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古代軍隊只認虎符不認人嗎?皇帝也不認?

作者:由 月塔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22-10-28

古代軍隊只認虎符不認人嗎?皇帝也不認?月塔2022-10-28 17:30:08

總是在電視劇裡看見一些拿到完整虎符就敢造反的奸臣,話說古代皇帝那些軍隊沒有虎符就調動不了,這不是砸自己腳嗎?

古代軍隊只認虎符不認人嗎?皇帝也不認?2022-07-31 20:24:21

需要時間閱讀的長文,希望有興趣者收藏慢慢看。

我發現網上誤區很多,我來系統的介紹(澄清)一下吧:

古代沒有影片,連照片都沒有,導致大家只能認得身邊的人。

在建國初我黨給老百姓辦識字掃盲班之前, 老百姓的識字率很低。

而在民國時期我黨的革命軍隊給士兵掃盲教識字之前,軍人的識字率更低。

而在紙張普及跟印刷術流行之前, 軍人的識字率更是非常非常低。

多數軍人“斗大的字不識半升”(也就是一個字都不認識)。

如果用後世常用的的令牌、公文,那會很多軍人不認識、不辨真偽。

不識字本身不是大事,很多將領都不識字。

寫給上司的戰報啊、奏摺啊之類,將領可以找手下的主簿之類文官代筆(主簿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東晉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習鑿齒曾為桓溫的主簿,時人曰“三十年看儒書,不如一詣習主簿”,東漢末年,丁原為人粗略,有武勇,善騎射,後來擔任幷州刺史。丁原是個大老粗啊,得找個文化人掌管文書啊,於是,丁原找了東漢末年第一猛將呂布擔任主簿。實際上,居研究,呂布張飛歷史上都不是大老粗。)

假如,一個陌生人帶來一份公文,想剝奪(哪怕暫時)當前將領兵權,這當前將領又不認識字,如何判斷這是真的還是假的?

會不會是有人想造反搞的陰謀?這時候,主簿等文官就不可信了。否則,主簿等軍隊中文官想奪將領的權就太容易了。

古代官員的專業化程度有限,所以,文官跟武將互相轉換的情況很多,除了前面說的呂布,著名的投筆從戎的故事,也是文官轉武將的情況。

比如班超是出生在一個很有名氣文人家庭。班超和他的哥哥班固一開始都在修訂史書,也在編寫《漢書》,他一家人都是史學家,他的父親班彪是一個著名的史學家,就連家中的妹妹班昭也是史學家

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檔案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因為存在文武官的轉換的情況下,不識字的武將是不可以完全信任文官的。

所以,虎符制度就有了存在的必要性了。

虎符制度中,調兵的關鍵機制就是符合(包括虎符,以及唐朝因避李虎的忌改的魚符、兔符,還有麟符、龜符,下面統稱為虎符)。

虎符分為左右兩半,彼此配對,左右兩半配在一起,可以成為一個整體,這稱之為符合。

所以,虎符要像鑰匙一樣配對使用:有8個虎符的左半邊,就有8個虎符的右半邊。

對於那些不認識字的大老粗,別說聖旨,就是拿御璽給他們,他們也未必能夠鑑別真偽(其實現代人也未必能)。

但是,鑰匙能不能開鎖,這點好判斷吧?

虎符上面會有“使用說明”,基本的格式是:

甲兵之符,右在(1),左在(2)

(1)同(2)是虎符右半邊跟左半邊一般的存放位置。

因為文字是格式化的,所以使用虎符的人不需要認得太多字,只需要認得(1)跟(2)就行了。

因為(1)是皇帝或者王,而(2)是軍隊代號(一般以駐地為代號),都很好記。

現存最早的銅製虎符都是秦國的,共4件,號稱四大虎符(文物界,不是歷史界)

1、戰國秦杜虎符:

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代秦國杜縣)。凡興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上隊下火)之事,雖毋會符,行殹。

2、戰國新郪虎符

:通長8。8釐米、前腳至耳尖高3釐米、後腳至背高2。2釐米,重95克

銘文釋文: 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興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母(毋)會符,行殹。

銘文譯文:(調動)甲兵之符。右半在王府,左半在新郪。凡是調動披甲計程車兵五十人以上,必須有王府(右半邊)的兵符會合,才敢調兵。(但是,)如果遇到烽火急事,即使沒有王府的兵符,也可以調兵

