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馬鐙與騎兵——技術決定變革?

作者:由 瑞典手槍騎兵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2-01-17

馬鐙與騎兵——技術決定變革?

文:普魯士擲彈兵

序:馬具的進步——馬鐙的出現

馬鐙作為重要的馬具之一,其雛形在一個前四世紀的切爾託姆雷克花瓶上,以及公元前2世紀的印度雕刻中就能看到[1]。在中國最早的馬鐙雛形見於長沙西晉永寧二年(公元302年)墓出土的一組陶俑上,那些陶馬上,馬鞍的左側靠前處垂有一個三角形的鐙,因為只有左邊有,屬於單鐙,因此是為了上馬時鐙踏用的,上馬以後就不再使用了,和我們熟知的後世馬鐙不同。中國到十六國時期,騎兵的馬具已經非常完善了[2]。而歐洲,拜占庭軍隊是在6世紀末開始採用馬鐙的[3],西歐的馬鐙要到公元7-8世紀才得到推廣。馬鐙能讓騎乘在馬上的戰士獲得有效的借力支點,從而提高作戰效率,對騎兵而言被認為是非常大的進步。那麼馬鐙的出現是否標誌著騎兵軍事地位的巨大提升呢?

馬鐙與騎兵——技術決定變革?

切爾託姆雷克花瓶上所描繪的錫西厄人的馬具,約公元前380年

1,馬鐙與騎兵的肉搏和衝擊戰鬥

馬鐙能讓騎乘計程車兵雙腳有所依託,能更容易維持平衡和揮舞武器。因此有種觀點便認為,在馬鐙出現前,由於沒有腳踩的地方,騎乘計程車兵很容易跌下馬來,因此必須用手緊緊抓住韁繩,在面對腳踏實地的步兵的肉搏中難以倖存。這樣無馬鐙騎兵便不具備肉搏衝擊的能力。激進些的觀點甚至認為沒有馬鐙,馬上的戰士連武器都無法揮舞:“因為沒有馬鐙,你那位揮劍的騎士,當他出色地大揮轉他的劍猛砍他的敵人的時候,只會落得一個打不中敵人卻自己翻身落地[4]。”

馬鐙與騎兵——技術決定變革?

沒有馬鐙騎兵就不能持槍衝鋒嗎?請看薩爾瑪提亞人的衝鋒英姿

但歷史事實是,馬鐙並不是衝擊型騎兵的必要條件,有沒有馬鐙,騎兵都能做出各種各樣的持槍衝擊姿勢。雖然馬鐙對於衝擊前穩定幫助很大,但在衝擊瞬間,並沒有特別大的作用。因為騎士的武器撞在敵人身上時,人和馬會作為相互獨立的單元運動,衝擊的效果更多由騎手本身的質量決定。在衝擊的瞬間,由於縱向受力,騎手的身體會向後靠向馬鞍,騎手的腳也會被推向馬鐙後方,從而和馬鐙脫離,所以在衝擊時馬鐙實際並未承力。[5]

馬鐙與騎兵——技術決定變革?

對於馬上持槍衝擊來說,其實馬鞍的作用更大。它能起到從背後支撐騎手的臀部的作用。

混戰中馬鐙的輔助作用可能更明顯些,因為馬鐙的側向支撐是非常有用的。在有馬鐙與無馬鐙的對抗測試中,有馬鐙的騎士利用槓桿的力量能輕易將無馬鐙的騎士輕易拉下馬來,似乎揭示了馬鐙的決定性作用。但是在國家地理頻道做的實驗中我們也發現無馬鐙的騎士並非無法在馬上戰鬥。他們也一樣可以揮舞武器,只是力量不如有馬鐙的騎士大。然而在無馬鐙騎兵時代,他們本來也不需要面對有馬鐙騎士的穿越時空的威脅。

馬鐙與騎兵——技術決定變革?

