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難民引起的做人話題

作者:由 思煜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9-04-09

難民引起的做人話題

一一讀書筆記。

姚晨當上聯合國難民暑親善大使,聲言中國要關心難民,我們都脫不了當難民云云。一石激起千層浪,濺起了民族和歷史的浪花。不由得使人聯想到許多問題。

1。中國的難民意識?

18年上半年的朝鮮半島危機。要不是中國的雙暫停,王毅外交最後在慕尼黑安會峰會上發出了,朝鮮半島生戰生亂的可能性,百分之一都不允許的最強音。也許第二次朝鮮戰爭已經打起來了,而只要朝鮮半島開戰,幾百萬朝鮮和韓國的難民是起碼的,甚至上千萬都有可能。

中國一句話,避免了幾百萬、上千萬的難民。

姚晨非要去當什麼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在難民問題上給中國施壓。從側面給世人擺出了一個存在課題:怎麼做人?一個藝人,不懂政治,不懂國際,不懂難民問題,卻用個女人娘娘腔去溫柔國際上歷史上最複雜的難民問題。我也不懂,但我看到了:人,該怎麼做呢。

難民潮對於任何國家都是災難性的。中國古代的歷史中,漢武帝消滅了匈奴,將歸降的匈奴和其它附庸民族的難民安置在陝甘地區,到了漢末就釀成了五胡亂華的慘劇,死了多少人,滅了多少個國家。李世民征服了高麗,將原來高麗及其臣屬的難民安置在燕地,然後釀成了安史之亂,毀滅了盛唐,最後形成了五代十國的大亂局。生靈塗炭,白骨盈野,可以說中國這兩個歷史上最大的亂世,其禍首都是對於異族難民的婦人之仁。

再看看約旦、黎巴嫩的往事兒。1947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在同情巴勒斯坦的約旦國王候賽因的默許下,大批巴勒斯坦難民湧入約旦,形成難民聚居區。到1967年六日戰爭以後,難民問題逐漸失控,約旦許多城鎮被蜂湧而來的難民控制,等到1970年,巴勒斯坦難民武裝突然進攻約旦政府,候賽因國王差點被剌殺身亡,國家陷入內戰,雖然沒有亡國,但是巴勒斯坦難民區仍然是約旦政府最頭疼的問題。黎巴嫩這個國家現在已經沒多少人提及了。但是曾經的黎巴嫩可是中東的土豪國家,號稱中東巴黎、中東瑞士,相當於今天的卡達、阿聯酋,但是這麼個國家怎麼突然就不行了呢?就是因為接收了難民。大約在六日戰爭以後,巴勒斯坦難民蜂湧進入黎巴嫩,特別是約旦內戰以後,黎巴勒成為巴勒斯坦難民的最大聚集區。大名鼎鼎的黎巴嫩真主黨就是巴勒斯坦難民在黎巴嫩建立的武裝。黎巴嫩本來是一個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融合的國家,因為難民的到來,打破國內的政治平衡,終於在1975年爆發內戰,十幾年的內戰將黎巴嫩變成了人間地獄,就等於現在的敘利亞。

懂點現代政治亂局的用腳後跟都知道現在難民潮的根源和政治指向。也很能說明現在中國某些城市地區的“黑人情”“難民戀”,他們幾十萬人要求在中國內地建“黑人國”,有人卻以援外情結美化成“政績”。一些國外混混竄到中國來,不勞動,得崇敬,

還能泡幾個妞養,一些女人帶著混血兒,引以為榮。你打聽。我不懂。

中國不需要難民,搞計劃生育三十多年,少生了七八億人,可不是為了給難民們留生存空間的。

難民的背面是戰亂或災難。姚巫卜到計麼味了不是?

2。時代科目?

中國進入了新時代。翻過功勞薄,看看反面:政治上、人事上的風雲變幻;一個個名角落馬和被歷史否定的官員穢行,一件件被人民唾棄卻大行其道的例項,都尖銳地提出了這個問題:現代文化?怎麼做人?

