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食

嚐嚐就忘不掉的那碗麵叫腸旺面

作者:由 周之江 發表于 美食時間:2019-08-01

腸旺面是哪裡的特產

腸旺面好吃,口彩也好。腸與常、長二字都諧音,腸旺即常旺、長旺也。當然,它也是外地朋友來到貴陽嚐嚐就忘不掉的那碗麵,而對於身在異鄉的貴陽人來說,它更可能是你常常忘不掉的那碗麵,甚至可以說,是你惆悵著盼望的那碗麵。

面系特製,講究個脆勁,僅煮一小砣,北方朋友來食,不免抱怨份量不足裹腹也。而其佐料添頭多樣化,卻與北人吃麵大異其趣。腸乃豬大腸,做得好的,既無怪味,且軟而糯;旺即豬血,沸水裡汆一下便撈入碗裡,寧生勿太熟。再加脆哨、紅油、蔥花、豆芽、辣子雞湯汁、囪豆腐等,寬湯寡面,鮮美無比,堪稱貴陽最出名的小吃。出差稍長或遠遊他鄉的貴陽人,時不時就要想起這碗麵,流下口水來。

某同事,西北籍,在貴陽工作多年,自稱最好這一口,說到入港處,眉飛色舞。有天約著去吃麵,排隊排到他,鄭重提示煮麵的小工:不要腸子不要旺子。

小工也率直可愛,兜頭頂他一句:那你何不點碗脆哨面?!

本地名聲在外的粉面店甚至攤點,七八點鐘起,便門庭若巿,找不到座位是常事,西裝革履者捧著碗蹲在路邊大嚼,也屬尋常。生意火爆固然是好事,既或找得到座,周圍鬧哄哄地,搞不好還有人俟立一旁,虎視眈眈,就等你嚥下最後一口麵條,好搶你的位子。

以前常見老人打上二兩散酒,就著腸旺面的澆頭慢慢呡來,真覺得太平盛世,當個“天地興亡兩不知”的老頭兒著實不壞。惜乎這幾年鮮見矣,試想如此一派鬧熱景象,莫說是喝酒,吃完麵喝口湯的興致都沒有了。

我家老爺子寫過一首竹枝詞說:“出外最憶是腸旺,黔鄉名點滋味長。鍋大水滾即時撈,麵條脆韌需壓槓。臊子要用槽頭肉,三漂三洗豬大腸。血旺老嫩憑喜好,寬湯免青自開腔。漏瓢一氽綠豆芽,辣油色紅淋高上。稍加陳醋調鹼味,真正考究是骨湯。再來二兩散茅臺,眯眼咂嘴細品嚐。”

可謂聲色並茂。

腸旺面的歷史不短,一九四二年貴陽文通書局出版的《貴陽市指南》,其中講到“專長一味”的小食品店,“蘇德盛為腸旺面”,今早不存矣。小時趕上計劃經濟的末期,民營小吃攤店鮮見,要吃腸旺面,選擇也少。程腸旺據說是解放前便有的老招牌,早改國營了,去過一兩次,印象中排隊的人不少,味道如何,反倒不復記得。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巿場力量推動之下,小吃雖微,因與平民百姓生活關係密切,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一碗麵做起來再複雜,再有所謂獨到之秘,也總有人參透得出箇中奧妙,煮出滋味來,誰也壟斷不了。於是後起之秀,層出不窮,比如護國路南門口、合群路蔣記、老巿政府旁老蕫媽家、民生路金牌、友誼路老麵館……都各有特色,鐵稈粉絲眾多,一群貴陽人閒聊,動不動就要為哪家更好吃爭執起來,互不相讓。

以前看武俠小說,愛說什麼“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竊以為,食之一事,也難判高下,眾口各殊,自有偏嗜,用不著強加於人,要學該學費孝通先生晚年那關於文化包容的十六字葴言:“各美其美,美人所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比如,近鄰安順,也吃腸旺面,做法味道都有不小區別,我去吃過,也蠻蠻好。

中華文化,寬厚廣博,無所不包,既或飲食之小道,也充分展現這一特色,難怪四川作家李劼人先生在《漫談中國人之衣食住行》一文中說,“表現中國人博大容忍,就在中國人能夠接受各地方民族所固有的文化之一的食,而毫不懷疑的將其融會貫通,另自揉合成一種極合人類口味的新品”。

李先生進一步說,“許多在今日高等華人選單中稱為名貴食品的,其先,大都出於勞苦大眾迫不得已而後試吃出來”。隨後所舉的幾個例子中,牛毛肚火鍋、牛肺片涼拌,都是下水雜碎之流,如今皆登堂入室,尤其毛肚火鍋升格衍化而成的重慶火鍋,為時人奉為上品矣。原因很簡單,好吃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