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你是主角,也是作者|敘事治療視角談故事如何療愈人心

作者:由 簡單心理Uni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18-07-30

治療之箭怎麼用

每個人的生活都由無數個故事串聯起來,每個人即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書寫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不論是在心理諮詢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故事都起著讓人意想不到的療愈作用。

心理諮詢研習社邀請到了王繼堃老師與我們分享她在敘事治療中運用故事與來訪者工作的經驗和感悟。在此奉上聽課筆記一份,望與各位社員一同進步~

心理諮詢研習社第八講

主講人│

王繼堃

簡單心理認證合作諮詢師

華東師範大學諮詢心理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同濟大學醫學博士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後

美國布朗大學訪問學者

長期接受個人體驗和督導

本期概覽

一、故事和心理治療

二、敘事治療的哲學觀

三、語言的魅力

四、敘事治療的實踐:

1、用故事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

2、故事陪你遇見最好的自己

3、故事陪來訪者開啟新的人生

敘事治療來源於家庭治療,同時也是後現代心理治療中的一種。敘事治療有它背後的哲學觀和社會理論,有很多的理論基礎和具體的技術。今天晚上我主要從故事的療愈力量這個方面來給大家解讀一下敘事治療。

我是誰?我是一個一歲女兒的媽媽;對母親來說,我是母親的女兒;對於丈夫來說我是妻子;對於我的外公外婆來說,我是孫女;對於來訪者來說,我是一名心理衛生工作者;對於我的學生來說,我是他們的指導老師;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我是一名心理學科普者。

而我自己呢,

我更希望說自己是一個story-teller,也就是故事講述者。

敘事與我生命中的關係

我給孩子講故事:美麗的尾巴

對於我的女兒來說,我是一個母親,儘管她才一歲。在懷孕的時候,我就開始給她講故事。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隻黃色的小公雞,它的尾巴太小了。小雞出門去,想要為自己尋找一條尾巴。

小雞問花牛:“能送給我一條尾巴嗎?”

花牛說:“我只有一條尾巴,有了尾巴,我才可以趕跑蒼蠅。”

小雞問猴子:“能送給我一條尾巴嗎?”

猴子說:“我只有一條尾巴,有了尾巴,我才可以倒掛在樹叉上睡覺。”

小雞問鱷魚:“能送給我一條尾巴嗎?”

鱷魚說:“我只有一條尾巴,有了尾巴,我才可以在水裡游來游去。”

沒有尾巴,小雞傷心地回家了。

後來小雞長大了成了大公雞,終於也有了美麗的尾巴。

這就是在我懷孕的時候,每天給我的女兒講的故事。那麼在她出生以後,特別是現在,她一歲多,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我都會給她講這個故事,還有一些兒歌。在我講故事和念兒歌的過程當中,女兒就慢慢地睡著了。在陪伴女兒,給她講故事的過程當中,我體會到自己非常幸福。

敘事治療,講故事,是非常實踐,非常生活化的一個心理治療的流派。不僅在我的心理治療實踐裡,我會用到敘事治療,在我自己的現實生活裡,在我不同的角色裡,我也會用故事來陪伴家人、陪伴自己、陪伴身邊的親人和朋友。

敘事思維解決夫妻矛盾

對於丈夫來說,我們作為夫妻也在用故事陪伴彼此。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我們剛剛結婚的時候,我跟先生之間的溝通是這樣的:如果我在外面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回到家,我就會“呱啦呱啦”跟他講一堆,很多時候我還沒有說完,他就打斷我了,然後說:“這個事情很簡單,你就按照“12345”去做不就完了嗎?”

當時我就覺得,“我的話還沒說完,你怎麼就打斷我了?”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首先是需要有一個人傾聽,讓我可以把我想要說的話都說出來,然後他也能夠看到我的這些情緒。我並不需要他給我“12345”的建議,因為對一件具體的事情來說,我自己能夠解決,但是我最需要的是有人傾聽,有人陪伴,聽我“呱啦呱啦”地說一頓。

後來,他就改變了跟我溝通的方式。有一次我先生在外地出差,我就打電話跟他說“我對你很不滿”。要是以前我跟他講這樣的話,他肯定馬上跳起來說“你對我有什麼不滿?我都已經這樣了,你還對我不滿!”

但是這麼多年來,我們在生活當中不斷地實踐敘事,把敘事的方法用在夫妻之間的溝通上。所以那天我跟他打電話的時候,我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平靜地跟他說“我對你有意見”。

他就問我說:“你對我的不滿是什麼呢?你對我的意見是什麼?”然後我就跟他說了幾點不滿,他聽了以後就說:“那你覺得我做些什麼會讓你覺得比較舒服或者比較開心?”

當我聽到他這麼跟我說的時候,突然就覺得自己很被理解的感覺。他終於學會問我“你的需求是什麼”,能夠用我想要的陪伴的方式來陪伴我!

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夫妻之間的溝通其實也在不斷地實踐著敘事,把敘事用在現實生活當中的很多方面,所以就溝通得越來越好。

敘事是非常生活化的,它不僅僅是一種諮詢的技術。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理論和世界觀去陪伴來訪者。在我們自己現實的生活當中,無論是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也好,或者是朋友關係等等,如果我們可以經常提醒自己,用敘事的思維來對待生活當中的關係,我們方方面面的關係都會變得越來越好。

童年的故事:國王與民女

童年的時候,我特別喜歡看故事。在我小的時候,媽媽給我買過很多課外書,我喜歡讀各種各樣的故事,透過故事可以理解一個人的生命脈絡是如何形成的。人類的文化在沒有文字之前,都是透過故事來傳遞資訊、價值觀和信念。一個家庭有屬於自己這個家庭的故事和信念,而一個個體也是透過故事來講述自己的生命。人類是聽覺的動物,故事具有非常豐富的含義。

我記得小時候我看過一個外國民間故事,講的是:

一個國王,他看上了一個非常美麗的民間女子,但是這個女子已經結婚了,而且和丈夫非常恩愛。國王想要娶這個女子為妻,所以送了很多的金銀財寶給他們。

女子不願意嫁給國王,所以他想了一個辦法,他邀請國王到自己家來做客。國王到來後,他看到桌子上放了好多的碗碟,每一個上面都放著一塊美麗鮮豔的布料。國王拿起每一塊布料,才發現碗裡邊裝的是沙子和泥土。

這名女子對國王說,再美麗的容顏也會消失,就像碗里美麗的佈會變成泥沙一樣。國王明白了,女子是不會嫁給自己的,於是就放棄了這個想法。

我們在聽故事、講故事的過程當中,

很多時候也許並不需要去向別人解釋這個故事講述了什麼,但聽者心中自然會形成對故事的一個理解,這也就是一個隱喻的效果。

我想很多時候,當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遇到一些困難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給他們講述一些相應的故事,也許他們在聽故事的過程當中,自己面臨的問題也就自然而然地化解了。