這似乎不是個新問題了。至少說,他們是人生道路指向標。

3。不敢說教。但道路是人走出來的。走在路上就是不忘前人。

幾個前人的影子。證明了姚晨類做人的草率。也教海圖人莫忘先賢文化。

一,鬼谷子韜略。

兩千多年來,兵法家尊鬼谷子為聖人,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為祖師爺,道教則將他與老子同列,尊為王禪老祖。鬼谷子一生只下過一次山,只收過四個徒弟:龐涓、孫臏、蘇秦、張儀——他們進山前都只是無名小卒,出山後個個大放異彩、名流千古。這四人運用鬼谷子傳授的兵法韜略和縱橫辯術在列國出將入相,呼風喚雨,左右了戰國亂世的政局。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鬼谷子的言傳身教。

<1>,審天下時勢。天下之時,就是天下大勢的運動趨向,天下之勢,就是推動天下大勢的各種力道。如果把天下比做大海,風向是時,因風而動的潮流是勢。因時用勢,因而治世。

<2>,揣天下。揣情就是度量他人之心。揣人,要察其言,觀其色,聞其聲,視其行,然後推知其心之所趨。揣天下,則要透視國情,觀其貨財之有無,人民之多少,地形之險易,軍力之強弱,君臣之賢愚,天時之福禍,民心之向背,然後推知其國運是盛是衰,是興是亡。

<3>,謀定而後動。棋子,置於盒中永遠都是死棋,只有置於局中,才會生動,才會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若是一子落錯,輕則失地損兵,重則全域性皆輸,是以任何落子,必謀定而後動。

<4>,機心與道心。機心是術,若無道心統御,術越高,行越偏,到頭來不僅難成大器,只怕想保自身,也是難能。世上多少人沉迷於此,禍及自身,殃及他人。

<5>,悟道的四重境界。悟道可有四重境界,初為聞道,次為知道,再為見道,終為得道。春秋魯人仲尼聞道,但不知其所以然,於是不辭勞苦,趕赴洛陽,問道於先聖老聃。先聖論道三日,仲尼由是知道,大悟人世之理,遂立儒家之言。由此可見,“知道”二字,甚了不起。

<6>,術與道。任何學問都有術道之分。就兵學而言,用兵之術在於戰勝,用兵之道在於息爭。故善用兵者,並不好戰,用兵之道,在於不戰而屈人之兵,在於化干戈為玉帛,以四兩撥千鈞。

<7>,善言。善言者,言則口若懸河,旁徵博引,可使人想所不欲想,行所不欲行;不言則神定如山,勢若引弓之矢,可使人心神不安,如墜五里雲霧中。此所謂不言即言,無聲勝有聲。

<8>,觀天下。觀天下就如觀這遠山,不能單靠眼睛,要用直覺,要用心。觀遠山,不必上遠山,看深谷,也不必下深谷。真的上了遠山,你只會觀不見遠山,看不到深谷。就好比鑽進林中,但見樹木,不見林莽。要想看到林莽,唯有站在此處絕頂,用眼望下去,用直覺望下去,再用心望下去。

<9>,天、聖、人三道。天道為自然之道,也即宇宙萬物的生克變化之理;聖道為人世之道,也即安邦定國、天下大同之理;人道為人生之道,也即安居樂業、為人立世之理。此三道相輔相成,失此離彼。遠天道,聖道困;遠聖道,人道難。

<10>,摩意。所謂摩意,就是投其所好,誘其心情。譬如說,對方廉潔,若說以剛正,此人必喜,喜,必洩其情;對方貪婪,若結以財物,此人必喜,喜,必洩其情;對方好色,若誘以美色,此人必喜,喜,必洩其情。是以善摩之人,如臨淵釣魚,只要用餌得當,魚必上鉤。

<11>捭闔道術。捭闔道術,皆有循依。如果揣摩已成,利弊已權,則可決定如何出言。一般說來,當因人而言。與智者言,依博;與博者言,依辨;與辨者言,依要;與貴者言,依勢;與富者言,依高;與貧者言,依利;與賤者言,依謙;與勇者言,依敢……

<12>,人心之治。天下不治,在於人心不治。人心不治,在於慾念橫溢。欲治天下,首治人心;欲治人心,首治亂象。治亂不過是個手段,治心才是務本正道。若是我等只為治亂而治亂,只以強力統一天下,縱使成功,天下非但不治,只會更亂。

