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為什麼在當代網路上李世民爭議如此之大?該如何客觀評價李世民?

作者:由 酒與歌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2-04-07

為什麼在當代網路上李世民爭議如此之大?該如何客觀評價李世民?二鳳凰後2022-04-08 11:20:45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退休)吳宗國,在《說不盡的盛唐——隋唐史二十講》第四章第四節,提到貞觀之治,

這裡節選部分內容,僅供參考學習:

1. 貞觀之治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貞觀時期是大家很熟悉的時代,那麼貞觀之治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

貞觀初年經濟蕭條,到貞觀之治形成的時候經濟也就剛剛恢復。當時人口還不足300萬戶,手工業、商業根本談不上。那麼這樣的時期為什麼會令各個時代的人們嚮往呢?甚至於在唐朝的開元、天寶年間,也就是所謂盛唐時期,人們對貞觀之治也是百般地嚮往。

我想這裡有一個治世和盛世的問題。儘管在歷史上大家都把貞觀稱為貞觀盛世,但是我覺得這是不確切的。因為盛世必須是經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全面繁榮,是一個色彩斑斕的時期,而貞觀時期是不具備這些特點的。貞觀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經濟剛剛恢復,政治很清明,民風很淳樸,社會很安定,是一個和諧的社會,也就是說它是一個典型的治世。

吳兢在《貞觀政要》卷一《君道》最後有一段話:

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為災,米穀踴貴,突厥侵擾,州縣騷然。帝志在憂人,銳精為政,崇尚節儉,大布恩德。是時,自京師及河東、河南、隴右,饑饉尤甚,一匹絹才得一斗米。百姓雖東西逐食,未嘗嗟怨,莫不自安。至貞觀三年,關中豐熟,鹹自歸鄉,竟無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從諫如流,雅好儒術,孜孜求士,務在擇官,改革舊弊,興復制度,每因一事,觸類為善。初,息隱、海陵之黨,同謀害太宗者數百千人,事寧後引居左右近侍,心術豁然,不有疑阻。時論以為能斷決大事,得帝王之體。深惡官吏貪濁,有枉法受財者,必無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贓者,皆遣執奏,隨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鬥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齎糧,取給於路。又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現在我們就根據吳兢的這一段話,來簡單地回顧一下貞觀之治形成的過程,以及貞觀之治一些具體情況。

先看貞觀之治形成時面臨的問題:

第一點是貞觀時期開始的時候,經濟是非常困難的。霜旱為災,米穀踴貴。年年遭遇災害,物價上漲,再加上突厥不斷地騷擾,這是擺在唐太宗面前的貞觀初年的情況。

第二點是當時長安以及山西、河南這些地方都鬧饑荒,一匹絹才能買一斗米,百姓雖然是東西逐食,到處尋覓食物,但是誰也沒有什麼怨言。到了貞觀三年,關中豐收了,大家都各自回到故里,沒有一個逃散的,這說明唐太宗是非常得人心的。

補充說明一下,當時關中大饑荒,政府有組織地把農民轉移到其他有食物的地方,等到關中豐收以後又組織他們回來。所以所謂東西逐食,不是災民自己被迫逃難,而是政府有組織的救災行動。

再看一看貞觀之治時施政的具體特點,概括起來說,有四個方面:

第一點,皇帝本人,“志在憂人,銳精為政,崇尚節儉,大布恩德”,“從諫如流,雅好儒術”,“改革舊弊,興復制度”。也就是說皇帝是一個勵精圖治,勤政愛民、勇於接受臣下意見,愛好學習,勇於革新的好皇帝。

第二點,皇帝能夠虛心納諫,而大臣們都敢於提出自己的意見,形成了君臣相得,如同魚水,這樣一種在中國古代少有的政治風氣。

第三點,廣任賢良,“孜孜求士,務在擇官……初息隱、海陵之黨,同謀害太宗者數百千人,事寧後引居左右近侍。心術豁然,不有疑阻”。不僅求賢若渴求,廣任賢良,而且信用原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部下。也就是說他心胸很開闊,能夠決斷大事,有帝王之風度。

第四點,吏治清明,一是嚴懲貪官汙吏,對於貪贓枉法的官吏絕對不赦,所以“官吏多自清謹”,都很清廉謹慎,都很注意自己的行為。二是打擊豪強。制馭權貴豪猾,對於貴族勢力、權貴勢力、社會黑惡勢力加以控制,使他們“無敢侵欺細人” ,不敢欺凌老百姓。

這些措施達到了什麼效果呢?

