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操縱你命運卻看不見的“底色”

作者:由 李少加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19-06-26

作者 | 李少加 首發公眾號 | 少加點班

很多人很拼,上班用心,下班充電,保持前沿視野,根據社會趨勢長遠規劃,主動調整職業。

這類人通常是典型的職場白骨精,理智、思辨,有大局觀、有行動力。

按常理來說,這個群體雖暫時稱不上人生贏家,但起碼多數“混的還不錯”吧?

現實常常是一部反諷劇,不少這類人,尤其是80後90後,境況頹唐,前景茫茫:

一把年紀,沒房沒車未婚娶;

收入既趕不上房價漲幅,也趕不上變老的步伐;

大學同學中最沒想法的人做了公務員後都安居樂業了;

小時候玩伴,大學沒讀,出來創業早有小成;

……

這到底是怎麼了?

如果你不幸屬於這一類人,你會怎麼看待自己?

有一類心理問題特別容易出現在這類靠譜的人身上——自我譴責、自我否定。

誠如上述情況,全力以赴卻以“失敗”告終,似乎除了“承認是個失敗者”之外,別無選擇。

那麼,現實真的是這樣麼?

一、大眾對成功的認知符合真實麼?

我有個前創業合作伙伴,他的經歷特別有意思,一共創業三次,情況分別是:

專案1:單幹,負債,傳統行業

專案2:有團隊,無負債,網際網路熱門行業

專案3:有團隊合夥人,有啟動資金,有資源優勢,新興朝陽行業,謀劃已久

總之,這位朋友最後創業成功,雖稱不上大富大貴,但也是我熟悉的朋友中唯一年收入8位數的人。

大家把重心放在他這三次的創業經歷上。

你是不是覺得,他每次失敗後越挫越勇,吸取經驗,一次比一次創造更好的條件,最後終於成功?

我曾跟他說,如果以後要幫他寫自傳,就會這麼寫。

但這不是事實,

他經歷的真實順序是反過來

(即專案3先發生,屢次失敗,最後做專案1時完全是不抱希望的孤注一擲)。

用他的話來說“瞎貓碰上死耗子,就這麼不知所以的成了”。

你怎麼看?是不是覺得“

這不現實,不合常情

”?

事實恰好相反,

我們知道到的絕大多數“合情合理的成功”才是反現實

的。

有問題的

不是現實,而

是我們對現實

,更具體的說,是

對“成功”的“基礎假設”

什麼是“基礎假設”?

咱在上期專題“自毀簡史”也間接提到了這個概念,即“認識論信念”的錯誤是摧毀學習能力的重要因素。

認識論信念指的是我們對“知識”的觀念,比如,知識是簡單事實的羅列還是複雜交織;是可以背誦的,還是需要內化、與外界互動才能掌握的等等。

你或許也意識到了,既然

對知識的“信念”能對學習造成

這麼

大影響

,那麼,我們做

其他任何事

是否同樣會受到

自身意識不到

的“信念”左右?

是的,這些各種各樣的信念就像空氣、

萬有引力一樣,我們意識不到,但影響極大

,這些

外部信念

,我

統稱為“基礎假設”

操縱你命運卻看不見的“底色”

比如,過馬路時,不遠處有幾輛汽車(能將人撞飛)正朝這邊駛來,但你還是毫不猶豫、閒庭信步的朝馬路對面走去,因為——綠燈亮了。

是什麼賦予了你過馬路時視死如歸的勇氣?背後正是

對“交通秩序”的基礎假設

——司機會遵守交通規則。

又比如,你走在路上,被某物絆了一跤。回頭一看,絆你的是一棵樹根,你會一笑而過;但如果絆你的是一個熊孩子,你可能會勃然大怒。

為什麼你的反應會如此截然不同?原因是你

對人類的基礎假設

——人類做任何事都有動機,讓你生氣的不是孩子絆你,而是他絆你的動機(故意)讓你很生氣。

可見,

基礎假設正是我們對任何事物的“預設信念”

