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不走出資訊繭房,你就會陷入無知的牢獄

作者:由 Andy Lee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18-07-25

周所周知,我不是一個熱衷於社交的人,新聞訊息都不看,社交網路上的資訊也不關注。這種狀態下的我,就像是作繭自縛一樣,將自己包裹在了一個舒適的資訊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裡,限制了自己對外部世界的認識。

其實,每個人都和我一樣,不知不覺間,便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間溫暖的牢房,不願再出門看看那個大千世界。

舉3個例子:

1。大家知道新浪微博嗎?我雖然不用微博,但也知道這是個很有名的社交網路平臺,就像是一個大廣場。你可以站在廣場中說話,釋出圖片、文字、音樂、影片等訊息。別人也可以釋出訊息。新浪微博的特點在於,你只能看到你關注的物件所說的話。而你所說的話,也只有你關注的物件才能看到。這和真實的廣場不太一樣。你在廣場上說話,周圍人都能聽到,哪怕他們不想聽到。但是在新浪微博中,你可以把你不想聽到的聲音全都遮蔽,並且只點擊關注那些你想要看見的人、事、物。

2。大家知道搜尋引擎嗎?百度搜索、谷歌搜尋、搜狗搜尋、360搜尋等,都算是搜尋引擎。搜尋引擎是許多人瀏覽網際網路世界的入口。不過,最近的搜尋引擎越來越先進了,它可以根據每個人的使用搜索引擎的習慣,為不同的使用者顯示不同的結果。也就是說,小明、小美、小強三個不同的人,當他們輸入同一個關鍵詞,如“臺灣”、“心理學”、“旅遊”、“美女”、“經濟危機”等詞彙時,系統給他們呈現的的搜尋結果可能差異很大。每個人所看到的網際網路世界,其實都是個性化定製的,都不一樣。

3。大家知道地球嗎?這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也就是我們人類所居住的星球。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每個人都會和自己相似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又一個小圈子。每個人大部分時間都只和自己小圈子中的人互相交流。對於其他圈子中流通的資訊,只要和自己這個圈子無關,那就可以漠不關心,充耳不聞。

大概在半小時前,我正在寫一篇推薦大家閱讀蒯因(Willard Quine)的《信念之網》的文章。再之前,我在搜尋更多關於神經形態計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的資訊。再之前,我在對比不同的數理邏輯教材,看哪本更適合初學者。再之前,我吃了碗熱乾麵。再之前,我玩了會“守望先鋒”。再之前,我在和朋友們討論各種各樣的話題,涉及閱讀理解、分析性寫作、交易成本、後現代主義等等。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由接連發生的一件又一件事情所組成,而每個人所處的資訊繭房又限制了這個人可能經歷的事件。正是因為你和我所居住的繭房有著或多或少的差異,才導致了我們每天所經歷的事情有了或多或少的差異。

哪怕就是此刻的你和我,也就是我們這種已經意識到了資訊繭房之存在的人,也不可能完全打破這間牢房。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覺得沒必要打破資訊繭房,我們不想走出去這件囚室,這間房子讓我們感到很熟悉,我們在裡面住得很舒服,冬暖夏涼,生活用品應有盡有,還有WiFi呢。

無知會直接地限制我們的想象力。貧窮可能導致無知,傲慢與偏見也可能導致無知。哪怕我們什麼都不做,資訊繭房也會導致無知。

正是因為我們什麼都不做,所以才會住在這間舒適的資訊牢房之中。要向走出資訊繭房,反而要求我們做很多辛苦和麻煩的事情。

最近,我和許多有志於推廣批判性思維教育的同行們交流,更明顯地體會到了每個人所自定義的那間牢房有多麼獨特。有的人因為不擅長英語,所以隔絕了所有的英語資訊。有的人不懂翻牆,於是其所看到的只是中國的區域網。有的人不擅長數學和邏輯學,所以隔絕了所有帶有抽象符號的資訊。有的人面對的學生主要是中小學生,有的人則主要面對大學生,還有的人則面對職場人士,這些人都會有意無意地隔絕部分資訊,重點關注自己認為最值得關注的部分資訊。

和所有人一樣,我也有意無意地隔絕了部分資訊,重點關注另一部分資訊。因為我所面對的人群,大部分英語和數學水平都還不錯,經濟條件也還可以,本來也都不相信宗教,對科學的信任度也很高。

對於這樣一群人,我推進批判性思維的方式,不是向他們介紹:什麼是演繹推理、什麼是歸納推理、什麼是最佳解釋推理、什麼是隱含前提、什麼是價值預設、什麼是屬加種差定義、什麼是邏輯謬誤、如何上網搜尋文獻、如何寫出嚴謹的論證性文章……

這些內容,他們大多已經知道了。

所以,當我遇到數學專業的朋友,我就向其推薦《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當我遇到經濟學專業的朋友,我就向其推薦《社會學的想象力》。當我遇到社會學專業的朋友,我就向其推薦《這才是心理學》。當我遇到心理學專業的朋友,我就向其推薦《哲學分析教程》。當我遇到哲學專業的朋友,我就向其推薦《數理邏輯》……

我這種推進批判性思維的方式,有利有弊。弊端在於它對學習者提出了一定基礎知識的門檻要求。而優勢在於,它規避了很多人對“批判性思維”這個詞的誤解。許多人誤以為批判性思維是專門培養槓精、噴子、憤青、詭辯者等奇葩人群的思維模式。

上一段話其實是藉口,不是事實。這種推進批判性思維的方式,最大的優勢僅僅是因為它處於我的資訊繭房之內,它是我所熟悉的方式,是我不願意改變的方式。然而,就其普及面來說,它過於狹窄了。

幸運的是,我始終願意隔三岔五就走出自己這間資訊繭房,到別人家的資訊繭房中串門。我這間繭房,也歡迎別人來串門。

每個人所經歷的事件型別或多或少會相同,但每個人所經歷的具體事件則完全不同。這讓每個人都變得獨一無二,與眾不同。

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按我習慣的心理學說法,三人行,必有值得研究的被試。每當你試著去理解他人,理解那些與眾不同的個體,理解那些你難以理解的人,這個難度不低的任務,最終定會讓你受益匪淺。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訊號:Reason-A

標簽: 資訊  繭房  批判性  思維  每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