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夏與商,桀紂亡

作者:由 子邪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2-04-03

繼陶唐帝舜禪位與大禹,大禹定了國號“夏後”,開啟了夏朝國脈,可以說中國社會就開始向奴隸制社會邁進了。

帝舜在位時,建立了各地部族向中央部族的朝貢制度。禹執政時期,則正式確立了稅收制度、建立起了諸侯封建制度(封建者,封邦建國也。)、劃分了九州土地疆界、開通了九州之間的交通道路、進一步明確了諸侯與中央政權的勢力範圍,宗主國與藩屬國的體系開始出現了。

據《尚書·禹貢》記載,禹執政時期將土地根據土質分為三等,百姓根據所耕種的土地等級向政府繳納相應的賦稅;據《史記·夏本紀》載,禹以宗主國王畿(國都)為中心向外劃分不同的勢力範圍:國都中心五百里內的地區叫“甸服”,孔 傳曰“規方千里之內謂之甸服,為天子服治田……”,即為天子的收稅地區;甸服往外五百里的範圍為叫“侯服”,孔傳曰“侯,候也,斥候而服侍”,即伺天子命服侍天子的區域;侯服外五百里的區域叫“綏服”,綏,安也,即天子推行政教,接受天子教化的區域;綏服外五百里區域叫“要服”,要者,約也,即受天子約束接受天子文教的區域;要服外五百里區域叫“荒服”,即老少邊窮的落後偏遠地區。

這就是“五服”制度,五服制度不僅根據各地區距離國都遠近制定了不同的政教推廣政策和功能劃分,還制定了不同的稅收政策,比如:甸服內以每百里為一個區域徵收不同的實物稅收,百里內的百姓要繳納收穫的整顆莊稼,次則繳納禾穗,再次則繳納穀粒,再次繳納繳納粗米,最遠區域是繳納精米。

這時候帝舜仍在位,透過採用禹的政策,九州安定、四海賓服,後來帝舜禪讓給禹,禹建號夏後,因帝舜時與他一起起用為士的皋陶,在做司法工作時,執法嚴明,成績突出,而且對如何治理好國家很有見解,禹繼承帝位後,就立了皋陶做繼承人,但皋陶年紀大了,沒等到夏後禹傳位給他就死了,禹又立了益作為繼承人。

益,蟜極曾孫,黃帝六世孫,應該算禹的族侄,夏後啟的族兄弟。帝舜時與禹同時起用,負責馴化鳥獸管理山澤,也曾協助禹治理洪水。

禹改立益做繼承人十年後,到東邊巡視時,在今會稽去世了,太史公說:當時禹是在會稽那個地方召集諸侯考核功績時候死的,大家就把他葬在那兒了,於是為了紀念禹,就把當地的苗山改叫會稽山,“會稽”就是“會計”的意思。

《史記》載,禹死後,他的繼承人益也效仿虞舜讓丹朱、夏禹讓商均的故事,將位子讓給夏禹的兒子啟,自己跑去箕山(今河南禹州、汝州等市縣交界處山脈)的南面隱居,但是因為益輔佐夏禹的時間不像虞舜輔佐唐堯、夏禹輔佐虞舜那麼長,威望功德並不被諸侯認可,益效仿了虞舜、夏禹的故事,但這時的大部分諸侯沒有效仿虞舜、夏禹那會兒的部族、諸侯,而是人人稱頌夏禹的功德,承認了啟的合法性,於是啟繼承了帝位,是為夏後啟。

啟登位後沒有再更改國號,自此開啟了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王朝序幕,終結了五帝以來的禪讓制。