講給朋友的故事:貓頭鷹喔喔呼

有一天晚上風呼呼地吹,雨嘩嘩地下,一隻貓頭鷹撞進了一個農家小院,他迷路了,覺得很冷很孤單,就鑽進了一個窩棚,這個窩棚裡溫暖又舒服,他很快就睡著了。

第二天一早,貓頭鷹感覺一陣啄啊擠啊的,他就醒了,他聽到“咯咯咯”的尖叫聲,看到一隻只枯瘦的爪子,還有一雙雙圓圓亮亮的眼睛整個包圍了他。原來他鑽進了一個雞窩。

雞們紛紛地對他說:“他不是雞,他不是母雞,也不是小公雞。我們需要的是小公雞,太可惜了,它怎麼不是呢?”一隻蠻橫的雞說:“他會像小公雞那樣啄食嗎?”貓頭鷹試著去啄食,母雞們給他打分,啄食零分。另外一隻雞說:“他會像小公雞那樣刨土嗎?”貓頭鷹試著去刨土,雞們又給他打分,刨土也是零分。

呼呼,這隻貓頭鷹又委屈又傷心,他喜歡這個溫暖舒適的雞窩,喜歡這個灑滿春日陽光的小院,但是雞們都罵他:“這個笨蛋,什麼都不會,把他攆走!我們雞會做的事情,他一樣也不會。”

只有一隻蘆花雞用瘦弱的翅膀摟住他,咯咯咯地說,我來教你怎麼做小公雞。蘆花雞說到做到,於是貓頭鷹認真地跟他學。貓頭鷹學習正步走,學習看守雞窩,他學得非常棒。

直到有一天,雞們說,你試試喔喔叫。貓頭鷹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可是它畢竟只是一隻貓頭鷹,它只會像貓頭鷹那樣呼呼叫。

除了蘆花雞之外,其他的雞都不滿意,其他的雞繼續批評指責他:“小公雞必須會喔喔叫。你是什麼蛋裡孵出來的?真笨!”

貓頭鷹氣壞了,他已經餓得肚子咕咕叫,他實在受不了了,於是他大喊:“我是貓頭鷹,我又不是雞,我們貓頭鷹在月光下呼呼地叫,我們不啄穀子吃,我們抓……抓……抓……”“老鼠!”一隻雞盯著雞窩尖叫道。

原來雞窩裡鑽進來一隻老鼠,老鼠偷雞蛋、吃穀子、追小雞。雞們躲到一邊,紛紛在那裡議論著。貓頭鷹聽見了以後,它豎起耳邊的羽毛,亮出鋒利的爪子,展開毛乎乎的翅膀。然後他像離弦的箭一樣,悄無聲息地穿過雞窩。

“嗖!咕嚕……”他抓住老鼠一口吞下去,“嗯,老鼠真好吃!”雞們個個看得目瞪口呆,他們呼啦一下圍住貓頭鷹,七嘴八舌地誇起他來。貓頭鷹驕傲地挺起胸,大聲叫道:“喔喔呼!”

雞們好開心啊,他們紛紛稱讚貓頭鷹說:“看啊,我們獨一無二的小公雞。捕鼠貓頭鷹,是我們的英雄!”從此以後,貓頭鷹就繼續在雞窩裡和這一群雞繼續快樂地生活著。

這個故事的名字就叫“貓頭鷹喔喔呼”。在一個朋友覺得他在單位很不得志的情況下,我給他講了這個故事。

思考:既往你會怎麼做

大家可以做一個思考。當你的孩子遇到困難時,當你的配偶遇到麻煩時,當你自己遭遇心靈困境時,當你的來訪者困在問題中時,你會怎麼辦?你會向親人直接提出建議嗎?孩子和家人會聽你的建議嗎?

在這裡,我給大家介紹的方法是故事與敘事治療。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份認同,是在關係中建構而來。我們每個人看待這個世界,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和“地圖”。透過故事,可以理解我們的生命,我們如何成為今天的自己,我們可以如何透過故事,開啟我們想要的生命故事。

敘事是一種態度,一種思維,和一種哲學觀。我們可以透過敘事,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重新改寫自己的生命故事,與來訪者一起重寫嶄新的生命故事。

一、故事與心理治療

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我身份認同都是用語言建構出來的。在家庭治療的發展歷史中,最早使用隱喻的大師是催眠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他經常尋找具有治療效果的隱喻來設計治療策略,進而影響問題,從而讓問題逐步消失。他設計的治療策略非常具有想象力和創造力。

艾瑞克森的故事

艾瑞克森年輕的時候有一次要去歐洲講學,他的朋友知道了以後就拜託他幫忙。朋友的老姑母已經70多歲了,住在歐洲的一個小鎮上,沒有其他親人,一個人孤孤單單地生活在自己的房間裡。埃爾克森的朋友跟他說,他希望姑母能夠生活得快樂一點,希望艾瑞克森能夠去看望他一下。

艾瑞克森受到朋友的委託就去到朋友的姑母家,姑母住在一棟兩層樓的房子裡,他進去了以後就上上下下打量,想在房間裡看看能找到什麼不同的東西可以幫到她。

他在二樓小小的閣樓上看到有幾盆花——非洲紫羅蘭。他跟朋友的姑母說:“如果你喜歡養花的話,何不以後在你的空閒時間多養幾盆花,然後送給別人呢?”

果然到了後來,朋友的姑母就培育了好多盆非洲紫羅蘭的花。這個小鎮上幾乎每一個人家都收到她培育的花。當這個朋友的姑母80多歲去世的時候,幾乎全鎮的人都來給她送行,都來參加她的葬禮。鎮長還給她頒發了一名勳章,上面寫著非洲紫羅蘭皇后。

當我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覺得特別的感動,也讓我想到在敘事裡邊我們所說的尋找小小的閃光點。其實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每個人對於自己的生命故事好像已經有了一個既定的版本。有時候覺得生活一片灰暗,但實際上在我們的生命當中肯定也有很多小小的快樂,就像這個非洲紫羅蘭一樣。而

每一個小小的閃光點都有可能孕育發展,成為一個特別美好的生命故事。

歐文·亞隆的故事

歐文·亞隆也是創作故事的高手,在他的書裡曾經寫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40多歲的中年婦人是一個醫院的護士,她的成長經歷非常的困苦,爸爸媽媽都是有問題的人,她生下來以後沒有人照顧她。

她自己年輕的時候經歷了很多的創傷,包括遭遇了性虐待和軀體的暴力。後來她和一個男性有了關係後生了一個孩子,很不幸的是,因為她懷孕時候濫用酒精,她的孩子生下來有很嚴重的精神和身體上的問題,一直住在康復性質的醫院裡。

聽起來這是一個非常傷感的一個故事,好像她的生命是非常的悽慘,一塌糊塗。糟糕的身世,糟糕的背景。

有一次她在醫院裡邊照顧一個50多歲的女性,她照顧的這位女性的身份背景和人生故事和這位護士完全不一樣,但是這位女性也陷入到了很深的抑鬱當中。因為她家庭有很多的問題,還有一個讓她非常牽掛的孩子。

