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尋味中國 73 哈爾濱的啤酒(哈工大特別篇)上

作者:由 馮曉暉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22-11-10

說明:由於本文過長,故分為上下兩篇連續釋出,每篇約3500字。

​我的故事:

人生最幸運或者不幸的是,我在哈爾濱學會了喝啤酒,這相當於到楚雄玩菸葉子,去武夷山學泡茶。

生平第一次喝整瓶啤酒,是在高考之後的一次好友聚餐時,沒什麼感覺。在此之前是否喝過,也沒印象。在我年少時,飲食匱乏,城鎮居民的肉、油、米、面都是定量供應,酒是稀罕品,偶爾出現在餐桌上,也輪不到我們這些孩子喝。

啤酒更是特別,它只會在夏天出現,多是因為來了客人,開啟一瓶,幾人分食。南方的夏日裡,啤酒和杯子都是熱騰騰的——那個時代沒有家用冰箱。主客共同慢慢抿,沒多久玻璃杯中的小泡泡已是無影無蹤,只留下一汪顏色和味道都很古怪的液體。自此我才理解,為什麼有人將啤酒貶為馬尿,做出這種比喻的很可能是南方人。但這邏輯也有問題,南方人怎麼會知道馬尿的味道?

第二次喝整瓶的啤酒,當然是在哈爾濱。哈爾濱人喝酒,比南方高出一個以上數量級。幾個人喝一瓶啤酒,在這裡聞所未聞。席間一瓶啤酒可以分著倒,若啤酒的瓶數若少於就餐人數,對哈爾濱人——或者說所有東北人——而言就是恥辱。一人一瓶是最差的,正常一頓下來,啤酒的單位是箱(24瓶),或者米(一排啤酒瓶的長度)。

尋味中國 73 哈爾濱的啤酒(哈工大特別篇)上

早年的哈啤11° 圖片來源:7788收藏網

啤酒之於哈爾濱,還有特別的意義,它是文化上的驕傲與碾壓。任何一位本地酒客都會對你豎起拳頭,朝天彈出幾個手指頭:“中國啤酒人均消費,哈爾濱,第一,青島,第二。”

“第三呢?”我怯怯地問道。

“瀋陽吧。”對方遲疑道,收起手指,接著又分別彈出食指和中指,“全世界,第一,慕尼黑,第二,哈爾濱。”

當年,面對著東北大漢迷離的目光和結實的拳頭,我對這些統計資料深信不疑。多年以後,在青島看到當地人洗完海水澡,穿著泳衣披著毛巾沒羞沒臊地拎著一塑膠袋鮮啤往家裡走時,開始對哈爾濱人宣稱的國內排名感到疑慮。再一想,以八十年代中國人收入水平和恩格爾指數,那個世界排名更不靠譜,哈爾濱人總不成只喝啤酒不吃飯吧?好幾年前,中國的啤酒總消費已經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人均也只過了世界平均數而已。

尋味中國 73 哈爾濱的啤酒(哈工大特別篇)上

太陽島11° 圖片來源:7788收藏網

以啤酒傲視中國的哈爾濱人當然有自己的底氣。中國第一家啤酒廠於1900年誕生於哈爾濱(3年後才有青島的德國啤酒廠),紅腸、啤酒、大列巴這類西式飲食是哈爾濱人生活的標配,青島除了啤酒,別的還是差了些。論起西化和開放的程度,哈爾濱遠高於青島。東方莫斯科是哈爾濱的美譽,東方慕尼黑那可是抗戰前期美英出賣中國的陰謀。

到了哈爾濱我才知道,啤酒是一年四季的飲料。夏天,兄弟們一人一瓶,共享一盆自制的拉皮(見《尋味中國 72 東北大拉皮》。冬天,還是一人一瓶,靠著暖氣往嘴裡丟花生米。不是我們不想喝第二瓶,喝酒總歸是奢侈的行徑。不記得剛入校時一瓶啤酒多少錢,後來是五毛,我們離開時大約是七毛。同等價位,可以在食堂可以選份很不錯的葷菜(見《尋味中國特別篇哈工大的溜肉片》。

啤酒的故事:

當時啤酒的價格,放到現在起碼是二三十塊一瓶。如此暴利,點燃了中國啤酒史上的第一次全國範圍的大躍進。

前面提到,毛子和德國人在一百多年前將啤酒帶到中國,之後數十年的發展卻很緩慢。等到國人開始適應啤酒的口味,就到了缺衣少食的年代。八十年代中期,中國經濟開始改善,百姓的餐桌更加豐富,吃飽了就想喝點,啤酒就成為被政府大力扶植的輕工產業。

尋味中國 73 哈爾濱的啤酒(哈工大特別篇)上

中國第一家啤酒廠——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 圖片來源:網路

為何如此?瞭解歷史就能明白。啤酒,作為現代世界排名第三的飲料(前兩名分別是水和茶),誕生於公元前3000年的兩河流域,那時候咱們夏朝還沒出現呢。5000年來,尤其是在潔淨水不能保證的年代,啤酒既是普通民眾的安全飲品,又是日常飲食的熱量來源。十字軍東征時的大不列顛士兵,每日標配一公升啤酒;德國的母親,早上用啤酒煮麥片喂嬰兒······

尋味中國 73 哈爾濱的啤酒(哈工大特別篇)上

古代中東浮雕 圖片來源:American Homebrewers Association

聊遠了點。我想表述的是,啤酒,生產技術很簡單,而且真的不值錢。經過八九十年代的人應當還記得,那時候買啤酒要另付瓶子押金,一隻被用過那麼多次的破玻璃瓶子,押金竟佔售價一半,就是因為瓶子才是最大的成本。到現在依然如此,相同的啤酒,容量更小的易拉罐總是比瓶裝的貴。

其實,所有可以工業化快速生產的飲料,無論是啤酒,還是各類糖水、咖啡因飲料,成本大都在外包裝上,在水裡兌點東西又有多高成本?