<13>,天下均勢。所謂合縱,就是保持力量均衡。秦人若是無力,縱親反而不成。秦人只有張勢蓄力,保持強大,三晉才有危機感,才樂意合縱。三晉只有合縱,秦人才會產生懼怕,才會努力使自己更強。秦人越強,三晉越合;三晉越合,秦人越強,天下因此而保持均勢,方能制衡。

<14>,決斷。天下諸事,皆因選擇,亦皆由選擇。人生之妙,正在於此。萬事萬物,涉及決斷的只有兩種,一是易決之事,一是不易決之事。易決之事就是當下可斷之事,天下諸事,大多屬此。易決之事可分五種:一是值得做之事;二是崇高、美好之事;三是不費力即可成功之事;四是雖費力卻不得不為之事;五是趨吉避凶之事。不易決之事,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15>,妄念。這個世上,只有兩種人心無妄念,一是死人,二是神人。你兩者都不是,有此妄念,為何要控制它呢?

<16>,劍道。就劍道而論,天下只有三劍。聖劍又名天道之劍,以道為背,以德為鋒,以陰陽為氣,以五行為柄,上可斷天光,下可絕地維。賢劍又叫天子之劍,以萬民為背,以賢臣為鋒,上應天道,下順地理,中和民意。俗劍又叫人劍,以精鋼為鋒,以合金為背,以冷森為氣,上可斬頭顱,下可剁雙足,中可破腑臟。

<17>,天下分合。天下分合,可有兩種,一是名分實合,二是名合實分。武王分封,當屬名分實合。西周初年,天下大勢是,周天子威服四方。周公制禮,諸侯皆受王命,禮樂有序,西周四百年因而大治。然而,平王東遷之後,情勢有所變化,周室式微,諸侯坐大,天下大勢開始走向名合實分,終成今日不治亂局。

<18>,審時度勢。一個人要把握好自己的命運,定要做到“審時度勢”,審天下之時,度天下之勢。所謂天下之時,就是天下大勢的運動趨向;所謂天下之勢,就是推動天下大勢的各種力道。把握時勢,就是弄潮。天下時勢,撲朔迷離,神鬼莫測,瞬息萬變。聖人知時識勢,因而治世;奸賊逆時生勢,因而亂世。

<19>,捭闔之術。捭闔之術,捭即開,即言;闔即閉,即不言。捭闔之術,就是張口閉口之術,習口舌之學,知捭知闔,最是難得。難於何處?難於你必須知道何時應該張口,何時應該閉口;你必須知道應該張口時如何張口,應該閉口時如何閉口。常言道,福從口入,禍從口出,講的就是這個理。

<20>,情心與道心。情心與道心其實並不衝撞。道既存在於萬物之中,自也存在於世俗之情中。天地有陰陽,禽獸有雌雄,世人有男女。陽陰相合,雄雌相匹,男女相配,此乃道之常理。情心即道心,道心亦即情心。生情與修道,二者並無相礙。不悟情心,難通道理。緣到情到,緣止情止;情到心到,情止心止。

<21>,凡人皆有心障。常言道,人無完人。此話是說,凡人皆有心障,或表現為此,或表現為彼。目中無人,自吹自擂,不求甚解,好高騖遠,爭風吃醋,自作聰明,凡此種種,心障在於自負;行為孤僻,極少說話,也很少與人合群,此心障在於無自信。修道之本,就在於去除心障。

<22>,覺他去除心障,在於自覺,自覺之至,在於覺他。自覺不易,覺他也就更難了。也就是說,他障易除,心障卻是難除。人無自信,他人怎麼能使他自信呢?無自信者需要悟道,修心;自負者也需要悟道,修心。山不在高,在仙;水不在深,在龍;讀書不在多,在精,在領悟,故此能修得其道。

二,聖人和曹操。

<一>,孔子做人法則:

