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秦漢之後的中國社會制度是什麼?

作者:由 Sylvan的夜晚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9-10-28

既然沒有歷史學大神解答,那我就先佔坑吃瓜啦。

在此之前先談談我的看法吧。秦漢以來,中國在治亂迴圈中掙扎。亂世即為封建社會,治世則算是一種中國特有的形態。後者這種社會制度暫時無人命名,姑且稱之為“地主王權社會”吧,簡稱“王權主義”。

將帥依靠私人部隊建立的國家,就是君主制國家。君主為了鼓勵手下計程車兵為王室賣命,就要給手下瓜分戰利品,或對手下予以賞賜。而在農業社會,最大的財富就是土地。以分封土地的方式建立起的國家,就是封建國家。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就是莊園經濟。而希望有所作為的君主通常要進行中央集權,變分封制為官僚制。如果沒有傳統社會對商業和科技固有偏見的影響,並採取正確的治理模式,社會總的發展方向如下:

國王透過強化中央集權,停止了封建貴族中的分裂和內戰,商業繁榮,地主階級(鄉紳)崛起,從舊的封建貴族中分離出來;隨後資本和勞動力進一步流入城市,資產階級崛起;經過改良或資產階級革命,議會出現,社會走向現代化。

當然,我們也知道,中國古代由於至今尚未完全弄懂的原因,就停滯於地主階級統治、君主專制這一階段了。這樣,地主和王權的半封建性就體現出來了。

地主,其實是半封建的階級。一方面,他們積極參與商品交易,其所積累的財富也有轉化為工商業的潛在可能性;另一方面,他們要僱私人武裝來保衛自己的家產,並設法壟斷當地的公共權力(成為“鄉賢”),當地主豪強的勢力過於發達的時候就會武力抗稅,削弱中央集權,使社會最終陷入內戰和割據中。

王權,也具有半封建的屬性。一方面,君主要用官僚制改造封建制,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君主要用封建庇護關係改造官僚制,加強國家與私人的情感和利益聯絡。

僱傭關係並不能從農業文明中自然生長出來。農業的生產週期太長,在沒收穫之前就給勞動者發工資,農場主需要承擔巨大的風險;相比而言,把自己的土地劃分為若干份責任田,交給不同的農戶來承包,坐地收租,是一種更加經濟的選擇。在收穫以前,農戶的口糧就由地主透過高利貸的形式分發給農戶,而這種利息通常僅憑農戶自身的勤懇是很難還清的,這樣農戶在地主手下工作越久,所欠的債反而越多,最終成為地主的債務奴隸。

相比而言,工商業雖然宣稱自己承擔風險,但這種風險,不過是在錢貨交易中造成的資金鍊中斷問題;倉庫裡的商品本身仍然具有價值,只是不一定能及時賣出去罷了。而農業由於其看天吃飯的特性,有時往往會辛勤耕種了半天,結果卻顆粒無收。這種“風險”,才是真正的風險,但宣稱靠承擔風險來獲取利潤的資本,卻從來不會青睞這個地方。

“專制”(despotism)作為一種歷史用詞,容易理解為君主的獨斷專行(arbitrary),或是血腥統治(tyranny)、文化審查(literary inquisition)之類,而細究起來,其實並非本土固有的詞語,原本是西方用以特指“東方專制主義”的。西方國家透過“東學西漸”,將中國這套移植過來,稱為“開明專制”(值得注意的是,這裡“開明”與“啟蒙”用的是同一個詞);為了掩人耳目,王權上升時期的歐洲君主宣稱自己搞的是absolutism,與陳舊血腥的despotism截然不同。然而由於水土不服,最終還是出現了資本主義革命。

“東方專制主義”的特徵,主要為君權神授(特指君主同時兼任國家元首與宗教領袖)、中央集權官僚制、濫用宦官(專制君主通常有著一個龐大的後宮,也就是宦官這種家庭奴隸的來源;但很快卻被君主運用於國務上,最終導致宦官專權);通常它被認為與歐洲君主最大的區別,在於獲得了“無限王權”。其實我們知道,所謂“無限王權”只是一種誇張,無論是依賴貴族,還是依賴官僚,皇帝總是要依靠別人進行治理的。官僚制用得順手時,自然可以如臂使指;但官僚也是有自身的利益的,這也就導致君權與相權間的鬥爭。

中國古代自漢朝以來走的是郡國制的路線,由於君主集權,爵位多為虛封,然而被封爵的物件卻未必沒有地方權力。比如擔任節度使的郭子儀,由於立功先後被封為代國公、汾陽王。“王與馬,共天下”的王敦將軍,因功被封漢安侯。這也就是郡國制的靈活之處了。

官僚制度本身不能保證不向貴族化退化。而農業文明配上貴族化的官僚,就自然封建化,會擁有封建社會的一切弊端。因此,究竟封建的因素佔主要地位,還是職能化的因素佔主要地位,還是得具體分析。西周製造了一批老貴族,秦始皇搞不定他們,便藉著秦末的起義復活(項羽的分封);漢朝製造了士族門閥(二次封建化),並最終瓦解於唐宋時期;唐末和清末由於中央的衰落,進入軍閥割據時期。在動亂時期,各地的地主豪強 築塢堡自保,所以也別覺得西歐中世紀的城堡有多稀奇,中國古代的城池不過是城市相對發達的結果。而在社會徹底失序的時候,各鄉間塢堡林立,其實也是一回事。

商業的繁榮,文明的發展,在不同地區留下了不同的資本主義基石。雅典城邦留下了選舉制,古羅馬留下了共和國、民商法;而中國為了實現官僚的平民化,走向了科舉制度;當然,這更多地是造紙術與印刷術的功勞。按圖索驥,各朝代中最為可惜的應該就是唐朝。唐朝的關隴貴族具有尚武精神,又有諫院作為君主的諮詢機構,因而是最有可能透過“普魯士道路”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了。然而沒有工業革命,一切都白扯。

=============

附:關於流官制

中國古代官吏分離。理論上說,“官”指的是政治官僚,而“吏”指的是技術官僚。然而我淺探過封建到王權的演變後,覺得中國古代和古埃及這種行政與司法合一的國度,由於分工的內在需要,地方長官更多地扮演著民事法官(相對於軍事法官;此處所謂“民事”特指刑事)和自衛司令的職能。也就是說,與其說這種國家是“行政領導司法”,不如說是“司法領導行政”。

標簽: 官僚  君主  王權  封建  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