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去偽存真,壓垮你離職的最後一根稻草,真有那麼致命嗎?

作者:由 100offer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18-06-11

偉大小說家海明威在談論寫作時提出冰山原則:表達出來的 20% 的觀點背後其實蘊藏了 80% 的內含。

冰山原則其實也同樣可以適用在離職這個場景中:浮在表面的那些理由只是導致你離職的很小部分而已,看似成為壓死你離職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隱藏了你對這份工作深深的不滿。

只不過,大部分時候,人們都樂於放大那表面的 20% 原因的影響,而不去深究本應該仔細反省的、會成為你職業發展中真正絆腳石的 80% 原因。最後就陷在習慣性跳槽的怪圈裡,拿著「職業倦怠」、「工作瓶頸」甚至是「專案沒有挑戰性」等聽上去很有道理的原因敷衍自己,潦草地做出一個個「自以為走心」的職業生涯決策。

案例一:自食感性離職的惡果

去偽存真,壓垮你離職的最後一根稻草,真有那麼致命嗎?

去年 10 月,範威休假參加好基友的婚禮,正當他沉浸在婚禮的氛圍中,感嘆好基友終於把自己「嫁出去」的時候,範威的手機嗡嗡嗡地震動起來。一絲不祥的預感湧上範威的心頭。掙扎了片刻,範威還是決定看看電話,果不其然,來電人顯示是範威的老闆。

「XXX 有個問題,你立刻馬上給我解決了。」範威左邊耳朵聽著老闆的怒吼,右邊耳朵再也聽不見婚禮上歡樂幸福的聲音了。範威掛完電話,拿著電腦就去了隔壁小房間,修完 bug,他就打了一份辭職報告發到了老闆的郵箱。

「我老闆傻叉不是一天兩天了」範威講完他十分戲劇的離職經歷之後,喝了一大口水。接下來就是如水庫開閘般對老闆的吐槽。

客觀來看,範威的老闆的確可以劃為 18K 純金傻叉類,有著領導該有不該有的一大堆毛病,比如控制慾強,跟範威的溝通通常都用「我跟你講你這裡應該如何如何的句式」,範威在工作中就像重新回到了學生年代,每天被家長教育如何做人。

除了控制慾強之外,範威的老闆也是加班黨,自己加不加班不重要,員工們隨時隨地都要接電話,24 小時線上。

最扎心的還有老闆技術水平難以服眾,範威作為技術小組長經常夾在老闆和自己員工間,「很多事情從技術上看老闆就是說的不對,但是他又不承認,非要我們做,我就很為難了。你很難去把一個自己都不相信的任務交給你的員工」。

但這都只能算是範威需要離職的眾多理由之一。範威做職業選擇時過於感性,才是導致他不斷遭遇職場奇葩事件的內因。

起初面試這家公司時,範威發現公司技術老舊、裝置落後,已經拒掉了這個 offer。但老闆在面試後對他生活上「關懷備至」,範威又覺得老闆不錯,開始重新考慮,最後沒頂住公司言語上的糖衣炮彈,加入了這家公司。

這不是範威第一次因為感性的原因加入一家公司。他上一家公司也是如此,明明有更好的加入大廠的機會,但卻因為類似的情感原因加入了一家不太靠譜的創業公司。最後這個公司還沒活到 1 年就宣告專案結束。

範威的每一次跳槽似乎都步入了一個相似的迴圈,因為感情等衝動性因素,把原來理智分析的職業發展需求都忘得一乾二淨。最後遭遇奇葩老闆,為自己的不負責跳槽決策買單。

過分放大情感因素的離職原因是離職中的大忌

,因為這並沒有從根源上解決你這次工作遇到的問題。對範威而言,老闆對你的私生活關心與否,與你決定是否要加入公司真的沒有任何關係。你發現了公司技術上的問題,卻選擇了忽略,就是對自己職業發展的不負責任。

案例二:三十六計走為上,並不適用所有職場場景

去偽存真,壓垮你離職的最後一根稻草,真有那麼致命嗎?

