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規劃快題的建築切割太碎?首先這情況分為三種……

作者:由 陳鎧楠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8-07-20

七百年,潮流裡,建築統統破碎

——陳奕迅《七百年後》

00 三種理解

知乎有一位同學做了華南理工11年真題,並提問規劃快題中如何避免切割建築太碎。這相信也是閱讀本文的你平常會思考到的問題,並且也很少有誰做過比較系統的研究、給出易於遵循的解答。嚴格來說這個問題並不算“快題”專屬,是個許多同學都面臨的規劃設計練習的問題。今天我盡力為大家作一個剖析。

規劃快題的建築切割太碎?首先這情況分為三種……

所謂“切得太碎”主要應該會有三個理解:

尺度之碎:

部分建築體量

尺度顯得小而瑣碎

,與建築群整體平均尺度不協調,更宜合併整合;

單體之碎:

在建築

單體

上做的

體量加減法不當,

導致單體形態不佳;

總體之碎:

對建築

組團

使用的

修飾手法沒有統一主旨、鮮明動機

,導致意圖混亂、單體各行其道、整體形象缺乏章法。

我覺得,避免以上情形呢,需要大家掌握下面的一些不同的宗旨要領。

當然,我們還是先回顧兩個共識:

1、開放空間體系(有主次的節點與廊道)是要透過圍合介面而不是鋪地本身形成的,而建築通常是最有力的一種介面。

我們通常的設計推敲步驟會先初定開放空間體系,再以其為依據、目標來開展建築形體設計。

2、各種功能、等級的建築有其本身的基底面積、開間進深的尺度要求。

切割組合建築時還應符合這種內在特徵。

01 避免做得小而瑣碎

當一個人直接就不知道怎麼是瑣碎時,那是很麻煩的,同樣是貼著一條軸線或步行街的兩排建築,建築形體的處理肯定有一個粗糙、枯燥、建築呈詭異的超長條形的極端,和一個切得非常破碎、貼線率差或者街道介面參差不齊的極端。中國人要有“中”的智慧,

良好的結果通常都是一個適中的東西。

這個需要大家透過一定的閱讀與訓練,提升自己的美感,找到那個合適的度。

不過另外地,許多同學其實遇到的問題是,自己先勾勒了空間,再去扣體量的時候,似乎就總是發現有些建築就特別小了?

因為你那開放空間做得不科學啊童鞋。

你切地塊切出來了一些特別小的地塊,建築放滿那個地塊也還是個小建築。

圍合節點過於靠近組團的邊緣,或者步行廊道的密度過大,都可能會導致切割出一些較小的建築基底用地。

你做完開放空間,不能就承認它是個既成事實了,要讓建築設計反饋回開放空間體系那一步。

規劃快題的建築切割太碎?首先這情況分為三種……

比如題主的商業街做了一個右上角的圍合八邊形,左上角一圈通道繞住了一個小地塊,就會出來幾個很小的建築了。

這些小地塊就乾脆取消了,讓那兒變成一個大節點就好了,嫌大了就重新調整一下邊界的位置。你真的很想要一個八邊形呢,你就用植樹綠地或者人工水池替換一下廊道收頭建築。

02 避免減法的瑣碎

第一,給建築切斜角圓角,不能切一個很小很猥瑣的角,也不能切得特別大,令建築出現很短的短邊。

這裡的短,是相對於比例而言的,不是說長度實際上有好幾米、房間要做也可以做就行了。

當然長度本身就是太短了的就更加不行了。

這事有點基於城市規劃、城市設計的情景,實際的建築設計倒是不介意這種小的凹凸變化,但是放在起碼1:1000的城市設計總平面圖裡就會很瑣碎了。

顯然的推論就是比較小的建築就不要做減法了,就是個方盒子就行了。

當然,因為切割以外的原因,比如說條形建築的彎折,產生了這種短尺寸,也一樣不行。

這種微小曖昧的尺寸會導致平面構成的

“緊張關係”