秦國的國君在秦孝公以前皆稱“公”,惠文君即位時才稱“君”,而在他即位的第13年(公元前325年)裡,惠文君更在秦相張儀的慫恿下,緊隨魏、齊兩國國君的腳步,進一步稱王注。因此杜虎符應是秦惠文君稱王前製作的,而新郭虎符則可能是在秦惠文王稱王與秦始皇統一六國之間製作的

3、秦陽陵虎符

秦陽陵虎符長8。9釐米,寬2。1釐米,高3。4釐米

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

秦東郡虎符呈臥虎狀,虎符長9。5釐米,高4。3釐米

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東君

4、東郡虎符:

虎符長9。5釐米,高4。3釐米。銘文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東君。”

另外,文物界的虎符還有西漢堂陽侯錯銀虎符長7。5cm,寬2。7cm

這兩個虎符是秦朝秦始皇稱帝之後造的。

四大虎符大家可以用我寫的虎符名稱作為關鍵詞去搜索其具體情況,本文不介紹這些網上容易搜尋到的資訊。

本文寫虎符的使用。

敲黑板:

現在通常說的虎符的使用方法說錯誤的。

通常的說法:

以皇帝級別的虎符為例,其使用過程是這樣的:

假定有8個固定的部隊單位,就打造8對各不相同的虎符。

每個部隊由這個部隊專屬的一對虎符管理。

比如部隊①,要準備虎符①包含左半邊、右半邊)。

平時,虎符①左半邊在軍隊①駐地,由軍隊當前的指揮官(假定是將領甲)保管。

皇帝手上有虎符①的右半邊。

現在,將領張三帶著軍隊①在外打仗,皇帝覺得將領張三太窩囊廢了,要用將領李四取代將領張三怎麼辦?

皇帝將領李四帶著虎符①的右半邊帶著將領李四前往軍隊①。

他們到達軍隊後,然後召集軍隊①中的所有將領,要求合符。

將領張三出示手上虎符①的左半邊,將領李四出示手上虎符①的右半邊,大家(這隻軍隊的所有將領)一看————符合。

以後軍隊就聽李四的了。

這個說法有嚴重缺陷。

軍隊聽李四之後呢?

假如虎符①左半邊還在張三手上,那麼張三是否可以去而復返,然後要求李四合符,然後取代李四呢?

不行,因為虎符右半邊是皇帝持有的,其效力是大於左半邊。

只有右半邊控制左半邊,不能左半邊控制右半邊,否則互相控制就死迴圈了。

右半邊是高於左半邊的。

現在問題來了,假如這時候李四造反呢?

因為將領李四持有虎符的右半邊,是沒有人可以約束李四的。

悖論就是,皇帝信不過張三,所以留右半邊虎符在自己身邊,那皇帝怎麼就信得過李四?

如果皇帝信得過李四,為啥不一開始就用李四?

實際的虎符使用不是這樣的,而是這樣的:

確實,假定有8個固定的部隊單位,假定其為編號為①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就打造8對各不相同的虎符,這個虎符,我稱之為固定虎符,我假定其以①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命名。

此外,還有備用虎符,假定其編號為子醜寅卯,備用虎符我後面會講。

我先講固定虎符。

每個部隊有這個部隊專屬的一對固定虎符(後面我會簡稱為虎符),

比如部隊①,對應虎符①(包含左半邊、右半邊)。

平時,虎符①左半邊在軍隊①駐地,由軍隊當前的指揮官(假定是將領張三)保管。

皇帝手上有虎符①的右半邊。

現在,將領張三帶著軍隊①在外打仗,皇帝覺得將領張三太窩囊廢了,要用將領李四取代將領張三怎麼辦?

注意:

本文中的李四,可以是其他原本不相干的、從此軍隊外面調去的將領,也可以是張三原來手下的將領。

皇帝讓使者甲帶著虎符①的右半邊帶著將領李四前往軍隊指揮部①。

敲黑板:虎符①的右半邊在使者手上,不在接任將領手上。

他們到達軍隊後,然後召集軍隊①中的所有將領,要求合符。

將領張三出示手上虎符①的左半邊,使者出示手上虎符①的右半邊,大家(這隻軍隊的所有將領)一看————符合。

於是,使者甲主持會議,以後軍隊①的領導權移交給李四,

將領張三把虎符①的左半邊給將領李四。

使者甲把虎符①右半邊帶回京城給皇帝。

敲黑板:

將領有帶兵資格,獲得了虎符左半邊之後擁有帶兵權力。

使者代表皇帝,權力更高虎符右半邊在使者手上,但使者沒有帶兵資格。

所以,將領不能造反,使者也不能造反。

前面提到將領手下的主簿等等文官(比如呂布)有奪權的風險,為啥主簿等等文官可以帶兵,使者不能呢?