阿妙是一個好像走對了每一步的幸運的程式設計師。畢業於知名高校的阿妙在畢業時抓住了某研究單位的機會,成功拿到了「價值千金」的北京戶口。又在工作 1 年之後離開體制內,成功入職一線網際網路公司。

阿妙的職業發展道路一直走的十分順利,從研究單位出來的他碰上了網際網路的好時候,憑藉著優秀的技術面試表現,他成功入職某家 BAT 的核心業務部門,從事演算法方向的工作。阿妙懷揣著雄心壯志暫別北京,南下加入了該 BAT 的某核心部門。

對於阿妙而言,前一份工作的工作經驗基本上和市場脫節。這家 BAT 才能算得上是阿妙職業生涯的真正起點。習慣了研究單位節奏的阿妙,對於業務方向的開發有些難以適應。

「真正留給我鑽研技術的時間並不多,大部分時候我都在跟業務部門開會」,阿妙如此對我們覆盤他在這家 BAT 的工作。雖然平時上班能夠留給精鑽技術的時間不多,阿妙也並沒有太強的危機意識,加班之後基本不再會像以前,花一些時間在技術提升上。

上班被業務部門虐,下班和小夥伴們一起嗨的節奏逐慢慢固定下來,阿妙似乎慢慢忘記了自己最開始是為了磨鍊和突破自己的技術而加入這家公司的。

阿妙的打擊來的十分快,入職差不多剛滿一年,阿妙所在的團隊就因為表現不佳遭遇瞭解散。阿妙的處境變得有些尷尬,要麼服從調配換到別的組,要麼就選擇離開。

阿妙糾結了再三,選擇離開公司,重新看市場上的機會,並且決定回到北京。1 年前,因為技術面試過硬而被這家 BAT 看上的阿妙,僅僅一年之隔,技術面試就得到了一些負面的反饋。某一線網際網路公司甚至對阿妙的技術水平提出了一些質疑。不過阿妙還是憑藉著優異的履歷找到了一份合心意的工作。

即使入職了這家技術口碑不錯的公司,阿妙卻依然時時感到迷茫,「每天都沒有動力去上班,感覺做的東西不喜歡;即使到了真的有挑戰的、喜歡的新環境,過了蜜月期之後也陷入厭倦」。阿妙跟我們分享了他加入直接公司之後第 N 次的迷茫。

客觀來看阿妙的這次離職,完全稱得上是

逃避式離職

的典型表現。表面上是因為團隊解散,但其實確是對自己工作中定位、狀態不清晰導致的工作狀態的偏差,團隊解散僅僅只能算是影響阿妙離職的很小一部分。

彼時透過優異的技術面試加入這家 BAT 的阿妙拿到了不夠優秀的評級,這無疑成為依靠優秀技術面試進入公司的阿妙難以克服的障礙。面對職業發展的挫折時,總想著自己還有別的後路,做一個逃兵。這一次的離職,深深影響了阿妙的後續職業發展。

在現東家工作的過程中,阿妙不止一次地想要出去看機會,並且也身體力行地出去看了,但總得不到他想要的晉升、高幅度漲薪的 offer。在老東家有些三心二意的阿妙發現離職好像不再能成為自己解決目前工作困境的有效手段。但為時已晚,阿妙在這家公司又經歷了一次換組,沒有更好的機會的他,這次只能接受這樣的安排。

一時的逃避可能真的能暫時擺脫現實的追趕和競爭,但你總想著逃跑,等待你的就只有被追上。

案例三:揚長避短才能收穫如意 offer

去偽存真,壓垮你離職的最後一根稻草,真有那麼致命嗎?

孩子已經能打醬油的建國看上去十分年輕。和我們見面時,已經上了快 10 個小時班的他,雖然自稱有些疲憊,但聊天思路依然十分清晰。

建國的上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知名網際網路外企。在公司呆了快有 5 年的他把工作的節奏掌握得非常好,除了專案驗收的階段,建國的工作根本不存在加班這個選項。除了相對寬鬆的工作時間,他也很得意於公司開放的技術氛圍,可以有很多時間去鑽研自己喜歡的新技術。

當我們以為建國會在這家公司平穩地發展時,建國卻選擇了出來看機會。「外企待久了,擔心自己和中國網際網路脫節」,在這個表象原因背後,卻是建國對自己職業發展深深的擔憂。

影響建國離職最直接的一件事,就是老闆被調去了公司總部,建國盤算著自己在國內的發展差不多需要再上一個臺階了。他開始思考,自己未來在這家公司的發展方向。如果想要升職,最好能有過在總部進行交流的經驗,那麼想要得到去總部交流的機會,英語不能成為自己短板。

但很不湊巧,建國的英語在過去的工作中,已經被「拋棄」得差不多了。雖然建國在加入這家外企時,有意識到自己在英語上的短板,當時他「天真」地以為只要自己技術過硬,便不會太受到這個短板的影響,因此建國在工作初期,把大量的時間都投入在了技術的提升上。