影片連結如下

在歷史上,早在亞述帝國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使用長矛的衝擊型騎兵了,之後為亞歷山大打下豐功偉績的夥伴騎兵更是那個時代的絕對精銳,可以說是衝擊型騎兵的典型代表。在普魯塔克筆下,全副鐵甲的帕提亞重騎兵有力的長矛,“沉重地刺進戰馬,力量之大足以貫穿兩人”,把羅馬人逼迫到狹隘的地帶。可見在沒有馬鐙的時代,騎兵們照樣同敵人進行面對面的激烈戰鬥。

2,馬鐙與騎射

對無馬鐙時代騎兵作戰能力的懷疑,還波及到了古老的騎射技藝上。德國史學家艾克·施密茨這樣評論馬鐙對於匈人騎射的作用:“除了馬鞍,匈奴人還從亞洲帶來了一項在當時具有革命性的創新:為了防止腿在長距離的騎馬後會疲勞,人們在馬鞍上繫上了繃帶、皮帶或者用一種亞麻織成的腿帶。 這樣,腳就有了可踏的地方……儘管當時這種馬鐙還不完善,但它給騎手們一種安全感,同時也能讓他們在馬上站起來向各個方向轉身。由於有了木馬鞍和馬鐙,匈奴騎手們能在騎馬的過程中朝每個方向射箭[6]。” 因此,有人便認為在沒有馬鐙之前,騎手在馬背上難以有效使用弓箭,或者根本不能使用弓箭作戰。

馬鐙與騎兵——技術決定變革?

文物中出現馬鐙前的騎射並不罕見

事實上,不談那些自幼在馬背上生活的遊牧民族,即便是現代人,也能做到在無馬鐙的馬上射箭。至於無馬鐙時騎射的表現如何呢,這裡可以看拜占庭查士丁尼時代[7]波斯戰爭的親歷者普洛柯比烏斯這樣形容當時的戰士:“顯然,過去的射術就是這樣。但是今天的弓手參加戰鬥時穿著胸甲和長到膝蓋的脛甲。右邊帶著箭,另一邊挎著劍。有些人還帶著一支長槍,肩部還有一種無柄的小盾用來保護面部和頸部。他們還精於騎術,能在全速賓士時毫無困難地左右開弓射擊,無論在追擊敵人或逃跑時都能向敵射擊。他們拉開弓時,弓弦掠過前額直到大約同右耳相對的地方,這樣射出的箭衝力極大,足以殺死中箭的任何人,盾牌和胸甲都擋不住他的力量[8]”。

馬鐙與騎兵——技術決定變革?

一位現代愛好者在無馬鐙的情況下進行騎射

3,馬鐙出現前的中原騎兵

拋開外國不論,即使是中國,早在馬鐙時代之前也已經具備了騎射和衝擊性騎兵。趙武靈王(公元前307年)著名的胡服騎射改革之後,不少諸侯國也學著趙國發展了自己的騎兵部隊。和當時諸侯國的步兵和戰車相比,騎兵數量還是少數,作戰時也更多的配合戰車行動,因此有“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的說法。孫臏還對騎兵戰術做出了一定的總結:“夫騎者,能離能合,能散能集;百里為期,千里而赴,出入無間,故名離合之兵也。[9]”

馬鐙與騎兵——技術決定變革?

兵馬俑出土的騎兵俑向世人訴說著當時騎兵的風貌

秦兵馬俑給中原早期的騎兵形象提供一個生動的樣板。秦俑騎士只穿齊腰的短甲,沒有披膊,也沒有盆領,頭上沒帶兜鍪,只帶軟軟的弁帽,馬無具裝,鞍韉簡單,反應出說明當時的騎兵發展還處於早期階段。二號坑出土的騎兵俑中,都是垂臂左手提弓的姿態,出土的武器唯見箭鏃和弓弩。不難推測當時秦騎兵的作戰方式是以騎射為主,由於數量少以及戰車的存在,說明當時秦騎兵在整個軍隊中還是處於輔助的地位。

馬鐙與騎兵——技術決定變革?

