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金剛經六譯本講解(32)

作者:由 顯金行者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2-03-27

如何見真如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就是用三十二相來看佛。這個人有沒有三十二相?有三十二相,祂就是佛,沒三十二相就不是佛,這叫“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大家譯得差不多。

其它譯本

玄奘【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可以諸相具足觀如來不?】

看這個人是不是佛,怎麼判斷呢?就是看他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不是具足?諸相具足就是佛,可以這樣來判斷他是不是佛行不行?

羅什譯本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有人讀經讀到這兒很奇怪,整個《金剛經》,須菩提回答問題,從來沒出過錯,但是這一句,上來先回答錯了。佛說“可以諸相具足觀如來不?”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答案了,不能用相、以音聲求我,以色求我,這都不是觀到如來的本質,都是看到表面現象,這個不能判斷為如來。但是這兒呢?須菩提答:是,是,應該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那就是看他是不是如來,就是看他有沒有三十二相。但是其他五個法師譯的這一句都不一樣。

其它譯本

流支【如我解如來所說義,不以相成就得見如來】

流支從來都是跟羅什法師非常一致,但這一句譯的不一樣。“相成就”就是說三十二相也是修來的。到網上去查,能查到什麼相要怎麼修。“相成就”就是這個人修三十二相成就了,三十二相都有了,那他就是佛了嗎?不能以這個三十二相判別,因為很多人都可以修到三十二相。三十二相都是外在的相,不是什麼本質的東西。

玄奘【善現答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

怎麼理解這一句羅什法師的本子跟其他法師不一致,原因很複雜,不能亂猜。我說幾種可能性,最大一個可能就是:確實梵文字不同。那譯經也不是開玩笑的,最大的可能是梵文字不同。為什麼別人拿到的梵文字都是答得對的,他這個答得是這樣呢?當時大部分本子都是手抄的,看到這個人有《金剛經》,趕緊借來抄一遍,有時候就會抄漏,把這個不字否定詞抄漏了,那這一句就變成肯定的了。應該以、不應該以,差一個字兒,整個句子意思都變了,這個很難說。咱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抄得很認真也很難說,檢查很多遍,老有錯兒。所以有可能是這個本子的這一句抄漏了。然後到後邊呢,把本子還人家了,自己在這兒讀,讀到這兒也發現這個問題,怎麼這次須菩提回答這個問題回答得不對呢?然後再看後邊,佛確實說不應該“以諸相具足觀”。那怎麼辦啊?再把後邊的句子順一順,再調回來。這都是有可能的,各種可能性都有。有的人可能覺得這句話是不是說得不太清楚,我再給加一句,或者有的人覺得這句話有點羅嗦,就不抄了,都有可能。這是很正常的問題,不是什麼多嚴重的問題啊,不影響我們判斷。其它譯本須菩提答了之後,佛就肯定了。

真諦【佛言:如是,須菩提!如是。不以具足相應觀如來。】

玄奘【佛言:善現!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

都好理解。

羅什譯本

【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這是下一句了,就是佛說不應該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為什麼呢?佛說,如果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啊,那轉輪聖王就成如來了。因為世間有很多福報很大的人,都是三十二相,比如說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很多了,每個世界一大堆轉輪聖王。什麼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各個朝代轉輪王都不一樣,但是轉輪王都是修成三十二相,才能當轉輪王。這就是說為什麼不能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的理由,因為如果以三十二相觀,那就亂套了。

其它譯本

玄奘【善現!若以諸相具足觀如來者,轉輪聖王應是如來。是故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

看到轉輪聖王就說我見到佛了,理由說得很清楚。

羅什譯本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問時,別的本子本來須菩提就是答的這一句。在羅什本子裡頭,因為前邊答錯了,所以這兒佛說不應該觀,須菩提說我聽佛的意思,不應該觀,又補上了一句。

其它譯本

玄奘【如是,應以諸相非相觀於如來。】

這一句譯的有新意。就是不應該以三十二相觀,這兒說了一句應該以什麼相來觀如來。應以諸相非相觀於如來,就是凡夫說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啊,非相不是那個相,就是沒有三十二相、沒有八十種好,就是無虛妄相,凡夫夢中的相都沒有,那才是如來。如來把應該怎麼觀告訴他了,那就好像說遠離顛倒夢想才能見到真實,或者說“離一切諸相則名如來”,跟這個思想一致了。色、聲、香、味、觸、法,相都沒有了,就見到如來了。