所以有一次在護理這個病人的過程當中,這個護士就貼近這個50多歲的女性耳朵說:“為了你的孩子,你要非常堅強地活下去,你活下去對你的孩子來說是特別大的激勵。”雖然這個護士她自己的個人生活讓人覺得非常的傷感,但是她在工作中能夠把病人照顧得非常好。

很巧的是,被這個護士照顧的50多歲患有很嚴重抑鬱症的女性,也是歐文·亞隆認識的人。在一次很偶然的機會,這位女性寫的一些文字提到了這位護士,說她當時其實是非常不好的狀態,但這位護士在她耳邊說 “你活下去對你孩子來說非常重要”,這件事情對她的人生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和激勵。所以她後來就康復得比較好。

歐文·亞隆無意中知道了這個故事,就把這個故事講給了那個護士聽。本來那個護士覺得自己的生活很悲慘,自己的成長軌跡這麼糟糕,孩子又有嚴重的問題,而當她聽到歐文·亞隆講的這個故事以後,她突然覺得自己好有價值。她沒有想到自己在工作當中理所當然的一件事情,居然巨大地改變了另一個人的人生。因此這件事對她自己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和激勵。

這個故事給我帶來了很大的觸動。有的人可能自己也處在人生中巨大的悲痛裡,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做過的某些小事,或者是說過的某些話,卻給其他人帶來了很深的影響。

這種影響與一個人內在的渴望和夢想是相關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渴望和夢想,也有自己內在最放不下的一些東西。我想這個護士無意當中跟那位女士講的話,也許激發了那個女士內在很強烈的渴望、願望和夢想。在這個世界上,讓人覺得非常牽掛,非常留戀的一件事情,有的時候可能就可以挽救一個人的生命。

譚恩美的故事

著名美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寫過很多書,都是關於母女關係的,有《接骨師之女》,還有《喜福會》,其中《喜福會》還被拍成電影。

譚恩美早年曾經接受心理治療,但是在兩次心理治療的過程當中,治療師睡著了,所以她後來就用寫作來作為自我療愈的一條道路。她以寫作又親密又糾結的複雜母女關係為擅長,在寫作的過程當中也在療愈著自己。

她寫的一本小說叫做《接骨師之女》。

這本小說的女主人公是一位作家,她每年有一段時間就會發不出聲,大概一個月左右的樣子。她的母親患有老年痴呆症。這個女主人公和母親之間有非常大的矛盾,又衝突又糾結的複雜關係。

這本小說是以倒敘的方式來寫的,首先講她是一個以寫作為生的作家,一開始都是在為別人寫東西,為別人整理東西,而她在母女關係方面有很大的衝突,和她的同居男友的關係也出現了危機。她總是用討好的方式對待她的同居男友,看不到自己的價值。好像她總是在討好別人,自己過得很辛苦,又沒有辦法走入深入的一種親密關係。

後來她的母親漸漸地走入老年痴呆的狀態。母親有一次寫下了她自己年輕時候的故事,包括她童年成長的故事,還有女主人公外婆的故事。後來女主人公在媽媽的老年痴呆症越來越嚴重以後,讀到了母親的生命故事,發現她的外婆有很曲折的人生經歷,她的外婆自己的父親和丈夫在她結婚的那天被壞人害死。

當時她想要自殺,但是沒有自殺成功,因為後來她知道自己懷孕了,就沒有去死,但是她臉上留下了很嚴重的疤痕和殘疾,而且不能說話。她的婆家還是收留了她,把她當做保姆。

她就可以照顧自己的親生女兒,也就是小說當中女主人公的母親,但是女兒不知道照顧她的保姆就是她的親生母親。保姆對她很好,但小時候她和自己的親生母親(照顧她的保姆)之間有非常劇烈的衝突,而且說過很多話非常地傷害她的親生母親。

後來她的母親自殺了,她才知道,原來一直照顧她的保姆就是她的親生母親。後來,她被那個家趕了出來,輾轉來到美國。

所以這個女主人公的母親她自己有非常曲折的經歷,自己也有內在很多的創傷,她心中對已經自殺死去的母親有很大的愧疚,當然也有憤怒,有悲傷,有難過,有很多複雜的情緒。但是她一直沒有把自己和母親之間的關係告訴女兒。

在母親的老年痴呆症還不是很嚴重的時候,母親打電話給女兒向女兒道歉:“在你很小的時候,我可能做了很多對不起你的事。”當聽到母親這樣跟她說的時候,再加上她自己瞭解了家族幾代女性的生命故事,她在心中也逐漸諒解了母親。所以在母親去世之前,她能夠和母親有一個和解的過程,這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情。

我想人世間很多母女都有很多很糾結、很衝突、很複雜的情感關係。在小說裡邊我們可以看到女兒小時候認為母親過度控制,過度保護,很討厭母親也很反抗母親,很不理解母親的種種行為。但是在母親看來,可能是由於她自己經歷過很多痛苦和悲傷,所以她對女兒寄予了很多的期望,但是表現出來的卻是一種過度的控制和過度的保護。

在女兒瞭解到母親的人生故事以後,母親還打電話跟她說,對於她童年時候做的很多事情覺得對不起她的時候,女兒的心中就出現很多的釋然,緊接著她在生活當中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她從一個只是為別人寫作的寫手變成了為自己而寫作,在事業上有了新的進展。在情感關係上她也學會了為自己發聲,也慢慢看到自己是有價值的,也學會向同居男友提出一些要求,讓他能夠對自己有所付出,也能夠比較坦然地接受這種付出。

女主人公能夠在事業上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在感情方面也和同居男友有了新的進展,也接受了男友的幫忙,把患老年痴呆症很嚴重的母親送到一個環境比較好的老年公寓去,可以定期去看她。

在整個過程當中,透過寫作,透過母親對女兒的道歉等等的方式,女主人公完成了家族故事的梳理。最後女主人公也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之路。

二、敘事治療的哲學觀

不是事情本身令我們困擾,而是我們所持的關於事情的意見在困擾我們。

——哲學家Epictetus

我們說敘事是一種思維,一種態度,一種哲學觀,大家看這張圖片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太極圖,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和白是會互相轉化的。那麼在我們的民間也有這樣的說法,“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就是禍福是互相轉換的。

你是主角,也是作者|敘事治療視角談故事如何療愈人心

1.好奇(解構)

在敘事裡邊非常重要的一個態度就是好奇,對應到具體的理論和技術就是解構,所謂的好奇就是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的。

2.多元的生命故事(發現小小的閃光點)

此外,每一個人的生命故事都是多元的。比如說,對於一個被診斷為抑鬱症的來訪者,抑鬱並不是他生命的全部。因為任何一個人哪怕是被診斷了抑鬱症,他不可能他這一輩子,每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每分每秒都處在一個抑鬱的狀態,他必定有不抑鬱的時候,必定有抑鬱影響他比較少的時候,必定有他和抑鬱比較和平友好地相處的時候。

