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詩經》今譯 - 唐風(晉風也,勵精圖治的精神,春秋霸主的風範)

作者:由 rickyro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2-04-05

唐風,乃

之風也。

周武王(就是擊敗紂王的那位大boss)崩後,周成王立。唐有亂(我們知道

周人剛建國時的分封基本上都是因仍其舊,基本上還是把原封國和原封國的貴族和統治階級保留,只要他們名義上效忠於周王室即可

。這樣就很容易有叛亂,但這也是

初期周王室實力還不夠強大的時候的權宜之計

。前面講邶、鄘、衛風的時候我們知道衛地一開始也是留給殷商之舊族的,只是在過幾年叛亂興起並被周公再次征服之後才分給姬姓貴族,把商之舊族分遷多地。這裡唐顯然一樣,一開始仍然留給了

唐地舊有貴族統治階級

也就是

唐堯之後人

),周公誅滅之(周公真是厲害啊,周室初建後的各大叛亂好像都是他拍熄的)。

於是和衛地的處理一樣,這次平叛後就不再沿用唐堯舊統治勢力了,

周成王封其弟(姬虞)於唐

(這裡《史記*晉世家》記載了一個

成王與姬虞小時候遊戲說給其封地的承諾兌現的小故事

,我覺得不能當真的,

司馬遷很喜歡編這些道德說教的小故事騙人的

)。因為姬虞封於唐地,排行小(伯仲叔季),所以稱為“

唐叔虞

”。

到了姬虞的兒子

姬燮

繼承封地的時候,可能覺得唐這個名字來自於異姓(堯)不好聽,想來點創新,就

因當地的晉水而名,把封國改成了晉

但《詩經》的編者不用

“晉”這個響噹噹的春秋霸主

(有一種說法是春秋五霸除了一位齊桓公外,其他四位都應該是晉國國君。春秋時期晉國國君實現諸侯會盟並擔當盟主地位的數目比其他國家的和還要多,比如

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等等。

晉國正是死死的把秦國按在函谷關之內,延緩了秦國東出中原的霸業300年之久的春秋超級大國

)之封國名,卻仍沿用“唐”命名晉地蒐集的風詩,可能

一個是晉到了《詩經》編撰的時候(公元前500年左右吧)已經宗室王權旁落,即將被異姓的卿大夫瓜分,這在《詩經》編撰者(越發覺得可能是孔子了)看來是

非常不合周禮,非常不堪的事情

(另一個被異姓卿大夫奪權的大諸侯國正是“齊”,齊風也大半是嘲諷之詩),所以

故意用唐風命名,是一種褒貶自在其中的春秋筆法也

提醒各諸侯國的統治階級不忘初心,要努力回到周禮,回到西周分封的初衷,時時回想起唐叔虞分封到堯唐故地的榮耀。

晉風的風格大變

,和前面各國風偏重兒女情長截然不同,大部分都是

君臣之情,或者是男性之間的友情,惜時奮進,努力事功

。這個是與

晉國在整個春秋時期卓爾特出的霸業

相輔相成的。

袁老注本(

《詩經國風新注》

)提到《漢書*地理志》有云:“。。。其地有

先王

(指唐堯,在孔子及其後徒子徒孫的認識裡面,這可是了不得的上古三聖王之一啊

)遺教,君子深思,

小人儉漏(因為唐地沒有華北平原上面的鄭衛之地肥庶)。故“蟋蟀”,“山有樞”,“葛生”之篇曰“今我不樂,日月其邁”;“宛其死矣,它人是愉”。皆思奢儉之中,念死生之慮。。。。“

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

?”

