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棄醫從政欲改良滿清求圖存無望,投身革命十敗再戰終滅封建帝王

作者:由 過往一線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22-09-20

青年孫中山

孫中山,原名孫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上學的時候還叫過孫帝象,在日本時為了躲避清廷追捕曾化名中山樵,後來改成了孫中山。

1892年,從檀香山回國經過5年的學習,26歲的孫中山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從香港西醫學院畢業。隨後,他開始在澳門、廣州兩地行醫。由於孫中山的醫術非常高超,醫德又極好,經常給窮人們免費治病,或者讓病人看著給錢,僅僅兩三個月時間,孫中山便名聲鵲起,到他那裡排隊看病的人不計其數。

在廣州是孫中山逐漸向革命事業過渡的一個時期,由於精湛的醫術讓孫中山結識了不少官紳,同時也讓孫中山的思想發生了第一次轉變,他看到晚晴政府已經是一座搖搖欲墜的大廈,而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盤剝愈演愈烈,孫中山開始堅定了棄醫救國的志向。

棄醫從政

1894年,在決定棄醫救國的思想轉變上,他做的第一件事,並不是暴力革命,而是給李鴻章寫了一封長達8000字的上書,裡面談到“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於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我國家欲恢擴宏圖,勤求遠略,仿行西法以籌自強,而不急於此四者,徒惟堅船利炮之是務,是捨本而圖末也。”大概的意思就是大清要想強大起來,應該從上面提到的四個方面下手,而洋務運動不能只搞軍事,只搞軍事就是捨本求末的做法。

之所以要給李鴻章寫信呢?孫中山覺得李鴻章見過世面,又是洋務運動的帶頭人之一,肯定比較開明;如果李鴻章能夠聽他的,從上而下改革,他就不用去革命了。但是事與願違,一個人微言輕的年輕人的建議哪能輕易被人採納,同年朝鮮又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李鴻章也為了維護清朝在朝鮮的宗主權,一直在暗中和日本博弈較勁,精力完全被朝鮮牽扯過去,沒有心思接見這個年僅28歲的年輕人,聽他談論治國救民的大道理,於是就以事務繁忙為理由拒絕接見孫中山。

由於清政府和日本在朝鮮的矛盾日益尖銳,最終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隨著清軍在戰場上的節節失利,到最終簽下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孫中山的思想在這時期又發生巨大改變,這讓孫中山認識到,希望腐敗的清政府自己改革,完全是不可能的了,只有徹底推翻清政府的統治,才能讓中國重新屹立於世界之林,於是他放棄了原來的改良救國的思想,決心以徹底的革命來挽救國家和民族。

建立興中會

在給李鴻章上書7個月後,失望至極的孫中山為了早日實現推翻清政府的夢想,便再一次跑到了檀香山,準備成立一個推翻清政府的組織,將革命事業做大做強。1894年11月24日,在20多位親戚朋友的支援下,孫中山終於如願以償,成立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在成立大會上,孫中山帶著大家,宣讀了那句最為著名的誓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倘有二心,神明共鑑。”開始了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新政府的坎坷革命歷程。

為了能讓興中會快速發展壯大,孫中山經過一番研究,開始在以下三個群體中大力發展會員:

第一個群體:國內幫會

幫會的好處是可以很快聚集具有革命意識的人,比如三合會以“驅除韃虜,反清復明”為宗旨,團結了一大批漢人,每過一些年,就會舉行一次起義,反抗清政府的壓迫。所以,很多幫會成員,思想覺悟都相當的高,業務水平也相當地熟練。一言不合,就能操起傢伙和清廷開幹。

第二個群體:海外華僑

越出國,越愛國。這句話放到現在,可能很多人不贊同,但放在當時,絕對是大部分中國人的共識。因為清政府軟弱無能,誰都能扇幾巴掌,當時的華僑在外國倍受欺辱。所以,他們迫切地期望國家能夠快速強大,讓那些看不起自己的老外們知道,中國人也可以比他們更加優秀。而華人又善於經商,很多人在國外都積攢了不少財富,有能力支援革命事業。