,它賦予我們的生活以意義,

保護我們免受世界不確定性的恐懼與困擾

但通常,我們

難以察覺

它的存在——除非,當它

跟真實世界出現較大偏差

的時候,這總會導致意外,有時候甚至是災難。

比如,“司機會遵守交通規則”的基礎假設,有時就會出錯——偶爾有些把油門當剎車的女司機,或者一些忘了吃藥就開車上路的精神病。

可見,我們對任何事物的基礎假設都是一把雙刃劍,就像紅綠燈路口的交通事故一樣,

如果

我們的

基礎假設偏離現實

,通常會讓我們受傷於無形。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看看我們對“成功”預設的基礎假設:

成功 = 能力+努力+逆商。

用一句老話概括即——皇天不負有心人。

文章開頭描述的我這位朋友創業成功,你會認為他的經歷順序是1、2、3,因為這符合我們對成功的“基礎假設”。

但他真實的“成功路線圖”卻是3、2、1,這說明什麼?

跟上述交通意外一樣:

我們對“成功”的基礎假設錯的離譜

那麼,我們對成功的基礎假設偏離現實會導致什麼惡果?最貼合現實的成功的基礎假設是什麼?

二、一個由運氣主導的世界

我們看一個歷史人物的真實經歷。

1834年,一個叫

約·奧·祖特爾

的歐洲破產者為逃避法庭指控匆匆逃亡美國。

祖特爾

勤奮好學、富有洞察力、極具冒險精神(正像文章開頭談到的這類人)。他在紐約上岸後做各類營生,賺了筆錢購置了田產家業。

兩年後,

祖特爾

觀察到總有各類人前往西部,一片可自由開墾卻又充滿危險的富饒土地。

一番研究後,

祖特爾

果斷變賣家產,組織探險隊去到西部一個荒涼的漁村,他找到管轄漁村的總督,自告奮勇要在此建立新城鎮。總督不看好這片混亂無序的地區,便爽快答應了——

這個漁村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舊金山”

祖特爾

組織人力在此墾荒建農莊、港口,種植農業、對外貿易,新城鎮很快就興旺起來,作為舊金山的主人,他不出幾年就處於事業高峰。

這個成就已經超越絕大多數普通人了,但對祖特爾,這才只是起點。

1848年一天,他的木匠很激動告訴他,發現了金子。

祖特爾

確認,有大片土地埋藏了大量金子,埋得很淺,實屬罕見,重點是——這塊土地是他的私人財產,

這意味著,他突然成為世上最富有的人

後來你們猜怎麼著?

他成為了世界最貧困可憐的人。

黃金訊息很快洩露,他手下人完全失控,紛紛去農莊瘋淘金沙,很快,外來狂熱的掘金者紛紛佔領了這片土地,在

祖特爾

的城鎮踐踏農莊,佔領房舍、物資。

舊金山屬於

祖特爾

,有政府蓋了公章確認的,但這完全阻擋不了全世界的冒險家們像蝗蟲一樣湧入,他在暴力威脅下只得退出。

一般人到了這種境地只能認命。但

祖特爾

沒有。

在合眾國接管這片土地,遏制了“無政府狀態”後,

祖特爾

向聯邦政府提出訴訟,起訴所有當地一萬七千多名農場主(他們是早期的非法淘金者)應歸還整個舊金山市給他,包括兩億多美元的賠款,那時的兩億美元相當於現在幾百家上市公司總市值。

為了打這場官司,他將兒子送進法律學校,四年多跑遍所有政府機構。

結果你猜怎麼著?

當時廉正的政府最後竟判決——祖特爾贏了——他成為世界最富有的人。

一個美滿的結局。

不。

判決出來後,舊金山成千上萬的人衝進法院計劃殺掉法官,

祖特爾

的家產也被全部洗劫,幾個兒子均被殺害。

後來,

祖特爾

再也沒有站起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都沒聽過這個名字。

其後二十五年,一個衣衫破舊的痴呆老頭,一個擁有世界史上最大財富的人,同時也是一個乞丐,拿著一份申辯書,天天徘徊在華盛頓國會大廈申訴,並最終死在臺階上。

祖特爾的事蹟被傳記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

記錄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

你從這位“被法律承認”的世界首富身上看到了什麼?

