時候,認為此時出手,劉邦會把他們當心腹,更看重他們的價值(這種思維邏輯是正確的,但錯在劉邦之所以遭受此困,有大半原因是由他們為履約造成的);三是之所以應約在於可以戰勝項羽之後瓜分其資源,不及時履約在於擔心資源會被劉邦獨吞,畢竟劉邦還是名義上的老大,如果劉邦不給,則不便於硬搶,否則就是背叛,失去道德支撐,即可能導致輿論不利於己,有損號召力、凝聚力。

3、劉邦開白條致韓信、彭越採信的本質

職場競爭確實是得從實力的地位角度出發,韓信、彭越擁有自己的地盤及軍事實力,這些並不是劉邦給的,而是他們打下來的,從這個角度看,韓信、彭越根本不需要劉邦所謂的劃分地盤、切分蛋糕,更不用劉邦所謂的升職加薪,在幹掉項羽之前,西楚集團的所有資源並不是劉邦的,所以對於劉邦來說,所承諾給韓信、彭越劃分勢力範圍只不過是張白條而已,因為這些地盤就在他們的勢力邊緣,即便劉邦不給他們,劉邦也沒有辦法守住。那麼韓信、彭越為什麼會採信劉邦的承諾而同意出兵,關鍵在於:一是因為事先承諾,事後毀約雖沒有實際成本,但有後遺症,也就是道德成本,即毀約,也同時毀掉了其他諸侯對劉邦的信任;二是韓信、彭越二人,從思維邏輯看可能並願意做老大,至少不願過早暴露其野心,所以為了擴大利益,只能選擇先信任劉邦;三是韓信、彭越具有控盤的實力,既然劉邦答應了,反悔就表示與韓信、彭越為敵,這與劉邦一統天下的目標不符。

職場,合約之所以達成,在於各方均有利可圖;所有的合約之所以無法成行,在於各方都只想自身利益最大化,沒有妥協;所有的合約之所以中途毀約,在於機會主義暴利的存在或發現對方暗中損害了自身利益。

購書學習、諮詢培訓

關注【葉大師】微信:quanmouguwen

標簽: 劉邦  韓信  彭越  項羽  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