的確,技術的進步也給建國帶來了十分顯性的收益:有機會加入一些十分核心的技術專案團隊,承擔相應的技術架構方面的工作。即使是這樣,建國也依然感受到自己在職業發展上的瓶頸。「公司的專案做多了,你會發現有挑戰性的部分很少,大部分都是重複勞動 。」一個大型專案有了階段性成果之後,再加上老闆調去總部的刺激,建國還是決定推自己一把,出來看機會。

脫離了看重英語的外企氛圍,建國獨特的技術架構背景成為他在人才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併為他贏得了多個高薪 offer。最後建國發揮了自己技術的優勢,成功入職了某家已上市的一線網際網路公司。

建國的職業決策就像他跟我們聊天一樣有條理,除了英語上的短板之外,建國在技術發展過程中還發現了自己的另外一個短板:數學基礎。深知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建國在看機會、面試時

善於發揮自己的優勢

,避開選擇那些會凸顯自己缺點的機會。他的這次求職過程十分順利。在很多局外人看來簡直是「天作之合 」的跳槽之路,其實是建國蓄謀已久精心策劃的成果。

案例四:被動型跳槽,警惕被趨勢淘汰

去偽存真,壓垮你離職的最後一根稻草,真有那麼致命嗎?

光智是一個典型的被動型跳槽的候選人。他畢業後加入了某創業公司,一呆就是 8 年。

光智跳槽這件事得從最開始校招的時候說起,彼時光智還是一個懵懂的臨近畢業的大學生,在學校的 BBS 上,他被一位學長搭訕,邀請他加入他們所在的資料方向的創業公司。光智跟學長吃了個飯就被收買了,畢業就加入這家公司。

漫長的創業之路,光智跟著他的學長一起升級打怪,學長成了技術總監,光智成了資料方向的負責人。這家公司一直髮展得不溫不火,沒有窮困潦倒到融不到資,但也沒有像很多明星網際網路公司一樣能夠時不時搞個什麼大事情。

光智的職場路也像公司的發展歷程一樣,按部就班。「我甚至分不清楚,到底是因為我足夠優秀才升職,還是我是資歷最老的員工才升職。」光智在接受我們的採訪時,如此評價他的職業發展。

叫醒一直裝睡的光智的契機是學長的離職。「公司流動很正常,這些年來大家來來往往我也習慣了」只是萬萬沒想到,自己的精神導師也沒有「熬住」,選擇了跳槽。

「公司本來有很多新技術專案,但我居然都沒有參與」談及這件事,光智甚至有些懊惱,「我的確不是什麼勤快的選手」。

一直不怎麼勤快的光智,在精神導師離職之後,終於做了離職的決定。「既然原來的環境無法給我一些新的方向,那我就去換個環境找找刺激吧」。

最後光智離開了工作 8 年,依然在創業狀態的公司,加入了某一線網際網路,成為一名資料工程師。

像光智這樣管好自己一畝三分地,「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實實做事」的候選人,我們其實接觸過不少。大資料領域因為演算法的進步而不斷產生出新的旺盛的需求,光智乘上了這趟快車;而有的領域(比如移動端工程師)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平穩,需求逐漸萎縮,他們中有很多人成了那個自以為隨著大部隊一直往前遊的魚兒,最後卻被時代的潮汐拋下。

光智趕上了大資料的好時候,不然可能等待他的就是更激烈的競爭。他能否這麼順利地入職新公司,就需要打上一個問號了。

除了上述梳理的表面離職原因之外,還有更多我們沒有掃描到的離職引爆點。

但無論是哪一種原因導致你離職,我們相信壓死你離職的真實原因遠不是所謂的「最後一根稻草」。你其實只用儘量把稻草掩蓋下的大部分理由挖掘出來,分析你跳槽的本質原因。

畢竟所有的離職都不能簡單地歸為「都是工作先動的手」,當你和你的工作發生矛盾時,還是先理一理導致你離職的「十宗罪」,再來開始謀劃下一份工作。

因為

跳槽確確實實是一個成本最高的改變的方式

,你以為只要一次跳槽就能解決你的所有心結,對不起,想不清楚自己要什麼的跳槽只會送你一個更加糟心的結果。

(應被採訪者要求,文中候選人名均為化名)

不知道如何規劃下一份工作?不如來 offer 君的主頁和你的專屬人才顧問一起聊聊:

標簽: 阿妙  範威  離職  光智  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