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苦難中成長——揭密我軍歷史上那些流產的武器(戰略火箭篇)

作者:由 三葉草-悅典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20-09-02

1.大國之盾——640系列反導工程。

這是上世紀六十年中期到七十年代末期中國軍方推出的一個反導系列武器,到八十年代初,因資金和技術的原因,640工程被迫下馬,但其技術成果應用到了後來的863高科技工程和其他相關專案之中,為中國軍事技術進步積累了厚實的基礎。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中國在加快研製核武器的同時,跟蹤美蘇兩國軍事動態,從兩方面著手展開系列戰略武器研製。在進攻方面,提出了開發系列彈道導彈的“八年四彈”計劃(後面將展開敘述);在防守方面,提出了開發攔截防禦彈道導彈的“640系列反導工程”計劃。

1964年3月,國防科委召開技術討論會,在國防部五院(後來的七機部)成立規劃小組,並將反導彈系列武器正式定名為“640工程”。

1965年5月,中央專委確定640工程分為五大系統,由五機部(兵器工業部)、六機部(船舶工業部)、七機部(航天工業部)、中國科學院、炮兵學院等具體負責640工程各分系統的相關研製工作。。

1966年至1980年,十四年的時間裡,“640工程”進行了一系列試驗,最終只有部分專案成功,其餘專案均在1980年3月後停止。五大系統的進展分別為:

①640-1,反彈道導彈系統

。先期開展了以美製高效能偵察機等高空高速目標為打擊物件的“紅旗-3”(最大速度為3。5馬赫,最大射高30公里)、“紅旗-4”(最大速度為5馬赫,最大射高30公里)和“紅旗-81”三種高空防空導彈的研製。後以“紅旗-81”為基礎,推出低空攔截和高空攔截反導兩個系統。

低空攔截系統,

由“反擊一號”(即“紅旗-81”)和“反擊二號”導彈組成;

高空攔截系統,

由“反擊三號”組成。其中,反擊一號攔截高度約為15-20公里,已成功進行2發遙測彈的飛行試驗,軍方曾計劃在北京附近設立“反擊一號”反導陣地(後放棄);反擊二號攔截高度約為20—40公里,已進行6次試驗,5次成功;反擊三號攔截高度超過100公里,研製進展稍慢,僅處在初步測試階段。1980年,640-1系統停止研製和部署工作。總的來看,640-1系統的研製談不上成功,只能算是半途而廢。

②640-2,先鋒號超級大炮。

先鋒號的研製,先經歷了85毫米、140毫米、320毫米三種口徑的試驗,最後確定為420毫米口徑。先鋒號炮重155噸 ,炮長26米,有三個巨型支架,模樣非常前衛,配備有專用的160公斤火箭助推彈頭,可以打到80公里的高空,以中近程彈道彈頭為攔截物件。先鋒號超級大炮已製出炮樣,並進行了一系列試射,在射程上和高度上達到設計標準,但射擊精度不夠,不能進行有效攔截,軍方對此不很滿意。1977年,先鋒號超級大炮計劃被終止,總的來看,640-2系統研製工作,可算作基本不成功。

③640-3,鐳射武器系統。

已研製出大口徑振盪—放大型鐳射系統(120毫米鐳射炮),經多次試驗,可在室內10米處擊穿8釐米鋁靶,室外2公里處擊穿0。2毫米鋁靶。1976年,120毫米鐳射炮研製暫停。八十年代中期863計劃啟動後,鐳射炮專案列入其中。今天中國的“死光A”重型戰略鐳射武器系統技術指標世界一流,有效攻擊距離達30000公里,既可摧毀敵方的軍用衛星,又可摧毀敵方的導彈發射井和水下核潛艇,是我軍新時期軍事鬥爭的殺手鐧,其前身就是640-3系統中的120毫米鐳射炮。從這個角度來看,640-3的研製是成功的。