,需要避免,這個原理在更多的平面構成議題裡都很普遍地適用。

第二,要避免手法種類過多,儘量不在一個盒子上同時切出幾種不同的邊。

你在同一個盒子上,如果這一邊切了個圓角,另一邊切了個60度斜角,還有一邊切了個鋸齒形,你說這建築還像什麼樣呢。

這種處理方式如果是為了迎合一些空間邊界,會相當不符合“這個建築的建築師絕對不會這麼做”的理念,顯得相當消極。

尤其越是建築尺度偏小的時候,這種操作導致的錯誤就顯得越嚴重。

規劃快題的建築切割太碎?首先這情況分為三種……

不少時候,這種減法不當的問題也是由最開始定的開放空間體系造成了切地不當導致的,跟切地太小是同理的。

打個比方,你試一試拿個紙畫個比較小的圓形的廣場,再放射出四條廊道,剩下的幾條待圍合的邊能有多長,建築怎麼扣好?這不是為難胖虎嘛。

03 避免加法的瑣碎

一個建築需要做加法,比如疊加修飾體塊,或者拆解體塊化整為零,或者加屋頂的樓梯間、水箱、天窗甚至屋頂綠化,通常都是因為建築單體比較大,不加細節會看著像是空蕩蕩的一片白、裡頭寫著個小小的名稱和層數,確實是粗糙一些。

小建築就不太需要這麼操作了。

而且同一個建築上面加的手法也不能特別多。節制在一兩種修飾就算了。

04 加法減法均要放在整體裡統籌考慮

雖然在許多院校開始考察前期策劃的今天,空間形態已經不是非要提出那麼高的深化要求,但是為了保險就粗暴提出都做最保守的橫平豎直完整方盒子可能也比較因噎廢食了,這個技能還是要適當培養起來的。

因噎廢食的反面,是許多同學會出現手法的堆砌,生怕自己做得所謂的不夠豐富,流露著焦慮的情緒。如果動機不強、目標不明確,純屬是將手法很使勁地百花齊放地加入進去,就會缺乏章法與秩序,有時還真是不如全都是保守的盒子的時候強。

上面說的整體,是說你的這一整個建築組團,包括那個開放空間,有時甚至還考慮到組團以外的更大範圍的平面構成形態。

首先是手法型別的統一,

比如說你給一個建築做了折線導圓角的做法,恐怕整個組團都要跟著做了。又比如說你加了一個圓形的咬合小體量,估計這個組團裡就還要另外找地方放多三四個,讓它們看著有個配合良好的分佈。

其次是手法要有一些結合整體、結合空間序列的意圖,

比如你是要在圖面裡用凸起的樓梯間或者玻璃天窗形成合力凸顯你的主要廊道,或者是要形成一個廊道盡端的對稱或者新奇的對景建築,或者是為了呼應一下週邊的什麼別的圖形序列形成平行垂直的關係,不要顯得無序、堆砌、動機不明。

05 最後贈送一些跟本次議題無關的小經驗

部分觀點曾經收錄在我前年的Live裡。

第一,大部分的純粹幾何形體,都不太適合單純構成一個建築輪廓。有些甚至拿來咬合到建築體塊組合裡都不太行。

比如三角形就基本不能作為建築體塊使用。比如圓形和橢圓形,以及它們的若干等分,或者等邊梯形、各種正方形以外的正多邊形,一般還是用在體塊組合裡頭,不常單獨構成一個建築。

第二,儘可能避免建築的銳角。

銳角除了建築內部功能上不實用,還是一種緊張的圖形,其實也挺容易令人產生一種和“切得碎”異曲同工的不快的。應儘量轉換成鈍角或者直角。偶爾實在不行就認了,但好歹掙扎一下。這個同樣通常來說是切地的鍋,尤其有些執迷於做斜軸或者放射軸的同學,經驗不足時會頻繁在交接位上面臨銳角建築問題。

規劃快題的建築切割太碎?首先這情況分為三種……

第三,建築體量的組合,要麼咬合,要麼脫開,不宜平接。咬合時也要有一定程度,不能噯味不清。

第四,建築咬合時通常平面呈完形的那個體量會高度更高

,比如你用一個圓蓋在一個矩形上面,我更建議比方說圓形體量是3層而矩形體量是2層,而不是反過來的,反過來的話其實就是個體量平接關係了。

規劃快題的建築切割太碎?首先這情況分為三種……

06 結語

本文都是一些粗淺的設計經驗,難免不登大雅之堂,可能許多想擺擺姿態的老師不屑於煞有其事地跟大家總結分享這些微小的技巧,但問題又是大家客觀地要去解決的,技巧又是大家當真要會的,這也是高校教育裡比較尷尬的地方。

作為一個“熟練度很高的普通人”,我做了這次分享,願對大家有幫助!

題圖出處:《奇異博士》,漫威影業,2016。

標簽: 建築  體量  廊道  或者  瑣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