義淨【應以諸相非相,觀於如來。】

羅什譯本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世尊為了總結這個意思,說了一個頌子,這個頌子是非常重要的啊!咱們來好好地學一學。羅什法師的本子是一個頌子,就是四句偈: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讀起來很琅琅上口,大概說一下意思。說得很明確,就是如果以,色是顏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顏色,如果以顏色如何來看……,“以色見我”就是說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有了,說我見如來了,這就叫以色見佛。

“以音聲求我”,那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裡有音聲,就是佛的梵音啊,聲音非常深遠,非常好聽,說這個是佛的聲音,所以他就是佛。這個見我、求我都是指的是以什麼標準判斷是不是佛。求他也是追求佛,找佛,三十二相全了,就找到佛了。

“是人”,就是這個人,如果這個人是用三十二相來判斷是不是佛,這個人行的就是不正確的方法、邪道、不正確的方法來判斷如來。

“不能見如來”那就是你去世間找三十二相吧,一會兒碰到一個佛,一會兒碰到那個說這個不是佛吧,找了半天,標準錯了,所以見不了如來,就是他不懂如來,如來不是夢中法,在夢中找如來,那根本找不著,得夢醒了,才能見到真實。

這個頌子也好理解。現在人看這個也能看明白,但是跟自己的見結合的時候,就變了。就是佛怎麼說,他在那兒看,看完了回來呢,自己的見不動,堅決不動。比如一般人理解說佛說的意思叫“緣起有自性空”。“緣起有”面前五蘊、十八界、十二緣起就認為都是有的,怎麼說都說不服。看這個頌子,要是跟佛的每一句話一對比,都是很明確的,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就是以色、聲、香、味、觸,以這些凡夫所執法來見如來的話,就見不了如來。按照這個標準,那就是說五蘊、十八界都沒有,最基礎的就是那五個現量的叫色、聲、香、味、觸,然後第六種“法”就是以這五種材料,凡夫在這個上再胡思亂想,自己再瞎猜。法好空,就是這五個不好空。現在佛說的這個意思,就是說用顏色、聲音來判斷、想見如來的話,根本這個人標準就錯了,行邪道,根本見不了如來。那這樣對比來說,說五蘊有、十八界有、十二緣起有的人,有就不能空,而且他是用什麼見佛?就是用色、聲、香、味、觸來求佛道,想用五蘊、十八界來成佛。見佛也就是成佛。比如說初地菩薩,見到佛了,這是見到佛部分法身,證一分法身,知道佛大概是怎麼回事了,但是佛的大部分還看不清。然後修行、修行圓滿,也成佛了,這個時候,唯有佛與佛才能互知,佛眼開了,那是真正地、圓滿地見佛了。所以見佛也就是自己成佛的一個過程。

佛在這兒說了,如果用色、聲、香、味、觸來成佛,就是行邪道,見不了如來,也就是成不了佛。如果這樣說的話,那些執著五蘊有、十八界有、十二緣起有的人,抓著這個色、聲、香、味、觸不放的人,那顯然按照這個頌子,明顯的就是行邪道,想用這個來求得佛道,見如來,想成佛,就是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就不能成佛。現在這個話也能看懂,到動我們的邪見、顛倒夢想的時候,像背《心經》的“遠離顛倒夢想”,背過去就完了,說的是什麼意思啊,就是讓遠離自己的顛倒夢想,我們就聯絡不起來。

什麼叫顛倒夢想?就是這個夢想是顛倒的。我們講過,為什麼說是顛倒,很明確,就是夢裡的東西本來是沒有的,但是夢裡的人都認為夢裡的東西是有的,這就叫顛倒夢想,真正有的又說沒有。然後佛說這些夢沒有了之後,這個夢外邊有的東西才是真有的,我們不信。要是真信了,要是夢外邊的東西才是真有的,那等於就否定了夢裡的東西,認為都沒有了。這是同一個觀點。佛說夢醒了,才有真實,我們不信。佛說的真的我們說是假的,然後佛說的假的我們說是真的。這就叫顛倒夢想。

