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鐵礦石:海外礦山資源收購

作者:由 不愛吃蒜的麵食者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22-03-01

依靠“三外路線”

[1]

的經濟發展模式,一個必然結果就是在國內積累大量的工業生產能力,形成對外能源資源的巨大需求(快速工業化的結果),同時在政府手中積累下大量的外匯儲備(壓低本幣匯率的結果)。這一點在日本、韓國和其他東亞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過程中都反覆出現,只不過中國在規模上比起小鄰居們大得多,我們今天面臨的形勢也要比它們當年嚴峻得多。

既然有對礦藏資源的持續進口需求,手裡又有大量的外匯閒錢,那麼不如直接花外匯在海外買礦。日本這樣做了,韓國這樣做了,今天的中國也如法炮製,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機的到來讓中國的決策者一下子意識到美元存款的不可靠和礦藏價格低迷的機遇。於是,中國政府出臺了一些政策,鼓勵中國企業尤其是央企走出國門,去收購海外礦山資源。

2008年年底至2009年上半年,大量中國國有企業開始在澳大利亞、非洲、拉美尋找收購物件。西方媒體上流傳著這樣的故事:“一位中國企業家收購某個礦藏需要貸款10億美元,當他找到中國的政策性銀行提出貸款申請的時候,得到的答覆竟然是:10億太少了,給你20億吧。”這樣的故事在全球資金鍊斷裂的危機時代顯得尤其誇張。

2009年年初,兩個收購案几乎同時浮出水面,一個高調登場卻功敗垂成,一個低調行事最終功德圓滿。中國鋁業收購力拓賠了夫人又折兵,五礦收購OZ Minerals(全球第二大鋅公司、澳大利亞第三大礦業公司)旗下核心資產則獲得了很好的效益,兩者之間形成鮮明對比。五礦的成功之處在於,收購團隊非常國際化,也具有很強的專業背景;在一開始行事時非常低調,努力淡化自己的國企色彩,強調自己是上市公司,而不是代表政府形象的國家投資工具;準備非常充分,並保持高度的靈活性,一旦面對形勢變化立刻拿出備選的替換方案;最後在關鍵時刻突然加碼,確保交易達成。

但是與五礦的老到相比,中鋁收購力拓的過程顯得相對幼稚和天真:中鋁195億美元的交易計劃於2009年2月首次提出,當時市場正遭遇嚴重的金融危機。面對力拓交易,中鋁非但沒有果斷而充分地利用其自身優勢,相反給力拓足夠長的時間另尋出路,致使過去4個月中力拓股價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漲一倍,為其提供了“腳踩兩隻船”的寶貴機會:在公開“追求”中鋁的同時,竟然在私下裡與必和必拓“再續前緣”。

[2]

中鋁新領導層的高調以及其央企背景在澳大利亞政界也引發了投資保護主義的浪潮,為交易成功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同樣是在澳大利亞收購礦企,同樣是中國央企,同樣面臨原材料市場的強勁反彈和投資保護主義的審查,兩個收購案卻有著大不一樣的命運,這說明中國企業在對外資源收購的操作手段和技巧方面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但是無論如何,對力拓的收購失敗,對中國的鐵礦石談判而言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原本中國鋼鐵協會可以指望在賣方陣營中建立我們自己的立足點,從而打破鐵礦三巨頭的全球賣方壟斷,如今這種希望不但隨著收購的失敗而消失,反而由於力拓和必和必拓之間的聯姻與結盟,這種賣方壟斷更加堅固。

標簽: 收購  力拓  中國  2009  中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