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333教育綜合考點深化】古希臘斯巴達和雅典教育體制比較研究

作者:由 333教綜聯盟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1-07-29

考點回顧-古希臘教育(333教綜聯盟-外國教育史)

見333教綜聯盟-第三部分 外國教育史

作者:魏芳芳

背景:

斯巴達和雅典是古希臘最為典型也是最為重要的兩個城邦,二者所處的地理環境、實施的政治經濟體制及社會結構的差異是造成教育差異的主要誘因。二者教育差異主要體現在教育目的、教育過程、教學方式以及對待女子教育等方面。文章透過對比分析,提出我國進行教育改革時應明確教育目的、注重教育過程的連貫性、創新現代教學方式、維護教育的公平性等建議,以期有所裨益。

【333教育綜合考點深化】古希臘斯巴達和雅典教育體制比較研究

古希臘文化教育的發展過程一般有四個階段,即荷馬時代、古風時代、古典時代和希臘化時代。斯巴達和雅典正是處於古風時代的希臘社會,他們先後成為希臘世界的霸主,在政治、經濟、教育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風格,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古希臘斯巴達和雅典教育差異的原因探析

(一)地理環境的影響

斯巴達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拉科尼亞平原,該境內三面環山,拉科尼亞平原位於中間,平原的北邊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平原以南則是泥濘不堪的沼澤地,交通極為不便,阻礙了斯巴達教育的對外擴散及與外界的交流溝通。這種封閉的地理環境是斯巴達城邦奴隸主貴族專制體制的確立及自給自足農業經濟體制形成的主要客觀條件,也直接影響了斯巴達專制教育體制的形成。相比而言,雅典則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其位於阿提卡的中心平原地帶,土地肥沃,三面臨海。這種地理環境使其商業發達、漁業資源豐富及海外貿易興旺,為雅典教育理念的形成、發展及向外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撐。總之,地理環境的差異是造成二者教育差異的間接的外部因素。

(二)政治體制的影響

斯巴達和雅典是古希臘最重要的、最為典型的兩個城邦,但二者政治體制卻大相徑庭。斯巴達是典型的奴隸主專政國家,注重公民的軍事訓練和偷盜教育。此外,對希洛人的殘酷鎮壓是斯巴達城邦的長期任務。這種權力高度集中的奴隸主貴族專制政體對斯巴達的文化教育的發展影響至深,一方面導致了以軍事訓練為主的教育體制的形成,為奪取希臘霸權,教育並訓練了很多優質的軍官及士兵;另一方面阻礙並禁錮了人民的思想,忽視了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相比較而言,雅典則形成了以城邦為中心的城邦民主制。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徵是集體掌握國家最高權力以及公民集體內部相對平等。民主氛圍濃厚,為和諧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適宜的外部條件,也促使雅典教育文化事業最終成為希臘文化的代表。

(三)經濟體制的影響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教育體制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築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同樣要受到經濟體制的制約。斯巴達的經濟形態較為單一,以農業經濟為主。每戶斯巴達公民每份土地足可以每年為一個男子生產七十墨狄姆諾斯,還有相當數量的酒和油,大約可供一家老小六口之需。基本可以自給自足,使公民有足夠的物質條件全身心地投入軍事訓練。青年的主要任務就是加強軍事訓練,增強體魄,同時為斯巴達國家城邦奪取希臘霸權地位,奉獻自己。雅典城邦優越的地理環境使其經濟形態豐富多樣,不僅農業、商業發達,而且漁業資源豐富、海外貿易繁榮,尤其是在希波戰爭之後,雅典成為海上的霸主,進一步促進了雅典的繁榮。這一方面為更多的適齡青年接受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為雅典城邦人民接受教育提供了必要的閒暇時間。總之,斯巴達和雅典經濟形態的差異是決定其教育制度的根本因素。

(四)社會結構的影響

森嚴的等級制度是奴隸社會的重要特徵。斯巴達分三個等級: 斯巴達人、庇裡阿西( perioikoi) 和希洛人。斯巴達是在戰爭中建立起來的國家,時刻存在危機意識,認為只有軍事力量強大才能防止奴隸的反叛。因此,具有濃厚軍事色彩的教育理念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雅典社會分奴隸主、奴隸和自由民。這三個階層雖然具有一定的差異,但相對平等。同時,雅典城邦為了調適貧富差距,以立法的方式,有效保障了公民集體的穩定。這種相對平等和諧的社會結構,使雅典更加註重民主政治的發展,教育的發展也相對自由,注重人的全面和諧的發展。

