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娛樂

宋太祖進行統一戰爭時,採取“先南後北”的戰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嗎?

作者:由 Moscovium 發表于 娛樂時間:2015-08-03

宋太祖進行統一戰爭時,採取“先南後北”的戰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嗎?紅茶魔術貓2015-11-09 16:00:45

謝邀。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首先明確一點,“先南後北”這個戰略,即使在宋太祖那裡,實際上也從沒有被明確確立過。無論是周世宗還是宋太祖,都是無論南北,有機會就打一打。一個明顯的證據就是,宋太祖在消滅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的過程中,先後三次出兵北漢。

且不說挑戰契丹收復幽燕,擺在周世宗和宋太祖面前的首要難題是——如何拔除北漢這個契丹的附庸國?要動北漢,就不可避免地要與契丹的援軍發生衝突。從結果來看,宋太祖的微操更好一點,損失也要小得多。

但是許多無視事實的鍵政局們認為,只要口號響,就可以跳過北漢直接推倒契丹。比如 @朱道榛 的回答,也是讓我們醉了——

柴榮時代的戰略態勢還不像趙大黃袍加身之後那樣:契丹並不是很強,還處於剛剛崛起,整合國內各勢力的階段;北方的威脅,更多的來自失去幽雲的地理劣勢,加上山西這個天然要塞省份被北漢佔據。

“契丹不很強”、“契丹剛崛起”這話擱在李唐武周時契丹開始深入河北內地肆虐時興許還成,但放在五代中央政權之一的後晉剛被滅國不久後,就未免有些笑話了吧?

咱家在這個回答裡也有提過,這裡不妨再展開說說。如果柴榮不死中國會怎樣?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柴榮北伐前,唯一一次與契丹正面衝突是在意氣風發的高平之戰之後。

其時,柴榮率主力圍攻晉陽,志在挾大勝餘威一舉消滅北漢。而契丹的援軍則由實力藩鎮符彥卿負責阻援。符彥卿當時麾下名將雲集,有後來的名人張永德、李筠,還有高平之戰剛剛立下陷陣頭功的大將史彥超。結果,史彥超被契丹陣斬後全軍覆沒,李筠僅以身免,符彥卿也撒腿跑路;柴榮恐懼腹背受敵而倉皇撤軍,結果被北漢追擊而大敗。高平之戰後的戰果得而復失。

五代之初,契丹就已經作為一個強力割據政權參與逐鹿中原了;吞併幽燕之後,更是成長為足以覆滅任何一箇中原政權的龐然大物;而到了後周初年,甚至還擁有了北漢這樣的附庸割據政權。後周直到滅亡前,面對契丹的附庸尚且不能戰而勝之,以小博大地去挑戰契丹本部,無疑是取死之道。

宋太祖在位時三伐北漢,第一次在契丹來援後退兵;第二次在石嶺關打援成功、斬首千級,並隨後在河北方向擋住了契丹的報復戰;直到第三次才稍有勝算,擺出了全面進攻的態勢。可以看到,是一個逐步試探契丹、並不斷加大對抗烈度的過程。

與此同時,宋軍在逐步攻取並消化南方諸國勢力的過程中,才開始有了可以與契丹正面叫板的底氣。其後宋遼三十年戰爭的歷史證明,即使在宋初步統一之後,雙方在軍事對抗上仍然難分伯仲。

那麼,無論是後周還是宋初,指望一個大號的地方割據政權一戰讓契丹屈服?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空談妄想罷了。

【參考回答】

如果柴榮不死中國會怎樣?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史書裡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宋太祖進行統一戰爭時,採取“先南後北”的戰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嗎?龍門風海2015-11-09 17:17:49