因為,使者往往由內宮的宦官擔任,而一般內宮宦官是不能帶兵的(童貫童太師那個是後來的事情)

當然,還有更復雜更可靠的方案,雙虎符方案或者AB符方案:

假定有8個皇帝直屬的部隊,就打造16對各不相同的虎符(注意,不是8對)。

每個部隊由這個部隊專屬的兩對虎符管理。

敲黑板:

每隻部隊由兩對不同的虎符控制。

比如部隊①,要準備虎符①A同虎符①B。

平時,虎符①A左半邊在軍隊①駐地,由軍隊當前的指揮官(假定是將領張三)保管。

皇帝手上有虎符①B的左半邊、右半邊,虎符①A的右半邊。

現在,將領張三帶著軍隊①在外打仗,皇帝覺得將領張三太窩囊廢了,要用將領李四取代將領張三怎麼辦?

皇帝讓使者甲帶著虎符①A的右半邊同虎符①B的左半邊,再帶著將領李四前往軍隊①。

注意:

這時候,皇帝手上還留著①B的右半邊。

使者甲帶著將領李四他們到達軍隊後,然後召集軍隊①中的所有將領,要求合符。

將領張三出示手上虎符①A的左半邊,使者出示手上虎符①A做右半邊,大家(這隻軍隊的所有將領)一看————符合。

於是,使者甲主持會議,然後讓李四公示虎符①B的左半邊給大家看,以後大家就聽手上擁有虎符①B的李四的,軍隊①的領導權移交給李四。

將領張三交出虎符①A的左半邊給使者甲。

使者甲把虎符①A的左半邊、右半邊一起帶回京城給皇帝。

假如後來,李四想造反,皇帝又想用王二麻子代替李四領導軍隊①怎麼辦?

這時候,皇帝手上的虎符變成了虎符①A的左半邊、右半邊,虎符①B的右半邊。

讓使者乙,帶著王二麻子,使者甲帶著虎符①B的右半邊,將領李四拿著虎符①B的左半邊前往軍隊(①),然後召集軍隊①中的所有將領,要求合符。

大家(這隻軍隊的所有將領)一看————符合。

於是,使者乙主持會議,然後讓王二麻子公示虎符①A的左半邊給大家看,以後大家就聽手上擁有虎符①A的王二麻子的,軍隊①的領導權移交給王二麻子

注意,必須重新公示,因為,哪怕是相同的軍隊,之間見過虎符①A的將領可能也死的死,調的調,不認得①A了。

將領李四交出虎符①B的左半邊給使者乙。

使者乙把虎符①B的左半邊、右半邊一起帶回京城給皇帝。

皇帝就這樣,把一次造反挫敗了。

敲黑板:

有人以為AB符可以多換一次將,其實不是的,AB符可以無限次換將,因為換將必須換新符,這導致皇帝手上永遠保留相當於B符的右半邊虎符。

AB符制除了可以無限制換將之外,還有一個好處,防止使者控制將領造反(有時候使者會帶刀斧手過去)--換將必須換新符,新符的另半邊在皇帝那呢。

假如使者乙控制將領王二麻子,虎符①B還在皇帝那裡呢,皇帝可以派新使者丙帶上虎符①B控制將領王二麻子。

PS:所以,造反的將領必須防止新使者同接任的新將領進入自己的指揮部。如果把接任者他們及早擊殺,甚至擊殺在大營外,這樣,其他軍人還沒看到虎符,使者同接任將領他們就GG了,他們就沒機會出示虎符了。