就是說

古人認為唐風裡面這些對人的生死,功業,行樂的深刻看法是經過多年文教薰陶的民眾(可能是陶唐氏之遺民)才能有的

。我也非常贊同,

衛地之風是因為殷商舊地的多年文教,體現了高人一等的文學和思想水平;而晉風是因為唐堯故地的更久的文教,更達到了觸及靈魂的思考水平

《詩經》今譯 - 唐風(晉風也,勵精圖治的精神,春秋霸主的風範)

唐風(十二篇)

蟋蟀

- 歲末惜時,要及時行樂,但又不能耽於享樂。看起來很繞但其實很深刻的思想。管理國家和企業都應該這樣,個人的生活也是這樣,

我們其實都是歷史長河中那三個月華光的蟋蟀

山有樞

- 和蟋蟀參看,勸諫友人不要守財,而要及時行樂(並獲取更大功業)。

揚之水

- 實事詩,曲沃桓叔(晉穆侯的二兒子,晉文侯的弟弟,晉昭候的叔父)將反,晉室宗族即將進入60多年的仇殺時期,結果是

晉武公(桓叔的孫子)獲勝,大殺晉室公室宗親,重用異姓人才,帶領晉國進入將近200年的霸業

,但埋下了異姓卿大夫坐大,韓、趙、魏分晉的禍端。

椒聊

- 祝女子多子多福。花椒的寓意可以和後面的陳風*東門之枌參看。

綢繆

- 婚禮鬧洞房的讚歌。這兩篇非常切合晉國需要,

開邊征戰都是需要人(炮灰)的

杕杜

-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別拘泥於同姓兄弟。

本詩極其符合晉室統治實踐

羔裘

- 獲封異姓貴族感激晉君對他的禮遇,和杕杜參看。

鴇羽

- 晉王開邊不已,軍旅彙集肅殺猶如雁群振羽,隨軍貴族發發感慨,不知何時征戰結束。

無衣

- 武公篡位後從周王求諸侯封爵。

有杕之杜

- 參杕杜,君子交友,以禮相待,以共襄大事。

葛生

- 女子懷念遠行的丈夫,常見題材,但寫出了哀傷沉痛的新意(詩人哀痛的呼喊丈夫只可能戰死之後魂魄歸來重聚了),參鴇羽。

采苓

- 勸人勿信讒言。晉室重用異姓人才,人人奮勇向前,因為沒有血緣關係做靠山,那自然極盡所能互相攻訐爭鬥,讒言這些都不算啥了,招招都要你的命,但鬥爭活下來的自然也幫助晉國在各諸侯中活得很好。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道,所以

孔子鄙視晉文公“譎而不正”,他老人家看人還是蠻準的

《詩經》今譯 - 唐風(晉風也,勵精圖治的精神,春秋霸主的風範)

唐風*蟋蟀

(歲末惜時,行樂及時,同時篤於國務的良士)

蟋蟀在堂,

蟋蟀在堂,

歲聿其莫。

一年將暮。*1

今我不樂,

如不享樂,

日月其除。

時光不駐。*2

無已大康,

不能荒嬉,

職思其居。

在位思祿。

好樂無荒,

勞逸結合,*3

良士瞿瞿。

良士勤務。

蟋蟀在堂,

蟋蟀在堂,

歲聿其逝。

一年將逝。

今我不樂,

如不娛樂,

日月其邁。

年華已邁。

無已大康,

但別太嗨,

職思其外。

努力分外。

好樂無荒,

愛玩適度,

良士蹶蹶。

不要荒率。

蟋蟀在堂,

蟋蟀在堂,

役車其休。

役事已休。

今我不樂,

如不歡娛,

日月其慆。

時光咻咻。

無已大康,

玩心要收,

職思其憂。

職務思憂。

好樂無荒,

娛樂暫擱,

良士休休。

國士無休。

蟋蟀一般是夏曆七至九月(陽曆8月至10月)活動(見“豳風*七月”“九月在戶),這個時候遠沒到年底,為什麼說歲月將暮?這是因為

西周時代多以夏曆十一月(陽曆12月)為歲首,所以十月為歲暮

。所以蟋蟀在堂(九月在戶,那再從門口進到堂上了就應該是十月了,如果這時候還有蟋蟀的話)就是年尾了。

很多注本都是把這個“

今我不樂(luo4)

”解成假如今天不遊樂享樂,這一年就過去了啊,是一種及時行樂的思想。我頗不以為然。我覺得就是簡單的接著上句講一年將盡,時間流逝太快,心中不樂的意思,是惜時的表現。但後來又一想,對比後面的“山有樞”來看,我覺得