①、誠信:言而必有信

②、孝道:百善孝為先

③、悔過:知錯要悔改

④、志向:匹夫不可奪志

⑤、朋友:把握好交友的度

⑥、寬容:是一種境界

<二>,聖人的處世之道

①、聽其言,還要觀其行

②、善變通,不唯我獨尊

③、道不同,不相為謀

④、和為貴:善用和正能量來處理各種關係

⑤、執中致和:中庸的做人態度

<三>、聖人的言行之道

①、流言止於智者

②、儘量不說大話,說了就要做到

③、欲速則不達,不要貪圖小利

④、行之以忠

⑤、正人先正己

<四>、快樂做人,快樂生活

①、像水一樣多情,像山一樣無憂

②、黃連為哨,苦中尋樂

③、改變環境,不如改變自己

④、快樂在於自己的選擇

⑤、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五>、修身養性,夯實做人的根基

①、非禮勿動,給人留下好印象

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③、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④、要做所在領域內的專家

<六>、德才兼備,才能贏得人心

①、小勝憑智,大勝靠德

②、攻其惡,無攻人之惡

③、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④、善於學習,等於選擇了成功

⑤、活到老,學到老

<七>、寧靜致遠,立大志,低調做人

①、少說多做,低調做人

②、持之以恆,才能有所作為

③、要懂得靈活變通

<八>、懂得內省感恩,才能無往不勝

①、吾日三省吾身

②、謙虛是一種美德

③、小不忍則亂大謀

④、不患無位,患無所立

⑤、學會感恩

曹操做事

<一>、能屈能伸,不逞一時之能

①、只為王不稱帝,不在乎一時之名

②、能屈能伸,善於適應

③、掌握好進退妥協的尺度

④、低頭,是一種智慧

<二>、膽大心細,敢想敢幹才能成就事業

①、不循規蹈矩,才能有大成

②、善於表現自己,就是競爭力

③、敢想敢幹,積極行動

④,做人就要有激情

<三>、苦練內功,方能厚積薄發

①、睥睨天下的氣度與自信

②、路還要靠自己去走

③、嚴以律己,以身作則

④、臨危不亂,處變不驚

<四>、借力使力,讓別人為自己做嫁衣

①、依靠團隊支援,具備合作精神

②、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③、有容乃大,市井小人中有大才

④。 跳出小圈子,結識圈外人

⑤。 築巢引鳳,善待部

<五>、揣摩大勢,精於算計

①、大處著眼,細處著手

②、高瞻遠矚,選好接班人

③、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④、兵不厭詐,巧用手段

<六>、權謀之術,領導是門大學問

①、對影響事業發展的不利因素決不手軟

②、賞罰一定要分明

③、靈活多樣的管理風格

④、用人也疑,疑人也用

<七>、成竹在胸,永不言敗

①、與狼共舞,要先變成狼

②、做事徹底,不留後患

③、敢於拒絕,勇於說不

④、笑對逆境,永不言敗

三,司馬懿三件寶

人這一輩子,善於審時度勢,是決勝的首要條件。甭管前面曹操、劉備、孫權三位你死我活地爭了大半輩子,可笑到最後的,只有司馬懿。從打工仔到大佬中的大佬,司馬懿是怎樣做到的?

01,看得準

司馬懿,生於東漢末年的河內郡(今河南焦作),屬中原豪門大族。司馬懿爺爺是潁川太守司馬儁,父親司馬防曾經推薦曹操擔任洛陽北部尉,對曹操有舉薦之恩。

曹操統一中原後,想要報答司馬防的舉薦之恩,於是想讓在河內郡負責計算和統計錢糧數目的司馬懿跳槽到自己公司來。沒想到,司馬懿這個22歲的小會計特別有想法,他拒絕了曹操的盛情邀請。

當然,司馬懿不想去,又不能直截了當地說,就找了個有風溼病,沒法工作的理由。 曹操也不是傻子,自然知道司馬懿的想法。曹操說,你不是有病嗎,那你就在家裡好好養著便是。於是,司馬懿被迫轉行當起了演員。這一演,就是7年。直到29歲那年,司馬懿覺得機會來了,可以不用再當演員了。此時,曹操在赤壁之戰中以多對少,卻慘烈敗北,正當曹操用人之際。而且大哥司馬朗是曹操的重要秘書,曹操手下的首席參謀荀彧又與自己交好,此時不出山,更待何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東風就是荀彧。果然,荀彧再次向曹操推薦了司馬懿。曹操也覺得把司馬懿晾夠了,且身邊正缺人手,於是給了司馬懿一個重要的職位——陪二公子曹丕讀書。司馬懿立即走馬上任。