那麼他沒有受到抑鬱影響的時刻,都是我們可以去發掘閃光點,去重寫人生故事的部分。所以我們可以透過每一個人身上小小的閃光點,重新發掘、豐富出一個自己更喜歡的生命故事。

蘇格蘭黑山羊的故事

最近這段時間有一個電影叫做《動物世界》,在這個電影裡邊有一個蘇格蘭黑山羊的故事。

有三個人去到蘇格蘭看見黑山羊。

其中一個人說:“哇,原來蘇格蘭的山羊都是黑色的。”

第二個人說:“噢,原來在蘇格蘭,我看到蘇格蘭的山羊都是黑色的。”

第三個人說:“此時此刻我在蘇格蘭,我看到山羊的一個側面是黑色的。”

這是非常有趣的一個解讀。其實這個蘇格蘭黑山羊的故事,我認為是關於敘事的解構思維的一個故事。它所說的就是當看到那隻黑山羊,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解讀。

三、語言的魅力

1.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我們很多時候和一個人交流,有語言層面的交流,也有非言語層面的交流。語言在很多時候是一柄雙刃劍,如果我們用得好,就有可能在這個人的心中培育出很多快樂的種子,成為這個人未來面對困難和問題的資源。但是如果語言運用得不好的時候,也會變成一把利劍去深深地傷害到一個人。

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當中,會碰到很多很多的事情,我們可能會碰到一些支援我們,鼓勵我們,看到我們優點的一些貴人,但有的時候也會碰到一些批評我們,指責我們,然後貶低我們的人。

2.多在孩子心裡種下美好的種子

大家身邊有這樣的例子嗎?很多父母會這樣跟孩子說:“你看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笨呢,你這個學習怎麼這麼糟糕?呢你看隔壁的誰誰誰,你看別人家的孩子,人家學習這麼好,你怎麼就這麼糟糕呢?”

有的時候,父母習慣於對孩子有很多負面的、批評的、指責的語言,但是對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卻完全視而不見。很多的成年人回憶起自己童年裡無論是被父母,還是被身邊的人批評、指責的時候,依然是淚流滿面。

所以一個人說出去的話可以有非常巨大的殺傷力,但是也有可能會成為別人生命中快樂的種子。特別是父母在對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要記住,要特別慎重,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說出去的批評的話,會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

四、敘事治療的實踐

1.用故事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

1)不同年齡段適合孩子的故事

0-3歲:簡單的疊加故事

對於0到3歲的孩子來說,講一個簡單的疊加故事就可以了。我給大家講一個簡單的疊加故事。

有一天一隻小堰鼠在森林裡發現了一隻小手套,他小心翼翼地爬了進去,並決心住在裡面了。接著一隻兔子也跳著奔過來鑽了進去,一隻小刺蝟鑽進來取暖了,一隻貓頭鷹用力的擠了進去,一隻獾也來湊熱鬧,爬了進去,一隻狐狸一頭鑽了進去。

然後一隻大熊大聲吸著氣,不管怎麼樣也要爬進去。大熊一進去一屁股就把手套給坐塌了,大家都受不了了。於是,堰鼠搬出來了,兔子搬出來了,然後是小刺蝟,最後大熊也灰溜溜地出來了。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簡單的疊加故事,相同的情節可以不斷地重複,因為對0到3歲的孩子來說,給他們講簡單易懂的故事。

因為他們的呼吸和心跳不規則,他們需要規律的生活韻律行的故事和遊戲來輔助他們建立呼吸和心跳之間的最佳比例。

3-6歲:簡單的童話故事

對於3到6歲的孩子來說,可以給他們講一些簡單的童話故事,自然故事和回憶性的故事。如果給3到6歲的孩子講格林童話需要挑選一些甜蜜而又簡單的故事。比如說可以講《甜粥》,這個故事非常簡短美好。《甜粥》的故事是這樣的……

從前有一個善良的小女孩跟媽媽住在一起,母女倆非常窮,經常餓肚子,沒有飯吃。

有一天小女孩到了家旁邊的森林裡,遇到了一個老婆婆,老婆婆遞給她一口鍋,告訴她:“你拿回家對著鍋說,‘煮吧,小鍋煮吧’,這口鍋就可以煮出甜甜香香的粥來給你和媽媽吃。如果吃夠了,說‘不煮了,小鍋’,小鍋就停止煮粥。”小女孩把鍋帶回了家,和媽媽每天煮香香甜甜的粥吃,從此他們再也不捱餓了。

有一天,小女孩外出,媽媽覺得肚子有些餓,就對著小鍋說:“煮吧,小鍋煮吧。”小鍋就開始煮甜甜香香的粥,媽媽吃著吃著,覺得吃飽了,想讓小鍋停止煮,可是她忘了該說什麼,所以這口鍋就開始不停地煮粥。

甜甜香香的粥溢位了鍋,填滿了廚房,填滿了房子,往外流,填滿了另外一所房子,又流到下一座房子,一直流下去,好像要把全世界餓肚子的人都餵飽一樣。

就在粥要填滿最後一所房子時,小女孩回來了,對小鍋說“不煮了,小鍋”,小鍋才停止煮。這些甜粥已經填滿了鎮子,所有在這裡的人都要一邊吃一邊走。

6-8歲:更加複雜的故事

這個階段基本上是小學教育階段,可以聽一些更加複雜的故事,比如說格林童話那樣的民間傳說以及寓言,還有傳奇和神話故事。但是六歲之前別給孩子太多這些東西,因為它含有大智慧和深刻的道理。

大一些的孩子本能都會明白,但是小的孩子則接受不了,如果提前給孩子不恰當的養分,會造成消化不良,甚至帶來危害。

9-11歲:英雄故事/希臘神話故事

對於9到11歲的孩子,可以給他們講英雄故事,某個英雄人物為了理想或者崇高的目標去努力,去戰勝自己的恐懼,在世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還可以給他們講希臘神話故事,也可以給孩子講創世紀的故事和傳說。比如說可以講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這些都是中國的古典傳說故事。

12-14歲:歷史人物傳記

12到14歲的孩子可以開始系統地學習本土的歷史和世界歷史,這個時候可以聽歷史人物傳記,比如說像孔子或者凱撒大帝等等。

2)幾個重要的議題

學校霸凌

這個話題來源於我在做臨床諮詢的過程當中,發現很多的來訪者,即便現在已經成年,但是他們會談起自己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無論是小學、初中或者是高中,有被班上的同學長期欺負的經歷,後來引起他們的低自尊和心理上的一些創傷。

有一些正在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兒童青少年,也面臨著一些校園霸凌的情況。首先我們要看一看怎麼樣來定義校園霸凌,如果只是同學之間,比如說開句玩笑,偶爾推一下,或者是說一下,有一些簡單的爭吵,那它是不構成霸凌的。霸凌所指的是比較長期、持續的針對某一個人的行為,而且這些行為對這個人造成了一定的傷害。