及時行樂並不是頹廢的表現

,比如管理學上講論功行賞,

有功必須及時犒賞,否則獎懲和激勵機制就出了問題,企業和國家的管理和發展也就會出問題

。但緊接著的“

無以大(tai4)康

”又適時的進行自我勸諫,不能耽於享樂。這樣的解釋似乎更好。

所以此詩我非常不贊成各注本的及時行樂之解(袁老注本不同於眾人迂腐之解,和我的解釋頗類,極贊)。整詩都是

晉人統治階層既注重獎賞的時效性以提升大夥兒計程車氣,但同時又告誡自己不要耽於享樂,不忘政務的勤勉務實作風

的體現,這也正是他們能迅速統一山西之地,在晉文公帶領之下成為春秋第二位霸主的原因。

《詩經》今譯 - 唐風(晉風也,勵精圖治的精神,春秋霸主的風範)

《詩經》今譯 - 唐風(晉風也,勵精圖治的精神,春秋霸主的風範)

唐風*山有樞

(表面上嘲諷他人守財,實則憂生惜時也)

山有樞,

山有竹,

隰有榆。

澤有榆。

子有衣裳,

您有華服,*1

弗曳弗婁。

卻不宴居。

子有車馬,

您有車馬,

弗馳弗驅。

卻不馳驅。

宛其死矣,

枯萎離世,

他人是愉。

他人歡愉。

山有栲,

山有栲,

隰有杻。

澤有蒿。

子有廷內,

您有豪宅,

弗灑弗埽。

不止一套。

子有鐘鼓,

您有編鐘,

弗鼓弗考。

很久不敲。

宛其死矣,

枯萎離世,

他人是保。

他人持保。

山有漆,

山有漆,

隰有慄。

澤有慄。

子有酒食,

您有美食,

何不日鼓瑟?

何不奏樂器?

且以喜樂,

開心玩樂,

且以永日。

歡度終日。

宛其死矣,

不然一死,

他人入室。

他人入室。

很多注本說本詩是嘲諷守財奴,可是如果“子”是指代第二人稱的話,面對面的說話怎麼可以當面嘲諷別人守財呢?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種熟人、朋友之間開開玩笑,勸人活在當下,珍惜眼前人和物的說法我們不也是時常在說的麼?

所以本詩正好和“蟋蟀”進行參看,既及時行樂,又要惜時奮進,這兩個並不耽誤衝突,而是相輔相成。

唐風*揚之水

(晉昭候的叔父桓叔即將謀叛)

揚之水,

水波揚,*1

白石鑿鑿。

白石確鑿。

素衣朱襮,

素衣紅羅,

從子於沃。

跟您到沃。*2

既見君子,

已見桓叔。*3

云何不樂。

為何不樂?

揚之水,

水波揚,

白石皓皓。

白石透露。

素衣朱繡,

素衣朱繡,

從子於鵠。

鵠地跑夠。

既見君子,

已見桓叔,

云何其憂。

有啥可憂?

揚之水,

水波揚,

白石粼粼。

白石晶瑩。

我聞有命,

已聞密令,

不敢以告人。

不敢告別人。

???

如果告人,

(躬傷其身)。

惹禍上身。*4

“揚之水

”已見王風,鄭風,格式非常相近,每節均以“揚之水”起興,每節6四字短句,末尾兩句字數可能稍有變化。這就很類似後世的詞牌了,是詩經和樂歌唱的一個明顯的例子。

本詩基本上都公認為實事詩。

晉穆候

跟隨西周倒數第二位國君

周宣王

條戎

(那時候真是各種戎啊),第一仗打輸了,正妻齊姜生了個兒子,取名

姬仇

,意思是要“記仇”。第二年又徵條戎,結果打贏了,齊姜又生了個兒子,就叫

姬成師

(老姬家成功的王師)。根據史家多少年之後對歷史的回顧和重構(附會),這兩個名字埋下了禍根(太子名字沒有弟弟好聽啊)。

晉穆侯死後,

姬仇繼位為晉文侯

,在西周滅亡後和鄭武公、秦襄公一起輔佐平王東遷,是重要輔國功臣。文侯更於前750/前760年(兩種說法,不知哪個真)攻殺在晉、齊、燕之間/也有說在關中盆地內某地復國的