我看到了世界的真實

也看到了我們對成功的“基礎假設”離真實有多遠

在我看來,“能力+努力+逆商”確實也是成功的基礎假設之一,但它們充其量只佔15%,更貼近現實的基礎假設,即後面的85%,是不受我們把控的因素——“運氣”。

或許你會說還有“關係”,但“關係”主要屬於“家庭出生因素”,也歸入運氣要素。

人類是一種比起麵包更喜愛故事的物種。

如果成功人士按真實情況寫“創業傳奇”,那必然會有很多“恰巧……恰巧……”的句式,這叫哪門子傳奇,根本就是福利彩票中獎得主記錄嘛。

唯有剔除掉許多的“恰巧”,再添上奮鬥、遠見、果敢、逆襲等戲劇性要素,成功者們的經歷才富有英雄傳奇色彩,老百姓們這才喜聞樂見,並加油添醋進行廣泛傳播。

這就是為何“運氣”這個最重要的權重,在成功的“基礎假設”中很容易被人為的處理掉,無論講故事的人或聽故事的人都嫌棄它。

因此,如果你恰巧是文章開頭提到的那類人,

全力以赴卻少了一點運氣

。那麼今天起,

你可以釋懷

了。

我們需要調整下自己對

成功的“基礎假設”

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運氣,“努力、能力、堅韌”僅僅是必要但不充分條件

我前面談到的我朋友、以及

祖特爾

的故事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同理,我們熟悉的一切,上至王侯將相、企業明星,下至你那有房有車的領導同事、親戚鄰居,他們成功最大的因素都是運氣。

Google創始人

佩奇

布林

說他們的成功主要是運氣,這並非謙虛,而是一句大實話。

我想這個世界越是見識卓越的人,在其“成功”的“基礎假設”中,運氣佔的比重也越大。

操縱你命運卻看不見的“底色”

越匹配現實的“基礎假設”越能讓我們平和的看待得失,反倒更有機會獲得個人意義的成功

本專題雖然談的是“基礎假設”,但我在“基礎假設”的一個非常小的子問題——對“成功”的基礎假設,大費筆墨,無非是想讓大夥活的瀟灑點,就像林語堂說的:

看清現實,心懷夢想,幽默面對

想想

祖特爾

的人生吧,現實很殘忍,我們更沒必要自我譴責,盡力即可,還記得自毀簡史中談到的“盡力-免責原則”吧,

自我譴責除了讓你的敵人開心之外,再沒什麼好處

下面,咱還是把主題還給“基礎假設”吧。

三、基礎假設是你看不到卻左右你人生的“底色”

目前,咱已經談了

大眾

對幾類事物的主流基礎假設:

對交通秩序的基礎假設——司機會遵守交通

對人類行為的基礎假設——人類行為都存在意圖

對世俗成功的基礎假設——努力+能力+逆商

在自毀簡史中談到了對知識的基礎假設——事實的羅列且可以“背誦”

我們也談了這些基礎假設都偏離現實,以及偏離現實後的“下場”。

至此,我們可以初步聚攏下基礎假設的概念:即我們對任何事物的初始信念,或者說,預設信念。

基礎假設有三大特徵:

理解個大概、找找感覺即可,無需強迫死記

1.相對性

當我們

談基礎假設

時,須

有前置:“對某某事物的”基礎假設

人們對不同事物的基礎假設不同。比如你對菜市場的基礎假設跟你對科學的基礎假設肯定風牛馬不相及;

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基礎假設也不同。比如普通人對科學的基礎假設是“絕對可靠”,而科學家對科學的基礎假設是“待證偽的目前較可靠的理論”。

2.“背景色”特性

基礎假設是一個

類似“作業系統”

的存在,我們平時思考問題、執行活動,相當於在作業系統上執行應用軟體(APP),所以基礎假設利大於弊,既消除我們對世界不可控性的不安,也幫助大腦降低負擔。

除了哲學家們專門研究它,一般人不會意識到它的存在。

但是,我們“普通人”為什麼又要去觸及它呢?因為:

3.偏離現實會造成負面影響(

因而需“升級”

日常生活,比如吃香喝辣、運動、探訪親友,對它們的基礎假設通常無傷大雅。但在很多事情上,比如學習、研究、出行、人性認知、工作、創業、戰略、決策……等等,

基礎假設略微偏離現實都會造成致命惡果

因此,我們必須學著駕馭它。

操縱你命運卻看不見的“底色”

我們在系列專題“自毀簡史”、“性與學習”、“深度思考你學不會”中都從不同角度闡述,當一個人對“學習與知識”的基礎假設偏離現實後的下場:

花大把時間精力

(還有金錢)

努力的把自己的大腦訓練的更教條

(愚鈍)!