“遠離顛倒夢想”,就應該把面前的相全都拋棄、全都空掉才行。所以學好每一句佛經的話,實際上都能得到佛法的真實義。困難在哪兒?就是凡夫邪見太固執,從來就沒想過自己的見不對。看到佛說五蘊空,怎麼想呢?他認為五蘊有那是天經地義。那是不可能沒有的,這個不動,然後去琢磨佛為什麼說空。明明五蘊有,佛為什麼用一個空字呢?為什麼說無色、無受想識呢?他去想辦法“變通”對佛經的理解,理解到跟這個五蘊有一致了,心裡就踏實了。所以這個是方法不對頭。

羅什法師這兒是一個頌子,但是下邊五個法師都是兩個頌子。肯定是版本的問題,不可能是兩個頌子譯成一個頌子,因為頌子是很重要的,是總結。我們來看下邊這個頌子,抄羅什拿到的梵文字子那個人可能看不懂啊,因為下邊說的是真實境界,這在般若經裡是很少見的。般若經是二時說法,只是說夢中法都沒有,沒有講把夢中法都空掉了之後,證的真實是什麼。夢醒來之後,就會見到三界唯有心,所有眾生若干中心都在面前,這是三時唯識經才講的。不過般若經裡也有很少的地方會提到這個真實境界有。

《心經》一開始說,要修什麼啊,五蘊都沒有、十八界都沒有、十二緣起都沒有,苦集滅道的佛法也沒有,最後是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薩才能證到涅盤,三世諸佛才能成佛。但是後邊講菩薩是依般若波羅蜜多故,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也是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無上正等正覺。般若波羅蜜多就是智,涅盤跟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得,就是得的果。剛說了無智亦無得,下邊就說有智又有得,怎麼理解呢?前邊說的無智亦無得,是夢中法,是凡夫見到的法,必須把它全部空掉,也不能有智也不能有得,那就是能所雙亡,全部徹底空掉,才能從夢中醒來;醒來後邊的智跟得是凡夫見不到的,是隻有從夢中醒來的人才有的智,才有的得。證明就是有真實境界。這個在般若經裡頭,不詳細講,但是躲不過,會說把夢中法全部空掉了之後,所得到真實的境界、真實的果。

下邊這個頌子就是講到真實了,這在《金剛經》裡頭也是很少見的,因為這個重要,所以我們一個一個地來過一遍。

其它譯本

流支【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法體不可見,彼識不能知。】

“彼如來妙體”,彼就是那個,那個如來的微妙或者深妙或者絕妙的體。如來體可以說如來的自體,就是他自身;也可以說自相,如來他本身是什麼樣子;也可以說自性,自性也是自體。為什麼說那個如來呢?因為這個裡頭沒有如來,也就是說凡夫這個夢裡頭,色、聲、香、味、觸、法沒有如來,所以得說沒在這兒,是在那邊,是在夢醒了之後那個如來的非常絕妙的自體。

“即法身諸佛”,就是諸佛的法身。諸佛的法身都一樣,諸佛共一法身,不是說諸佛都是一個身子,每個人都有圓滿的法身。但是他們這個圓滿的法身,諸佛的法身完全一樣,為什麼完全一樣呢?因為諸佛法身的內容是全部的佛法。全部的佛法就從我們現在,我們說了現在學的佛法的那個正見的種子,就是真的是佛法的那個種子,我們以後成佛的法身種子現在就在積累了。學佛一直到成佛,就是把佛法裡頭所有的佛法全搞得清清楚楚、透透徹徹、明明白白、圓圓滿滿,沒有一點兒不知道的,所有的佛法全都通透了。所有的佛都是所有的佛法都通透了,所以燻的種子肯定一樣。不能說這個佛知道這個煩惱的解決辦法,那個佛不知道,不知道那個就不是佛,他沒圓滿。佛知道所有的、徹底的、最圓滿的解決辦法,所有的佛學的煩惱的解決辦法全是一樣的,都達到圓滿了,都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這裡說那個如來非常絕妙的自體,就是他的法身。這個好理解了,成佛成了一個什麼啊,就是所有的佛法全明白了,沒有疑惑了,這就是法身,“法身諸佛”意思就是說成就的那個法身啊,諸佛都是那個法身。