所以,為了保護使者同接任將領,皇帝還會給另外一種醒目的東西,節杖。

這玩意很遠就能看得到。

敲黑板:。

使用虎符的整個過程中,任何將領,無論是離職/就職的主管將領,還是與會的基層將領,都不需要認識字,只需要認符以及確認符合。

使者也只需要認識幾個格式化的字,所以,不識字的宦官也可以擔任,把那格式化的字當做圖符記就行了。

(當然,清朝以前有文化的宦官很多,但是,也有很多出身貧寒的宦官不識字,只要皇帝信任,不識字這並不妨礙他們當使者)。

當然,在很古的古代,因為閹割技術不成熟,閹割後活下來的少,所以,宦官也少,得省著用。

如果皇帝親信的將領,使者同接任將領可以由同一人擔任。

但是,如果接任的將領不是皇帝親信的將領,則會令人懷疑。

比如,信陵君拿著虎符去接任晉鄙,引起了晉鄙的懷疑。

這點,中學課文《信陵君竊符救趙》裡又提。

說到《信陵君竊符救趙》,我就要說前面提到的備用虎符了。

晉鄙帶領的這支軍隊,並非一隻長期存在的固定的部隊,而是一隻趙國為了救趙而臨時組建的大規模軍隊。

臨時組建的大規模軍隊的組建過程是怎樣的呢?

假定它是由前面說的編號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固定部隊組成。

以單虎符製為例(戰國應該不會有複雜的雙虎符制)

皇帝排8個使者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分別攜帶固定虎符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的右半邊前往軍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的駐地。

除了固定虎符,國家還有假定編號為子醜寅卯的備用虎符。

注意,這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的軍隊的主要軍人,原本只認得各自虎符①②③④⑤⑥⑦⑧,不認得其他軍隊的固定虎符,也不認得什麼子醜寅卯的虎符(我說過,很多軍人不識字,至於寫信、讀信,那是找人代筆、代讀)

然後使者通知將領各自帶領全軍(或者各自抽調部分部隊)去甲地會合接受持有虎符”子“的將領領導,使者①②③④⑤⑥⑦⑧隨行。

軍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到達甲地以後,持有虎符”子“左半邊的將領張三已經在那裡等待了。

軍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沒見過”子“虎符,不認識。

沒關係,皇帝安排持有①②③④⑤⑥⑦⑧虎符右半邊的使者在出發前就見過“子”虎符,他們通知軍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這就是“子”虎符,以後你們就接受持有“子”虎符人的領導。

從此以後,軍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就組成一隻新的軍隊,接受持有“子”虎符的人的領導。

此後,將領張三就用“子”虎符的左半邊邊領導這隻軍隊。

假如皇帝覺得張三窩囊廢,想用將領李四取代張三怎麼辦?

走前面的流程,讓使者甲攜帶虎符”子“右半邊,將領李四持有“醜”虎符左半邊,使者帶領將領李四去軍隊,用虎符”子“右半邊跟將領張三手上的“子”虎符左半邊合符,然後通知軍隊,以後接受持有“醜”虎符的人的領導。

然後,使者甲把“子”虎符的左右半邊一起帶回給皇帝。

此後李四就用“醜”虎符的左半邊領導這隻軍隊。

假如以後皇帝覺得將領李四要造反,想用王二麻取代李四怎麼辦?

很多人可能猜到,按前面說的依葫蘆畫瓢,皇帝用使者乙跟著王二麻”醜“虎符的右半邊帶著使者甲帶回“子”虎符的左半邊去?

非也。

因為,這種集合的軍隊可能很龐大,可以一下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國家必須確保使者甲帶回“子”虎符之前,皇帝可以隨時操控這隻軍隊。

我前面說過,國家有很多備用虎符,我假定其編號為子醜寅卯

皇帝排用使者乙跟著王二麻”醜“虎符的右半邊,帶著持有備用虎符“寅”的左半邊的王二沒車去軍隊。

然後使者乙用”醜“虎符的右半邊同李四手上的“醜”虎符的左半邊合符,然後通知軍隊接受持有虎符“寅”的左半邊的人領導。

然後使者乙把“醜”虎符的左右半邊一起帶回給皇帝。

上面講了臨時編成的大規模軍隊的組建、將領的任免。

再說臨時編成的大規模軍隊的解編:

假定現在這隻軍隊是接受持有虎符“寅”的左半邊的人領導。

皇帝想解編這隻臨時軍隊,讓這隻軍隊軍人回各自原來的部隊。

皇帝派使者丙帶著虎符“寅”的右半邊去這隻軍隊合符。

然後使者對著這隻軍隊的基層將領宣佈,你們從此以後,不用接受持有虎符“寅”的左半邊的人領導了,大家帶著各自的部隊,回各自原來的軍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去。

