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我的見習感悟

作者:由 一本正經的住院醫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16-10-27

斷斷續續一個月的見習昨天結束了,我也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但是如果要我說這一個月到底學到了什麼,我也說不上來,好像什麼也沒學到,又好像學到很多。

下面就簡單回顧一下,以記念這一段時光。

七月十三是見習的第一天,剛到醫院什麼都不瞭解感覺什麼都很新鮮對所有人所有事物都畢恭畢敬。

但是過了沒有幾天就有些懈怠了,甚至有些膩了,每天早上七點五十開始交班,八點開始查房,交班的時候我們就站在一旁聽,查房的時候我們就跟著老師看,之後就坐是在辦公室自己看書,每天都是這樣無所事事。也許是因為是內科,這樣的狀態就是內科該有的狀態吧,但我並不喜歡這樣,畢竟對這次見習期待了那麼久。

在內科待了十幾天,除了一次場面壯觀的院長大查房值得一提外,就想不起來還有什麼值得寫了,就介紹一下我們待了十幾天的內2科吧,首先是科室人員介紹,,蔡主任,吳醫生,王醫生,還有就是兩個實習醫生田醫生和翟醫生(已在醫院工作兩年,但是還沒有執業醫師資格證書,所以應該還算是實習醫生吧),蔡主任和吳醫生是科裡的頂樑柱,田醫生和翟醫生由於沒有處方權就分別跟著他倆負責整理病歷等工作。王醫生則是剛工作不久,病號也不多,就自己顧著自己。

內科的患者以中老年居多,大多是腦血管疾病、氣管炎、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治療也大同小異,翻來覆去也就那幾種藥,醫生只要在電腦上下醫囑,然後護士負責打針換藥。再加上有兩個實習醫生跟著,他們連病歷也不用管,所以單從蔡主任和吳醫生身上看,我竟產生醫生的工作很輕鬆的錯覺,直到之後我去了外科和急診科,才逐漸轉變這種觀點。

我們是八月十五日轉到外科的,外科果然和內科截然不同,這一點單從醫生的步速就可以看出來。外科的醫生較多,宋主任、劉主任、梁醫生、曹醫生、段醫生、申醫生、郭醫生,但是沒有實習醫生,護士也比內科少,所以“打雜”的人手略顯不夠,每天換藥、整理病歷都需要醫生自己做,他們忙不過來,我們兩個也就有了動手的機會,一些簡單的換藥就會交給我們去換,有時候還讓我們幫忙列印、整理病歷。說到整理病歷,真是一件麻煩事,病歷首頁、住院證、入院記錄、出院記錄、病程記錄、醫囑單等等都要打印出來,然後還有DR、CT檢查單、心電圖、化驗單等都要整理好順序,好多還需要主管醫生簽字……總之就是各種麻煩,感覺醫生們工作時間的至少三分之一都是在管理病歷,而不是管理病人了。

前面說到的內科的蔡主任和吳醫生年齡稍大些,而且手下都有實習醫生,所以在內科時他們基本都不管我倆。而外科的醫生普遍都是三十來歲的年輕醫生,他們忙不過來時就經常需要我倆跑腿兒拿東西、送東西、換藥、還有整理病歷等,所以做什麼也都願意讓我們跟著,比如急診值班、120出車急救、手術室等。

八月二十一日跟著梁醫生去急診值班,而且還是值一出(急診有一出和二出,只有當一出未回又有出車命令時才輪到二出),所以幾乎一天都沒閒著,剛把上個患者安頓好,那邊出車命令就又下來了,從早上九點到下午六點左右就出了五六趟。中午梁醫生請吃大盤雞,可是剛打電話定好飯還沒去取,出車的警報就又響了只得回來後再吃。吃飯的地方也是很簡陋,在急診的準備室,一個行李箱上面鋪一塊塑膠布,然後,值班的護士、司機、梁醫生我們就開始有的蹲在地上、有的坐在床邊享用這大餐。現在回想起這畫面總會聯想到一些新聞中看到過的相似的圖片,或者電視劇中的情節,那些別人看來心酸的場景,其實在醫生眼中再平常不過。

