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茅山尋寶丨茅山頂宮內的石井欄,一塊普通的井口石頭,為何被茅山道士視為鎮山之寶?

作者:由 持緣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21-02-01

在茅山九霄萬福宮內,陳列著一塊南北朝年間的

石井欄

,欄高0。63米,口徑0。88米,底徑1米。此井欄表面斑駁多孔,系赤褐色火山石質地(俗稱麻石)。

石井欄被完好儲存,為避免和空氣直接接觸產生腐蝕,石井欄用玻璃罩起來儲存。茅山道士經常對外玻璃進行擦拭清洗,可以看出對石井欄十分珍惜愛護。

一塊普通的井口石頭,究竟有何價值,為何茅山道士們會如此看重它?

這要從它悠久的歷史說起。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句容城北宋營署發現了一處梁代井,上有銘文七行,銘文是:“梁天監十五年太歲丙申,皇帝愍商旅之渴令,乃詔茅山道士水若作井及亭十五口。”欄高二尺,上圍七尺,下圍九尺,字跡模糊,筆意似《痊鶴銘》,現存學宮(見清光緒《句容縣誌》)。從上述可知,此井欄是由茅山道士奉詔置辦的。可惜於1922——1924年間由賈人賣給了日本京藤井氏。

茅山尋寶丨茅山頂宮內的石井欄,一塊普通的井口石頭,為何被茅山道士視為鎮山之寶?

1981年夏,在茅山道院玉晨村一位村民家中又發現了梁代井欄和銘文,上刻道:

“此是晉世真人許長史舊井,天監十四年冬開始,十六年安欄"

銘文中記載的許長史原名許謐,東晉時丹陽句容人。曾做過晉朝的“護軍長史”等官職,因此稱許長史。許長史年少知名,博學有才章,儒雅清素,其雖外混俗務,而內修真學,行上道,後為潛心修道歸隱茅山。

許長史在茅山修道期間,為道教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從東晉中葉到南北朝初年,道教出現了一個革新的浪潮。在南方以東晉道士楊羲和許謐、許県創作上清經為標誌,創立了一個新的道教派別——上清派。因此許長史被尊為道教上清真人,上清派第三代宗師。

據《茅山志》載:在茅山的道觀中,玉晨觀的歷史最為悠久。晉時楊羲和許謐、許県相繼在這裡建館修道,南朝梁武帝為陶弘景又在此處重建館修道,名為朱陽館。北宋祥符初年改名為玉晨觀,此名一直延用至今。明弘治《句容縣誌》載:“許長史井在茅山玉晨觀內,尚書徐鉉有銘,趙世炎有詩。”井欄銘文中的“許長史舊井”即指上述的“許長史井”,此井欄就是安置在許長史井上的。

根據井欄上銘文的記載:井欄是在天監十六年被安置在許長史舊井上,

那井欄是被何人安置,銘文又出自誰手呢?

經過對比後發現,井欄上書寫的銘文,與《痊鶴銘》原拓本在時代、字型大小、書寫風格上,皆十分相似。

《痊鶴銘》是六朝著名的摩崖石刻,刻在江蘇鎮江焦山斷崖石上。其書法意態雍容,格調高雅,堪稱逸品,被尊奉為 “大字之祖”,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座標意義的傳世名跡,對於《痊鶴銘》的作者,千百年來始終爭論不休,這主要是由於銘文只書名號,未寫作者。

後經絕大數研究者和考據家研究,發現《痊鶴銘》的書寫風格與陶弘景十分相似。再加上當時他已解官歸隱道教聖地鎮江茅山華陽洞,時間、地點也大致吻合,所以後世都認為是出自陶弘景手筆。

現在茅山樑代井欄雖字跡多漫泐,但尚可辨認,書風與《痊鶴銘》十分相似。後經多方考證,確定此井欄銘文為陶弘景所書。

由此可以推斷,晉許長史在玉晨觀旁曾營宅煉丹,有煉丹井“陰陽”兩口。梁時陶弘景在許長史修煉處修造“朱陽館”,併為紀念上清派創始人之一的許謐而置井欄,親書銘文,放於許長史舊井之上。

清太平天國軍興後井欄下落不明。1981年5月,句容縣圖書館陳世華在茅山玉晨村一戶農民家中發現梁代石井欄,遂運回縣文化部門保管;1992年5月,經交涉送還茅山道院,現在九霄萬福宮內。

瞭解了整體的歷史脈絡,我們也發現了其價值所在,可以說這是研究陶弘景書法至為寶貴的實物資料,也可以說這塊石井欄是茅山上清派起源的見證者。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茅山道士為何將其視為鎮山之寶了,它對茅山的價值和意義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重大。

標簽: 井欄  茅山  長史  銘文  痊鶴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