夏後啟的母親是塗山氏的女子,名叫女嬌,這也是一位傳奇的母親:根據《楚辭·天問》所載,“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與塗山氏相遇於臺桑,懷孕的塗山氏女生下了啟。”臺桑,約今安徽蚌埠。又據東漢趙曄撰的《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所載,夏後禹當年治水,年三十未娶,行到塗山,擔心年紀大了還沒脫單,失其度制,於是祝禱說:“如果我的緣分到了,上天一定會給我啟示。”接著就有一隻九尾白狐來到夏後禹面前。因為塗山氏有首歌謠:綏綏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茲則行。禹心中想:我們部族的正色為白色,九尾是王者的象徵,緣分就是這裡了,於是就娶了塗山氏部族的女嬌。

禹當時應該算是倒插門的上門女婿,因為當時禹正在積累政治資本,從《吳越春秋》記載的故事來看,當時禹認為“九尾是王者的象徵”可見,禹是有政治野心的,然而當時帝舜一共同時起用了二十二人擔任重要職位,雖然禹的任務最重要,但能得到其他人的擁護也很重要,塗山氏是大部族,得到塗山氏的支援,就為爭取其他人支援自己,所以禹就“嫁”入了塗山氏,為什麼是“嫁”呢?

禹與女嬌成婚後,生下啟不久,就外出繼續治水,留下女嬌在家獨守空房,常年在外,三過家門而不入,據《呂氏春秋·音初篇》載,女嬌因思戀丈夫,一日心血來潮,開口唱出了中國第一首南音:候人兮猗。被稱為南音之源,女嬌也被奉為第一位女詩人。

而夏後啟的繼位,則讓女嬌成為中國第一個太后,而當今塗氏據考證,始祖有二,一為大燧,一為女嬌。

《尚書》載,夏後啟繼位後,今新鄉地區的有扈氏部族不服叛亂,因此啟徵集軍隊在甘這個地方與有扈氏決戰,戰前開動員會作了《甘誓》,要求士兵進退聽令,奮勇向前的獎勵,不服從命令的就殺掉或者罰為別人的奴隸,於是士兵在戰鬥中異常勇猛,一舉滅了有扈氏,天下各部族於是都向夏后氏臣服了。

夏後啟發動的征伐扈氏部族之戰並最終取得勝利,為夏朝國祚的延續奠定了堅實基礎,也是變公天下為家天下的政治制度的勝利,所以這次戰爭實質上很可能是夏後啟為了順利將自己的兒子太康立為繼承人,遭到了各部族首領反對,其中有扈氏部族,也是禹的後人分封出去建立的部落,《史記》說,禹的後代分封出去,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等十二支,作為同族,不知有扈氏是出於爭奪繼承權的目的還是反對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目的,強烈反對帝啟立太康為繼承人,帝啟於是發動了對有扈氏的武力打擊。

關於夏後啟繼位與夏後啟發動的對有扈氏的戰爭,有些史料提出了與《尚書》、《史記》不同的說法,如《韓非子》載:初時,益被推舉為夏后帝禹的繼承人,後來帝禹死了,啟和他的支持者們攻擊益並擁戴啟,而益也在支持者的擁護下繼承了禹的帝位,並囚禁了啟,但啟一黨後來發動了政變,完成了對益的反殺,順利繼承了帝位。《戰國策》所載與此相似,這些記載應該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因為從《尚書》這些正史來看,從因循千年的有德者居之的公天下制度變為父傳子的家天下制度,似乎太順利了,連新舊觀念的衝突都沒有發生,僅僅是有扈氏部族不滿,夏后帝啟伐滅了它。

倘若真如《尚書》、《史記》所載新舊習俗、新舊觀念、新舊制度那麼平順的鼎革了,何必又在有扈氏之戰後加一句“天下鹹朝”呢?說明還是有人不朝的。

所以說,對有扈氏的戰爭,應該是公天下變家天下之爭的延續,是為父傳子制度的穩固消滅政敵的戰爭,是為太康繼位掃清障礙的戰爭。

據《竹書紀年》所載,夏后帝啟在位三十九年後崩,其子太康繼位,標誌著家天下制度的正式確立和開始。夏朝此後經歷了十六帝,至履癸即夏桀為商湯所滅為止(夏時,在位者稱“後”,死後稱“帝”)。

