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食

再聊易武——普洱茶人一生的歸宿

作者:由 茶宜精舍 發表于 美食時間:2023-01-03

再聊易武——普洱茶人一生的歸宿

再聊易武——普洱茶人一生的歸宿

再聊易武——普洱茶人一生的歸宿

再聊易武——普洱茶人一生的歸宿

再聊易武——普洱茶人一生的歸宿

論資歷,易武絕對算得上普洱茶中的宗師,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武王便已品嚐到了雲南濮人獻上的普洱茶。後經孔明植茶,至唐宋,茶馬互市興,茶馬古道起,再至明清,茶馬古道盛。而歷代的統治者,在韜略之於,也都惦念著幾千裡外那片雲霧繚繞、茶香四溢的地方,由此催生了獨特的貢茶文化。帝王的急切等待,茶農的日夜辛勞,馬幫的千里奔襲,熱鬧非凡。

再聊易武——普洱茶人一生的歸宿

今天的故宮,仍然陳列著清代易武同興號“向質卿造”宮廷普洱茶,距今已上百年曆史。

再聊易武——普洱茶人一生的歸宿

易武普洱茶到底有何種魔力,讓帝王不吝焦急,讓茶客趨之若鶩,讓茶農不辭辛苦呢?要想一窺究竟,必須從茶馬古道的源頭易武說起。

易武位於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境內,緊靠中老邊境,國境線長約88公里,轄區面積約878。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約2萬人。由6個村委會(納麼田村委會、麻黑村委會、曼乃村委會、曼臘村委會、倮德村委會、易武村委會)73個村小組構成,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積和產量最大的茶山。

再聊易武——普洱茶人一生的歸宿

由於地理位置及茶葉帶來的發展,早在唐朝時期易武就已經是西南邊陲重要的文化、經濟、交通、軍事重鎮。茶葉不僅帶動了各方面的發展,同時也容易產生一些衝突和矛盾,武鬥也時有發生,因此就被稱為易武。

易武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茶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七村八寨”,七村是指:麻黑村、高山村、落水洞村、曼秀村、三合社村、易比村、曼灑村;八寨是指颳風寨、丁家寨(瑤族)、丁家寨(漢族)、舊廟寨、倮德寨、大寨、張家灣寨、新寨。

再聊易武——普洱茶人一生的歸宿

易武麻黑:易武七村之一

易武麻黑的名氣從清朝貢茶時就開始,麻黑現在也是易武眾多山頭中古茶園面積最廣、產量最高的一個,麻黑茶可以算得上是易武茶中上品。

易武麻黑的茶樹資源,分為純生態古樹和人工栽培管理古樹,其中以人工栽培古樹為主,這些易武茶樹基本由漢人管理,很大一部分的麻黑茶樹都已經被人工矮化過

再聊易武——普洱茶人一生的歸宿

易武麻黑茶的特點是葉面寬厚,茶梗較長,香氣清幽,以蜜蘭香為主;茶氣足,茶湯醇和順滑,澀感不明顯,甜度好,是易武“香揚水柔”的典型代表,在易武地區眾多山頭中獨樹一幟。

易武颳風寨:易武八寨之一

易武颳風寨是純瑤族寨子,與寮國接壤,地理位置非常偏僻。易武颳風寨處於邊境原始森林中,生態環境保護良好,2007年山頭熱之前,尚未被世人知曉。

再聊易武——普洱茶人一生的歸宿

易武颳風寨的古茶樹基本沒有經過人為矮化,人工管理比較少,與原始森林中的古樹混生,保持著自然生長,內含物非常豐富,這是易武颳風寨古樹茶品質優秀的一個原因。

易武颳風寨茶的特點是,古樹茶甜醇中含天然濃郁的蜜香,茶氣強勁內斂,喉韻深,香氣足,湯水厚實,兼具香、氣、味、韻。颳風寨古樹茶可以稱作高標準的普洱茶。

再聊易武——普洱茶人一生的歸宿

易武薄荷塘:易武茶區新貴

易武薄荷塘位於易武曼撒茶區的深山之中,茶樹稀少,樹齡較老,產量比較有限,卻有著彌足珍貴的獨特品質,被譽為易武茶區的標杆茶。

易武薄荷塘這一名字的由來,據說是居住於此的瑤族先輩,在深山老林中種植香料時,無意發現了一片茶園,茶園中有一片自然生長的“薄荷”,故名“薄荷塘”。

再聊易武——普洱茶人一生的歸宿

易武薄荷塘是易武普洱茶的新貴,2008年之前,由於地理位置偏僻,易武薄荷塘並不被世人知曉,只能被當做麻黑茶來賣。2013年以後,薄荷塘因優秀的品質被髮掘,價格一路飛漲。