如果說我們作為父母要陪伴孩子面臨這樣的情況,或者是作為諮詢師遇到有兒童青少年遇到校園霸凌的情況,可以給他們講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名字叫《霸凌豆》。

在一個小學裡,有一個男生長得高高大大的,他經常欺負班上長得瘦瘦小小的男同學和女同學,經常命令他們幫他做作業,幫他拿東西,幫他打掃衛生。大家都很怕他,因為他力氣很大。

有一天,他強迫一個班上經常被他欺負的同學到他們家去,然後這個同學去到他們家以後,發現在班上欺負他們的這個同學其實在他自己家裡也被他自己的哥哥欺負,然後他自己的哥哥欺負他的方式和他在學校裡欺負同學的方式是一模一樣的。他的哥哥在家裡會罵他打他,讓他幫他做作業,還幫他做這樣做那樣。

後來,這個小同學就回到自己的家裡,跟媽媽說了這件事情,然後媽媽就拿出一袋豆子,跟這個孩子說:“這是一袋霸凌豆,如果你把它吃下去,它會給你勇氣和力量,讓你去對抗在學校裡邊欺負你的這個大孩子。”

然後,媽媽還跟他講了一些在校園裡怎麼樣對抗欺負他們的大孩子的方式。因為有很多的小朋友都會受到這個大同學的欺負,那麼他們可以儘量都在一起,避免單獨外出;如果他們在校園裡玩的時候被大同學欺負了,那麼他們可以大聲地叫喊老師的名字,讓老師來幫助他們。此外,另外一個方法就是,他們可以每個人吃下一顆霸凌豆。

這顆霸凌豆,能夠給每個小朋友力量,讓小朋友們用無窮的勇氣和力量來對抗這個欺負他們的大孩子。然後,他們可以站成一排,直視這個欺負他們的大孩子的眼睛,用眼神把他嚇退,用眼神把他“殺死”。

後來,這個小孩子就很開心地吃了好幾顆霸凌豆。第二天上學去,他還帶了一袋霸凌豆到學校裡分給其他的同學。

當那個大孩子又來欺負他們的時候,每個小朋友都已經吃了霸凌豆。所以他們就有勇氣和力量來對抗這個大孩子,他們站成一排用眼睛直視這個大孩子,把這個欺負他們的大孩子嚇到了,他就不敢再欺負他們。後來小朋友們經常在一起玩,所以這個大孩子就不太敢欺負他們,離他們遠遠的。

突然有一天,這個曾經欺負他們的大孩子就很可憐地來找這個小朋友要霸凌豆,因為他自己在家裡邊也受到他自己哥哥的欺負,他希望吃了霸凌豆,就能夠去對抗他的哥哥。所以這個小朋友就把這個豆子給了這個大朋友,讓他能夠回家去對抗他的哥哥。後來他們還成為了好朋友。

在美國的小學校裡,專門有這方面的學校心理學家來給孩子們講關於情緒控制、行為控制和情商培養方面的課程。所以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作為家長,在給孩子講解一些這樣的故事的時候,也會給孩子很多勇氣和力量,讓他們來面對學校裡邊所遇到的一些困難和問題。

不敢上學,分離焦慮

我是做兒童青少年家庭治療的。很多家長所反映的兒童青少年的一些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中,不敢上學,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那這裡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叫《小小羊上學去》。

小小羊有一天晚上在床上睡覺,媽媽不知道他的床下有一隻狼,這隻狼叫朗朗,他們是超級好的朋友,但是這是一個秘密。這一天是個重要的日子,這隻小小羊叫比比,他要去上學了,他和他床下的好朋友,這隻小小狼朗朗說:“拜拜,朗朗。”朗朗說:“祝你一切順利,比比。”

比比的新書包裡裝滿了新的蠟筆,他有點害怕,這是他第一天去上學。他想:“我能交到新朋友嗎?我的老師好不好呢?”

教室裡的同學比比一個都不認識,但是第一節課以後,比比就找到了新朋友。他們也和比比一樣,因為認識了新朋友而開心。其實大家都一樣。

一天很快就過去了,比比非常高興地穿過操場走向校門。在校門的柵欄邊有一群大孩子站在那,一個男孩冷笑著說:“嗨!大家快看,他的毛是純白的!”那些大孩子看著比比都笑了起來:“純白的!純白的!”

回家了以後比比見到了爸爸,爸爸說:“咦,你看上去不太好呀,發生什麼事了,我的小寶貝?”但是比比什麼都沒說。晚上比比還是很難過:“他們怎麼能這樣呢?我的毛是白色的,他們的毛是棕色的,我和他們不一樣,但這又不是我的錯。”

每天放學後,那些大孩子都會嘲笑他,而且越來越過分。早上比比甚至因為害怕而不敢起床,於是他貼著牆走路,以免被他們看到。但是每次那些大孩子還是會看到他,然後繼續嘲笑他。到了晚上比比都不敢睡覺了,因為他總在擔心明天的事。

有一天晚上他從噩夢中驚醒。“救命呀!”他把心愛的玩具緊緊地摟在懷裡,好讓自己有點安全感,“朗朗,你在哪兒?”睡在床下的朗朗鑽出來問:“比比,你怎麼啦?”

比比把發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朗朗,朗朗十分認真地聽著。“朗朗,我害怕明天。”朗朗說:“我有個辦法,比比。一個超級無敵好的辦法。”比比說:“你快告訴我。”朗朗說:“很簡單,我明天和你一起去學校,你看看他們還敢不敢欺負你。”比比說:“但是你是我的秘密,你不能出去。”朗朗笑著說:“沒關係,我有更好的辦法。等著瞧吧。”比比安心地睡著了。

第二天早上,比比問郎朗,那麼你和我一起出發嗎?朗朗說:“來,我們擊掌,賜予你力量吧。”比比走進校園,他昂首挺胸,不緊不慢地邁著步子,他的兩個小犄角閃閃發亮,眼神堅定地就像一隻狼。

當走過那群大孩子面前時,比比也沒有繞道,他的眼睛直直地看著前方,他聽到大孩子們的嘲笑聲,但他毫不理睬。因為朗朗和我在一起呢。

從此以後,比比每天早上都開心地跑進校門。有的小朋友跟他喊說:“比比,要一塊玩嗎?”比比開心地說:“好呀!”