我們在很多小說、影視劇裡面看到皇帝往往會給一些特定的辦事大臣一個信物,信物上面寫著“如朕親臨”,然後,這個辦事大臣就可以代表皇帝辦事了。

對以前軍隊中不認識字更不懂筆跡鑑定的大老粗,虎符就起了這麼一個“如朕親臨”的宣示作用。

晉鄙帶領那支軍隊,就是這樣組建起來的一直臨時編成的軍隊。

瞭解了這點,就知道信陵君如何用虎符控制軍隊了。

但是,信陵君控制軍隊行動受到了晉鄙的質疑。

我前面說過,使者可以不要,但是你必須是皇帝信得過的將領。

可能有讀者問,魏王不是對信陵君恩寵有加嗎?這不算信任?

如果是個普通將領,恩寵有加算得上信任,但是信陵君身份特殊。

信陵君是魏王的弟弟,是老魏王的兒子。

信陵君是有繼承權的,雖然信陵君並非嫡長子,這個繼承權不夠優先,但是,在戰國,已經禮崩樂壞了。

一旦信陵君掌握這麼龐大的軍隊,是可以發起政變奪取魏王的王位的。

所以,晉鄙要懷疑,晉鄙不是懷疑魏王不信任信陵君,而是不相信魏王能信任信陵君到不怕威脅王位這個地步。

但是,這話說不出口,晉鄙只能在程式是做文章。

史記中記載的晉鄙的質疑“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

這並非質疑信陵君只有一輛車。

信陵君的門客都跟著信陵君浩浩蕩蕩去了趙國(這點課文《信陵君竊符救趙》沒說,但是,前面說了,史記後面《信陵君列傳》中也說了,很多門客(包括後來勸信陵君返回魏國的門客)跟信陵君到了趙國,輜重行李肯定有。信陵君又不窮,怎麼可能只有一輛車呢?

課文前面也說了:(信陵君)”約車騎百餘乘,欲以客往赴秦軍“,後面也說了”公子獨與客留趙“。

晉鄙說的:單車的”車“,是代指高地位的人。

高地位的人,是不能跟別人同乘一輛車,是必須乘坐專車的。

比如,後來的州府中總理眾務之官,因其地位較高,出巡時不與刺史同車,別乘一車,故名別駕。

使者是不能跟將領同車的。

晉鄙質疑的不是單車雙車的問題。

晉鄙實際質疑的是:陪同你的使者呢?

晉鄙的意思是:沒有使者,信陵君別說來雙車,就是兩幅車馬炮來我也不認(鬼臉)。

PS:我知道車車不同音,但古代車車同音的,都是用繁體。而現在象棋用的是偏古的音,所以一般用繁體,其他場合用的是偏現代的音,用簡體。

所以,信陵君只能殺人清障了。

其實現在也是這樣的,比如,某地發生窩案,上面決定,由把李四掉到謀其取代某地的一把手張三。

怎麼操作?由上一層的組織部長陪同李四到達某地,然後召開全體會議,在會上,組織部長宣佈把張三免職,由李四接任。

某地所有人不認識李四沒關係,只要大家都認識上級的組織部長就行了。

反正我相信他們也不住汕頭迎賓館。

(當然,理論上大家是認檔案不認人,但是,實際上偽造上級的組織部長比偽造檔案比難多了)

但是,古代沒有影片沒有照片,沒有這麼一個大家都認識的上級組織部長,那麼,只能用虎符了。

===========

下面慢慢答疑:

有評論問:要是帶兵將領將虎符弄一下,讓它和使者帶來的虎符合不上,那是不是可以說使者是假的,我還可以繼續帶兵呀?

不行。

合符不是跟帶兵將領驗證合符,而是給當前部隊所有駐在軍官驗證合符,是否合符,帶兵將領說了不算。所以,晉鄙不能說不能合符,只能質疑沒有使者。

實際上,文中也說了,虎符並沒有那麼好用。宣稱使者是假的這點其實並不困難,帶兵將領如果不想交權,可以壓根不讓使者進入大營(指揮部),使者壓根沒有機會出示小小的虎符。

所以,當年劉邦奪韓信張耳軍權的時候,就想到這點了。

如果劉邦直接光明正大的試圖進韓信軍營,說自己是劉邦。

韓信會做什麼?

現在劉邦就只有他和夏侯嬰兩個人。

萬一韓信說這兩個人(夏侯嬰和劉邦)是項羽奸細假冒的,直接滅口了,那未來天下可能就是韓信的了。

那劉邦又是如何奪韓信的兵權的?

