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食

山西-刀削麵

作者:由 膳心 發表于 美食時間:2022-12-10

刀削麵是山西著名風味主食之一,是一種用刀削成的麵條,技術精湛者每分鐘可削100多刀,削出的麵條一葉挨一葉,像一條條騰空而起的飛魚,落入鍋中。人們形容刀削麵是“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其特點是滑潤筋道,可澆入各種葷素俏頭或打滷,極具特色。山西刀削麵中臊子分為肉臊子和素臊子兩種,其中又以肉臊子為主。

刀削麵的由來:

刀削麵起源於元代,是山西名聲最大、影響最廣的麵食,因風味獨特,馳名中外。刀削麵全憑刀削而得名,以刀功和削技的絕妙而被稱為“飛刀削麵”,功藝精巧的廚師削出來的麵條“一根落湯鍋,一根空中飄,一根剛出刀,根根魚兒躍”、刀削麵中厚邊薄,稜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配漿汁、蘸陳醋同吃,極具風味,深受消費者歡迎。

“刀削麵”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麵食,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刀削麵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它同北京的打滷麵、山東的伊府麵、河南的魚焙面、四川的擔擔麵,同稱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譽。

關於刀削麵,還有一個故事。相傳,蒙古韃靼人佔領中原,建立元朝。統治者們為了防止人民群眾造反,就沒收了各家各戶的金屬器皿,並作出相關規定,十戶用一把廚刀。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由韃靼人保管。一天中午,一老者的老婆將面和成麵糰,就讓老者去取廚刀,結果刀被人取走,老者只好回家等待。誰知老者剛出韃靼人大門,被一件東西碰了腳,他低頭一看,原來是一塊薄鐵皮,揀起來揣在懷裡。

回家後,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著吃麵條,可是刀卻沒取回來,急得老者團團轉。忽然,他想懷裡的鐵片,就取出來說:“就用這個鐵皮片切面吧!”老婆一看,鐵皮片薄而軟,嘟喃著說:“這樣軟的東西哪能切面條。”老者生氣地說:“切不動你就砍。”一個“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麵糰放在一塊木板上揉好,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鍋臺邊,往開水鍋裡邊“砍”面,‘片片的面片落入鍋裡,煮熟後撈入碗,澆上滷讓老者吃,老者邊吃邊稱讚。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三晉大地,得到人們青睞。

白坯刀削麵

刀削麵製作方法及使用的工具都很獨特。成品口感爽滑、筋抖,勁頭十足。

原料配方:

麵粉500克,涼水200毫升左右。

製作:

1、把麵粉倒在盆內,加水,和成較硬的麵糰,充分揉勻揉光後,蓋上溼布餳30分鐘;

2、把餳好的面揉成粗長條,長度比操作者左小臂略長,面下部用一根細麵杖托起,也可把面揉成長方形厚餅狀,將細麵杖卷在中間偏下的位置,使麵糰沿麵杖方向挺起;

3、操作時站在沸水鍋前,左上臂微向前傾,左下臂平伸與手成一直線,托住麵糰,右手持瓦片刀,瓦片刀是削麵專用刀,形狀近似瓦片,削麵時右手拇指在下,其餘四指在上,捏住刀片,刀背凸面朝下,下刀時刀面與麵糰表面夾角宜小些,刀刃斜向削出,在麵糰上從右向左一刀挨一刀削,削成的麵條成三稜狀,長約30釐米。麵條背部能夠形成一條稜,是因為下一刀總要削在前一刀的一側刀口上,要求條粗細適中,薄厚均勻,稜正條長;

4、削好的麵條直接削入鍋內,隨削隨煮,水沸後點一次涼水,再沸撈出,過涼水漂一下,即成白坯刀削麵。

要做獨具特色的山西刀削麵,湯料的調配也不能忽視。湯料在山西當地被稱之為“澆頭”或“調和”。

具體調湯過程如下:

高湯20千克加老薑塊(刀拍裂)、大蔥段各50克,肉桂35克,草果、八角、良姜、香葉各30克,沙姜、肉寇、花椒各20克,小茴香、豆蔻各25克,甘草、白芷、白胡椒、陳皮各15克,丁香、百里香各10克煮開出香,再加生抽王300克,美極鮮200克,蠔油100克,鹽80克,味精35克調味即可。

這就是基本的滷湯,當然“澆頭”也是多種多樣的,如番茄雞蛋、肉炸醬、牛肉湯滷、金針木耳雞蛋滷、肉絲蒜薹等,不過這些都要加基本的滷湯才更有滋味。在吃時可以配一些素菜或小料。如黃瓜絲、韭菜花、綠豆芽、煮黃豆、青蒜末、紅油、老陳醋,口味更為豐富。

注意:

刀剝面也可配肉丁炸醬、小炒肉、大炒肉或三鮮大滷吃。其中三鮮大滷比較講究,有海參、雞丁、蘭片等。大炒肉製法如同罈子肉,清水原汁加料燜制,滋味十分醇厚。小炒肉是用瘦肉或是脊絲過油,溜汁,配玉蘭片等製成。肉丁炸醬宜選肥佔1/3,瘦佔2/3的豬肉100克切小丁,加蔥姜熗鍋,將肉煸至八成熟,倒入100克黃醬,炒至醬呈栗色,起鍋盛入小碗中即可上桌拌麵吃。

標簽: 刀削麵  麵糰  麵條  老者  刀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