為什麼面對同一個老闆,他7年前不肯,這時卻肯呢?因為時機不同。7年前,曹操身邊謀士雲集,智囊遍地,又適逢官渡之戰大勝了袁紹,那時的曹操,可謂是風頭無兩。雖然曹操那時給司馬懿丟擲了橄欖枝,但多半是為了報答司馬防當年之恩,談不上對司馬懿有幾分賞識。而此時,則是以重臣賢才相待。

人這一輩子,善於審時度勢,是決勝的首要條件。

02,忍得住

這樣一個信心滿滿的司馬懿,是否等了7年之後終於得遇明主,在曹操手下大展拳腳了呢?歷史給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曹操雖然錄用了司馬懿,但始終對他不太放心。《晉書·宣帝紀》雲:“魏武察帝(司馬懿)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因謂太子(曹)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

狼顧相,也就是身體不動,頭能像狼一樣180度轉過來,古人謂之反相,亦有帝王之相的說法。曹操本就是個疑心很重的人,他很是顧忌司馬懿,也讓自己的兒子曹丕警惕此人。好不容易找到時機,正準備大幹一場,結果被人說成狼顧相,司馬懿在心底怒吼:“血口噴人,寶寶冤枉!”要是當時有整容術,估計司馬懿馬上會去整個容。

司馬懿是如何對待曹操的懷疑的呢?史書上這樣記載:司馬懿“勤於吏職,夜以忘寢”。也就說,司馬懿讓自己成為一個工作狂,他不是每天八小時工作,而是廢寢忘食,一連工作十幾個小時,甚至夜以繼日。司馬懿有這麼多工作要忙嗎?他都忙些啥呢?史書上扒的很細,“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司馬懿事無鉅細,都要親自做,甚至連餵養牲口這樣的小事,他都要親力親為。司馬懿有必要這樣嗎?事實證明非常有必要。曹操和曹丕把司馬懿的賣命工作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不知不覺中,將他劃入自己人的圈子。

人生路上,一帆風順是少數,跌宕起伏是常態。在這時,只有端正自己的態度,不斷提升自身實力,才能最終讓別人認可你。

03,活得久

司馬懿的人生轉折來自於他跟對了人,他的直接老闆曹丕戰勝對手,成了曹操的接班人。雖然如此,對當時的司馬懿來說,他的人生還是處於蟄伏期。不過老天對司馬懿還是比較公平的,雖然給了他一張狼顧的臉,卻給了他一副好身體,讓他笑到了最後。

在曹操、曹丕、曹睿,以及和他實力相當的魏國功臣,如王朗、華歆、陳群,曹真、曹休等都一個個死去的時候,司馬懿還相當硬朗,直至後來,在魏國朝堂上,元老級的重臣就只剩下他一個了。曹睿死前,臨終託孤“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把養子曹芳和曹魏江山交到了司馬懿手裡。同時,為制衡司馬懿,曹睿又讓宗師曹真的兒子曹爽也當了顧命大臣。一山豈能容二虎,司馬懿和曹爽鬥得你死我活。可到底,司馬懿是從腥風血雨裡趟過來的人,段位比曹爽高了不知多少。

他明著裝病,讓曹爽放鬆警惕,暗中積蓄力量,準備將曹爽一夥一鍋端掉。終於找到機會了,公元249年,曹爽帶著一應王公貴族出城祭祀先皇,司馬懿瞅準時機,果斷髮動政變,將曹爽勢力一舉拿下。在這次政變中,曹爽三族被誅殺,就連稍微有點關係的朝堂重臣也一鍋被端。自此,司馬懿與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獨專朝政,魏國名存實亡。

此時,站在權力巔峰的司馬懿已經70歲了。

前進的路上,我們常常忽視了一副好身體的作用,但事實證明它至關重要。特別是工作壓力巨大的今天,沒有好身體,你就沒有和別人拼的資本。

司馬懿在他人生的最後的三年,向兒子們順利完成了權力交接。

他雖然自己沒親自篡位,但他或以剿殺,或以監禁的方式大大地削弱了曹魏宗室力量,為日後其子孫篡魏開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司馬懿過世14年後,他的孫子司馬炎正式代魏建立晉朝。

標簽: 司馬懿  難民  天下  曹操  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