我們看史書記載:

漢王逃,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北渡河,宿小武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既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循行,備守趙地。

劉邦悄悄進去,張耳、韓信還在睡覺,然後劉邦把韓信的印符收了,注意,韓信之前的虎符被劉邦就這樣收了。合符不合符,壓根就失去了意義。

之後,劉邦召集除了張耳和韓信之外的將領,然後立馬把他們進行調換。

雖然劉邦以漢使的名義來的,但是正常情況下要確定使者身份之後才能放他進大營的,所以,一般守門的軍士要先彙報給將領。

別說使節,就是皇帝來了,也要先通知將領才能進。

參加中學課本中的參考文章《周亞夫軍細柳》:

(漢文帝)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1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 ‘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於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

結果有使節來,沒有人去通報張耳韓信,並且還放進大營了。不僅放進大營了,還私下把使節放到韓信的臥室裡面去了。這就證明,軍中有劉邦的人,甚至,韓信身邊都有劉邦的人,並且還是劉邦的心腹。

如果韓信身邊沒有這麼多劉邦的心腹,劉邦就算有護符也就進不了韓信的大營,因為,虎符太小了,大家都看不清,大家都看不清,那如果將領不主動,使者就沒有要求合符的機會,甚至被滅口了大家都不知道。

這說明什麼?當然,不過多麼好的制度,都離不開執行制度的人。

戰亂年代的軍隊,往往很難執行嚴格的虎符制度。

但是《周亞夫軍細柳》文中提到另外一個東西。

留意這句話“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

節,是節杖,是除了虎符之外,標識使節身份的另外一個信物,這玩意大,遠遠的軍士們都能看到。

這下將領一般不敢當著那麼多軍士的面把使者滅口了,使者可以放心大膽的要求合符了。

但是,也有意外的。

漢武帝太子劉據被江充、蘇文等人迫害被迫政變的時候,因為漢武帝不在皇宮,所以太子獲得了皇帝的純赤色符節。

在劉據破格提拔長安的囚犯如侯持節杖,假冒聖旨徵發長水及宣曲的胡族騎兵,提供武裝。

但是,漢武帝算到了太子劉據這步棋,派侍郎莽通持著符節去出使長安。

“侍郎莽通使長安,因追捕如侯,告胡人曰:“節有詐,勿聽也。”遂斬如侯”

雖然囚犯如侯透過持節杖掌握了這隻軍隊,但是,他攔不住也持有符節侍郎莽通進入軍隊。

另外,為了防止將領不聽使者的,有時候使者是能指揮親兵的。

高仙芝指揮軍隊抵抗安史之亂叛軍的時候,唐玄宗聽信邊令誠讒言,命其殺害了高仙芝。

殺高仙芝的時候,邊令誠是帶著一百多名陌刀手的。

仙芝歸至廳,令誠索陌刀手百餘人隨而從之,曰:“大夫亦有恩命。”仙芝遽下,遂至常清所刑處。仙芝曰:“我退,罪也,死不辭;然以我為減截兵糧及賜物等,則誣我也。”謂令誠曰:“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豈不知乎!”其召募兵排列在外,素愛仙芝,仙芝呼謂之曰:“我於京中召兒郎輩,雖得少許物,裝束亦未能足,方與君輩破賊,然後取高官重賞。不謂賊勢憑陵,引軍至此,亦欲固守潼關故也。我若實有此,君輩即言實;我若實無之,君輩當言枉。”兵齊呼曰:“枉”,其聲殷地。仙芝又目常清之屍,謂之曰:“封二,子從微至著,我則引拔子為我判官,俄又代我為節度使,今日又與子同死於此,豈命也夫!”遂斬之。