二、古希臘斯巴達和雅典教育差異的具體表現

古希臘斯巴達和雅典教育同屬於希臘文明,源出一脈,二者必然存在著相同之處。具體表現為:從對待教育的態度來看,兩個城邦都高度重視教育的作用,將教育視為治國安邦、培養順民的重要手段;從教育的領導者來看,都是奴隸主貴族階級壟斷教育,教育具有森嚴的階級性,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教育;從教育的目的來看,都是為了維護奴隸制貴族階級的統治;從教育內容來看,雖然側重點各有不同,但都涉及到文化教育和體育教育,注重公民品格意志的培養;從教育物件的選擇來看,二者都有嚴格的入學審查制度,要經過精挑細選,同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還都要受到嚴格的監督等。但由於斯巴達和雅典各自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和地理環境的不同,使二者教育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教育目的不同

斯巴達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紀律性、頑強的毅力和必勝的戰鬥信念。斯巴達實行嚴格的軍事管理制度,以軍事訓練、體育鍛煉和道德灌輸為主,輕視智力教育。學習以軍事體育服務為目的的舞蹈和歌曲,其目的就是培養堅韌勇敢的軍人和絕對服從的公民。與斯巴達培養不同,雅典注重培養有文化修養、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人。雅典的教育有三重目的。它的活動分為身體活動、智力活動和感覺活動。在體育方面,注重身體的外在美,希望透過體育鍛煉來塑造健美的身材。在美育德育方面,培養學生堅強的品質,鍛鍊學生的意志力,同時十分注重培養人的藝術鑑賞能力,把智慧、勇敢、節制、正義作為培養目標。在智育方面,不僅要學習修辭、辯證法等學科,而且還要學習幾何、音樂等方面的知識,它強調使受教育者的身心 都得到和諧發展。

(二)教育過程不同

斯巴達和雅典的教育過程一般都可以分為五個階段,但在不同階段,二者的教育內容也有 所不同。在斯巴達:7歲之前,兒童接受家庭教育; 7歲以後,男孩進入專門的國家訓練營,他們被分成若干小隊,選出二十歲左右的具有優秀品德的青年擔任教官,稱艾倫( Eiren) 。還有負責管理和監督男孩的人,稱派度諾米( Paid- onomous) ,即由聲望較高的年長者擔任 的兒童督導。在18歲之前,斯巴達少年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五項競技”(擲鐵餅、投標槍、跳躍、摔跤和賽跑) ,培養男孩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高貴品質。18歲以後,城邦的男孩要進入更高級別的軍事教育機構即艾弗比( Ephebia) 接受教育。30歲以前,斯巴達青年須進行實戰訓練,直到30歲透過正式儀式獲得公民身份。在雅典: 兒童在7歲前接受家庭教育。7歲後女孩仍在家裡主要學習紡織等技能,男孩則進入文法、音樂學校學習基本的閱讀、寫字等基礎知識和音樂、唱歌等技能。13歲左右,進入體操學校,學習的內容主要是角力、賽跑、跳躍、游泳等專案。18歲時進入艾弗比,接受嚴格殘酷的軍事訓練。20歲時正式獲得雅典的公民資格。

(三)教學方式不同

斯巴達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其中有秘密行動( Secret service) ,即在夜間對希洛人予以突擊以及偷盜教育,認為這樣,一能培養男孩的靈活性,二能培養男孩順從、勇敢的品質。斯巴達幾乎沒有文字教育,青年依靠記憶力學習和傳承知識。但如果想要歌頌一位英雄讓青年們永遠銘記或是諷刺戰爭中的怯懦者讓青年們引以為戒的話,斯巴達人透過使用通俗易懂且蘊意深刻的歌詞譜曲,讓孩子們學習並且代代相傳,這也是戰鬥歌曲創作的原因。在懲罰方式上以鞭撻為主。雅典的初等教育主要學習讀寫算等基礎知識,其教學方式多樣化且具新穎性。他們把字母表編成韻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單詞時,要求學生誦讀經典著作;學習書法時,教師先寫字母,學生再臨摹,逐漸減少教師的指導,直至學生能夠獨立地書寫。此方式類似於現代“建構主義者提出的‘支架式教學’,即透過教師的幫助( 支架) ,把管理學習的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給學生自己,最後撤去支架”。在音樂學校,採取單個教學方式。總之,在教學方式上,斯巴達採用有快速成效的、強調服從精神的教學方式,而雅典則更注重和諧的、啟發式的教學方式。