周攜王

(宣王弟/有說是幽王另一子。反正是

周攜王的故事因為成王敗寇,基本上都被抹黑扔到歷史垃圾堆裡面去了

,消除了周王室長達20/10年的二王並立局面

,被

周平王

(宜臼其實已被幽王廢黜,而且還是叛軍首領申候的外甥,做這個王其實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的)隆重作文賜禮嘉獎。姬仇活到了60歲,在位35年,非常成功。其子

晉昭候

繼位後,封叔父

姬成師

(即

桓叔

)於曲沃,城竟然比晉國首都翼城還要大。成師這一隻在曲沃發展得更好,越來越把姬仇傳下來的晉室嫡長子直系這一隻比下去了。桓叔和昭候的大夫潘義密謀,潘義殺了昭候,但是桓叔領兵進翼城時卻被晉和周王(感激晉文侯)聯軍擊敗逃回曲沃(潘義留在都城內被殺)。

晉宗族這兩支系之間仇殺65年,直到姬成師的孫子才徹底擊敗姬仇後代,並賄賂當時的周王同意封為諸侯,是為晉武公

第3節明顯缺了兩句,詩經除了正統的毛詩傳本,還有另外幾家傳本,其中一家還有一句“

躬傷其身

”,但即使加上也好像還缺了一句,可能是為了加強神秘密的欲言又止的感覺吧。可是桓叔和晉室那點爛事大家無人不知,何況您這詩已經寫得這般明白了啊。

晉武公即位之後花了數年時間,大滅晉室宗親,諸旁系公子非誅即逐,轉而重用異姓非親族的人才(這個也是被孔子在《論語》裡面痛罵無數次的,當時覺得有點不符合孔子鼓勵階層流動的總的原則不明所以,現在明白原來出自這裡)

。這也是200多年後,外姓權臣逐漸坐大,韓趙魏三家分晉的必然吧。晉室這種搞法頗有點類似

奧斯曼帝國,放任諸子爭位,成功的那位殺盡其他失敗兄弟

。這種暴戾的玩法顯然都不能長久,奧斯曼帝國還撐了600年比晉室長多了。

《詩經》今譯 - 唐風(晉風也,勵精圖治的精神,春秋霸主的風範)

唐風*椒聊

(誇/祝女子多子多福)

椒聊之實,

花椒結實,

蕃衍盈升。

繁盛滿升。

彼其之子,

那位女子,

碩大無朋。

身壯無朋。*1

椒聊且,

好多椒,

遠條且。

香氣飄。

椒聊之實,

花椒結實,

蕃衍盈匊。

兩手難捧。

彼其之子,

那位女子,

碩大且篤。

腚大能生。*2

椒聊且,

好多椒,

遠條且。

香氣飄。

各注本眾說紛紜,我覺得還是

誇/祝福女子多子多福

比較好。中國在70年代生育率急劇下降之前幾千年來一直都是這個觀點。有注本說本詩無一字描寫女子特徵,這也真是太滑稽了。明明“衛風*碩人”那樣的名篇就用了碩字。古人普遍營養不好,體格長大那就各方面都很有優勢,生育能力肯定也更好。後面

陳風*東門之枌

巫女會給觀禮的人撒花椒

,應該是同樣的寓意,讓眾人得到祝福,多子多福。

請原諒,我真的覺得這樣翻譯是最好的。這是

原始的生殖崇拜的原始呈現

唐風*綢繆

(婚禮鬧洞房的歡歌)*1

綢繆束薪,

十綢束薪,*2

三星在天。

參星在天。

今夕何夕,

今晚咋了?

見此良人。

見此潘安!

子兮子兮,

你啊你啊,*3

如此良人何。

對帥哥咋辦?*4

綢繆束芻,

束草用綢,

三星在隅。

參星露頭。

今夕何夕,

今晚太妙,

見此邂逅。

兩人邂逅。

子兮子兮,

你們一對,

如此邂逅何?

今晚愛個夠!

綢繆束楚,

束楚綢緞,

三星在戶。

參星玄關。

今夕何夕,

今晚咋了,

見此粲者。

見此貂蟬!