智慧

還有一些故事是關於智慧的,這裡因為時間關係,我就不詳細給大家講了,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去買《咕嚕牛》,還有《咕嚕牛小妞妞》的繪本。這些繪本可以講給孩子聽,是培養孩子智慧的繪本。

親人去世

還有一個繪本叫做《長大做個好爺爺》,透過講故事的方式陪伴孩子來面對親人去世。親人去世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悲傷難過的事情。尤其是對於小孩子來說,要讓他接受這樣的現實可能就更加的困難。但是我們需要幫助孩子來面對死亡這件事情,我們可以透過給他講故事的方式來陪伴他。

今年年初有一個叫做《奇蹟男孩》的電影,強烈建議做父母的要看這部電影。我們可以透過敘事的視角來解讀這部電影,從這部電影裡邊學到陪伴孩子應對他所面對的困難和問題的具體的方法。

在我未來要出版的《後現代心理治療:敘事療法入門》,以及《家庭治療十六講》這兩本新書裡邊,都會講到怎麼樣從敘事的角度,怎麼樣從家庭的角度來解讀電影,然後我們從別人的故事當中領悟到自己人生的智慧。

2.故事陪你遇見最好的自己

生命的重複和輪迴,生命的覺察和啟航,生命的整合與新生,這三個階段是我在多年的敘事治療和家庭治療的臨床實踐當中總結出來的故事陪伴我們成為最好自己的三個階段。

1)生命的重複和輪迴

人生如果是一齣戲的話,人們總是在重複那幾個指令碼,我們就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我們就是自己手中的那支筆。張愛玲的很多的小說,都反映了人生很多重複和輪迴的故事。我想給大家講一下小說《金鎖記》。

金鎖是一個小商店的一個女兒,一般來說,她可以隨便找一個和她門當戶對的男人結婚,但是有一家特別有錢的人,他們的二兒子得了很嚴重的病,全身癱瘓。這樣的情況要找一個健康的女性去做妻子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他們就花錢買,把金鎖買到他們家裡邊做兒媳婦。

金鎖的生活是非常悽慘的,她終日陪伴著一個跟她沒有任何交流,也沒有辦法過正常夫妻生活的男性,生活是非常壓抑的。

在她那個環境裡邊,也沒有人能夠給到她理解和支援,所以她就變得對金錢非常看重,當她後來有了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她的兒子就完全淪落成為那個時代的封建遺少,整天在家抽鴉片,然後逛逛窯子。

她和自己的兒子是一種非常畸形的關係,她在抽鴉片的時候就讓她的兒子到房間裡邊給她點大煙。她還偷聽她兒子和兒媳婦的私生活,然後把這些當做笑話講給別人聽。最後她的兒媳婦就吞金自殺。

有人給金鎖的女兒介紹了一個物件,但是金鎖就不放心,想了一些辦法把她女兒和那個男的拆散了。金鎖的女兒被迫分手後,也在重複著金鎖的命運。

其實還有很多的電影也是講述了人生的重複和輪迴,比如《半生緣》、《闖入者》,大概講的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人生的一個指令碼,我們其實就是自己手中的筆,我們也在書寫著自己的生命故事。

還有話劇《雷雨》也是一個生命的重複和輪迴,這是一個幾代人之間創傷的代際傳遞的悲傷故事。

2)生命的覺察和啟航

① 外化

敘事有一個概念叫做外化。推薦大家一個繪本叫做《我有一隻叫抑鬱症的黑狗》。敘事治療最核心的一個理念就是“

人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

”,所以在敘事治療裡邊,

我們會把影響我們的那個外在的問題外化出來,就像我們把抑鬱症外化成為一條黑狗一樣。

也許我們終生都需要和這條黑狗作伴,但是我們最重要的不是去和那條黑狗對抗,而是學會怎麼樣能夠和它和平共處。我們可以把影響我們生命的那些問題和困難把它外化出來,把它作為一個外在的事物,或者是動物,然後學習和它和平共處。

之前有一部電影叫做《頭腦特工隊》,也是一個覺察我們情緒很好的方式。這個電影把我們人的五種基本情緒外化出來,每一種情緒就是一個小人,那麼每一個情緒對於我們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 解構

你是主角,也是作者|敘事治療視角談故事如何療愈人心

這幅圖的左上方是徐志摩和張幼儀,下面是《我的一個世紀》的作者董竹君女士,右邊是朱安女士。

在那個年代,很多的女性要三從四德。很多女性嫁到婆家,與其說她是丈夫的妻子,不如說她是公婆的兒媳婦。像魯迅先生的原配朱安女士,她一輩子都沒有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但是那個時代就認為,女性嫁過去了,就應該一輩子孝順公公婆婆,所以她就恪守那個時代對傳統女性的要求。當她照顧的公公婆婆去世以後,就一個人孤孤單單地生活,到80多歲時在周家的老宅子裡去世了。

左下方的董竹君女士,她14歲的時候因為家裡特別窮就被賣到妓院裡邊去,但是她不甘心一輩子就在妓院裡生活,她的思維就是特別解構的。雖然說社會都認為傳統女性就應該怎麼怎麼樣,如果被賣到妓院裡邊,可能我這一輩子就是很悲慘地生活。但是她有一次遇到了一個辛亥革命的革命黨人,然後兩個人相愛,就逃離了火坑。

其實也是相當於她自己逃出來的,逃出來以後她跟丈夫約法三章:她要去日本留學;然後她要自己從那個妓院裡逃出來;第三,她不願意和這個封建的大家庭生活在一起。我覺得這個都是她非常解構的生活和思維。

她去日本留學,然後又回到四川老家,但特別受不了封建大家庭的生活。她生了四個女兒,就被公婆看不起。後來又生了一個兒子。她和丈夫的關係破裂後,就離開了家庭,來到了上海,創辦了錦江茶樓和錦江川菜館,也是現在錦江飯店的前身。

所以這樣兩種女性的不同生活,其實就在於她們有沒有這種解構的思維。主流社會認為你應該是這樣,你就這樣,最後就耽誤了自己一輩子的生活,還是說可以看一看,“我可以有一些什麼樣的不同”。

③ 發現小小的閃光點

任何只要不符合問題故事的部分,我們都可以叫做小小的閃光點。我們可以從每一個小小的閃光點發展出一個自己喜歡的故事,重新改寫自己的人生故事。就像今天講座一開始給大家講的非洲紫羅蘭皇后的故事,就是發現小小閃光點的這樣一個故事。

④ 重組會員

我小的時候和外公外婆的關係是特別好的,有非常美好開心的回憶,外公從小對我的鼓勵影響了我今天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影響了我的職業選擇,讓我增加了自我價值感。那反過來也是一樣的,我和外公的這樣美好的片段,我相信對於外公來說也給他退休後的老年生活帶來了很多快樂和慰藉。

所以敘事裡邊的重組會員,就是我們在人生裡會碰到很多很多的人,可能有我們喜歡在一起的,給我們鼓勵、肯定的人,也有批評、指責我們的,我們不喜歡的人。就像一個會員俱樂部一樣,我們可以把我們喜歡的人納入到我們的會員俱樂部裡邊來,把我們不喜歡的人排除在我們的會員俱樂部之外。

因為透過欣賞、肯定我們的人的眼光,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價值,重新建構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增加自己的內在自尊。當我們能夠重新建立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感,對自己的價值和意義的肯定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會充滿力量,然後去面對我們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和困難。