漢代畫像描述了一位漢代雙手持長兵器的騎手

漢代騎兵與秦騎兵有一定繼承關係。漢初開國時期,漢高祖劉邦為了建設漢朝騎兵隊伍,不惜重用秦故將,以訓練統御騎兵。而到了漢武帝對匈奴作戰時期,一方面和匈奴作戰,一方面也利用匈奴降兵,訓練和壯大自己的騎兵。漢代早期騎兵和秦一樣,也是以弓弩為主要的作戰方式。但漢代的一些藝術作品中,已經出現了手持刀盾或長兵器正在衝擊作戰的重騎兵。能夠陷入敵陣和敵人進行激烈短兵相接的騎兵,在中國古代被稱之為“突騎”,往往是軍隊的精銳力量。能夠產生這種騎兵,首先要有適合馬上格鬥的兵器,同時對騎乘在馬上士兵的技藝也有著更高要求,漢代衝擊型騎兵的出現也意味著中原騎兵開始成熟。

4,馬鐙決定騎兵地位?

無論是古代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地區,在沒有馬鐙的時代都具備了騎射或衝擊型騎兵。但是馬鐙這種馬具的進步確實更方便了騎兵的作戰和訓練,因此又有人認為,在馬鐙出現後騎兵才能成為戰爭中的決定性力量。當然遊牧民族幾乎全是騎兵無法滿足這一觀點,那麼除了自幼生長在馬背上的遊牧民族,農耕民族的騎兵是不是直到馬鐙出現後才能獲得決定性的地位呢?

完全不是。

漢武帝時期,中原的騎兵迎來一個發展的高峰。正如後來東漢的梁商所說:“良騎野合,交鋒接矢,決勝當時,戎狄之所長。[12]”漢朝在對匈奴的戰爭中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大力發展馬政,騎兵在軍隊中比例逐漸增高,並且出現了車騎並用向騎兵為主力過渡的程序[13]。而漢朝正是依靠這樣的一支騎兵,在對匈奴的戰爭中,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取得了豐碩的戰果。

馬鐙與騎兵——技術決定變革?

楊家灣的騎兵俑說明了漢朝的騎兵發展水平

在西方,馬其頓國王菲利普(公元前359-336年),已把騎兵作為決定性的打擊力量[14]。而在傳統印象中因為騎兵劣勢吃過幾次大敗的“步兵強國”羅馬,也重視騎兵的發展。開始羅馬人會透過輔助軍騎兵來彌補自己的騎兵力量,典型的有凱撒,在征服高盧的過程中,用日耳曼人組建了一支騎兵力量,《高盧戰記》中曾記載“凱撒注意到敵人在騎兵數目上佔有優勢……就派人渡過萊茵河到日耳曼去,向前年戰爭中被他征服的那些國家索取騎兵和習於跟騎兵一起作戰的輕裝步兵。在他們到達時,他發現他們用的馬不合適。他命令把軍團指揮官和其餘的羅馬騎士、以及留用老兵的馬都拿出來,把它們分給日耳曼人。”到了帝國晚期,為了應對當時的困難局面,羅馬騎兵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出現了部署在道路軸心全然機動的騎兵軍團。在加里努斯(公元260年 - 268年)統治的週年慶典上,騎兵的重要性被獲得了正式承認:在列隊行進的儀式等級安排方面,它被給予禁衛軍一樣的地位。[15]。

顯然,只要條件允許以及軍事上有需求,無馬鐙時代騎兵也同樣會獲得重視和發展甚至成為軍隊的主力。

馬鐙與騎兵——技術決定變革?