而基礎假設的“背景色”特性又常常

傷人於無形

,因為多數人壓根“看不到”它。比如前面說的交通意外、被絆倒、對成功的觀點,都在無形中左右中你的生命、情緒、行動策略。

如果你對基礎假設一無所知,那麼你的任何努力都很可能是竹籃打水

,甚至會像俗話說的那樣“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這才是本專題的核心——在很多領域中,我們從未意識到基礎假設的存在,更不會想著

透過調整基礎假設與現實的差距來找到新的出路

許多人遇到挫折,要麼怪責他人,要麼怪責自己,要麼認為方法不對,要麼覺得投入不夠,但無論如何整改,都是原地打轉,甚至惡性迴圈。

實際上,對於眾多複雜、棘手問題,基礎假設才是我們該聚焦一切資源進攻的目標。

四、如何“看到”基礎假設並作出調整

必須首先正視,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基礎假設畢竟是“作業系統”般的存在,不太容易“看見”。

就好比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空氣”,因為看不見摸不著,直到17世紀才為人們“發現”。

那麼,我們該如何才能覺察,

當遇到“怎麼都解決不好”的問題時

,並

不是

戰略、戰術或投資不足等等,

而是基礎假設與現實偏差太大

我分享自己常用的兩種識別並糾正基礎假設的思路:

改進基礎假設策略1.白盒匹配法

我們以創業(或加入創業型公司)為例說明下。

網際網路行業發明了一個挺容易誤導人的術語——試錯。

“試錯”其實適用於小修小改的版本迭代,但很多人牽強附會,不顧實際情況,什麼都想著“先做了再說”——美其名曰“試錯”。

而這些人往往低估了創業的難度,腦門一熱就全身心投入創業大潮,結果撲騰好幾年,專案半死不活,耽擱了大好青春。

事實上,如果你能

預先冷靜洞悉自己創業的基礎假設,很多的“試錯成本”完全沒必要

如何洞悉自己

創業的基礎假設

是否靠譜?

可以採取“

白盒匹配法

”。

具體思路如下:

首先,我們都知道,現實中,創業成功的基礎假設需要很多充分條件,比如運氣(趨勢、紅利)、資源、競爭……這些條件中,有些是

不可控的

,比如運氣,這類我們

先不考慮

但有些是可爭取且必不可缺的(即必要不充分條件),這些就是我們可以嘗試去匹配的條件。

雖然我們

不知道具體某個創業專案要怎麼才能做成

,但我們

起碼知道

創業成功需具備的三個前提條件

(必要不充分條件):

市場經過驗證,需具備經濟效益,內在價值必須夠“剛”;

是否有門檻,該市場是否足夠大以至養活相應創業者;

你是否有相對優勢;

這三個前提條件不難理解:

首先是驗證真實市場,而不是個別需求,很多人創業之所以失敗就是把自身的特殊需求當做“藍海市場”。

比如,我就很希望有個“帶機械持書手的舒服躺椅”,最好還附帶“語音翻頁”功能,以滿足我躺著看書還不用手翻書的無理需求。

但我可不會把我這個奇葩需求看作一個有效市場,因為工業生產這麼一個“人工智慧翻書躺椅”的經濟效益奇差,成本都能讓我躺月球上了,這生意誰做誰破產。

其次,驗證有實際市場之後,還要評估這個專案的門檻,低門檻的創業專案,比如賣衣服、做快餐,意味著大量的競爭,因此,如果你發現了新市場,但門檻低,要麼你要確認該市場是否足夠大,否則後續很容易陷入殘酷的競爭以至於九死一生。

比如以前的網路小說寫手,現在的主播、自媒體等等。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你必須評估自己從事該專案的優勢,比如,有能力特長、資源優勢或者語言文化背景等若干個優勢同時具備,否則那麼多的競爭,你憑什麼能打敗其他競爭對手取勝?