“法體不可見”,但是佛的法身的自體是誰不可見呢?那不可能佛不可見,是夢中人不可見,是凡夫不可見,因為現在正在對凡夫說法,所以說“法體不可見”,夢中人見不到真實佛的法體。

“彼識不能知”,“彼”就是指的是不可見法體的凡夫的那個識,因為凡夫用的是八識、六識,如果用意識說的話,前六識都是意識的功能,就是意識可以認識六種法。用這種說法,“彼識”就是指意識。凡夫的意識,不能夠知道諸佛的法身。因為什麼?因為被夢中五蘊的假相給擋住了,六識認識真實的時候,有了障礙了,障礙是什麼?就是五蘊、十八界、十二緣起、苦集滅道,就是所有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法把六識的認識真實的道路截斷了、擋住了,所以凡夫的識不能夠知道真實境界。

這兒講的為什麼般若經裡少見呢?般若經裡光說夢中的法都沒有,五蘊皆空、色即是空,光說這個,很少說夢醒了之後,真的有什麼啊?這兒說出來了,真的有“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這是夢中的,夢中人不可見、見不到夢外真實的法體。因為凡夫的識啊,不能夠知道真實,被假相擋住了。講到真實境界了。

真諦【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應得見我,由法應見佛,調御法為身,此法非識境,法如深難見】

前半偈就最後一句不一樣,意思一樣,不重複了。後一半頌子不一樣,我們好好下下功夫啊。不同譯師不同的理解、翻譯,反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

“由法應見佛”見佛不應該用三十二相見,應該用佛法的真義見。這個法是指的佛法,學佛法學好了,就能夠用法來見佛。我們現在就是在積累見佛的資糧,見佛之路的盤纏。

“由法應見佛”,應該用法來見佛,不應該用三十二相見。什麼法呢?“調御法為身 ”。什麼叫“調御法”?就是凡夫的顛倒夢想法不對,得調服它,“御”就是駕御它,實際上就等於說調服邪見、調服心。認為夢中法有,不對,得調整成夢中的五蘊都沒有。“調御法”這就是調服自己的心。調服自己的心,就是燻成正見。這就叫“調御法”。“調御法為身”降服自己的心,修行佛法,就是在積累自己的法身。

“此法非識境 ”佛成就的那個法身不是凡夫識能認識的境界。注意!凡夫叫識,菩薩和佛叫智。唯識把整個修行叫轉識成智,就是轉凡夫的八個識成就聖者的四個智。按順序說,從夢中醒來是轉兩個識成兩個智。一個是第六意識,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會想會分析的第六意識,凡夫的第六意識叫比量分析,轉成初地菩薩叫妙觀察智。不用比量了,不用分析了,用意識純看了。六識中只有眼識是看,直接,這叫現量。

到初地菩薩,意識就不用分析,就成看了,妙觀察智。而且這個觀察非常妙,意識一看,凡夫要用意識才能分析出來的一切資訊到時候一看就知道了。舉個例子,碰到一個人,您貴姓,在哪兒工作啊?要想了解他,得長時間地反覆交流,最後才知道這個人的過去來歷,對這個人才基本上有一個瞭解。得分析、得下功夫。到初地菩薩把意識變成妙觀察智,一看,這人叫什麼名字,不要說家庭關係,連過去生、過去劫,連未來的果報,阿賴耶識都在他面前啊,一看所有的資訊全頓現眼前,這就是初地菩薩妙觀察智。

還轉第七識,原來叫執著有我的那個識,潛意識,實際上跟意識的是一個識,只是把現在能夠感覺到的意識分析的這些歸於第六識。然後感覺不到的那些功能,它不光是執著有我,還有很多功能,但是它主要功能就是執著有我,就是即使意識不到,永遠在潛意識裡頭,在那兒執著有我,就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別人如果扎你一下,或者如果燙的東西碰到你了,你立刻就躲開,意識根本還沒接到訊號,誰幹的啊,潛意識的意識,第七識在那兒乾的。它在那兒時刻值班,一受到傷害它立刻就躲開,這些感覺不到的特別是執著有我的歸於第七識。