子兮子兮,

你啊你啊,

如此粲者何!

把美女咋辦?

本篇我本來覺得程注引用的錢老的解法最棒,但我後來從袁注引文發現其實這種說法最早來自於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第一節“良人”是新娘視角,第二節“邂逅”是婚禮賓客視角,第三節“粲者”是新郎視角

。這種變換視角的寫法我們在前面的詩篇已見過,比如周南*卷耳,但似本篇這樣在重章復唱時進行變換卻迷惑了千百年的讀者。但是我覺得還有一層意思,是

賓客模擬的新娘或者新郎的視角

。是“旁觀見人嫁娶之詞”,馬瑞辰的觀點比錢老的觀點更深入更合適一些。

”按說文是

十束麻

的意思。那我覺得

“綢繆”顯然就是十束綢緞

的意思啊,為什麼非要解釋為纏綿呢??

用綢緞捆束薪柴作為婚姻禮品

之一,這不就正是古禮嗎?一定是十束嗎?顯然不是啊,

用繆字只是因為疊韻的音韻美啊

很多人把詩經裡面因為音韻美的追求而臨時組成的詞當作本來就有那個詞或者某個意思,我覺得是不對的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如。。。何”是“對。。。怎麼辦”的意思,所以這句就是“你啊你啊,

你想對這位良人怎麼辦(託付終身啊

)?”,應該是

賓客的戲謔

。所以這裡的寫法既有新娘的視角(良人),又有賓客的視角,所以其實是賓客模擬新娘的視角在旁邊開玩笑,好像

鬧洞房

一樣,很妙的寫法。

唐風*杕杜

(勸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有杕之杜,

棠樹獨立,

其葉湑湑。

棠葉茂密,

獨行踽踽,

獨行寂寂。

豈無他人,

豈無他人?

不如我同父。

不如我兄弟。*1

嗟行之人,

你這行人,

胡不比焉?

何不結義?

人無兄弟,

他無兄弟,

胡不佽焉?

咋不相裨?*2

有杕之杜,

棠樹獨立,

其葉菁菁。

棠葉青青,

獨行睘睘,

有人獨行。

豈無他人?

豈無他人?

不如我同姓。

不如我同姓。

嗟行之人,

你這人啊,

胡不比焉?

讓人鄙夷!

人無兄弟,

他無兄弟,

胡不佽焉?

你即兄弟!

第一段到這裡我覺得大家的理解都一樣,就是

詩人獨行

,雖然有朋友可以做伴,但是他不願意和他們在一起,

覺得自己的兄弟更好

(但是應該暫時不在身邊)。

但是這個第二段按各大注本的看法就不太好理解了。既然前面說了自己有兄弟,那

顯然這裡的“人無兄弟”之“人”指的應該就是前面說的“豈無他人”的“他人”而不再是詩人自己啊

,那個人確實是沒有兄弟的。所以我覺得各大注本的狹隘的理解都不對!這首詩每節的後半都是換到一個上帝視角

對每節前面那個角色進行勸諫,告訴他應該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而不是侷限於血緣關係上的兄弟

!我為我這個見解非常自得。

讀《詩經》一定要注意比興之物

。本詩中

棠葉“湑湑”和“菁菁”都是茂密的意思,所以詩意不可能是孤獨衰敗之象

。我發覺這些解詩的文科學者們太缺乏這種文學上的悟性了。

唐風*羔裘

(獲卿大夫位者表白要忠於晉君)

羔裘豹袪,

羔裘豹服,*1

自我人居居。

賞自於明主。*2

豈無他人,

豈無他人?

維子之故。

明主之故!*3

羔裘豹褎,

羔裘豹袖,

自我人究究。

明主所賜有。

豈無他人,

豈無他人,

維子之好。

您待遇夠!