這中間夏朝又經歷了太康失國、少康中興、孔甲亂政等大事件。

太康由於從小驕奢淫逸,繼位後更加荒淫,夏朝國脈本就是他老子啟靠政治手腕和武力打壓奪取而來,又正是家天下制度取代公天下不久,以前的首領都是經過推舉禪讓而來,上臺前都要經歷前代首領的考察,才能正式得位,太康繼位後的作為與前代這些首領形成了強烈反差,一下就暴露了父傳子家天下制度的劣勢,諸侯部族多有不滿。

其中在東夷有一支部族叫有窮氏,勢力範圍約在今山東半島,《尚書·五子之歌》載,因太康淫樂無度,不理政事,百姓困苦不堪,後來跑到洛河南面打獵遊玩,百來天都不回朝,於是有窮氏就在後羿(這裡的“後”意味君主,“羿”是人名,即叫羿的君主),的帶領下,趁機守在守在黃河北案阻止太康返回,而老百姓都擁護后羿,於是后羿就奪取了國政,太康則去投奔了同族斟鄩氏,太康的五個弟弟就做了規勸太康的《五子之歌》。

后羿奪取政權後,立了太康的弟弟中康為帝,自己把持國政,開啟了權臣操縱傀儡帝王之先河。

但后羿當政,重蹈了太康覆轍,整日沉溺遊樂,被其部下寒浞趁虛而入誅殺,自立為王,開啟了中國臣下弒君篡逆的先河。

寒浞,妘姓,伯明氏,其先祖哀為黃帝車正,車正是管理手工業的官職,後因哀有功,被封到今山東濰坊一帶,建立寒國,其族人後以寒為姓。

寒浞因為在伯明氏寒國偷雞摸狗打架鬥毆,德行人品敗壞,被驅逐出來,就投靠了有窮氏的后羿,先幫助后羿篡奪了太康之位,立了中康,讓后羿把持權柄,後來寒浞又殺了后羿篡奪國政,並做了有窮氏國君。

起初后羿立了中康,把持朝政,中康逝世,又立了中康之子相為帝,相隨後投奔了夏后氏同族斟鄩、斟灌二氏,后羿成了事實上的帝王,寒浞篡位後,攻滅斟鄩、斟灌二氏殺了相,相的妻子已有身孕趁亂逃走,逃至有仍氏生下了少康。

少康長大後先在有仍氏做牧正,寒浞的兒子得知後追殺有仍氏,少康又投奔帝舜的後代有虞氏部族,有虞氏首領虞思將女兒嫁給他並賜給她天地和百姓,後來又把綸城(今河南虞城縣)交由少康管理。

少康便以綸城為根據地,大量收納夏後、斟鄩、斟灌二氏遺民,組建了部隊發起了對寒浞的討伐,後來擊敗了寒浞,少康奪回了夏后氏政權,將都城設在綸城,史稱少康中興。

少康之後,夏後又傳了七帝,到孔甲這一任,為人荒誕好鬼神之事,傳說天帝見孔甲禮敬天地鬼神,便賜給他黃河、漢水的龍各一對,孔甲便找會養龍的人來幫他,結果劉累稱向豢龍氏學習過養龍,前來報道,沒多久就把龍養死了,於是劉累逃到了今河南魯山。

因孔甲荒淫,夏后氏開始衰落,孔甲之後,夏後又歷二帝后,傳至履癸,即是夏桀。

夏桀比孔甲有過之而無不及,荒淫暴虐,這時候契的後裔商國,經過上甲的勵精圖治之後,已經征服了很多小諸侯,而此時成湯當政,修德立威又收服了許多對夏朝失去信心的諸侯,夏桀眾叛親離,商湯於是親自持鉞,聯和其他諸侯舉兵,先滅了忠於夏朝的豕韋、顧國,這都是夏朝的同姓國,是夏朝東北部的藩籬,而除了這兩個國家之外,還有一個更為強大的同姓國昆吾也是夏朝的藩籬。