到初地從夢中一醒,無人無我無眾生相了,根本就不執著有我,燻了很多種子把它給壓下去了,它就變成平等性智。知道原來夢中的一切法全是平等的,不光是你我他、男女老少,連山河大地、動物和人,就是我們學的那句話,“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知道夢中法都沒有,一個小芝麻粒沒有,一個大須彌山也沒有,都是平等的,都是夢中法,全都沒有。因為講第七識主要執著有我,一證初地菩薩,我們就說那個平等性智主要指知道眾生人我平等了,其實這個是主要的,但不全面。實際上初地菩薩知道一切法我都平等了,就是夢中法全都沒有,那叫平等性智。

初地菩薩從夢中醒來後,第六識、第七識轉成了兩個智。一個妙觀察智,那個時候一看眾生心所有的資訊都是頓現;第二個平等性智,知道眾生平等、一切法都平等,夢中法都沒有。轉到這兩個智,但是他的阿賴耶識裡清淨種子還佔少部分,大部分還是凡夫時候燻的顛倒夢想種子,所以這個時候他的阿賴耶識還沒修行圓滿;然後前五識也沒修行圓滿,繼續在十地裡頭換清淨種子,換到成佛的時候,第八識變成大圓鏡智。

為什麼叫大圓鏡智?圓鏡,沒有缺失了、圓滿了。初地菩薩看眾生心看不全,不能叫大圓鏡智,是一個小鏡子照一部分眾生心,沒看滿。到佛為什麼叫大圓鏡智呢?就是所有眾生心全照到了,沒有照不到的,所以祂叫大圓鏡智,實際上就是祂沒有障礙了,連種子裡頭障礙都消除了,沒有障礙,那當然是有什麼都能看見什麼了。

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就是佛想做什麼都能做成。色聲香味觸法實際上就是在眾生面前的表演,還是就讓你聽見聲音,還是就讓你聞到一點香味來,還是讓你見到點光,這就是根據他度你的方便。需要什麼色來什麼色、需要什麼聲來什麼聲。成所作智,色聲香味觸法用得自如,能夠成就祂想做的一切事業,圓滿了。八個識轉成四個智,所以叫轉識成智,如果從轉染汙成清淨就叫轉染成淨。各個角度都是一回事兒。所以這兒他說“此法非識境”,佛的那個法身不是凡夫識認識的境界。

“法如深難見”,法還是指的佛的那個法身——調御法成的身;“如”是指真如。法身跟真如有什麼區別呢?真如是個遮詮表達,什麼叫真如?就是說凡夫夢中的一切法都沒有,這叫真如。真如也可以最接近現在的詞就是真實,什麼是真實情況啊?說你這個夢中法都沒有,這是這個夢中法的真實情況。真如就是所謂無為法,也叫真相也叫實相。真如是遮詮,是說夢中法都沒有,但是現在這個法身,“調御法為身”的這個法身,就不是夢中法,是真實法。

所謂“根本分別智”證“如”,“後得智”證“法”。法如就是把佛的那四個智啊,進一步分為兩大類,一個是根本智,一個是後得智。根本智實際上是假安立的,根本智是知道夢裡的法都沒有了,就得根本智了。實際上在證夢中法都沒有的時候,有沒有智啊?實際上沒有智,是無智亦無得,空掉夢中法的時候。但是空掉夢中法,夢中法一沒有,就見到真實了,所以這也是智,把面前假相空掉這也是智,這個時候雖然沒有智,但是把假法一空掉,這也是智慧啊,給這個沒有的智慧取個名,就叫根本無分別智。根本無分別智就是證到五蘊皆空的時候,就說證到根本無分別智了。這個智是有還是沒有呢?要是說沒有呢,它應該有,沒有這個智證不到五蘊皆空,有了這個智才能照見五蘊皆空,必須有這個智。若說有,證那個智的時候那個智是什麼樣啊,這個智沒樣,因為在證到五蘊皆空的時候實際上什麼都沒有,無智亦無得,只要是有一點,就證明還沒證到這個智。所以根本無分別智,是一個很關鍵的智,這是轉折點,從此轉凡成聖。轉染成淨,轉識成智還有一個角度叫轉凡成聖,從無始的凡夫現在變成聖者了。