圖拉真記功柱上,羅馬騎兵正在追殺薩爾瑪提亞的人馬披甲的重灌騎兵,羅馬部隊給他們的起的綽號叫“麵包烤箱”,如果在炎熱的沙漠如此著裝人員是非常難受的。

5、被無馬鐙騎兵所左右的勝利天平

騎兵在戰鬥中經常承擔掩護側翼的職能,如果騎兵實力佔優,往往就不用太擔心側翼的問題,還能給對方的側翼帶來威脅。提起被譽為戰略之父漢尼拔著名的坎尼之戰(公元前216年)的勝利關鍵,就在於騎兵的優勢。會戰中,漢尼拔右翼的努比地亞騎兵成功的擋住了羅馬佔數量優勢的騎兵攻擊,左翼的伊利比亞和高盧的騎兵戰勝了羅馬右翼的騎兵後配合努比地亞騎兵消滅了羅馬的騎兵。最後聯合步兵包圍了羅馬中央的主力步兵,經過激烈的廝殺,取得了會戰的勝利。雖然他為了對付羅馬人同時也使用了很多計策,例如克勒特-伊伯里亞人的偽裝投敵等,但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騎兵戰的勝利。

馬鐙與騎兵——技術決定變革?

坎尼之戰中漢尼拔的騎兵優勢是取勝的關鍵

然而羅馬人吸取了教訓,意識到自己的騎兵需要加強。他們看見在漢尼拔部下作僱傭兵的克勒特-伊伯里亞人的騎兵是很好的戰士,就讓在西班牙的羅馬將軍們從他們的控制的市鎮中招募同樣數目的人,派遣他們到義大利來,以對抗他們自己的同胞。並且用這些人去策反漢尼拔麾下的同族騎兵,導致漢尼拔的騎兵被消弱,同時也讓漢尼拔不在信任自己麾下的克勒特-伊伯里亞人[16]。漢尼拔的另一支騎兵勁旅努米底亞騎兵,羅馬人也透過同其部落結成同盟而徵募到了[17]。

馬鐙與騎兵——技術決定變革?

失去騎兵優勢的漢尼拔在扎馬會戰難以再續輝煌

因此當漢尼拔面對他的最終宿敵西庇阿的時候,他的騎兵已經不再具有優勢。扎馬會戰(公元前202年)中是羅馬的騎兵把漢尼拔的騎兵逐出了戰場,最後漢尼拔中央的老兵遭受到羅馬人步兵和騎兵的夾擊,戰死在自己的位置上。會戰以羅馬人的勝利,漢尼拔的逃跑告終。

許多史學家將漢尼拔和西庇阿作比較,雖然西庇阿取得了作戰的勝利,但是大部分人都會將漢尼拔的地位拔置於西庇阿之上,因為教會西庇阿和其他羅馬將領如何打仗的是恰恰就是漢尼拔。西庇阿在與“老師”的較量中,透過人力物力上優勢取得了會戰的勝利。[18]但若是漢尼拔鼎盛時期的軍隊來較量,結局就很難預料了。在這其中決定會戰勝負的關鍵,就是騎兵的實力。

馬鐙與騎兵——技術決定變革?

騎兵有時也是部隊的鐵錘,打擊敵方的關鍵點,從而決定戰局。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帝國的霸業中,最後一場會戰,高加米拉戰役(公元前331年)就體現了這點。最初的戰鬥是由馬其頓軍右翼和波斯軍左翼的騎兵打響。之後波斯國王大流士派出更多的騎兵去對付馬其頓軍的右翼,同時波斯軍右翼也向馬其頓軍發起進攻,包圍了馬其頓軍左翼,一度突入到馬其頓軍的輜重部隊中。在這危急時刻,亞歷山大看到波斯軍由於兩翼騎兵展開而產生的缺口。亞歷山大馬上命令自己的禁衛騎兵及部分步兵向這個缺口突入,直撲把大流士所在地,把他嚇跑了。阿里安這樣記載:”亞歷山大親率騎兵奮不顧身撲向波斯部隊,亂推硬擠地衝殺,用長矛狠扎猛刺他們的臉。[19]”在擊潰了正面的波斯軍後,亞歷山大再回援自己的左翼,同波斯騎兵展開了激戰,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馬鐙與騎兵——技術決定變革?