昆吾國的國君是夏伯,見豕韋、顧國相繼滅亡,於是整兵準備攻打成湯,並向夏桀報告了商滅豕韋、顧國的情況,於是夏桀徵調了東夷部族聯軍準備攻打成湯,成湯在伊尹勸說下,主動上了罪表,夏桀和昆吾停止了戰爭行動,一年後,成湯重新伐滅昆吾後,又轉頭伐夏桀,為伐夏桀,作了《湯誓》。

商湯,始祖是契,契是帝嚳次妃有絨氏女簡狄之子,傳說是簡狄嫁給帝嚳後,一次在野外遊玩,看到一顆玄鳥蛋,就吞食後於是孕生下了契。

《詩經》有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即是這個典故,當然這只是古時醫學知識不足所造成的誤會,應該是剛好在簡狄吞食鳥蛋後診斷出了懷孕,所以傳說成吃蛋受孕,又或者是成湯上位後為神話自己而故意編造受命於天的故事,玄鳥,即燕子,又指鳳凰,所以商的圖騰是玄鳥。

在帝舜時期,契與夏的始祖禹、周的始祖棄等二十二人一起被起用,契主管教授百姓禮儀倫常,後來又協助禹治水有功,被分封到商這個地方賜給他子姓,契之後,商又歷十三位首領傳到了天乙這裡,天乙就是成湯(夏商時代帝的名字多用干支前加一個字,成湯之前,商已連續五代是這種結構的名字)。

商湯伐桀,自認為勇武非凡,遂自稱武王,先是在夏後的有絨氏故地大敗夏桀,夏桀向鳴條即今山西安邑地區逃竄,武王追擊到鳴條大敗夏軍,夏軍潰散,按《竹書紀年》所載,夏桀再敗鳴條後,又逃到三嵕國(今定陶西北部),三嵕國是祝融後裔建立的國家,董姓。

《今本竹書紀年疏證》載,武王追擊夏桀到三嵕國的郕(今山東寧陽),俘虜了夏桀,然後將他流放到南巢,約今安徽巢湖,夏正式滅亡,武王登上天子位,廢除夏朝律法,將三嵕改為曹國。

武王登天子位後,擔心他放逐夏桀自代其位的做法給後代留下口實,於是仲虺就做了一篇為武王正名的馬屁文叫《仲虺之誥》,歷數夏桀之罪盛讚成湯之德,告訴天下人不是成湯要滅夏桀,也不是商要代夏,而是夏桀作惡多端,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所以降下有德的成湯來取代夏桀,這是天意,天意最大,不可違,武王這才安心的做了老大。

商湯回到亳以後,做了《湯誥》訓誡諸侯,要誠心實意為百姓辦好事,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要是不遵從號令,就要嚴加懲處,該拿下拿下,絕不姑貸;伊尹又作了《鹹有一德》(據清華簡考證傳世應屬偽作,鹹有一德應為《尹誥》中的一句),據清華簡《尹誥》主題,成湯問伊尹何以讓百姓都順從自己,伊尹答曰將夏桀所掠奪的財寶都分下去;司空咎單則作了《明居》訓誡百姓,要遵紀守法勤懇守業,一起團結在成湯周圍,光大商國偉業。

透過這一番思想政治工作和權謀之術的開展,天下安定了,於是修改了曆法,將白色定為正色,朝會在白天進行。

商湯去世後,因太子太丁早亡,於是其弟外丙繼位,外丙在位三年去世,外丙的弟弟中壬去世,中壬在位四年去世,伊尹就擁立了太丁的兒子太甲繼位。

伊尹為了讓太甲做個好帝王,做了《伊訓》、《肆命》、《徂後》三篇論述文章來訓誡教導太甲,告誡太甲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然而太甲似乎並不把老伊尹放在眼裡,在位三年後昏亂暴虐,再讓他幹下去商紂就提前出現了,於是伊尹直接把他下了,讓太甲去桐宮給商湯守孝去了,國政就由伊尹代理。

