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算命雜談(二)

作者:由 世人愛肉我愛菜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21-08-04

亦算輸贏不為合是什麼意思

說起算命,通常我們會想起沒頭髮的和尚、留頭髮的道士,以及街邊羽扇綸巾一臉神秘莫測的算命先生。事實上,算命術的發展亦與儒家有著莫大的關係,只是由於種種原因,被人們忽視了。

縱觀算命術的歷史沿革,大體有三條脈絡:

廟堂、江湖、世外

廟堂

為古代大臣議政之所,是儒家君君臣臣思想的體現,代表人物為文人、名士和及官員。

《岳陽樓記》曰: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與廟堂對應的是江湖,

江湖

包含了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等,這一脈的代表人物為江湖術士和算命先生。

世外

,我們常說世外高人,是遊離於廟堂和江湖之外的一類人,代表人物為和尚、道士和隱修之士。

三條脈絡,彼此交融,互相影響,共同推動了算命術的發展。以此為引,淺談算命術的歷史沿革。

算命雜談(二)

廟堂(一)儒家的天命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

孔子的人生經歷頗有代表性,十五歲正是求學,立下志向做學問。三十歲,學以致用,在社會上站住了腳。四十歲,人生的黃金階段,智力和閱歷達到了巔峰,已經沒有什麼困惑了,正是大展宏圖之時。五十歲,不惑的孔子沒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因禍得福,悟出了另一番道理:

知天命(不可違)

或許是基於個人經歷的一種感悟,孔子把天命推到了至高無上的位置。

《論語·堯曰》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知命是成為君子的必要條件。

《論語·季氏》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君子三畏,又把天命放在了首位。

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荀子是後聖。

孟子曰: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不為而成是天意,不求而至是命數,是孟子對天命的進一步闡釋。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上天有它的執行規律,不會因為堯的聖明,或者桀的殘暴而改變,指出了天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君子是孔子推崇的理想化人格,為什麼成為君子,要知天命,還要畏天命呢?為什麼孔子之後的孟子、荀子,又一再強調天命呢?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君子概莫能外,什麼意思呢?世界看上去是優勝劣汰,弱肉強食。實質上,優者未必能淘汰劣者,強者未必能戰勝弱者。你百般努力,卻發現不如你的人過得比你好,你費盡心機尋求的,卻發現他人觸手可及。一個人透過正常方式達不到目的,不知命畏命,就有可能選擇寡廉鮮恥,鋌而走險,尋求捷徑,君子自然就當不成了!

《中庸》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

君子知曉這是自己的命故不妄為,小人不知曉自己的命就想透過僥倖獲取非份的利益。世界上的事,一半天命,一半人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力的極限,只有一半。儒家推崇天命,一方面為了提高個人的道德修持,一方面有利於維護社會安定。這與儒家構建道德社會的政治理想是一致的。

孔孟生活的年代,算命術尚未產生。知天命是教人們坦然面對成敗得失,畏天命是告誡人們安守本分。後世命理學的發展,是對儒家天命觀的一種闡釋和量化。

算命雜談(二)

廟堂(二)本儒不本道

可能有朋友會問:你一個道士,為什麼一再強調算命跟儒家的關係呢?因為這是個客觀事實。

道教講:順成人,逆成仙。

我且問諸位:算命是順成人的學問,還是逆成仙的學問呢?當然是順成人的學問!命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參照的是物質世界的標準,其目的是為了趨吉避凶,更好的生活。

古代批命,五個點:

妻、財、子、祿、壽。

妻,古代是男權社會,對於女性有德容言功四點要求,到了現代,代表了婚姻。財,世界是物質組成,財為養命之源,在商品社會中,沒錢寸步難行。子,子息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尤其在古代。祿,我們都知道俸祿、爵祿,祿是名望榮譽和社會地位的表徵。壽,一方面是健康,一方面是壽命的長短,多子多壽,乃人之所望。

妻財子祿壽俱全,不論古今,都是上等命格。再看看僧道的命理特點:

四柱純陰,易入空門。四柱純陽,易入空門。華蓋臨時值孤寡,為僧為道得安靜。

柱中無財,僧道之命。十干臨死絕之地,遇孤寡,僧道之命。累犯空亡,重臨華蓋,為僧為道。

身旺無財,有出家之心。火盛而身心禪定。日上刑衝帶殺,性急而傲俗,求化無緣。

華蓋逢死,僧道無疑。財祿官星俱無,出家為僧為道。金水雙清為道。水土為僧。

僧道的八字要麼是孤辰寡宿,純陽純陰,要麼是無官無財,臨死絕之地。從世俗角度講,都談不上好八字。為什麼這樣的八字,偏有佛道之緣呢?這是評價標準決定的,一個熱衷於追求名利且財官雙旺之人,可以在世俗裡打拼出一片空間,讓他去當和尚道士,就是緣木求魚。反過來講,什麼孤辰寡宿,華蓋逢空,四柱無依的人,對世俗生活本然的沒什麼興趣,偏好於徜徉於精神世界,讓他們去學道參玄,正是如魚得水了。

