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如何評價李輔國這個人物?

作者:由 香蕉你別黑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2-01-13

【大奸臣李輔國之死】

先看兩段《資治通鑑》中的記載:

李輔國恃功益橫,明謂上(唐代宗)曰:「大家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上內不能平,以其方握禁兵,外尊禮之。

上(唐代宗)在東宮,以李輔國專橫,心甚不平,及嗣位,以輔國有殺張後之功,不欲顯誅之。壬戌夜,盜入其第,竊輔國之首及一臂而去。敕有司捕盜,遣中使存問其家,為刻木首葬之,仍贈太傅。

李輔國在唐肅宗還是太子時,常陪伴左右,逐漸成為心腹,又在安史之亂爆發,玄宗逃往四川時,力勸肅宗留下來抗擊叛軍,並勸肅宗迅速稱帝,安撫眾心,從此登上權力巔峰。

在肅宗在位時,李輔國和張皇后內外勾結,把持朝政,上奏的文書必須先經過他才轉給皇帝,上供的東西也不例外。甚至囂張到要暴力逼迫太上皇李隆基搬家。因掌握禁軍,連唐肅宗都有點兒忌憚,反過來還常常給與安撫。

這一切,被當時還是太子的李亨看在眼裡,恨在心上,只是力量還不夠,一直隱忍未發。當肅宗隨玄宗相繼西去之後,張皇后試圖把控朝政,廢立繼承人。

巧的是,這時候張皇后和李輔國已由盟友變為了對頭,張皇后想借機把李輔國一併扳倒,但沒想到被程元振告密(正找機會傍李輔國大腿),結果張皇后一派被反殺。代宗驚險即位。

李輔國自恃有擁立之功,更加跋扈,明目張膽地說出那句千古名言“

大家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

”,什麼意思?皇帝你當好傀儡就行,外面一切事情由我來辦。

這和篡位有啥區別。但代宗當下沒辦法,得忍著,為什麼?剛上來根基不穩,局勢不明,李輔國還掌握著禁軍,不能輕舉妄動,暫且虛與委蛇周旋。

可心中的怒火與日俱增,年輕人麼,終究沒能按耐住,上演了罕見的皇帝暗殺宰相的好戲。

之所以選擇暗殺,記載裡寫的清楚,因為在外人看來李輔國有擁立之功,朝中爪牙遍佈,突然明目張膽的殺掉,總會授人以柄,影響團結穩定。

而趁其不備採用暗殺,再辦成無頭案就沒人好說什麼了,畢竟李輔國的冤家不少,很多人都有嫌疑。同樣的道理,李輔國不得人心,他這種死法不知道有多少人暗自高興,拍手稱快呢,誰還願意去較那個真去。

其實代宗算真的子承父業,肅宗剛即位之初曾壓抑不住心中的怒火,要把死去的大奸臣李林甫挫骨揚灰,好在被李泌給勸住了。

原因無他,肅宗當太子時李林甫就三番五次刁難,差點被搞死。另一個與他做對,導致安史之亂爆發的大奸臣楊國忠,在肅宗策劃的馬嵬驛之變被誅殺。都是出於個人的私憤。

由此可以看出:

1.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不變的利益

李輔國能迅速起飛,除了對肅宗有功外,最關鍵一點就是和張皇后聯盟,內外夾擊,橫掃朝野。兩人相互依附,相互利用,目的就在於鞏固各自的地位。

這種局面,在雙方力量彼此平衡,一致對外之時會很甜蜜,當一方力量變強之後,那就離翻臉不遠了。李輔國權勢熏天之後,張後的利用價值就開始直線下降,而張後想想過去再看看現在,氣肯定不打一處來,互相傷害不可避免。

給李輔國通風報信的程元振也是如此,先依附李輔國爬上來,等站住腳了,就開始盤算怎麼取而代之,刺殺李的行動就是他負責的。

2.人心不足蛇吞象。

”知足常樂”“見好就收”是人人都知道但又做不到的簡單道理,基本是後悔時“多麼痛的領悟”。

李輔國作為一個閹人,已經得到了很多正常人一輩子都難以企及的東西,卻仍然慾壑難填,瘋狂作死。

可能一切來的太容易,讓他產生了錯覺,以為是自己能力超群,獨步天下,殊不知只是一隻依附於皇權的寄生蟲。

壓根兒不知道盈虧的輪迴,但凡有一點兒敬畏之心和自我認知,也不會死無全屍。好的不學,非學李林甫,又沒人家的智商。有高力士那麼好的榜樣,卻當沒看見,不存在。活該。

3.記吃不記打,換湯不換藥。

肅宗也好,代宗也罷,都是眼睜睜看著前面權宦作孽,憤怒於具體的個人,而不思考問題的根本所在,使同樣的錯誤單曲迴圈。

李輔國,程元振是有功,但這並不能說明他們可以身居中樞,治理國家,有功可以封賞,可以寵而不用,但公私要分明,“德不配位,必受其殃”。

這種只憑個人喜好,不顧大局的做法其實不僅害了自己,更是坑了大唐,唐中後期令人髮指的宦官當權完全就是這父子倆挖下的坑。

當事情的處理只集中於個人感情的愛與恨時,對與錯就已經失去意義,沒有反思的快意恩仇,只能算是當局者迷的執迷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