吳兢說當時的社會情況是,“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說明社會很安定。又年年豐收,米鬥三四錢。普通人從洛陽到嶺南去都不需要自帶乾糧,可以在路上得到供應。經過山東村落,行人一定會受到款待,有時還收到禮物。“此皆古昔未有也”,這都是自古以來從來沒有過的。也就是說那時生產恢復,年年豐收,社會自然就安定下來了。外戶不閉,社會治安情況很好,監牢裡頭也經常是空著。

吳兢的這一段話,現在看來還代表了開元時期人們對貞觀之治的看法,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一種追求。因此對於開元盛世的人來說,這還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時代。這是《貞觀政要》對貞觀之治的看法。

2. 貞觀之治的魅力到底在哪裡?

貞觀之治的魅力大體是來自兩個方面:

一是和中國古代傳統的大同思想有密切的關係。

在《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記·禮運》篇中所記載的實際上就是中國原始社會時期,特別是原始社會後期的情況,經濟已經比較發達了,唐堯虞舜這個時期就是這樣。這樣的大同理想和對三代、對唐堯虞舜的認識,在中國是有很深厚的傳統的。大家都把這樣的大同世界作為一種理想的世界。

2000年,八十高齡的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黃枬森為《二十世紀北京大學著名學者手跡》題詞:“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干戈止息,四海弟兄。安居敬業,其樂融融,綠色大地,鬱鬱蔥蔥。科技發達,人壽年豐,精神高尚,禮讓成風。”仍然把大同世界作為理想與追求。

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家對《禮記·禮運》篇,對大同世界、對唐堯虞舜很嚮往,那麼對文景之治呢?

文景之治也是一個治世,但是它和貞觀之治有很大的不同。文景之治是在漢朝建立以後二十年才開始的,其前經歷了漢高祖劉邦、呂后、惠帝的統治時期,它不是在全國統一以後很快地出現的。

唐太宗即位的時候,離全國統一也才兩三年,而貞觀之治開始於貞觀三四年,它離這個國家的建立,離皇帝即位的時間都是很短的,這和漢朝很不一樣。

另外,在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已經開始出現了,農村的分化已經開始比較明顯了。從政治上來說,諸侯王的問題還沒有最後解決,所以說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貞觀之治和我們剛才所說的《禮記·禮運》篇在很多現象上確實是有相通的地方。“外戶不閉”在貞觀時期出現了。“老有所養,幼有所長”在貞觀時期也實現了。鰥寡孤獨要有人照顧,這個在貞觀時期也做到了。政治上選賢與能,人人有事做,人人有飯吃,社會上的矛盾不大,這是貞觀時期得天獨厚的地方。因為它剛剛統一,經濟剛剛恢復,商品貨幣關係還沒發展,所以農村分化還沒開始,或者剛剛有了一點苗頭,農村顯得很和諧。

隨著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一方面國家財力得到了補充,另外一方面老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社會安定和諧。貞觀時期的君臣關係、君民關係也是歷史上少有的。貞觀君臣一致希望把國家搞好,即所謂君臣一體,君臣相得。

另外皇帝和老百姓之間也很和諧,老百姓對皇帝沒什麼怨言,覺得皇帝就是為了我們。再加上貞觀君臣的許多言論、許多政治理念,對後代的政治家、文人都是有很大吸引力的。貞觀時期這樣的情況,對於處在開元盛世的人們來說,會有什麼感覺呢?所謂盛世,必然是經濟已經很繁榮了,不僅僅是農業,而且手工業、商業都很繁榮。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社會的分化就很大。“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不光是在天寶時期,開元之前也是有的。社會已經不是那麼安定,那麼和諧了。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新的社會階層、新的地主、新的官僚力量越來越大,政治上官僚之間的鬥爭也開始激烈起來。所以對於處在盛世的開元年間的人來說,還是覺得貞觀年間好。

這也就是為什麼開元年間的宰相源乾曜和張嘉貞覺得當時存在很多的問題,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就把目光投向了貞觀年間,認為唐朝“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把貞觀年間看作是一個振古而來前所未有的時代。開元時候的人,不是把三代,不是把遙遠的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王文、周武王作為楷模,而是把距他們還不到一百年的貞觀時代作為一個典範。《貞觀政要》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編纂出來的。

浙江大學古代史副教授——陳志堅。

歷經多場戰爭,為何唐朝還能全方位繁榮?