羔裘做的衣服,豹紋在袖口上裝飾三道

,我們在前面的某首詩(待後續確查)裡已見過。所以本詩就不可能是什麼婢女裨妾對主人的反抗我發現聞一多特別喜歡做怨婦視角,也真是驚了。

關鍵是這個“居居”和“究究”怎麼解。“爾雅”裡解為“惡”。但是我不知道哪裡還有旁證說這兩個詞是惡的意思。古人解釋某個詞,一般不做cross reference,然後呢覺得這首詩應該是什麼主題,就把某個難解的詞安上那個意思進行附會。這種例子前面已見過太多了。

結合晉國的實踐(晉國出現多位明主,帶領晉國出山西,和齊楚秦三強各種開幹不服,人稱春秋五霸其實應該是一齊四晉。晉國自從晉武公從支系奪權後就大肆虐殺宗族,而積極延攬異姓人才,給予封地,比如魏國被晉國滅後,晉公就封大夫畢幹於魏地,畢幹改姓為魏,是後來戰國魏國的始祖。這也是後來三家分晉的禍根吧),

本詩顯然應該是某位投奔晉國後獲得高位的異姓(非姬姓)人才表白忠心而已

。而“居居”“究究”就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面吧,姑且認為是“君主所賜官服穿著很爽”。

朱熹比較老實,說“此詩不知所謂,不敢強解”。我覺得他們還是不夠破除對“爾雅”這些錯誤百出的古書的迷信罷了。

我對本詩的解法也是獨創,自得!

《詩經》今譯 - 唐風(晉風也,勵精圖治的精神,春秋霸主的風範)

《詩經》今譯 - 唐風(晉風也,勵精圖治的精神,春秋霸主的風範)

《詩經》今譯 - 唐風(晉風也,勵精圖治的精神,春秋霸主的風範)

唐風*鴇羽

(晉王開邊不已,軍旅如雁集)

肅肅鴇羽,

雁羽撲簌,

集於苞栩。

集於櫟樹。*1

王事靡盬,

王事忙碌,

不能蓺稷黍,

不能種黃黍,

父母何怙?

父母不顧。

悠悠蒼天,

悠悠蒼天,

曷其有所?

何歸故土?*2

肅肅鴇翼,

大雁展翼,

集於苞棘。

基於叢棘。

王事靡盬,

開邊不已,

不能蓺黍稷,

不能種穀子,

父母何食?

父母何食?

悠悠蒼天,

悠悠蒼天,

曷其有極?

戰事有極?

肅肅鴇行,

大雁成行,

集於苞桑。

集於林桑。

王事靡盬,

整日勤王,

不能蓺稻粱,

不能種高粱,

父母何嘗?

父母何嘗?

悠悠蒼天,

悠悠蒼天,

曷其有常?

何日如常?

注意這個起興。我一下子想起了

冰與火之歌裡面黑衣人要往北地派遊騎兵進行偵察集合的場景,John Snow騎馬立於眾人中當誦此詩“肅肅鴇羽,集於苞栩”

。這是晉王開邊不已,正在集結軍隊,從軍貴族作“

一將功成萬骨枯

”之嘆,以後我們可以改成

“鴇羽”之嘆

了。

四九後詩經注者當然找到寶貝一樣把本詩附會成勞動人民對統治階級的控訴。但我覺得全詩哀而不傷,體現了一個隨軍貴族對自己作為歷史車輪沙子的自身定位清醒而又坦然接受。難道寫“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的范仲淹也是個種地老農?再次強調一下,詩經的作者沒有上古時期不識字的勞動人民。

唐風*無衣

(晉武公篡位後,求諸侯封爵於周天子)

豈曰無衣七兮?

咋說沒七等衣?*1

不如子之衣,

不如您給滴,*2

安且吉兮!

安全吉利!

豈曰無衣六兮!

咋說沒六等服?

不如子之衣,

不如您給的,

安且燠兮。

安全熱乎!*3

這個“

七,六

”見《毛傳》,《周禮》等古書,此為

周時禮服型式

周畿外諸侯(比如晉武公這樣的)禮服為七章

(這個章不知具體何意,可能和後世九品之類的品類似,但

品是數字越小官越大,而章是數字越大官越大

),但如果他入朝為卿士(或者入朝朝拜),則應該降一等表示謙虛為

六章

。這種分封的諸侯君主在周王室兼任要職的現象並不少見,特別是臨近的諸侯國,比如我們前面已經知道鄭國的前兩任諸侯君主(鄭桓公和鄭武公)都在周王室兼任司徒的要職,那

鄭桓公在周王室上朝的時候就穿六等官服,到自己的封國當大boss就穿七等的官服

那為什麼要說“子之衣”呢?晉武公又不是始封君,他的官品應該是從他老爸一代代傳下來的啊。但問題就在於晉武公並不是從他老爸那和平繼承晉國國君的。我們在揚之水篇已經詳細講解了晉國宗室