上述提到的三大點就是創業基礎假設的“白盒”(之一),你只需根據白盒條件(及其推演延伸),結合自身情況一一匹配,即可

判斷自己創業的基礎假設是否合理

比如,我以前的研發同事,不甘心敲程式碼,也想追隨創業大潮給生命一點激情——有趣的是,研發小哥們恐怕最愛的創業專案就是餐飲,有幾個不同時期的同事,都選餐飲作為創業專案——理由是,每天中午的外賣太難吃了!

我們就以這類研發同事的創業為例,用上述的白盒條件推演下:

條件一:需求是餐飲外賣,足夠經濟效益形成市場,市場也得到了驗證(打勾)

條件二:餐飲門檻低,但有地域限制競爭對手數量,因此市場不算特別大,也可能養活一些創業公司(打勾)

條件三:相對優勢,餐飲需要的優勢是什麼?物資配套供應、廚藝、衛生、服務。這些條件研發小哥們有麼?並沒有(打叉)

他們的優勢是資訊化,但這適用於專案做大之後,而不是一開始。

因此,雖然不知這些研發同事們對自己創業成功的基礎假設(迷之自信),但

只需用白盒推演一遍就知道他們的創業勝算渺茫

,而事實也完全驗證了我的觀點:

先後有四批研發同事離職做餐飲,沒幾個月,又重新敲起了程式碼。

這就是白盒匹配法的應用,只需

找到任一領域基礎假設中的幾個必要

(不充分)

條件

,然後

將你的實際情況與之進行匹配

注意,就算白盒

全匹配

,也

不代表就一定能成

(真實世界本身就不存在必成的事);但若不匹配,說明你需要爭取彌補缺漏條件,或換個專案。

我們再拿一個例子說明下。

近年來女士們熱衷於“補充膠原蛋白”美容養顏,那麼它到底有沒有效?

我們同樣可以用白盒匹配法驗證下:

首先,我們分析下補充膠原蛋白有效的基礎假設,憑著常識也能知道兩個必要條件(不充分):

健康人體缺乏膠原蛋白(否則“進補”有什麼意義)

該物質能直介面服吸收或塗在面板上吸收

下面我們只需查下資料匹配下這兩個必要條件即可:

人體缺乏膠蛋白麼?醫學實驗證明,健康的人從正常飲食中就能攝取足夠膠原蛋白了。

條件一不匹配,理論上,已經可以證偽補充膠原蛋白了。

但或許有些美女長期素食以致缺乏,那再看下條件二:

直介面服膠原蛋白就能補充麼(民間所謂以形補形)?

經查證,膠原蛋白經口攝入後會被人體的消化系統分解、代謝成氨基酸、二肽或三肽,並以這三種形式被腸道吸收進入血液,等待下一步重新組裝,後續怎麼用取決於身體狀態,未必直接作用於面板。

換句話說,它跟普通食物的吸收方式沒什麼區別,而且膠原蛋白相比其他蛋白質還是一直劣質蛋白,含的必須氨基酸少。

那我直接塗臉上讓面板直接吸收行麼?

經查證,任何大分子物質無法直接滲入人體面板(否則把手浸在汙水裡會發生多可怕的事情),膠原蛋白也不例外。

綜上,我們就能確認,補充膠原蛋白

有效性的必要基礎假設——站不住腳

,所以,與其送錢給商家往臉上抹“肥油”還不如吃好喝好睡好更有用。

白盒匹配法的優勢是,我們無需清楚一個事項(事物)所有的基礎假設,

只需證偽基礎假設中的任意一個“必要條件”即可

或許你會說,白盒匹配法對我們在特定領域的認知有門檻,

如果我對某個領域所知甚少,是否有什麼更簡單的好辦法修正自己的基礎假設

呢?