問題1:

古代盛世都是對外擴張和國力之間的做平衡。貞觀時代,是否也有獨到之處?

陳志堅:

貞觀時代,從國力角度來說,正是

經歷了隋末的大亂,人口下降厲害,百廢待興

的狀態。

經濟條件並不太好

,但是在

對外戰略

方面,卻

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

十分難得

。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唐太宗獲得了

天可汗稱號

,這是空前的成就。這裡面,唐太宗作為

戰略家的貢獻,功不可沒

。貞觀雖然是

以文治出名

,但此間的

戰爭

一直存在,而且

戰果輝煌

,為唐代的赫赫武功奠定了基礎。

唐太宗兩手都很硬

,是

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

具體來說,一是把握主動權。比如一開始東突厥很強,唐太宗忍了。但隨後不久出現內亂及雪災,貞觀四年,太宗就派李靖李勣出兵滅了東突厥。二是把握節奏。基本上貞觀年間的主動出兵大戰,都是隔上四五年,沒有連續作戰的。從東突厥到吐谷渾,到高昌,到高句麗,節奏很明顯。三是訓練精兵強將。唐初作戰軍隊數量不多,但都非常精銳,機動性極好,以輕騎兵為主,對於北方遊牧而言就非常有針對性。

唐初對外作戰,從無敗績,這是一個奇蹟。順便說一下,對高句麗之戰,只是沒有完成戰略目的,就戰役而言,不能算失敗。

為什麼在當代網路上李世民爭議如此之大?該如何客觀評價李世民?

唐宴飲壁畫

問題2:商賈和貿易對於唐朝而言多重要?

陳志堅:

總的來說,唐代的貿易不算是中國歷史上的高峰期。真正對社會影響重大的是那種日常用品的大宗貿易。而這個要宋代才有很大的發展。唐代商賈在初期還是有“市籍”,一種特殊身份證,不許科舉等,有歧視政策。但到了唐後期,這些差異已經基本沒有了。商賈的身份與平民幾乎無差別。

為什麼在當代網路上李世民爭議如此之大?該如何客觀評價李世民?

章懷太子墓中的狩獵壁畫

問題3:唐朝的戰爭為什麼和繁榮同時發生?

陳志堅:

唐朝一直戰爭不斷,幾乎是伴隨著唐朝的不斷髮展、興盛,乃至衰落。所以戰爭和繁榮同時發生,這個判斷似乎並不夠全面。從歷史條件來看,唐朝是各方面綜合條件特別優越的時代。整個時代的蒸蒸日上,支撐了唐代可以不斷打仗的開銷。反而言之,

中國古代並不能靠打仗獲得繁榮。

何時“盛唐”,當屬開元盛世。何以盛唐,概況點說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指的是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地利是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同時發力,人和一是指民族融合的完成。

此外,唐朝出現了唐太宗這樣的英明君主。任何一個歷史結果都有其複雜的因素,必須要綜合分析。貞觀之治,只是說貞觀年間達到了一個政治清明、社會經濟穩定的治世。就人口(國力)而言,比起開元天寶,差很多。

問題4:唐宋八大家得益於科舉?

陳志堅:唐代人才選拔,最重要的是科舉制度。科舉制度當然是中國古代最好的人才選拔制度。其實,唐代官員更多的還是靠門蔭制度。還有少量的低階官員來自胥吏升遷。不過中高階官員多來自科舉。哪怕從世界範圍來說,這種人才選拔制度,都是合理的、優秀的。

唐宋官方文章,還是以駢文賦體為多。唐宋八大家,擅長的是古文。這是一次重大的文體革新。唐和宋的科舉,考的內容是有所不同的。唐代重詩賦,宋代重策論,也就是議論文。如果大概的說唐宋八大家得益於科舉,也不能算錯,不過宋代可能更加明顯一些。另外,唐代從駢賦走向古文,而興起了古文運動,是文體發展的內在需求的結果。這個意義有一點點類似於從文言文到白話文。因為古文的表述方式,比起四六駢賦,要更加實用,而少修飾。

問題5:魏徵後來成為李世民最重用的人,那杜如晦、房玄齡這些人呢?