高加米拉之戰導致了波斯帝國的覆滅

其實波斯騎兵不像自家帶頭跑路的領袖,而是非常勇敢的繼續戰鬥。在最後的騎兵激戰中,他們“一中隊一中隊地成縱隊擺開;然後轉過來跟亞歷山大的部隊面對面地衝擊……人人力圖向前衝擊,以衝破對方一切阻撓。[20]”但是令人的惋惜的是在之前的戰鬥過程中他們優先去攻擊了亞歷山大的輜重,沒有從背後對馬其頓發起致命的一擊。相反亞歷山大卻做出了正確的判斷,懂得把自己的力量投入決定性的地點。當他得知輜重被襲擊的時候說:“假如我們贏得這場會戰,不僅可以收回我們自己的財產,屬於敵人的東西也可以歸於我們……。不要考慮我們行李的損失,一心作戰就好。”可以說正是馬其頓軍和波斯軍在騎兵運用上的差距決定了這場會戰的結果。也由此可見在無馬鐙時代的戰鬥中,騎兵已經起到了決定戰爭勝負的作用了。

結語:技術不是唯一的因素

馬鐙確實給騎兵的騎乘和訓練帶來不少便利,但這些並不是決定性的。騎兵的進步除了馬鐙,在馬鞍和馬蹄鐵方面的技術改進也是不能忽視的。有了馬鐙能讓騎兵更好的作戰,但並不代表沒了馬鐙騎兵就無法作戰了,他們一樣可以是軍隊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耶魯大學教授、戰爭史專家傑弗裡·帕克在他主編的《劍橋戰爭史》中這樣說道:

然而,單單“技術優勢”本身很少能確保作戰的勝利。正如瑞士軍事作家安託萬·亨利·約米尼在19世紀早期聽說的那樣:“武器裝備的先進可能增加作戰獲勝的機會,但贏得戰爭的卻並非武器本身。”甚至直到20世紀,戰爭的結局也較少決定於技術而更多地由其它因素來決定:周密的作戰計劃,成功的奇兵突襲,雄厚的經濟基礎,最重要的是嚴格的軍事紀律。

馬鐙與騎兵——技術決定變革?

羅馬的弓形馬鞍,出自君士坦丁堡的狄奧多西柱上的浮雕(公元379-395年),相同的馬鞍能在西方許多紀念碑上看見。

註釋

[1]《技術史第二卷》 第15章 P396

[2]《中國古兵器論叢》 P100-P101

[3]《技術史第二卷》 第15章 P397

[4]《馬鐙和封建主義——技術造就歷史嗎?》林恩懷德著《中世紀的技術和社會變革》

[5]Saddle, Lance and Stirrup - An Examination of the Mechanics of Shock Comba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hock Tactics作者Richard Alvarez

[6]《阿提拉的傳奇——匈奴人入侵歐洲》[德]艾克·施米茨

[7]《技術史第二卷》中指出拜占庭人使用馬鐙在約560年後使用的,因此拜占庭軍隊的馬鐙使用晚於查士丁尼時代。詳見第15章P397

[8]《戰爭史》波斯戰爭史第一卷6-15節 [拜占庭]普羅科皮烏斯 P3

[9]見《通典》卷一四九

[10]《秦俑專題研究》 王學理著 P148-151

[11]碾壓世界的秦代“青銅神兵”真的存在嗎

http://

news。qq。com/a/20160130/

013037。htm

[12]《後漢書》范曄 P2281

[13]《中國古兵器論叢》楊泓著 P98

[14]《騎兵的定界和起源》 作者孟古託理 《北方文物》2003年第二期

[15]《羅馬帝國大戰略》 [美]愛德華。勒特韋克 P191-192

[16]《羅馬史》第七卷 P167-P168[古羅馬]阿比安

[17]《羅馬史》第八卷 P199[古羅馬]阿比安

[18]《戰略之父——漢尼拔的軍事生涯》第十二章[美]T·N·杜伊普

[19]《亞歷山大遠征記》卷三 [古希臘]阿里安 P109

[20]《亞歷山大遠征記》卷三 [古希臘]阿里安 P110

標簽: 騎兵  馬鐙  漢尼拔  羅馬  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