在外科的不到十天的時間裡,還得以兩次進入手術室,分別是八月十八日的股骨頭置換術和二十三日的脛骨骨折手術,手術的過程就自不必多說,但是印象更深的卻是手術完成後我們換上白大衣走出手術室時莫名其妙的自豪與成就感。雖然手術的成功沒有我倆半點功勞。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在外科的感受,就是各種各樣的官司與糾紛。醫院本就是是非之地,而外科則首當其衝。外科的患者大多因為打架、車禍、工傷等等而致傷,現在法制觀念的提升使越來越少的人選擇私了,所以,在醫院經常見到民警也就不足為奇了,我們在急診科就有一次要給戴著手銬的患者量血壓,旁邊是“陪同”的警察。也正是因為這些官司與糾紛,外科醫生開的最多的單據不是各種檢查單、化驗單,而是診斷證明。也許這就是外科的特色吧,一次院長查房後的講話中也提到過這點:外科的患者大多都不是自己出錢的,所以醫生們開診斷證明的時候要謹慎,以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說到官司與糾紛,就不得不說醫患關係了,我們在醫院的這段時間裡,並沒有遇到太惡劣的患者,頂多就是在醫生查房的時候因為焦急而略帶生氣地抱怨病情怎麼一點兒也沒有好轉,這時醫生就會笑著安慰和解釋,患者也就不再說什麼了,因為在醫生面前,患者是處於劣勢的,所以他們儘量選擇對醫生百依百順,醫生讓做什麼檢查,都裝作很爽快地答應,雖然一個冠脈造影就要一千多,雖然其實他們經濟並不寬裕。他們也只是出院的時候拿著費用清單抱怨道:這醫院真是不敢進啊。所以,醫生在開一些檢查專案的時候不應該一視同仁,而是需要對患者的承擔能力多一些考慮的,不能總找一些藉口:如果不查清楚我們怎麼用藥?或者:以前的檢查是以前的,誰知道現在病情發展到什麼程度了,等。雖然這些藉口讓他們看起來對患者負責。還有一次,我們在醫院大廳閒逛,一個看起來剛畢業參加工作的護士,拿著一張檢查單快步走著,突然,後邊不遠處一位被一大群親屬扶著、圍著的患者大聲叫:你走那麼快乾嘛!沒看到我走路不方便嗎!護士就趕緊回來解釋說她需要先去把那張檢查申請單交了才能做檢查,並放慢腳步帶領著那位還在罵罵咧咧的患者一起去。當他們做完檢查回去的時候,我們就看到那個護士邊走邊抹眼淚。走的太快也被罵,但那是她們的工作狀態啊,想來真是委屈,但是是該怪這位護士沒有為患者著想,還是該怪這位患者脾氣太大?

其實在醫院期間,除了查房、換藥、手術等,大部分時間就是待在辦公室,辦公室裡又經常沒有醫生或者醫生在忙著工作,這個時候,我們還有一個角色就是電話接聽員,接聽各個科室打來的電話並傳達。還有就是要時刻注意各個醫生的去向,因為經常會有患者到辦公室找某醫生。有一次剩我一個人在辦公室看書,一位老先生來找某位醫生看病,但是醫生不在,我也不知道去哪裡了,就讓他坐下來等一會兒,我繼續低頭看書。過來一會兒,老先生主動和我聊天:“你是剛畢業的吧?”“我還沒畢業呢,是在這裡見習呢。”“哦,醫生和老師是好工作啊,到哪裡都吃香。”我笑著應承。然後就突然想到白巖松曾經說過,中國有兩個職業後面是加德的,師德和醫德。中國講究尊師重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得到了應有的尊重。而醫生雖被譽為白衣天使,但那只是天災人禍或者疫病肆虐的時候官方的客套話,就目前來看,醫生的社會地位幾乎不能和醫生相提並論,而且還要承擔遠高於教師的職業風險和工作強度。

最後還想說一下一些制度問題,目前,全國各地衛生系統普遍實行繼續教育與晉升職稱掛鉤,因此,繼教學分也就成了晉升無法避免的一部分,是醫務工作者晉升職稱的一項硬性指標。這項制度目的是要督促在職醫生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但並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我曾看到科主任直接讓下級醫生幫忙修學分。還有就是醫院的學習制度,醫院規定每週五下午下班後每個科室要組織一起學習一小時,我們也滿心期待地參加了一次,科室人員到齊後,主講人開啟電腦中要講的PPT,但那只是為了應付醫院領導的的檢查,然後大家就開始閒聊,本來應該一起學習造影劑的知識的,反而成了時政討論。這種不被落實反被牴觸的制度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多年未動筆墨,才盡詞窮,就到此為止吧。

以上涉及議論的部分均僅代表個人一孔之見,有不當之處還請指正,以免貽笑大方。

我的見習感悟

我的見習感悟

標簽: 醫生  外科  患者  病歷  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