哪怕士兵們齊聲替高仙芝高呼冤枉也無濟於事,高仙芝還是被斬。

所以,皇帝不僅僅有虎符,為了防止將領不聽使者的,皇帝會有各種手段、制度配套。

但是,戰亂年代,很多制度都名存實亡了。

以至於“兵強馬壯者為天子”。

古代軍隊只認虎符不認人嗎?皇帝也不認?2022-07-28 18:42:46

在特定條件下

皇帝確實不如虎符好使

在那個年代。不是誰都認識皇帝的。。。

即便是“面聖”過的大臣,很多也並不知道皇帝長啥樣

畢竟一路低眉順眼的進退對答。。

搞不好都沒正眼看過皇帝的臉。。。

你比如某天一堆人跑來某個邊軍的軍營

說自己是皇帝和隨行大臣

邊軍將領一個都不認識。。。

聽見這些人要調動軍隊

邊軍將領大機率是先安頓下來

先糊弄著,然後飛馬通報自己的上級

讓上級來處理。。。

但是這群人要拿出虎符。。。

那就可以立刻領命開拔了

畢竟皇帝可以是假的,但虎符肯定是真的

————補充————

評論裡很多人提出“偽造”不就行了嗎

很明顯是不知道“虎符”是這麼用的

1·首先,什麼是虎符

虎符,其實是兵符,因為軍隊的暴力性,對於老虎十分崇拜,常用來代指武勇,比如虎賁,虎將之類的,所以兵符的造型常見是老虎,但實際什麼造型的都有,龜符,魚符,甚至竹子造型的都有,材質也是金屬、玉石等等(據說唐代為了避諱自己的先祖李虎,把虎符改為了魚符,到武則天又改成龜符)

古代軍隊只認虎符不認人嗎?皇帝也不認?

古代軍隊只認虎符不認人嗎?皇帝也不認?

2·虎符怎麼用

通常情況下虎符分為左右兩半,平常不打仗時時左一半交給帶兵的將帥(各支部隊的虎符都是不一樣的),右一半由皇帝儲存。需要打仗調動軍隊時,皇帝會將右一半交給另外的將領或者使者拿去和帶兵將帥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驗證可信,才能夠調動軍隊。

3·虎符怎麼防偽

兵符上一般都會用錯金,鎏金,篆刻等方式,製作花紋和文字,只有兩邊能拼成一個整體,才能透過驗證。。。

這個是有歷史演變的

記得沒錯的話

春秋戰國到秦代的虎符,兩邊的文字是基本獨立的,這個時候的驗證主要是看左右兩邊的外形能否完美拼接

古代軍隊只認虎符不認人嗎?皇帝也不認?

到了漢代加強了防偽手段,出現了類似現在“騎縫章”的文字,就是在分割線上也有文字,拼接的時候文字筆畫也要是嚴絲合縫才行

古代軍隊只認虎符不認人嗎?皇帝也不認?

再往後,防偽手段進一步升級,在拼接面上也出現了凸出和凹陷的文字或者圖樣,兩邊的文字在驗符的時候也需要完美契合。。。

古代軍隊只認虎符不認人嗎?皇帝也不認?

隨著虎符材質的多樣化,偽造難度進一步提升

特別是玉石製作的,因為採用的是同一塊玉石雕刻,不但玉石材質是否一致可以作為鑑定真偽的標準,玉石特有的紋路,瑕疵也可以作為參照。。。

因此,在古代要想偽造虎符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古代技術條件下,完美復刻一個物品是非常困難的。。

除非拿到原件長時間的比照校對。。。

但是。。。你都拿到原件了。。。直接用不好嗎。。幹嘛偽造呢。。。學信陵君不香麼

關於兵符的其他冷知識

虎符這種玩意,為中國創造了很多詞彙

比如

“符合”說的就是虎符合在一起,成為整體

“合同”就是虎符拼接面上的凹凸的“同”字

“金龜婿”就是唐代武周時期釋出的銅龜造型的符文。。一般頒發給高官及子弟使用,

古代軍隊只認虎符不認人嗎?皇帝也不認?2022-07-26 10:42:32

你根本不知道虎符是幹什麼的。虎符是君王派出去的使者代表行使命令的憑證,為了避免假傳君主命令。虎符只是為了君主不在場時,證明命令是君主發出的。

虎符有左右兩半,兩部分剛好凹凸相合,每一對虎符都是特製的,當前僅當能和特製的另一半吻合。大將出徵前,君主就把半個虎符給他,君主保留與之相吻合的另半個。如果君主臨時下了一個命令派一個另一個將領去前一個大將那裡調走一部分軍隊,就會把手中剩的另半個虎符給他,然後後來派出去的將領就會拿著這半個虎符去跟前一個將領下達命令,前一個將領就會把手中的虎符拿出來要求跟後一個將領的看看是不是相吻合,如果吻合的話,證明帶來的這個虎符是君主親自教給他的,說明命令是真的,不是假傳命令。

標簽: 虎符  半邊  將領  使者  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