④640-4,戰略預警監控系統。

包括7010相控陣預警雷達、110單脈衝跟蹤雷達、地面衛星測控網、180單脈衝精確測量雷達、系列遠望船等。其中,7010相控陣預警雷達於1972年開始建設,1976年部署使用,位於河北宣化的黃羊山,是我國第一代超遠端預警雷達。雷達天線正面面積近千平方米,天線控制系統有25米高,探測距離達3000公里,可以連續跟蹤十批以上的外空目標,主要用於對洲際彈道導彈和其他外層空間目標進行探測、識別和跟蹤。7010的研製成功,使中國成為繼美蘇之後第三個擁有相控陣預警雷達的國家,黃羊山基地被稱為“亞洲最大的相控陣雷達基地”。7010投入使用後,不僅多次完成我國導彈、衛星觀測任務,而且準確預測了美國“天空實驗室”墜落、蘇聯向太平洋試射多彈頭導彈、蘇聯失控的1402號核動力衛星墜落時間地點等資料,為中國戰略決策提供了有力資訊支撐。

除7010雷達外,110單脈衝跟蹤雷達(1977年全面部署)、地面衛星測控網(1970年建成初級系統,成功用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監控)、180單脈衝精確測量雷達和遠望船系列(1977年8月,“遠望一號”船建成)等,均在七十年代建成使用,共同構成中國導彈試驗、衛星發射的天眼。總之。640-4戰略預警系統的研製是成功的。

⑤640-5,導彈再入物理資料研究。

主要是收集分析整理彈頭飛行時的各種資料,為製造多彈頭武器和誘敵用假彈頭提供技術支撐。五大系統中,640-5的研製最前衛、最科幻。1982年,該系統的研製最終停止,其技術成果和後續影響至今仍無法評估。

苦難中成長——揭密我軍歷史上那些流產的武器(戰略火箭篇)

先鋒號超級大炮

2.大國之矛——“八年四彈”計劃。

“八年四彈”是中國戰略導彈發展的主要軌跡和路線圖,這個計劃雖沒有流產,但過程充滿艱辛,沒有按時間節點推進,用了兩個八年時間才基本完成最初設想。中國也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具有全球打擊能力的國家。

①1965年,中國根據當時的國家戰略,立足不同的對手,提出了《地地導彈發展規劃》。

計劃在1965年-1972年間,用8年時間內研製出四種彈道導彈,分別是射程覆蓋日本全境和蘇聯遠東的東風2號中近程彈道導彈,射程覆蓋東南亞、印度次大陸的東風3號中程彈道導彈道,射程可達關島和太平洋諸島嶼的東風4號中遠端彈道導彈,射程可達北美大陸的東風5號洲際導彈。

②東風2號中近程彈道導彈。

該型導彈在“八年四彈”計劃提出之前就已開始實施,主要是以引進的蘇制P-2導彈(仿製型號為東風1號)為基礎進行改進提升。1962年3月,東風2號進行的首次飛行試驗失敗。1964年6月至10月,改進後的東風2號又進行了多次飛行試驗,均取得成功。1965年11月,增程型的東風2A發射試驗成功。1966年10月,東風2號攜帶一枚當量1。2萬噸TNT當量的實戰型原子彈頭,從位於巴丹吉林沙漠的酒泉基地發射,準確擊中894公里以外羅布泊彈著區的目標,併成功實現核爆炸,這是世界上首次在本國領土上進行的“兩彈結合”(導彈與核彈頭結合)試驗,證明了東風2號導彈的可靠性和準確性。1968年,東風2號導彈開始裝備二炮部隊,標誌著中國有了實戰型的核武器。

東風2號導彈主要指標:全長20。9米,起飛重量29。8噸,最大射程1300公里和1500公里(東風-2A),可攜帶1500公斤高爆彈頭,或1枚2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東風-2A)。東風2號是“八年四彈”計劃中進展最順利的一型導彈,在此之後的三型導彈研發都比原計劃要滯後。

③東風3號中程彈道導彈。

該型導彈於1966年12月試射,1971年5月服役。服役後,仍在進行改進和提升。1975年8月,東風3號戰略核導彈定型生產。八十年代中期,增程型的東風3A試驗成功。1987年,中國向沙烏地阿拉伯出售35枚東風3號中程彈道導彈,軍售金額達35億美元,是中國迄今為止金額最大的單筆軍火輸出,超過了中國當年的外匯儲備(29億美元)。購入東風3號導彈後,沙烏地阿拉伯成為當時中東地區唯一擁有中程導彈的國家,威懾力大為提升。事後,中國加入了《導彈技術控制制度》,不再出售射程在300千米以上、有效載荷在500千克以上的彈道導彈(參見拙文《盤點上世紀八十年代購買中國武器的六大金主》)。