晉獻侯

的兩個兒子

姬仇(晉文侯)

姬成師(曲沃桓叔)各自的後代之間廝殺60多年

。到桓叔的孫子輩

晉武公終於殺盡姬仇的子孫篡位成功

。但他雖然篡位了,但還

是要周王室給個名分

啊。據說他當時攻進晉國都城翼城,劫掠所有的財寶都用來賄賂當時的周天子

周釐王

了。

燠(yu4),因為晉地寒冷。

唐風*有杕之杜

(顯然是對前篇“杕杜”的呼應,君子交友共襄大事也)

有杕之杜,

棠樹孤立,

生於道左。

生於路左。

彼君子兮,

那位君子,

噬肯適我。

願否輔佐?

中心好之,

衷心愛才,

曷飲食之。

以禮相待。

有杕之杜,

棠樹孤立,

生於道周。

路角生活。

彼君子兮,

那位君子,

噬肯來遊。

遊仕於我。*1

中心好之,

衷心愛才,

曷飲食之。

重金禮待。*2

有書說春秋有才能的底層貴族讀書人遊仕之風氣始於孔子,從這裡看顯然不是這樣。

這麼好的詩被一幫心裡只想著“男歡女愛”而表面妝著禮義廉恥的腐儒道學家們解釋成男歡女愛我也是驚了。知道為什麼五經現在沒人願意看了吧?因為這些解經的人大多數都是小人。

《詩經》今譯 - 唐風(晉風也,勵精圖治的精神,春秋霸主的風範)

唐風*葛生

(懷念遠人)

葛生蒙楚,

蘞草蔓延,

蘞蔓於野。

荊上葛覆。

予美亡此,

夫君不在,*1

誰與獨處?

只能獨處。

葛生蒙棘,

蘞草蔓延,

蘞蔓於域。

葛覆於棘。

予美亡此,

愛人不在,

誰與獨息?

獨睡獨息。

角枕粲兮,

角枕斑斕,*2

錦衾爛兮。

錦衾燦爛。

予美亡此,

美男不在,

誰與獨旦?

孤獨每晚。*3

夏之日,

夏之日,

冬之夜。

冬之夜。

百歲之後,

百年之後,

歸於其居。

重回故居。*4

冬之夜,

冬之夜,

夏之日。

夏之日。

百歲之後,

百年之後,

歸於其室。

同歸一室。*4

此詩很多現代注本都把此詩解為“悼亡”詩,因為他們把“亡”解作現代意義“死亡”。但其實

“亡”字古意一般常做“無”

解。

現代注本解為“悼亡”詩的另一個理由就是這個“角枕”,見於《周禮*天官》“大喪,公含玉、復衣裳、角枕。。。”。但司馬相如《美人賦》曰:“裀褥重陳,角枕橫施”,《世說新語*排調》篇有:“

角枕粲文茵,錦衾爛長筵

”。可見

角枕和錦衾均為古代貴族家庭常見床上用品

。並不一定非要視為喪具。

本節寫法非常香豔,開後世《花間集》之先河矣

。比如

溫庭筠的《更漏子》

“。。。眉翠薄,鬢雲殘。

夜長衾枕寒。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看,這首詞(我在手邊的唐圭璋《唐宋詞簡釋》的第5頁一下子就翻到了,自得)裡面也出現了“衾”,“枕”二物。

晉多征伐,士多喪亡

。詩人假婦人之口,以道晉地民生之艱。這種寫法後世文學作品經常出現,比如唐人有詩:“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

”(見方玉潤《詩經原始》),“

將軍百戰死,馬革裹屍還

”等等。

妻子懷念遠行丈夫

本是《詩經》常見題材,但在鄭風和魏風都沒有出現,在齊風出現一篇佳作之後唐風終於又有一首傑作,我們再回顧小結一下:

周南二篇:“

卷耳

”切換視角到丈夫宦遊意義何在;“

汝墳

”王室不可救,不如回家照顧父母;

召南二篇:“

草蟲

”就是想啊想,“

殷其雷

”下雨打雷了咋還不回家;

邶風一篇“

雄雉

”我老公這麼好為啥不重用;

衛風一篇“

伯兮

”老公在外不值得打扮(“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齊風一篇“

甫田

”等老公回來孩子都大了成年了吧。

唐風一篇“

葛生

”老公只能百年之後化為魂魄歸來了吧。

真是越來越沉重,

從可以選擇回來,到不能選擇回來,到最後很可能根本回不來

。OMG,《詩經》從這個角度去看簡直編得太絕了。

《詩經》今譯 - 唐風(晉風也,勵精圖治的精神,春秋霸主的風範)

唐風*采苓

(勸人別聽信讒言,但肯定已經讒言滿天飛了)

采苓采苓,

採蓮採蓮,

首陽之巔。

首陽山巔。*1

人之為言,

人說偽言,

苟亦無信。

當然無信。

舍旃舍旃,

別信別信,

苟亦無然。

無以為然。

人之為言,

人說假話,

胡得焉?

能得啥?

採苦採苦,

採那菜花,

首陽之下。

首陽山下。

人之為言,

滿口胡言,

苟亦無與。

切莫信他!

舍旃舍旃,

別信別信,

苟亦無然。

無一實話!

人之為言,

人說假話,

胡得焉。

為的啥?

採葑採葑,

採那香蔥,

首陽之東。

首陽之東。

人之為言,

人說假話,

苟亦無從。

切莫聽從!

舍旃舍旃,

丟棄別信,

苟亦無然。

全是作假。

人之為言,

人說假話,

胡得焉。

圖的啥?*2

有注本說“

苓,苦,葑

這幾樣野菜基本上長在多水的地方

,在首陽山上實際上都不可能生長,以此起興,

暗喻人言為假

。這首陽山不是商之貴族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躲進去的首陽山。但如果說是他們那座,反正也沒野菜採,也倒是可以附會一下的啊。

這個主題在其他國風均未見,恰恰表現了

晉地外姓人才較多,互相攻訐傾軋,讒言盛行

。雖然養出一群狼,幫著晉室打下200百年霸業,但最後也沒啥好果子吃,韓趙魏肢解成功,殺盡晉室宗族。

晉文公譎而不正

,誠哉斯言也。

晉風十二篇,非常的寫實,於國民性體現無疑,而且和其他國風常見主題有較大差異。

姬成師(桓叔)和姬仇兩兄弟分支

爭奪晉君之位

,見 - “揚之水”,“無衣”。

晉室統治階級的管理和工作作風:及時行樂但又惜時奮進,

見 - “蟋蟀”,“山有樞”。

因為晉室重用外姓人才,所以重視兄弟血緣關係之位的男性之間的友誼

,這是

晉國政壇因為桓叔奪位成功之後故意輕視抑制公族

(前期甚至殘殺殆盡,到了後期想扳回來但已經來不及了。後面明朝成祖朱棣奪位成功之後也幹了差不多的事,不過他是把宗族白養著不讓幹活,越來越弱雞,所以速敗於滿人小族)

的重要特點,但因此也讒言滿天飛,

見 - “杕杜”,“有杕之杜”,“羔裘”,“采苓”。

晉君為了霸業開邊

征戰不已,

見 - “鴇羽”,“葛生”。

剩下的三篇則是《詩經》常見題材:

祝女子

多子多福

:“椒聊”。又見於周南“螽斯”,“麟之趾”。

婚禮

鬧洞房的讚歌:“綢繆”。又見於周南“樛木”,“桃夭”;召南“鵲巢”,“何彼襛矣”;齊風“著”。

女子懷念遠行的丈夫

:“葛生”。此題材整理已見“葛風”詩註解部分。

六經皆史,都是我們漢民族最熱乎最長存的歷史,信然!

標簽: 唐風  晉國  蟋蟀  桓叔  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