太甲在桐宮守了三年孝,翻然悔悟,改過自新,於是伊尹又把他迎回國都,歸還了朝政。

太甲重新執政後,大行德政,海內賓服,百姓安樂,老伊尹很滿意,覺得自個兒眼光還是不錯的,於是又作了三篇《太甲訓》讚揚太甲,並把他稱為太宗。

這個很有意思,伊尹這時候把太甲稱為太宗,這很可能是廟號的起源,此時尚無諡法,帝王只有尊號,生前稱後死後稱帝。

廟號與之後周朝才出現的諡號簡單區分,廟號是為便於後代立廟祭祀之用,一般後面為祖或宗,慣例為“祖有功而宗有德”,前面的太、高、中、世則是根據各人在位期間的德行表現來定的;而諡號則是帝王死後,用來評判其生前德行的評語,一般以帝結尾,諡號誕生初期與廟號一樣只有兩三個字,到了後來各朝代越來越長。

商朝得廟號的帝王后來還有帝太戊,因復興商朝廟號為中宗;帝武丁因見吉凶之兆便能克己修身行德政,再次復興國祚,立廟號高宗。

商朝自成湯始,歷三十帝,成湯有無廟號未見史載,若有應為太祖,可見這時並不是所有帝王都能得到廟號,商朝中興之主除太戊、武丁外,還有盤庚等,也並無廟號,可見這時候只有貢獻特別大的才有上廟號的習慣。

太甲之後,他兒子沃丁繼位,沃丁當政時伊尹去世了,伊尹死後,被安葬到亳,咎單作了《沃丁》,以伊尹的事蹟垂訓後人。

沃丁起,王位共歷兩代三帝后傳到了雍已,商朝國勢就開始衰落,有些諸侯就開始不來朝覲了,雍已去世,帝位傳給他弟弟太戊。

太戊繼位後,起用了伊陟(音“質”)為相,這時朝堂上出現桑、楮合生,一夜間長了一抱粗的怪異事情,太戊很害怕,就去詢問伊陟,伊陟就藉此諷諫太戊,要克己修德,太戊聽從了建議,在巫咸和伊陟的輔佐下,太戊重新振興了商朝。

太戊之後,從其子中丁算起,又經過了一代兩帝后,河亶甲繼位,這期間國都多次遷移,先是中丁遷到隞,約在今河南滎陽,後河亶甲又遷到相,約在今河南安陽。

河亶甲執政期間商朝國勢再度衰落,他去世後,其子祖已繼位,又遷都到邢(音梗),約今河南溫縣,祖已在位期間,又挽救了商朝得衰落。

祖已之後,又歷兩代四帝,帝位傳到了陽甲手中,商朝國勢再次衰落,自中丁以來,商朝宮廷開始出現廢嫡長子,結黨擁立君王弟兄或弟兄孩子的內鬥事件,導致國政混亂,諸侯多不再朝見,直到陽甲死後,其弟盤庚繼位,將國都從河北遷回河南成湯故地亳,本來自成湯開國到盤庚,已經五次遷移國都了,老百姓都怨聲載道,於是盤庚透過發動訓誡大臣和諸侯的方法,順利說服民眾進行了遷都,遷都回亳以後,盤庚修繕了成湯故都,推行成湯德政,商朝由此才又興盛起來。

自成湯至盤庚,殷道反覆起落,王位整奪導致的混亂是很大原因,大概這時候人心不再像以前那麼單純了,兄弟子侄之間也開始為帝位爭鬥了。

盤庚去世後,他的弟弟們小辛、小乙相繼繼位,殷道復衰,小乙死後,其子武丁繼位,武丁起用了傅悅為相,國勢又強盛了起來,武丁死後,其子祖庚繼位,祖庚死後,其弟祖甲繼位,祖甲是個荒淫君主,國勢又不好了。