經常有人來道觀問孩子的命怎麼樣?所謂命怎麼樣,問的是能不能當官,能不能發財,能不能光宗耀祖。我要是告訴他,這孩子命不錯,以後出家學道,準能當神仙,位列仙班。包準以後再也不帶孩子來了,怕我們把孩子拐跑了。

所以說嘛,算命是入世之學,本於儒家,而非道教。至於算命跟道教的關係,容後再講。

算命雜談(二)

廟堂(三)立言

古人講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能立其一,便能流芳千古。儒家對三不朽推崇備至,算命術的歷史沿革中,廟堂一脈之所以不可磨滅,正在於著書立說,流傳後世,即三不朽中的立言。

命理學部分公認(有一部分不認)的鼻祖為唐代的李虛中,李虛中是唐朝的天文學家,貞元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世傳《李虛中命書》。李虛中病逝後,李賀邀請韓愈為李虛中撰寫墓誌銘: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誌銘》稱: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支幹,相生勝衰死王相,斟酌推人壽夭貴賤利不利,輒先處其年時,百不失一二。

韓愈說李虛中用人的出生年月日,生剋制化,旺相休囚,為人推算壽夭貴賤,百不失一。有了韓愈的佐證,客觀上奠定了李虛中的歷史地位。

李虛中發明了年柱、月柱、日柱,即三柱六字論命法,在此基礎上,北宋徐子平加以完善,增加了時柱,形成了四柱八字論命法,八字命理學,又稱子平術。南宋末年命理學家徐大升,根據徐子平的《淵海》、《淵源》兩本書,彙總編撰成命理著作《淵海子平》,流傳於世。徐子平屬於神秘人士,

《四庫全書》曰:“子平事蹟無可考,獨命學為世所宗。”

故而列入世外一脈。

算命雜談(二)

明清兩代,命理學發展出現了高峰。命理鉅著《三命通會》一書問世,被

《四庫提要》評曰:“自明以來二百餘年,談星命者皆以此本為總彙,幾於家有其書。”

其作者萬民英,明朝進士,先後任河南道監察御史、福建兵備參議等職。

徐樂吾在《子平真詮評註》序中說:此中舊籍,首推《滴天髓》與《子平真詮》二書,最為完備精審,後世言命學者,千言萬語,不能越其範圍,如江河日月,不可廢者。

《滴天髓》的作者傳為明劉伯溫(有爭議)所作,劉伯溫乃明朝開國功勳,亦是當時的名士,《子平真詮》的作者為沈孝瞻,乃乾隆年間己未年進士,飽學之士。

人們的印象裡,算命先生都是坑蒙拐騙的下九流。實則算命術的主流在廟堂,亦稱為書房派,重視理論研究和完善,多為當時的文人、名士及官員組成。有一種說法認為書房派不重視實踐,這是想當然了,假使沒有實踐,書中的大量案例從何而來,理論何以完善呢。

算命雜談(二)

廟堂(四)子不語怪力亂神

世界上的事,遠遠看來,都差不多,走近一看,又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就拿算命來講,人們往往將其跟跳大神、燒香磕頭和封建迷信聯絡在一起,加之渾水摸魚之徒混跡其中,攪合在一起,以至於是非難辨。

其實追根溯源,從歷史的沿革來看,算命術具有兩面性,廟堂一脈所繼承的,是術數的一面,其主幹遵從了子不語怪力亂神的理念,敬鬼神而遠之,大體崇尚的是無神論,屬於唯物主義的範疇,是一種自然規律的歸納和總結。有兩點可以佐證,一是古往今來的命理類書籍大多不涉及宗教類的名詞,甚至於有些書籍廢除了神煞,顯然神煞一定程度是帶有宗教色彩的名詞。二是我們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書房派的算命先生是排斥鬼神之說的,認為荒誕不經。

舉個例子,我們道觀每年正月初二到十六拜太歲,在道教,太歲是值年的神靈,拜太歲可以消災祈福,而在命理家的眼中,太歲代表了流年,代表了木星運轉,是一個專有名詞,

《淵海子平》記載:太歲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則兇。《三命通會》說: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太歲當頭有災禍,刑衝破害鬼推磨,流年若還逢忌神,頭破血流難躲過。

天子和諸神,是為了表示太歲的重要地位,如此看來,拜太歲就成了封建迷信活動。

人們認為算命燒香磕頭是迷信行為,有些算命的又認為燒香磕頭才是真迷信。言為心聲,聽話聽音,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一聽就知道對方是哪一脈出來的。算命術有著無神論的一面,亦有著有神論的一面,今天跟大家探討的是無神論的一面,有些地方頗有爭議,限於篇幅,沒有展開來寫,採取了較為普遍的說法。如孔子對於占卜的態度,李虛中的三柱論命法,《滴天髓》的作者等等,請周知。

算命雜談(二)

有關算命類的文章,很好寫,也很不好寫。說好寫呢,在眾人眼中,算命是神秘文化,寫一些見聞經歷,一些專業術語,就足以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說不好寫呢,算命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宗教現象,有許多值得探討之處,寫出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很難。故而我姑妄言之,諸位姑妄聽之,咱們下一篇見!

福生無量天尊!

算命雜談系列:

算命雜談(一)

算命術的追根溯源

標簽: 算命  廟堂  李虛中  天命  太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