回到八十年代。那時候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幾十元,一瓶啤酒賣到五毛七毛,暴利到了什麼程度?啤酒廠大多還是集體企業,上繳的稅利直接進當地政府腰包。

於是,啤酒產業就在我讀書的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爆發。據說,中央批了數十億貸款,搞了專項工程,全中國幾乎每個地級市都冒出了一個或以上啤酒廠,大大小小竟有八百多家。走到商店裡,滿眼都是商標花裡胡哨的大綠棒子。電視裡滾動播放著啤酒廣告,俊男靚女們跟著迪斯科舞曲舉杯歡跳,告訴你啤酒象徵著青春、歡樂,其實就是放浪。

尋味中國 73 哈爾濱的啤酒(哈工大特別篇)上

早期的哈啤廣告 圖片來源:7788收藏網

暴利也帶來了中國飲食行業第一次大規模地方保護主義。畫地為牢使得消費者只能選擇本地產的啤酒,有些地方抓異地運輸販賣就像是現在抓毒品販子。黑龍江佳木斯的佳鳳啤酒得過全國金獎,號稱東北第一,我在哈爾濱也只喝過一次,還是家在佳木斯的同學放假後帶過來的。

當然,在哈爾濱這種城市,市場保護也有一定的限度,大商場、飯店裡都有國內知名的啤酒品牌,比如青島、珠江、北京的五星等等。學校周邊的食雜店裡,賣的都是價格最便宜的本地啤酒,有一面坡的新三星、哈啤的太陽島、阿城的泉雪等等。這些酒的味道都差不多,或者說,以我們年輕的味覺能力,還不懂得品嚐。

尋味中國 73 哈爾濱的啤酒(哈工大特別篇)上

新三星12° 圖片來源:7788收藏網

我的故事:

讓我的味蕾真正體會到啤酒美妙之處的,是1987年前後在哈市全面鋪開的散啤,它是啤酒產業發展競爭的結果。散啤即散稱的生啤酒,對應於瓶裝的熟啤。啤酒誕生至今的五千年曆史中,一直是這種隨釀隨喝的生啤,只是最近一百多年,由於巴氏滅菌法的發明,才出現這種能夠長期儲存的熟啤。

從工大一宿舍出門左拐,圍牆外是護軍街,出圍牆右轉幾十米,是現在的貴新小區。當年這裡還是一片平房,丁字路口左近有兩家食雜店,平日裡我們都是到這兒來買酒和下酒菜。

尋味中國 73 哈爾濱的啤酒(哈工大特別篇)上

從一宿舍到食雜店 圖片來源:高德地圖

這一年入夏,低矮的小鋪面裡赫然冒出一隻巨大的鋼鐵怪物,形如立式鍋爐般,這就是賣散啤的容器。每天上午,就有輛水罐車開過來,停下後,車上拖出一隻粗大的黑色波紋管,接入到小店裡。數百斤啤酒就這麼頓頓頓地灌了進去。我總覺得像是清理下水道。

散啤當然是論斤稱的。當年哪有什麼塑膠袋,買酒的要自帶容器。男生們也不講究,隨便找個飯盆、暖水瓶就行,甚至還有抄臉盆去的。散啤也便宜,價格大約是熟啤的一半不到,一罐頭瓶子才五分錢。記得我離開時,瓶裝啤酒漲到了七毛,一升散啤好像是五毛五。

尋味中國 73 哈爾濱的啤酒(哈工大特別篇)上

八十年代排隊打散啤 圖片來源:網路

散啤更吸引人的是它的口味。黏在嘴唇上長久不滅的泡沫,告訴你什麼是酵母的鮮香,在沒有家用冰箱的時代,它能帶來哇涼哇涼的冰爽。仰起脖子大口灌下去,讓對面人只能看到厚厚的杯底和大幅度起伏的喉結。最後,將厚重的玻璃杯蹾到桌子上,發出一聲嘆息,最好是打個酒嗝,這才是喝鮮啤的標準姿勢。喝熟啤,總不會這麼爽利。

從鮮啤到熟啤,透過現代食品加工,美妙的飲食竟然能被改造得那麼沉悶無趣,就如將一隻鮮活快樂的學渣丟入國企,逼著他成為一名機械而刻板的工程師。我就是這樣。

1988年,離開了松花江之濱,我回到了長江南岸。有那麼幾年,啤酒在我的飲食目錄中可有可無。尤其是遇到那種一瓶分飲的場合,我常常望著眼前的小玻璃杯,心中茫然——如何不失禮貌地將這杯東西像白酒般淺斟慢飲?之前大學生活或許就是一場夢境?

尋味中國 73 哈爾濱的啤酒(哈工大特別篇)上

在太陽島上喝啤酒的大學生 圖片來源:網路

上圖這類在太陽島上照片我也有。由於共同出遊的幾位校友失聯了很久,出於尊重個人隱私,這種衣不蔽體的照片還是用網路公開的吧。

尋味中國之哈爾濱的啤酒,上篇結束。下篇明日釋出,精彩更多,敬請期待。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