(四)對待女子教育的態度不同

斯巴達教育中的一大特色是非常重視女子教育。斯巴達女子也要進行體育訓練,這樣一能生育出健壯的孩子,二是當男子出征時,可以防守本土。另外,女子還透過體操表演來緩解軍隊的壓力,就像今天我們比賽中請來為隊員們加油喝彩的“拉拉隊”一樣。所以與希臘的其他地方相比,斯巴達的女子擁有受教育的機會,這是教育平等的一種體現。而在雅典,正規的學校是為男子準備的,女孩子只能在家裡接受母親的撫養,享受不到正規的知識教學。這是對女子社會地位和角色的錯誤認識的典型,更是教育不公平的表現。

三、古希臘斯巴達和雅典的教育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

(一)明確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有關教育應該培養和塑造什麼樣人的問題,是教育理論的基礎,是教育研究的核心,也是考察教育是否成功的靈魂。古雅典培養身心全面發展的合格公民和斯巴達培養勇敢的軍人的教育目的都是由各自的經濟社會、文化習俗背景決定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國教育目的的制定也應該以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為基礎。一方面,要變只重智育為全面發展,變只重知識為知識、能力並重的教育目的,培養具備全球意識、全面發展的人才。另一方面,教育目的的確定除了要考慮經濟社會的條件外,還要考慮人的身心發展特點。教育目的應該是可操作性強,具備充分的可行性,並且體現循序漸進的過程,符合人身心發展規律的總體要求。

(二)注重教育過程的連貫性

雅典教育對學生的德、智、體的教育各有側重點。總的來說,德育、美育、體育是貫穿雅典學校教育的始終的。因此,我國教育改革應打破傳統的固定思維,即所謂的“上半生學習, 下半生工作”這樣的錯誤理念,樹立起終身教育的觀念。富爾《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報告中,明確建議將終身教育作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今後若干年內製定教育政策的指導原則。可見終身教育的思潮已在國際上轟轟烈烈的發展起來。我國在大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同時,要積極宣傳終身教育理念,注重教師素質的提高;在繼續調整中等教育結構的同時,注重中等教育後的職業教育的多元化發展;在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同時,進一步促使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的縱深發展即注重各個層次如專科、本科、研究生的發展, 開辦短期大學,透過函授課程、網路自學等方式使更多的在職人員進一步接受教育等。注重教育過程的連貫性,就是要使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實現無縫對接,使中等教育得以合理分流,使高等教育質量、結構、規模、效益四位一體和諧發展。

(三)創新現代教學方式

在斯巴達和雅典的教學方式中都不乏體罰的存在。在斯巴達,年長者可以對犯錯的男子進行鞭撻,這都已經成為家常便飯了;在雅典, 學校會用塞口物和腳鐐作為懲罰的 手段,可見二者對兒童的懲罰方式如出一轍。我們不能完全否定體罰的作用,但並不提倡體罰的教育方式,那麼應該如何認識和創新現代教學方式呢?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被動客體,所以應改變陳舊的教學方式,呈現對學生的尊重和人性關懷,探究有更好效果的教育方式。我國應該繼續加強教師的在職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使教師吸收現代教育理念並付諸實踐,從而使我國教育邁入穩步發展的軌道,煥發出新的生機。

(四)維護教育的公平性

斯巴達和雅典的教育都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斯巴達教育不是全體人民都能享受,雅典教育是少數人才能擁有。近些年我國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然而仍面臨諸多亟需解決的問題。我國城鄉、區域之間教育差距明顯,人們對高考移民、教育資源分配等問題反映強烈,所有這些問題從深層次分析都與教育公平性有關。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積極面對,採取有效措施。首先,我國政府要剖析問題的根源,尋找問題解決的有效途徑,努力構建教育公平機制。其次,要繼續調整教育經費的投資力度,加大對貧困地區教育的傾斜。最後,要合理調整各省市的入學錄取標準,加強戶籍管理制度。維護教育的公平性就是更好地維護公民的權利,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和人民安居樂業。

當前我國經濟正在穩步快速發展,但在日新月異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應更加註重維護教育的公平性。著名的“木桶效應”告訴我們,一隻木桶能盛水多少,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而不是最長的。我國當前農村教育就是那塊短木板,而城市教育就是長木板,木桶裡的水就相當於我國的整體教育水平,所以,我國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與農村教育水平的發展程度密切相關。透過強調和維護教育的公平性,我國總體的教育水平才能逐步提高,以期邁入世界教育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