我們可以用與“白盒匹配法”相對的“黑盒逆推法”。

改進基礎假設策略2.黑盒逆推法

比如,我在“自毀簡史”專題中,證實了“思維訓練”等各類速成、功利學習方法弊大於利。

那麼,最初我是怎麼意識到當下大眾普遍對“有效學習”的基礎假設——即各類刻意提升效率或記憶力的方法違反了科學原則呢?

我最初便是應用了“黑盒逆推法”,其

原理跟數學的反證法類同

以“速成論問題”為例,我先假設:“學習能力”確實能夠快速增長。

當下很多人工作後仍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那麼,按照這個假設,這些人無需多久,他們的累積知識量(意味著工作能力)都應該大幅度增長才對:

操縱你命運卻看不見的“底色”

*圖:假定學習能力在成年後保持不變的情況

現實情況與這個假設完全是另一個極端

,越是迷戀效率,追求功利學習的人,往往知識量(內化的知識)及綜合能力都不如那些單純熱愛文化的人。

因此,我們便能從

與現實的矛盾中得出否定結論

功利式學習對於提升學習能力無效(即其基礎假設違背現實)。

至於是否反作用,僅黑盒逆推法還不能草率下結論,我在自毀簡史中後面的研究是透過白盒法進一步推導。

因此,在較為陌生的領域,我們可採用黑盒逆推法檢測我們的“基礎假設”是否靠譜。

簡單而強大。

隨著知識閱歷的積累,現實中,當你遇到棘手難題時,可以

同時採納上述兩種思路交叉驗證

,畢竟,很多“基礎假設”藏的很深。

最後,再簡單總結下“基礎假設”的實質與特徵:

它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

擺脫對

真實世界充滿

不確定性的恐懼感

(否則你甚至不敢上樓,誰知道它會不會突然塌下來);另外,也是為了讓我們

節省腦力

像作業系統

一樣無需讓普通使用者覺察。

任何優勢必然會衍生相應的劣勢

,一旦

基礎假設偏離現實太大

時,它的“背景色”(難以覺察)屬性會讓人們一直掙扎

在錯誤的思路上空轉

因此,一旦我們出現重大錯誤,或者

錯誤反覆發生

時,請務必將關注點放在對基礎假設的檢視上。

五、希望來自於命運的不確定性

本專題太大太深奧,我感覺自己怎麼努力修正都無法表述其真諦之一二,你正在看的本文已經是第九個版本了。

我唯一能做的,也僅僅是膚淺引出“基礎假設”這一概念,為的是提醒咱們,遇到“怎麼都解決不好的難題”時,你無需氣餒,更無需輕言放棄,因為我們總能找到一個全新的、未曾想象的視角進行嘗試。

咱很多讀者知識淵博,應該注意到了,基礎假設的概念跟其他領域的很多概念都有點似曾相識,比如:

科學哲學的“正規化”(Paradigm)

社會政治學的“意識形態”(Ideology)

現代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

社會心理學及發展心理學的“公正世界假設”

物理學“外部世界獨立於感知主體而存在的信念是一切科學的基礎”(

愛因斯坦

……

認識基礎假設,也是為咱後續開啟一個更大的世界做好熱身活動。

最後,我們也需要客觀認識到:

沒有人對任何事物的“基礎假設”能夠與真實世界匹配的絲絲入扣、無縫對接,因為

世界唯一確定的真相就是世界是不確定性的

作家

G。K。切斯特頓

對此詮釋的非常漂亮:

在這個世界中,真正的難題不是判斷世界本身是理性還是非理性。

最常困擾我們的往往是,世界是基本理性的,但並非完全理性。生活是理性的,但如果完全按照邏輯來推論,卻可能到處是陷阱。

它看起來有一定量化關係,卻不可能完全精確地用數學公式來度量;它看起來有一定規律,卻又隨時充滿了

驚喜

當我們對世間萬物的基礎假設與真實世界出現偏離時,驚喜——或許才是我們唯一需保持的姿態,畢竟,無論如何,“

希望總是來自於命運的不確定性

。”

操縱你命運卻看不見的“底色”

本文由李少加原創首發於公眾號(少加點班),授權轉載請回復“授權轉載”檢視轉載要求

標簽: 假設  基礎  我們  特爾  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