錯的沒邊了,典型的事後諸葛亮,我們可愛的某些鍵盤奇才在一千年後通過歷史迷霧看著語焉不詳的史料,居然比當年最傑出政治家們還懂局勢?我倒寧願相信燭影斧聲的影響更大…

權且也當一回鍵盤政治家,遼國時任皇帝可能的確昏庸,但國家基礎尚在,雄兵驍將不可能說沒就沒,而且當時的遼國政權尚未漢化,國力的集中程度必然比不上同等情況下的漢族政權,僅僅說皇帝昏庸就覺得遼國好對付,恐怕有點小看人家了…

宋太祖進行統一戰爭時,採取“先南後北”的戰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嗎?匿名使用者2015-11-09 17:55:06

只提一點,遼國並不是一個像漢朝的匈奴那樣的簡單的遊牧民族,不是一群騎馬放牧打獵的野蠻人統治的部落式王朝。遼國是一個版圖遼闊、國力強盛、文化繁榮的強大的帝國,而且在那個時代也是相當先進的帝國。政治上,有一套嚴密高效的政治制度,無論是一國兩制也好還是四時捺缽也好,在那個時代都有一定的優越性;文化上,整個國家的文化相容幷包,農耕、漁獵和遊牧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很好的融合;經濟上,遼國對於商業的重視不亞於兩宋,而且遼國本身的地理位置也有利於商業發展;軍事上,遼國的軍隊不只是簡單的高速騎兵,而是一支建設完備的成熟武裝力量。

所以,北宋幹掉遼或者只是收復幽燕,並不是什麼理所應當的事情。

宋太祖進行統一戰爭時,採取“先南後北”的戰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嗎?王大器2020-03-09 22:06:44

趙匡胤在位期間曾經與趙普(或者還有趙光義)一起制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在這個策略的引導之下,宋朝透過太祖趙匡胤和太宗趙光義兩代皇帝的努力,終於基本上完成了中原故地的統一。此後,趙光義終於可以北伐,完成他的統一大業,但是在消滅了北方的蕞爾小國北漢之後,他在兩次大規模北伐過程中都遭遇了致命的慘敗,導致兩宋三百年始終處於北方強盛政權的壓制之下。

宋太祖進行統一戰爭時,採取“先南後北”的戰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嗎?

那麼,先南後北有錯嗎?

我們看一下趙匡胤為什麼決定先南後北吧,他曾經至少三次和大臣商討此事。

第一次:趙匡胤問宰相魏仁浦(此人也是周世宗柴榮時期的宰相):“朕欲徵太原,如何?”魏仁浦的回答是:“欲速不達”。

第二次:趙匡胤問武勝軍節度使張永德(此人是周世宗時期的權臣,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下並(今太原)、汾(今汾陽)之策”,張永德的回答是:“彼兵雖少而悍,加之北虜之援,未可遽也,待其困弊,乃可圖耳”。

第三次:趙匡胤對趙普說:“吾欲收太原”,趙普回答:“太原當西北二邊,使一舉而下,則邊患我獨擋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諸國。彼彈丸黑子之地,將何所逃?”

由此可見,大臣們是不贊成先北後南的。而趙匡胤也是這麼想的,他說:“吾意正爾,姑試卿爾”。

宋太祖進行統一戰爭時,採取“先南後北”的戰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嗎?

前兩位都是周世宗柴榮留下的大臣,那麼柴榮是主張先南後北還是主張先北後南呢?《新五代史》記載:

是時,世宗新即位,銳意征伐,已撓群議,親敗劉旻於高平,歸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而當時文士皆不欲上急於用武,以謂平定僭亂,在修文德以為先。惟翰林學士陶谷竇儀、御史中丞楊昭儉與(王)樸皆言用兵之策,樸謂江淮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樸,及見其議論偉然,益以為奇,引與計議天下事,無不合,遂決意用之。

很明顯,周世宗柴榮也是主張先南後北。

宋太祖進行統一戰爭時,採取“先南後北”的戰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嗎?

我們因為兩宋三百年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而去推論先南後北是個錯誤的決策,這顯然是不合理的結果論。難道事後諸葛亮真的比諸葛亮更明智嗎?

標簽: 契丹  北漢  柴榮  遼國  趙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