⑤ 見證

最近有一個電影,叫做《我不是藥神》。其實我想講的是一個片段,他們是在彼此見證自己生命的價值。

呂受益(王傳君飾),邀請程勇(徐崢飾)去他們家吃飯,他就很感謝程勇,他的妻子也很感謝程勇,因為他幫他們去印度買到了相對比較便宜的治病的藥,讓他們一家人對生活重新充滿了勇氣和信心。透過他們對程勇的感謝,程勇也重新看到了自己做這件事的內在價值。

他們彼此都在透過為別人做的事情,重新建構著自己的身份,重新建構自己的意義,也重新看到自己人生的價值。

3)整合與新生

電影《分歧者2:絕地反擊》的女主人公叫翠絲。在第一部裡,她的爸爸媽媽為了保護她,被壞人殺死了,然後她自己也無意當中殺了她的好朋友,所以她對敵人有很多的憤怒,但其實她對自己也有很多的憤怒。

所以在影片的快要結束的時候,她必須需要去參加一個遊戲,如果遊戲透過,她就可以拯救很多的人。她第一次去參加那個遊戲的時候,在那個遊戲當中看到了她的仇人,就和那個仇人對打,然後這個遊戲就失敗了,她和她的仇人一起掉到地上。

第二次她再去完成這個遊戲的時候,和她對打的人是另一個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人。當另外的那個自己在和自己對打的時候,她突然好像領悟到了什麼,然後她就放棄了和另外的那個自己對打。這個時候,一切的假象都消失了,這個遊戲就勝利了。

我想這個電影的隱喻其實也是在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一個人面臨著很多的困難和問題,或者說內在的恐懼,也許和其他人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我們自己對於自己內在的那部分恐懼沒有進行一個整合。如果說我們能夠透過某種方式去整合、去面對自己內在的另外一半的時候,我們的生命也就因此而完整了。

4)改寫人生的指令碼,開啟個人成長之旅

在動畫電影《哆啦A夢》裡,大雄被大家認為是一個差生,學習又差,天天都遲到。哆啦A夢陪伴著大雄,就好像是大雄的一個心理諮詢師一樣。一開始他幫助大雄的方式就是無條件滿足他所有的願望。比如說大雄上學會遲到,那麼哆啦A夢就做了一個任意門,他就可以到他想要的任何地方;大熊考試不及格,那麼哆啦A夢就做記憶麵包,麵包上寫了所有學習的內容,那麼大雄就可以記住。

這是哆啦A夢幫助大雄的第一個階段,其實也相當於我們成長的第一個階段,就是我們還是嬰幼兒的時候,需要有人無條件地接納我們,照顧我們,給我們有一段無條件被接納的感受,也就是一種全能感。主要是在一歲或者是三歲以前。那麼有這樣的一種全能感對我們來說是特別重要的,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我們被一個人無條件地接納,被一段關係無條件地接納。但是這樣還是遠遠不夠的。

哆啦A夢幫助大雄的第二個階段的方式就是大雄自己也需要去親自做一些事情,所以當大雄看到他喜歡的女孩靜香有危險的時候,他就穿越時光到未來去救他喜歡的這個女孩,最後女孩也看到他身上的勇氣和力量。

3. 故事陪來訪者開啟新的人生

1)敘事治療的框架

傳統的敘事治療師會認為我們在敘事治療裡面沒有個案概念化,但是我自己覺得,如果對於新手諮詢師能夠稍微有那麼一個框架,我們學習起來就會比較容易一些。

大概可以有這樣幾個步驟:

① 個案的問題

首先當一個來訪者來到我們面前,他可能帶著他的問題。

② 諮詢師解構的聆聽

我們諮詢師就要帶著解構去聆聽來訪者的問題,就是我們帶著一種好奇,而不是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他這個問題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影響這個問題的因素有什麼?

維持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有什麼?

這些原因是怎麼來的?

它的發展的脈絡是怎麼樣?

③ 發現小小的閃光點

然後,我們可以在來訪者訴說的人生故事裡邊,一方面聆聽他的問題和困難,另外一方面去發現他生命歷程當中的一些小小的閃光點,就像我們之前講到的非洲紫羅蘭皇后的那個故事一樣。

④ 串聯被豐富起來的故事

我們要把這些小小的閃光點都豐富起來,把這些故事再串聯起來。

⑤ 新的身份自我認同

然後,來訪者可以形成一個新的身份認同。

⑥ 遷移

所謂的遷移就是在來訪者形成新的身份認同以後,他可以帶著自己內在的這種價值感和力量來面對他現在在現實生活當中所面對的困難和問題。

2)與家庭的分離個體化

從故事的角度來講,我們在做諮詢的過程當中,也可以根據當時現場的情況給來訪者講一些故事。從故事的這個分類來看,我們也可以分為就是中國的傳統的故事以及國外的故事,因為我發現故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其實也有著它的文化的含義。

比如說有一天我在見一對夫妻,然後妻子和自己的母親之間有又糾結又緊密的母女關係,很難從家庭裡邊分離個體化出來。我那天剛好看了一箇中國民間故事,我就給她講了一個蠶神的傳說。

古時候有一個女孩子,因為她的父親要去很遠的地方幹活,所以他們就有好多年都不能見面。這個女兒非常想念父親,但是她一個弱女子又沒有辦法去很遠的地方看她的父親,她也不知道她的父親是死是活,所以她非常悲傷。

有一天,他們家養的一匹馬突然會說話了,就跟這個女孩說:“如果你想要見你的父親,我可以幫你去找,但是你要答應我,如果我幫你把父親找回來以後,你就要做我的妻子。”

那這個女兒因為思念父親思念得很厲害,所以就答應了這匹馬。後來,這匹馬就跑到很遠的地方,把她的父親給帶回來了。帶回來以後,這個女兒就覺得特別糾結,因為她當初答應這匹馬,如果把父親找回來,她就要跟這匹馬結婚,但是人怎麼能跟馬結婚呢?

後來父親就問她為什麼這麼傷心難過,然後女兒就跟他說了。父親聽了以後就很生氣,他覺她的女兒怎麼能嫁給一匹馬呢?所以他就趁這匹馬不注意的時候把這匹馬砍死了,把這匹馬的馬皮剝下來放在石頭上。

這個女兒覺得對這匹馬蠻愧疚的,有一天,她就去摸了曬在石頭上的馬皮,突然馬皮就飛了起來,把這個女兒的身體捲起來了,然後就裹著她滾呀滾呀,就滾到了很遙遠很遙遠的地方。

那麼在這個很遙遠很遙遠的地方,這匹馬裹的這個女兒就變成了一條蠶,那裡到處都是桑樹。所以她就一邊吐絲一邊思念著她的父親。

我那天給來訪者講了這個故事,其實我自己也覺得,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之下有很多類似的故事,其中的一個隱喻就是,夫妻關係好像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和自己的父親或者是和母親之間的關係好像會更加的重要。