自祖甲死後,至武乙繼位,歷兩代三帝,國都又一次遷移到黃河北邊,武乙更為昏聵,不敬鬼神天地,竟然做出跟木偶下棋羞辱天神、射高懸起來盛血的皮囊以為“射天”遊戲的幼稚之事,可想而知對待百姓更加荒淫,這麼一來商朝更加衰敗了。

大概武乙的作為連老天爺都忍不下去了,後來在武乙外出狩獵遊玩的時候,平地一聲雷,把他給打死了。

武乙死後,經歷了兩代,帝位傳到他孫子乙帝那兒,乙帝長子叫微子啟,小兒子叫辛,辛的母親是正妃,所以微子啟是庶出,辛就繼承了帝位,帝辛就是後來的商紂。

商紂雖然聰明敏辯,能把死得說成活的,但淫暴不堪,寵信妲己,到處搜刮百姓錢財,營造宮室,搜尋奇珍,鬥雞走狗,又在沙丘搞酒池肉林聚集宮人白日宣淫,還發明瞭慘無人道的炮烙之刑取樂,把天下搞得烏煙瘴氣。

本來紂是任用西伯姬昌、九侯、鄂侯為三公治理天下的,後來因九侯把自己女兒獻給紂,誰知她不喜歡紂那些淫樂行為,被紂給殺了,把九侯也做成了肉醬,鄂侯為此激烈爭辯,紂就把他做成了肉乾,西伯姬昌就在暗地裡悲嘆,被崇侯虎發覺,向紂告發了,於是紂便將西伯姬昌囚禁在羑里。

姬昌的臣僚閎夭等人透過進獻美女珍寶,把姬昌營救了出來,姬昌又獻給紂洛水以西的土地,紂又賜給他象徵可以代替天子征伐其他諸侯的節鉞,於是西伯在諸侯之中進一步提升了地位,西伯又繼續修德行仁政,越來越多的諸侯開始歸順他。

紂則又任用善於阿諛貪財的費仲和喜歡毀謗讒言的惡來管理朝政,天下就都開始與紂離心離德了。

王子比干、王兄微子啟都相繼勸諫紂,但紂越來越淫亂,比干被殺,微子、箕子等人都逃離商國,其中箕子逃到了今朝鮮北部,建立了箕子朝鮮。

紂的太師、少師則帶著樂器投奔了周武王姬發,姬發這時候知道紂已經眾叛親離,於是徵調諸侯聯軍與紂在牧野決戰,紂的軍隊則在陣前倒戈,周曆二月初五,商軍全面潰散,紂穿著搜刮來的玉衣登上鹿臺自焚,被趕到的姬發梟首,殷商自此滅國。

周武王建立國號周,姬姓,帝嚳子棄的後人,棄的母親為帝嚳元妃有邰氏女子姜嫄,因姜嫄一日在野外見巨人腳印,就踩了一腳,因而有孕,生下棄後,認為不祥,本來要扔掉他的,但扔到街市牛馬避讓扔到冰上鳥兒都開庇護,就又帶回來了,所以起名叫棄。

商紂滅亡後,武王封他的後代武庚為諸侯,在周成王時作亂被誅,重新封了微子啟奉祀殷商先人,國號宋。

周武王奠定國基之後,又將黃帝后人封在祝國,帝堯後人封在薊國,帝舜後人封在陳國,夏後的後人封在杞國。

自夏至商,國家制度逐漸由雛形發展到成熟,殷商國勢起落則比夏後更加頻繁,或許與家天下之後人心向私爭權奪利更加激烈有關。

標簽: 繼位  扈氏  諸侯  夏後  成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