第三個群體:清政府新兵團體。由於新軍使用的是西方的訓練方式,採用的是西式的武器裝備。所以,對軍事長官的文化水平要求比較高,一般都由國內各武備學堂的畢業生以及德、日的軍事留學生擔任。而日本是孫中山開展革命工作的主要地點之一,可以對日留學生開展演講,在留學生中間宣傳革命思想,獲取革命力量。

如此下來,這三個方向就繪成了一個完美的革命藍圖:孫中山主要在國外,負責向華僑們拉贊助募集資金,買軍火武器,發展海外會員,尤其是留學生,並主導革命程序。而孫中山的得力助手們,則主要在國內發展會員,並組織大家拿起槍桿子和清政府開幹。這裡不得不提一句,孫中山主要在國外主導革命的原因是:1895年孫中山領導的廣州起義失敗之後,他就成了清政府的頭號通緝犯,不便在國內領嶄露頭角。當然必要的時候,也會回到國內指揮起義。

建立同盟會

隨著興中會的不斷髮展壯大,革命思想的進一步提高,孫中山於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同盟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內涵核心是“政黨”,其性質是“資產階級的”,這是它區別於舊式革命組織和同期其它革命團體的重要標誌。以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為革命事業而不斷集中革命力量。如果說興中會是單個革命團體,那麼同盟會就是很多個類似興中會的革命小團體結合成的力量更加強大的、目標更加遠大的統一大團體。同年,孫中山在同盟會創辦的《民報》上,正式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三民主義的提出,讓我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第一次有了明確的、先進的指導思想,也使我國的革命事業,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同盟會成立之後,中國的革命從慢牛拉車慢跑時代開始進入快馬加鞭的飛速發展時代。

起義十戰十敗,孫逸仙百折不撓。

第一次起義-廣州起義(1895年10月)一戰廣州。東奔西走了將近一年,募集了幾萬元,但還沒有發動,就慘遭失敗,興中會的成員頓時心灰意冷,以至於很多人都不再關心會務,孫中山也被清政府通緝,革命一時間,陷入了低潮。

第二次起義-惠州起義(1900年10月)這次起義,孫中山東奔西走了整整三年,好不容易又湊了一點家底,拉起了一個近2W人的隊伍,但是起義階段遭中間商中村彌六狠狠坑了一把,給了軍火錢但不給發貨,起義軍也因陷入了彈盡糧絕的境地,戰況急轉直下,各路起義軍紛紛敗退。就這樣,不到一個月時間便失敗了,前線總指揮鄭士良犧牲。孫中山的心情由此跌落到了谷底,既為革命黨人的犧牲而痛心,也為小日本的言而無信、趁火打劫、卑鄙無恥而憤恨。

第三次起義-黃岡起義(1907年5月)因訊息洩露,革命軍得不提前發動了起義,從廣東潮州黃岡的連厝墳集合,朝著黃岡殺了過去,同清軍激戰了五天五夜,革命黨人由於彈藥告罄,再加上人數不足,不得不解散了部隊,四散而逃,其中200多人被清軍捕獲,慘遭殺害,歷時僅僅6天的黃岡起義,就這樣倉促的開始,倉促的結束了。

第四次起義-七女湖起義(1907年6月),這次起義本來是為響應黃崗起義,革命軍聲東擊西,計劃吸引清兵注意力,使清軍疲於奔命。因黃岡起義失敗,遭遇清軍多路重兵圍剿,彈藥緊缺,得不到補給援助,只能在梁化墟解散,部分起義軍流亡香港,大部分退入羅浮山區,起義失利。