易武薄荷塘古樹茶,幹茶長梗,條索肥厚,口感清新香甜,內勁野性十足,微苦微澀,帶有一絲薄荷的清涼之感,品後生津回甘持續,唇齒之間回甘不絕,實為茶中珍品。

易武的歷史淵源

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增設雍鄉、永壽、南涪(今思茅、西雙版納一帶)三縣,勐臘易武為永昌郡南涪縣所轄。易武百姓開始將野生茶樹引為家種。

唐(南詔)貞元十年(794),南詔政權在西南夷地區設銀生節度,轄思茅、西雙版納、寮國北部等地區,並置利潤城於易武。864年唐人樊綽撰《蠻書·雲南管內物產第七》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

宋寶祐元年(1253年),銀生節度下置茫乃道。後為勐泐,勐臘、易武先屬茫乃道,後屬勐泐。

元1275年,勐臘、易武屬車裡府總管。

明萬曆年間謝肇浙《滇略》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明初統治者在雲南實行“屯田制”,把大量內地漢人遷移到雲南開發邊疆,內地的團餅茶加工技術也在這一時期傳入古六大茶山,並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演變形成以當地曬青毛茶為原料的各種緊壓茶加工方法。由於當時古六山屬於普洱府轄治,茶葉主要靠馬幫馱運到普洱府所在地集散貿易,故得名“普洱茶”。

再聊易武——普洱茶人一生的歸宿

清順治元年(1640),石屏人來到倚邦、曼灑、易武經營茶葉。順治十六年(1659)普洱茶被正式寫入朝廷貢茶案冊,並指定為皇家冬天專用茶。朝廷指定易武每年納貢茶66666斤(老斤)。雍正三年(1725)以石屏人為主的大量客商攜家眷、親朋好友連同自有馬幫遷入易武、曼灑、曼臘等地定居。

雍正九年(1732),普洱茶被確立為貢茶,易武茶區每年必須上繳貢茶66666斤。乾隆六年(1741),易武茶山所產團茶被清廷指定為貢茶。乾隆三十一年(1766),易武土把總伍乍虎(善甫)立子朝元因軍工升土千總職。道光十年(1830)由易武至蠻磚的磨者河上始建永安橋,結構為石拱橋,長60尺、寬9尺、高18尺。

再聊易武——普洱茶人一生的歸宿

道光十七年(1837)車順來、李開基等人用易武茶精心加工製作成貢茶送入京城表達心意。皇帝品飲後大悅,封車順來、李開基等人為“例貢進士”,並書“瑞貢天朝”四字贈之。

再聊易武——普洱茶人一生的歸宿

道光十八年(1838),因茶稅過重,張應兆等人上訴易武土官濫用權力,要求減輕茶稅,該案受到普洱府重視,黃主祥斷了此案。諭易武土官“聽其民便,不得苛索”,並上調了茶價,減少了茶稅。

道光二十五年(1845),修建易武至思茅茶馬驛道,全為石板鋪築。寬6尺許,全長211公里,歷時6年建成。道光年間(1822——1850)易武茶區人口增至3000多戶,15000多人,商業興盛,經營茶葉近萬擔,經商者來來往往,並將茶葉運往內地、寮國、和越南萊州銷售。

再聊易武——普洱茶人一生的歸宿

雲南的茶山就像武林江湖一樣,大大小小,各有千秋。易武就是龐大江湖中的三大門派之一,易武在的地方,就有快意泯恩仇。幽幽茶韻,承古續今,古六大茶山如今依舊屹立在普洱茶江湖中,易武茶依舊在書寫屬於它自己的輝煌。

從來佳茗似佳人。

更新不易,可愛的人

記得

在看+關注

本期製作人

圖文:_Lijian

編輯:_Lijian

排版:_Lijian

注:圖文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感謝!

標簽: 易武  普洱茶  荷塘  颳風  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