我想這個也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對我們的一些影響。很多的民間故事,包括牛郎織女的故事,董永七仙女的故事,白蛇傳的故事等等,都有類似的特點。牛郎織女的故事裡,為什麼王母娘娘一定要把牛郎和織女分開,是因為他們的階層不一樣嗎?為什麼法海一定要把白娘子和許仙分開?我們的四大民間傳說基本上都是夫妻,然後被其他的人分開了,而最後去拯救母親的都是他們的兒子。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在我們的民間傳說民間故事裡邊,一個夫妻都是被拆散的,然後最後去拯救母親的往往都是她的兒子。就好像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的家庭裡邊,很多時候父親是缺位的,父親都是忙著在外面打拼養家餬口的,最後在家裡陪伴母親的往往都是孩子,所以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但是很多東西如果講穿了可能就沒意思了,而透過講故事就能夠讓來訪者自己去領悟一些東西。

《牧鵝姑娘》是格林童話裡的一個故事,它講述的是老王后將公主遠嫁他國,在路程中公主被侍女調換身份,成為牧鵝姑娘,最後真相大白的故事。我想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去看一下。在西方的故事裡邊,很多時候講到的是一種分離個體化。

Q&A

Q:敘事和家庭治療、人本有什麼聯絡和區別?

A:

敘事治療來源於家庭治療,同時也受到後現代主義和福柯的哲學的影響,所以它也是屬於後現代的心理治療的方法。那麼存在-人本有很多的態度,我想和敘事也是相通的。

Q:敘事療法適用於哪些來訪者和議題,不適用於哪些來訪者和議題?

A:

我個人認為敘事療法比較適用於兒童青少年,還有成年人的一些情緒行為問題,可能對於嚴重的精神障礙,對於比較嚴重的人格障礙,就不太恰當。

Q:如果來訪者不太記得或者很難表達自己的故事,應該如何與來訪者工作?

A:

如果是這樣的情況,可以用一些其他的表達性藝術治療方式,比如說音樂的形式,舞動的形式等。另外就是可以做一個陪伴。

Q:孩子總要求家長講“壞故事”,情節是她編的,大意是一個動物寶寶獨自出門,碰到了獵人,獵人把它打死了,賣掉了,被買家吃掉了。這個動物寶寶的媽媽知道孩子被獵人打死了,天天哭啊哭啊(或是出去找寶寶,也被打死了,吃掉了。)“壞故事”的主角必須是動物,講動物為主角的故事必須是壞故事,家長拒絕講這種壞故事以後,孩子基本也不要求聽睡前故事。這種情況從媽媽懷二胎不久後開始,至今一年半了,還是要聽“壞故事”。想知道原因和應對辦法。

A:

不知道這個媽媽在懷二胎的時候,或者說懷二胎之前有沒有給大寶講過,說爸爸媽媽可能考慮要第二個孩子,看看這個孩子的態度是怎麼樣的。因為如果在要二寶之前,能夠讓孩子對於未來的這個弟弟妹妹有一個思想建設的話,孩子可能比較容易接受一些。那孩子喜歡聽壞故事,因為孩子這裡孩子沒有顯示多大,那我想就是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可能他講的故事對他的意義不一樣,如果說是比較小的孩子,其實這種所謂的壞故事,家長也不要太過擔心,因為孩子他有很豐富的一個想象力,其實他可能是在透過這種壞故事來表達他的一個幻想和想象。那麼在想象中,她可能是在表達她的憤怒和攻擊。

我覺得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著手,一個方面是儘管有了二寶,父母在對待大寶的這個情況之下也要跟她強調:“儘管有了二寶,你還是爸爸媽媽的唯一。”這種唯一是指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在父母心目當中有一個特定的位置。假如說大寶覺得自己被忽略了,所以他就有可能會要表達出她的一些憤怒和攻擊,如果她的憤怒和攻擊是透過故事來表達的,我覺得這個是影響不大的。

一個方式是在現實生活當中,爸爸媽媽從行為上要讓大寶覺得爸媽並沒有因為有了二寶而對她有忽略,然後另外一個方面就是這個所謂的壞故事,爸媽也可以參與一起去編。比如說像那個小紅帽的經典故事,小紅帽被狼吃了,但是後來獵人又用剪子又把她從狼肚子裡邊拯救出來了,所以我想也可以在小紅帽的基礎之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再編一些新的故事。

Q:講故事算是敘事治療的一種特殊技術嗎?還是在不同學派心理諮詢中都有應用呢?

A:

故事應該不算是一個特殊技術,講故事可以算作一種隱喻,我剛才也講了,最早使用的是艾瑞克森,在其他流派裡面也有可能會用到講故事,因為我自己這麼多年的實踐都是家庭治療和敘事治療方向,然後我本人也非常喜歡講故事,我覺得隱喻有一個非常好的作用,所以我就在我的治療裡邊會選擇這樣的方式。

Q:相比精神分析和CBT這些較為傳統的療法,敘事治療給人感覺像是比較忽略生活中殘酷的事實,或傷害的部分。我想是不是敘事治療會比較適用於某類人?或者從什麼樣的角度去敘事時,既能夠讓人接納真實的傷害,又能夠帶來積極的盼望?

A:

實際上在對待一些創傷的部分,敘事也有它獨特的一些方法。其實我們敘事裡邊不是說一味的只去講好的部分,它有很多具體的技術,比如說當來訪者談到他童年時候所遭遇到的一些創傷的時候,我們有一個技術叫做雙重聆聽,我們會去問他:“那在你遭遇這些事情的過程當中,你覺得你不容易的地方是什麼?你覺得你是怎麼樣能夠讓自己一直很好地活到現在的?”就是去看到這個來訪者,他在遭遇創傷的過程當中他的一個應對,因為任何一個人遭遇創傷的時候都不是被動地去應對,畢竟有他內在的一些力量在。所以敘事裡邊其實對創傷也有它獨特的一個工作方法,由於篇幅關係,這裡只是簡略講一下。

Q:如果採用陳腐的故事會不會導致重複,更難發展出新的意義與身份?

A:

在什麼場景下講什麼樣的故事還是需要有一個把握的,那有一些陳腐的故事,比如說我剛才講的那些夫妻就是被分離,然後兒子又去拯救母親的故事。但是也不是說這樣的故事就不能講,還是要看場景。其實我們透過講故事,也可以讓對方領悟到他的一些思維,那麼還可以有一些什麼樣的不同的思維。所以還是要看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情境之下運用什麼樣的故事,還是比較有考究的。

-本文案例中涉及到來訪者的真實資訊,均已經過嚴格的模糊處理-

原文發表於:

你不是被描繪的紙,你是自己書寫的筆 |敘事治療視角談故事如何療愈人心

學心理諮詢,到簡單心理Uni:

簡單心理Uni - 最有態度的心理諮詢學習社群

免費心理課程領取點選→:

《聽曾奇峰講俄狄浦斯期》

心理諮詢師執業直通車→:

「簡單心理Uni金牌基礎訓練課程·2018年秋季班」

標簽: 故事  敘事  自己  一個  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