陳志堅:

魏徵是在太子死了後,大局已定的情況下,由李世民去邀請他出馬的。所以魏徵談不上倒戈,倒戈的意思是陣前倒戈,臨事反水,魏徵並沒有那麼做。

魏徵的角色有點像軍師、參謀,甚至是老師。而房玄齡更像是唐太宗的大管家。貞觀年間,房玄齡一直是首相的身份,官位高,是行政長才。杜如晦在玄武門之變中立了大功,與房玄齡齊名,並稱“房謀杜斷”,是唐初名相。但杜如晦貞觀四年就死了,沒有能盡其才。魏徵和房玄齡的角色有不同,杜如晦我個人感覺更接近魏徵,是個謀士的角色較多。

問題6:唐太宗和兒子李承乾的關係為什麼不好?

陳志堅:

唐太宗和承乾也沒有那麼不好,畢竟是立了他為太子。不過李承乾腿腳有點毛病,另外特別喜歡突厥文化。唐太宗的問題是特別喜歡魏王李泰,給了他很多特權,以至於有一群大臣望風投靠了李泰,對太子形成了威脅。我想唐太宗本意上沒有替換太子的意思,當然,他要為自己的偏愛行為導致的惡果負很大的責任。皇帝不是普通人家,正常的情感也要特別謹慎。

為什麼在當代網路上李世民爭議如此之大?該如何客觀評價李世民?匿名使用者2022-04-10 06:14:41

客觀評價李二就是對他最好的評價,他一生就是對他最好的寫照。

爭議很大?真正認真瞭解過李世民絕不會把李世民當成神仙,也真實的瞭解過李世民的一生才愈發欽佩李世民的所作所為,凡人的所作所為你我都能做到,但正因為你我做不到才敬佩李世民的作為。

千載可稱,一人而已!歷史的評價就是對他最好的評價。

為什麼在當代網路上李世民爭議如此之大?該如何客觀評價李世民?cheriyao2022-04-10 07:11:12

雄才大略,武安四方,統一天下!當皇帝后橫掃十胡,四方皆服,萬邦來朝,被稱為天下共主,真正的中華榮耀之巔,那些黑他的人,只能說是現在這個流量社會,某些人譁眾取寵而已

為什麼在當代網路上李世民爭議如此之大?該如何客觀評價李世民?月半微2022-04-10 19:44:54

只能說今天的某些網友思路都很清奇,拿著歷史上公認的明君找黑點,反而對歷史上公認的暴君大加讚賞。

這純粹就是中學的歷史學教育簡單化了的結果,中學的歷史教育講不了太多東西,對歷史人物更是一筆掠過。再加上一些騙傻子錢的歷史營銷號一頓吹,懶得看書的網友們就道聽途說。

之前不是有個著名的【網廟十哲】嘛。中國古代不僅有武廟,也有優秀帝王廟,連帝王廟都沒混進去的玩意,就別到處碰瓷了吧?那你和【網廟十哲】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在當代網路上李世民爭議如此之大?該如何客觀評價李世民?過世豬豬2022-04-11 04:49:24

這個人是千古帝範,應該是沒有爭議的。

如何評價:太宗以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嘗有也。

觀其略定天下,彷彿,湯,武,觀其致治之美,庶幾成,康。

杜甫說: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

就連教員同志都不覺羨慕那個青春年少,意氣風發的秦王:太原公子,褐裘而來。

他用自己整個青春證明了,不曾被虛度的人生是什麼樣的。

他是帶著歷史之神的劇本來的,整個的魏晉十六國南北朝,多少才智絕倫的風流人物,曹操,石勒,苻堅,桓溫,慕容垂,拓跋燾,劉裕,劉義隆,爾朱榮,高歡,宇文泰,他們都在呼喚一個李世民。

我看《枯樹賦》裡面有一句: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此語餘深愛之。

但是,桓大司馬金城泣柳,包含了對大時代的無力感。

李世民告訴你龍傲天一般的人生,最強盛的武功不存在悲情柔軟的喟嘆。

不存在雨打風吹去,不存在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也沒有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那種悽苦,不必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不用感嘆神州陸沉,物是人非,李世民沒有新亭淚,更不會回憶劉裕,孫權。

他有的是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有的是駐蹕俯丸都,佇觀妖氛滅。有的是一戰擒雙王,有的是《秦王破陣樂》。有的是漢民族迎來極盛的時代最強音。

他有的是自漢高祖以來一千年都無法複製的人生。

他讓唐同漢同樣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