東風3號導彈主要指標:全長24米,起飛重量64噸,機動發射,最大射程2800公里或4000公里(東風3A),攜帶1枚200萬噸TNT當量核彈頭,或3枚5-10萬噸TNT當量分導核彈頭(東風3A)。

④東風4號中遠端彈道導彈。

1965年3月,東風4號導彈開始設計,並以美軍駐關島的B-52轟炸機基地為目標,是最早的“關島快遞”。1970年1月,東風4號試射成功。同年4月,用東風4號導彈的火箭體部分(長征一號),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同時也驗證了該型導彈的有效性。同年11月,東風4號全程飛行試驗成功。1980年,東風4號開始部署,從發射成功到正式部署,其間用了整整10年。1986年,我軍用東風4號導彈進行了多彈頭分導式重返大氣層實驗。此後又對東風4號進行了增程改進,將蘇聯部分西部城市納入打擊範圍。

東風4號導彈主要指標:彈長28米,彈重82噸,最大射程4000公里或5500公里(東風4號A),可帶1枚300萬噸TNT當量熱核彈頭,或使用多個5至10萬噸TNT當量的分導彈頭。

⑤東風5號洲際導彈。

根據“八年四彈”計劃,東風-5號應在1972年完成研製。事實上,由於國內技術基礎有限,從1966年5月,東風5號開始正式設計,再到1980年5月向南太平洋進行全程發射成功,用了14年時間,比原計劃整整延後8年。全程發射實驗成功後,又過了6年,1986年12月16日,東風5號洲際導彈設計定型,至此“八年四彈”在歷經坎坷之後劃上了圓滿的句號。東風5號設計定型後,軍方還對其進行了改進,推出了增程型的東風5A。

東風5號相關指標一直被嚴格保密,目前網上所見的大多引用外國資料,並不準確。但有一點是公認的,就是東風5號可攜帶一枚400萬噸TNT熱核彈頭,能準確擊中12000公里外的目標,是名符其實的大國利器。

苦難中成長——揭密我軍歷史上那些流產的武器(戰略火箭篇)

東風5號洲際導彈

3.大國之星——714工程。

載人飛船不是武器,但具有重大的軍事價值。1970年4月,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後,同年7月14日,國家正式啟動了載人航天工程,即714工程,並將載人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其實,在此之前,載人航天工程的基礎工作就已開始運作。

①受美蘇兩國成功發射載人飛船影響,1965年8月,中央專委制定計劃,要求研製中國自己的載人飛船。

②為取得生物在太空生活的資料資料,1966年,部隊成功開展了幾次火箭搭載小動物(小狗和大白鼠)的亞軌道飛行試驗,為航天員進入太空生活作了相關技術準備。

③1969年,部隊從1000多名戰鬥機飛行員中,層層選拔,確定了19名航天員候選人,並在西昌機場開始進行集中訓練。

④1971年4月,制訂《“曙光號”飛船總體方案》,計劃參照美國“雙子星座號”載人飛船的模型,設計“曙光一號”飛船。按照設計方案,“曙光一號”載人飛船是一個兩艙式飛船,像一個倒扣的大漏斗,用長征二號甲(CZ-2A)運載火箭發射,乘坐兩名宇航員,初定於1973年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進行第一次試驗。

⑤就在“曙光一號”載人飛船進行入緊張的研發期,發生“9·13”事件,空軍主要精力用在內部整頓上。再加上資金和技術的原因,714工程被迫擱置。

⑥1975年3月,國防科委終止開發計劃。714工程雖然沒有成功,但為後來神舟系列飛船的研製積累了寶貴經驗。

苦難中成長——揭密我軍歷史上那些流產的武器(戰略火箭篇)

“曙光一號”載人飛船設計圖

注:相關資料和例子全部引進公開資料。

標簽: 東風  640  導彈  研製  彈道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