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美食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作者:由 姑蘇課代表 發表于 美食時間:2022-11-24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如今的蘇州,城市鄉村、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餐飲店是一家家扎著堆的麵館,蘇州人對面條的喜愛完全不輸於北方人。

麵條的文化可追溯到北宋,因為在宋朝前,麵條有湯餅、不託等稱謂,至北宋時始稱為面。

生面可分為細面、闊面,還有熟面,即俗稱槓棒面或棍面,然而掛麵是崑山首創,據《玉峰志》卷下《土產·食物》裡記載:“藥棋面,細僅一分,其薄如紙,可作為遠方饋,雖都人,朝貴亦爭致之。”

由此可見,當時的蘇州麵條,製作精細,已風靡全國。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

蘇州的面,是寬湯、硬麵、重澆頭。所以,湯頭、麵條、澆頭是蘇式面的三大靈魂,當面下在鍋裡,靈魂就得到了昇華。

下面我們就來看下蘇式面製作技藝:

01

吊湯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俗話說:“廚師的湯,藝人的腔”。麵店都十分重視吊湯,以口味鮮美為號召。“吊湯”成為各個麵店的法寶,大小麵店都將湯料的配方視作傳家之寶,秘不外傳。

去蘇州麵館吃麵,首先要選湯,一般分“紅湯”和“白湯”。“吊白湯”要用上好的土雞、大骨、蹄髈加以蟮骨、蝦殼、螺螄等湖鮮,還要加入秘製調料,以文火慢熬將近一天,熬出的白湯清而不油,色澤透亮,猶如琥珀、一清見底。

“吊紅湯”不是簡單地在白湯里加入醬油和糖,考究的是用五花肉經過數小時的燒製燜熬出來的醬汁和白湯混和。如用醬油、味精等直接調味出來的湯,老食客抿一口就能分辯出來,吃後還會口乾,這樣的店家開不長久。

吊好的原湯如同滷菜店的老滷一般,是萬萬不可全部用完的,因為用剩下的湯再吊新湯才能將這鍋湯越吊越美味。如此便成了老湯,越是年代久遠,湯味越是濃醇。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湯吊成了,一些店家還會根據你所點的澆頭伴入少許滷汁,讓我們能嚐到澆頭的原味。

再淋上薄薄的一層熟豬油,是湯料製作的必要步驟。豬油包裹住面能增香保溫,讓香氣在嘴裡回味無窮。

最後在面上撒上蒜葉或蔥花,那份青色和獨特香味令人食慾大增。老食客最愛“重青”(即多放大蒜葉,也可以是香蔥),據說這樣會讓蘇式面更立體。

但也有一些例外,有些麵館是從不弔湯的,依然門庭若市,不弔湯的底氣是來自於用新鮮的食材直接現炒,將澆頭的原味湯和麵混和一起,嚐到的是澆頭食材原味。這算是蘇式面中的另類,也很受歡迎。

02

壓面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很多來自北方來的朋友,吃完蘇式面,覺得麵條不夠勁道。由於蘇式面是機器製作,韌勁不足的蘇式面,是由於製作工序和工藝沒到位。

蘇式麵條沒有手工製作麵條的拉,拽,扯,揉,削……,用機器制面,需要來回壓上N遍,並新增雞蛋液等以提高面的韌勁,這樣製作出直徑約1。5毫米左右的細面面香撲鼻,也不會因面太粗太韌,掩蓋麵湯和麵澆的口感。

即便這樣,這剛壓好的面也一定要在3個小時之內售賣完,才能保證蘇面的最佳口感。

03

澆頭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蘇州地面,花色品種居多,令人眼花繚亂,僅以澆頭為例,就有:燜肉、炒肉、肉絲、大排、小排、羊肉、滷鴨、肚絲、豬肝、腰花、爆魚、魚塊、爆鱔、鱔糊、蝦仁、三蝦、蟹粉、三鮮、什景等,不下百種。

而相同的面澆又衍生出很多的品類,比如燜肉有瘦肥適中的叫五花、大肥的叫硬膘、而精瘦的叫燜蹄或小肉等。魚的話有頭尾、肚檔、甩水等。

而上述幾種原料合在一起,又形成了雙澆面、三澆面等等,透過不斷地排列組合,大大豐富了澆頭品種,作為食客每天換著不同的品種,非但吃不厭,併為此樂此不彼。

下面照片攝於2016年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某面館,由於盛澤麵館的澆頭基本全為現炒,所以品種組合達到了72種。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04

下面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在蘇州,一定要把煮麵說成下面,因為蘇州麵條不是煮出來的,是下出來的。

面一下一撈看似簡單,但要做個頂級的下面師傅,也要勤學苦練個三、五年。

蘇州麵條細而滑爽,很容易煮得爛踏踏的就不好吃了。所以,下麵條量要不多不少,快速一次性下鍋,當面芯剛剛熟,麵條還有些硬時快速撈出,放在“笊籬”一抖一甩是軟硬功夫,甩慢了面容易爛,甩輕了面卷不緊,會帶進不少麵湯,便會泡軟發脹。甩完放在麵碗中碼得整整齊齊,憂如鯽魚背。