聖者的四智可以分兩大類,一個是真如,叫根本無分別智,是假安立的;然後那四個智全部是什麼呢,前面雖然說把佛智可以進一步分為根本智和後得智兩大類,實際上那四智都是後得智。意識的妙觀察智,是觀察一切眾生心;平等性智,是觀察一切法都平等。前五識是在夢中度眾生,第八識是照到全世界一切資訊,都是有為法,都是有認識物件,有境界的。所以法身、四智都是後得智,然後是為了去掉凡夫法假安立的根本無分別智,實際上等於五智。“法如深難見”,佛的這五個智慧啊,甚深難見。

笈多【爾時,世尊彼時此伽陀說:若我色見,若我聲求,邪解脫行,不我見彼人,法體佛見應,法身彼如來,法體及不識,故彼不能知。】

就唸一遍也能體會到梵文頌子的意思。佛的那個法體用識不能及,用識及不到佛的法體,故彼不能知。不管語序,直譯詞義。

玄奘【爾時,世尊而說頌曰:諸以色觀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斷,不能當見我,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

就是用顏色看我,用音聲尋我。有的人可能把上邊的“求”理解為求菩薩了,不是那個意思,是找佛,求佛是找佛的意思,就是我要見如來,我聽聽那個聲音是不是如來的,這叫“以音聲尋我”。

“彼生履邪斷 ”,履是走的意思,鞋子也叫履,履行就是實行、進行的意思,就是這個人生起了,履是走的意思,就是說這個人生起了正在走在邪見的路上、斷見的路上。這個人生起了邪見、生起了斷見。斷見這個我們後邊專門有一段詳細分析,在這兒就不詳細分析了。

“應觀佛法性”應該這樣看待佛的法性。什麼叫佛的法性呢?就是佛的法相、佛的法身、佛的法體。我們說過,一般性、相、體、身這些一般可以通用地理解。這樣一理解就知道佛法性就是佛的法相、佛的法體、就是佛的法身。

應該看待佛的法性“即導師法身”。我們學佛法、我們成佛,誰教給我們的啊?我們的世界上就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給我們講的,其他的佛菩薩都是來幫他弘法的,所以他是我們的導師,就是引導我們走向成佛道路的導師。他這個導師不光指釋迦牟尼,所有的佛都是導師。就是諸佛的法身。

“法性非所識”,諸佛的法身、諸佛的法相、諸佛的法體都不是凡夫的識所能夠認識的。

“故彼不能了”所以他們,就是那些凡夫不能夠了解到佛是怎麼回事兒。雖然用的字不一樣、詞不一樣,但是意思都很清楚。就是告訴我們佛有一個法身是真的,但是不是凡夫的識所能夠看見的。

義淨【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起邪覲,不能當見我,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

“覲”是見的意思,但是見大人物,才用“覲”, 覲見皇上,覲見尊敬的人才叫“覲”。如果要是用顏色和聲音來判斷面前的事物,那這個人都是生起了他想見佛的邪的方法、不對的方法。他本來想覲見佛,對佛很尊重,但是方法不對,所以就叫邪方法。所以六個本子一對照,我們對《金剛經》理解就要更肯定。基本上我們現在就瞭解佛說的這一個或兩個頌子,其實還有隱含的意思,用音聲求我求不來,那用什麼啊?就得用音聲之外的方法來求我,就是凡夫現在看不到的境界來求如來,用如夢觀很簡單就是說,必須從夢中醒來才能見如來,也是一個叫轉染成淨,我們叫轉夢成醒。

羅什譯本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此處的“不”懷疑本來沒有)

如果你這樣想:如來夠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得無上正等正覺了。不應該這樣想。

其它譯本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相成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上邊羅什譯本這句話是一個肯定句,其它譯本這句話呢,都是一個問句。

真諦【須菩提!汝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如來說我修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了,我就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了,可以這樣說嗎?

玄奘【於汝意云何?如來、應、正等覺,以諸相具足,現證無上正等正覺耶?】

我修夠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了,我就現證,我就成佛了。是這樣嗎?我們現在也能回答。

羅什譯本

【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羅什的本子啊,因為佛當時是肯定的話,沒問他,所以佛就直接說:“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後其他法師都是……

其它譯本

真諦【須菩提!汝今不應作如是見:如來以具足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如來不由具足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玄奘【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何以故?善現!如來、應、正等覺,不以具足相,現證無上正等菩提。】

這個都沒問題,都好理解啊,就是把上邊的道理總結一下。

標簽: 如來  三十二  法身  就是  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