第五次起義-欽廉防城起義(1907年9月),事起清政府向當地的百姓徵收糖稅,但是糖稅太高,引起了當地老百姓們的強烈不滿。孫中山決定聯合抗捐群眾,大舉起義,並爭取清軍將領郭人漳、新軍將領趙聲新軍倒戈,並說服劉恩裕等人接受同盟會領導,共同起義。但兩廣總督急調桂林、柳州等地軍隊,對起義軍進行了大規模的圍追堵截,雙方隨即展開了數場激戰。雖然起義軍和前幾次一樣,面對敵人異常勇猛,但最終還是因為槍械缺乏、彈盡糧絕,不得不再次化整為零,跑到了兩廣交界的山裡打起了遊擊。歷時半個月的欽廉防城起義,再一次虎頭蛇尾的結束了。

第六次起義-鎮南關起義(1907年12月),在欽廉防起義失敗之後,一部分起義軍跑到了鎮南關附近的山裡打游擊。如果再次起兵,就不必再召集人馬。同時鎮南關防軍統領陸榮廷,一年之前曾到日本考察,孫中山藉此機會,將其發展成了同盟會成員。所以,在鎮南關起義,看起來可以裡應外合,更加容易成功。但最終因經費困頓,軍械奇缺補給不上,起義軍也缺乏有效組織,加之清政府和法國安南當局雙重鎮壓導致起義失敗。

第七次起義-欽州馬篤山起義(1908年3月),欽州馬篤山這一次的主力是安南(越南)的華僑,他們從安南境內出發,一路上高舉著青天白日旗,吹著號角,正大光明地開進了欽州。革命軍經過40多天的激戰,由於補給跟不上,開始不斷敗退,最終因為錢款沒有按時到位,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黃興不得不解散了革命軍,退回了安南。

第八次起義-河口起義(1908年4月),就在黃興和清軍在馬篤山附近激戰的時候,胡漢民又命令雲南的革命黨,在河口發動了起義。一開始起義軍攻佔河口後,分兩路出擊,進展順利,聲勢浩大,震撼中國西南半壁江山,影響深遠,後來由於義軍力量單薄,寡不敵眾,加之法國殖民主義者破壞,糧餉不濟等原因而未取得最後的勝利。

第九次起義-廣州新軍起義(1910年2月)再戰廣州。經過之前失敗的總結,孫中山覺得單單依靠會黨的力量去推翻清政府,根本不現實,會黨成分複雜,組織渙散,難於節制,而且戰鬥力不強。要想讓革命更上一層樓,就必須從清朝內部著手,於是策反清朝的軍隊反過來幹清軍。起義總司令倪映率3000餘新軍,吹響了集結的號角,高舉著青天白日旗,朝著廣州城殺了過去。但是,面對八旗軍的大炮,革命軍根本不是對手,隨之倪映典英勇犧牲,剩下的革命軍,由於群龍無首,四散而逃,最終導致起義被鎮壓。

第十次起義-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三戰廣州。這次起義,本來是四路人馬聯合起事。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除黃興一部攻打總督衙門外,其餘各路均未行動。新軍武器被收,沒有作戰能力;胡毅生、陳炯明事先逃出了廣州城;姚雨平因胡毅生刁難,未能及時領到槍械,起義爆發後藏匿不出。這樣的一來,起義成為黃興一路的孤軍作戰,最終寡不敵眾,起義再一次失敗。

武昌起義,終獲成功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們仍需努力。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1911年,9月在同盟會的推動下,文學社和共進會在武昌進行了聯席會議,聯合起來成立起義總指揮部,由文學社社長蔣翊武為總指揮, 孫武為參謀長, 劉公為總理,決定在武昌再次發動起義。經過幾番激戰,革命軍攻克總督府,佔領武昌,將革命軍的旗幟插上了武昌城頭,最終,這次起義的革命黨人勝利了。

武昌起義勝利後,革命黨在中國腹心地區開啟一個缺口,成為對清王朝發動總攻擊的突破口,並在全國燃起燎原烈火,短短兩個月內,掀開了全國革命風暴,各省紛紛響應起義、宣佈脫離清政府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宣佈宣統皇帝溥儀退位,至此結束了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封建統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民國時代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