蘇州人對吃“頭湯麵”有份執著,頭湯麵,是每天早上第一鍋清水裡下出來的面。這樣做出來的面,白淨清爽。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對於水城蘇州,家鄉的水更是一份鄉愁。財政部原部長項懷誠的家鄉在蘇州太湖邊,一個叫廟港的小鎮,在他的《故鄉陽春麵》中寫道:

“……北京有五位部長和兩位將軍帶著夫人到蘇州參加一個活動,住在開發區的新蘇國際大酒店。早上吃美式早餐,還有精美的蘇州點心,總覺得不對口味。我對部長們說:“水龍麵館的羊肉面比美式早餐味道更對胃口,要不要試試?”大家都興致勃勃。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我提前跟水龍打了招呼。第二天,他帶了頭天夜裡剛燜好的羊肉和新做的燻魚,早早趕到了新蘇國際。水龍說,蘇州水不如太湖水好吃,還專門用木桶裝了一大桶太湖水。那天的麵條果然一炮打響,部長們讚不絕口。”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這份獨愛家鄉的一碗麵,甚至連煮麵水都要用故鄉太湖水。那份精緻,那份鄉愁又誰能知。

蘇州麵館傳承與發展

蘇州麵館歷史悠久,在清朝時最盛。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麵館業在宮巷關帝廟內還建立了面業公所。

在蘇州的碑刻博物館記憶體有《蘇州麵館業議定各店捐輸碑》,立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當時的麵館按每月利潤“每千錢捐一文”,最多的捐450文,最少的捐60文,共有88家,當時捐款的店家應該侷限於古城內,可見當時蘇州麵館業的盛況。

這些麵館有:觀正興、松鶴樓、正元館、義福昌、陳恆錩、南義興、北上元、萬和館、長春館、添興館、瑞興館、陸鼎興、勝興館、正元館、鴻元館、陸同興、萬興館、劉萬興、泳和館、上琳館、增興館、元興館、陸正興、張錦記等等。

一百多年過去了,這些麵館大多數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少數能延續下來的,也早已不是原來的樣子。

所以,現在蘇州市場的各類麵館,真能經歷百年而不衰,靠的一定是誠信經營,真材實料,把蘇面製作,當作藝術品一樣精雕細琢。

蘇式面在不斷地傳承發展中,根據地域、人群、物產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風味。下面對最具代表性的十種蘇式面,做一粗略的介紹: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許多老蘇州的一天,是從一碗燜肉面開始的。肉要三精三肥硬肋五花肉,是製作燜肉的上等原料。

燜肉上桌,要做到肉爛而形不散,肥肉完全如琥珀蜜蠟的半透明狀,肥則腴而不膩,瘦則酥爛醇香,滿口鮮汁,入口即化,食之不忘。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楓鎮大面具有很強的時令性,過去只在夏至立秋兩個節氣之間供應。最正宗的楓鎮大面必須選用酒廠裡釀酒剩下的酒糟,酒氣氤氳,十分濃郁。後經過改良,逐漸變成加入酒釀製作。

楓鎮大面的澆頭也是一塊燜肉,但和尋常的紅燒燜肉不同,這塊肉是白的。燜制時不放醬油,單靠鹽來調味,色清味淡,入口即化。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舊時黃天源糕團為吳門一枝獨秀,我們不知道的是當時炒肉面也名冠一時。

據說舊時有一常客,常常既買炒肉糰子,又買一碗陽春麵,並把糰子裡的炒肉挑出來作為面澆,吃得津津有味。

店主受其啟發,也做了個炒肉澆頭試試,在試做時,選瘦肉、蝦仁、香茹剁碎炒成面澆頭。澆頭香,麵湯鮮,炒肉面就此走紅。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松鶴樓創於乾隆初年時,本為麵館,以滷鴨面聞名。當時,松鶴樓的面不及觀振興與老丹鳳,故善吃者買其滷鴨加其他麵館的面。舊時蘇城流行吃雷齋素,吃齋人封齋和開葷,總要到松鶴樓吃碗滷鴨面。

滷鴨製作講究,必選用本地產、當年新肥鴨,現殺,現烹。滷鴨,色澤鮮豔,皮呈棗紅,鮮肥嫩酥,甜中帶鹹,滷香濃郁。

滷鴨面,是典型的“過橋”面,即面與鴨分別盛碗裝盤,食時將鴨放入面中,頗具特色。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最早的奧灶麵館在崑山玉山鎮半山橋堍,光緒年間,由富戶女傭顏陳氏接手後,以精製紅油爆魚面聞名縣城。

顏陳氏的麵湯與眾不同,以鮮活的青魚粘液、鱗鰓、魚血加佐料秘製麵湯,魚肉製成厚薄均勻的爆魚塊,用本地菜籽油熬成紅油,並自制生面,打成狀如銀絲、細膩滑爽的細面。

一碗麵端上來,講究五燙:碗燙、湯燙、面燙、魚燙、油燙。一時生意十分火爆。

附近麵館出於嫉妒,謔稱顏陳氏的麵館“奧糟”,也就是蒼蠅館子的意思。後來,傳來傳去,便稱為“奧灶面”了。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蘇州的爆鱔面也是一絕,它是鱔片生爆成黃脆,再加入醬油、紹酒、糖、肉清湯等,經“素油爆、葷油炒、麻油澆”等多道上序精巧烹調而成,麵條柔滑、鱔魚香脆,口感甜而不膩,是非常經典的蘇式湯麵。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這碗麵時令性極強,每年的端午節前後,江南河湖中的雌蝦進入產卵期,以太湖所產的籽蝦品質為上。所謂“三蝦”,即是蝦身上的三寶:蝦子、蝦腦、蝦仁。

從小小的籽蝦中將蝦子、蝦腦、蝦仁分離,十分費人工,需先剔蝦子,再剝蝦仁,剩下的蝦殼與蝦頭同熬鮮湯後,再從蝦頭裡剝出結成深橘紅色的小塊蝦腦。

蝦仁肥美,蝦子飽滿,蝦腦硬實。伴在面中嫩、鮮、香。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蟹黃面又叫“禿黃油麵”,意思是“光禿禿的只有蟹黃和蟹膏”,是傳說中的頂級麵點。

過去蘇州螃蟹多而不貴,吃不完時,就將蟹膏和蟹黃取出來,加肥膘熬好,裝入瓶子或罐子,留著以後拌飯吃。黃油,就是高純度的蟹膏和蟹黃,不帶一絲蟹肉。

蟹黃面就是將蟹肉和蟹黃剝出處理後,加葷油、薑末等佐料現炒後,要趁熱倒入面裡,當蟹黃和蟹膏裹上了每一根麵條,濃濃的蟹香撲鼻而來,誰又能拒絕這種美味呢?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蕈油麵是常熟興福寺的齋面,原料取自虞山的松樹蕈,松蕈“生於松樹茂密處,松花飄墜著土生菌”。

蕈油的製作以當日摘取的新鮮松樹蕈為原料,撕去其表層膜衣,放入開水竄燙,用鹽水浸泡3至4個小時後取出,在菜油鍋中爆透,加香料和佐料起鍋,便得出了一份清香、鮮美的松樹蕈油。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羊肉面都產於蘇州城外的幾個區縣鄉鎮。各有特色,口味製作差異性大。

太倉雙鳳羊肉面:

以酥、濃、香、肥著稱。雙鳳羊肉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弘治年間就有對羊肉的讚美詩雲:“秋風乍過西林寺,已聞深巷羊肉香”。

雙鳳羊肉面肉質鮮嫩,其麵湯也用烹羊原湯熬製,其面以手工制之,俗稱“跳面”,其特點是麵條細、柔、滑、韌,入水便熟,久煮不爛,口感極好。

藏書白湯羊肉面:

用杉木桶燒羊肉是藏書羊肉獨創,把新鮮羊肉放到杉木桶裡,熬上2個小時至肉質酥爛就成。如此簡單粗暴的烹飪,卻讓羊肉煮的恰到好處,爛而不膩,入口就是滿腹的肉香;細面爽滑,入口幾乎不需咀嚼,隨著吞嚥直接滑入喉中;湯裡盡是羊肉的鮮香之味,只加些切碎的蒜葉,便是人間絕品。

桃源紅燒羊肉面:

除了大家熟知的藏書羊肉、雙鳳羊肉,在位於蘇州最南端的桃源鎮還藏著一道非遺美食,桃源紅燒羊肉。

桃源羊肉以紅燒為佳,以八角茴香、桂皮、紅棗、老薑、幹辣椒等香料調味打底,用柴火慢燒一個晚上,羊肉剪成小塊,鋪在面上,舀上一勺湯汁,再撒一把蒜葉和小米椒,滋味十分濃郁。

濃油赤醬、略帶辛辣的做法,去除了羊肉的羶,激發了羊肉的香,就像在秋冬燃起的一團火,吃得人微微冒汗,渾身舒爽。

吃蘇式面的儀式感

去蘇州麵館點面,真要預先做點功課,不然對著選單會一臉懵。先來看一個蘇州某面館的點選單。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所以,先了解一下蘇州麵館的套話:

01硬麵:

煮麵時間短,面稍硬

02軟面:

煮麵時間長,面軟

03拌麵:

幹挑在碗中,沒有面湯

01寬湯:

麵湯多,麵條飄在湯水中。

02緊湯:

麵湯少,面緊實

01重青:

多放蔥花或蒜葉

02免青:

不放蔥花或蒜葉

01重油:

多放點油

02清淡:

少放油

01重面輕澆:

面多些,澆頭少點

02重澆輕面:

澆頭多,面少點

01過橋:

澆頭不能蓋在麵碗上,要放在另外的盤子裡,吃的時候用筷子搛過來,好像是透過一頂石拱橋。

蘇式面的三大靈魂:湯頭、麵條與澆頭

·END·

標簽: 麵館  澆頭  羊肉  蘇州  麵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