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娛樂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作者:由 伊達煩煩丸 發表于 娛樂時間:2016-05-25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郭連凱2016-05-27 03:17:45

謝邀。

戛納電影節是我2016年“三大電影節集郵之旅”的第二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

眾所周知的是,戛納電影節的官方單元是完全不對公眾開放的(導演雙週單元可以買票進入),想看電影,要不就有證,要不就舉著求票的牌子在烈日下暴曬2小時以上。所以戛納電影節的行程我提前3個月以上就開始準備了。

在經歷了被拒的失望和再次申請重新燃起的希望,在離電影節只有不到兩週的時候我終於收到了那封夢寐以求的確認郵件,於是訂酒店、機票、辦理申根簽證,一系列的事情都在兩週之內辦好。

5月10日,終於踏上了飛往法國尼斯的航班。

手裡攥著那張藍色的媒體證件的時候,我在心裡默唸到,戛納,老子來了。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而現在我坐在倫敦家中的電腦前,敲下這些文字,腦中回想著那12天夢一般的經歷。

如果概括一下參加戛納電影節的體驗,那就是:

戛納,是一個真正尊重電影的地方。

在這裡,無論你是伍迪艾倫那樣的電影界泰斗,或是初出茅廬沒人認識的第三世界國家新人導演,只要你手握著作品來到這片土地,你就是眾人尊敬的物件。在主創出席的場次,無論影片好壞,放映結束之後全場觀眾都會圍住坐在中間的主創長時間鼓掌。(不過西恩·潘《最後的模樣》那場紅毯場我沒去,不知道還會不會鼓掌,還是說放映之後就已經走的一個人不剩了?)

好了,說完心靈雞湯,那就說點實際的。

參加戛納電影節的體驗就是神經高度緊張。

在電影節期間,幾乎這一年最重要的藝術電影都會在這裡全球首映,每天2~3場的主競賽單元影片,2場一種關注單元影片就已經夠每個記者消化一陣。另外時不時有人說,“導演雙週”哪個片子太牛逼啦,“影評人週”哪個片子口碑又爆啦。更別說那些錯過了就可能再也見不到的經典修復單元,這一切都要在短短12天內看完。所以作為記者兼影迷,這期間的精神是高度緊張的:要保持自己儘量不要在放映過程睡著,要看好排片表,隨時準備B計劃;要為了突然來臨的採訪重新規劃觀影計劃;要在心中決定這部影片是值得看完,還是提前退場前往下一場放映。。。

除此之外,每天回到住處基本都要12點以後,還要寫稿子,整理下一天的觀影材料,忙完所有事情至少兩點以後。然後就要抓緊時間補覺,草草睡上4,5個小時就要起床看8點半的主競賽單元影片首映。

這真的是一場對體力和精力的考驗。

但同時,參加戛納電影節的體驗又是及其興奮的。

不用多說,作為一個影迷,有什麼事情能比提前幾個月看到賈木許、阿莫多瓦、蒙吉、法哈蒂、雷弗恩、樸贊鬱等等導演的影片更讓人興奮的呢?

又有什麼事情能比親眼見到羅伯特·德尼羅,亞當·德弗勒,伊基·波普,瑪麗昂·歌迪亞,蕾雅·賽杜等等等等各界大牌更讓人嫉妒的呢?

天知道這12天之內有多少人拉黑了我的朋友圈。

科科。

這就是我參加戛納電影節的體驗,永遠昏昏欲睡、永遠灰頭土臉、永遠高度亢奮。

寫到這裡,突然很想念那家每天去電影宮都要經過的冰激凌店。

明年,我一定要再去,把那家店的所有口味都嚐個遍。

70週年見咯,戛納。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知乎使用者2017-03-19 23:02:19

我去戛納電影節是2015年,第68屆。

住宿是最大的問題。地段好且交通便利的酒店在電影節開幕前幾個月就被訂購一空,剩下的也比平時貴好多,大大超出預算,最後在距離戛納二十多分鐘車程的小鎮Antibes訂到一間公寓。到了戛納發現開枝散葉般住在周邊小鎮的現象太普遍了,有些人住得比我還遠,甚至都跑到30多公里外的尼斯了。於是,每天在火車站和火車上都能看到成群結隊掛著電影節證件的人,大家都在差不多同一時刻搭乘同一趟車。

戛納電影節的證件分好幾種,透過顏色就能大致區分是製片人還是發行商。記者證的顏色直接劃分了“等級”,首次報道電影節的“一年級新生”是藍色證和黃色證,粉紅色和粉紅色加點證屬於高年級“老記”,有更多許可權,比如 Woody Allen的新聞釋出會,粉紅證和粉紅加點證可以優先入場,如果滿員,藍色證和黃色證的fresh man們就只能在門外看影片直播,也就沒有提問的機會了。據說,發放什麼顏色的媒體證有時也看評審機構的心情,“二年級”同學有可能領到的還是“新人證”。

我是藍色“新人證”。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那時還沒有拿到駕照,不能租車,每天乘火車往返於戛納和Antibes,讓人不開心的是,回Antibes的末班車是9點50,也就是說觀看所有的晚場電影都要掂量時間。賈樟柯的《山河故人》媒體首映就安排在晚上,散場後一路狂奔趕火車。《山河故人》在放映期間出現兩次技術故障,開場三分鐘後黑屏,又重頭播。當天朝的“公映許可證”畫面出現時,觀眾席上嘲諷的“噓~”聲四起。

“主競賽單元”的另一部華語片《聶癮娘》也看了。半文半白的對白,還是臺灣腔,根本就聽不清,而英文字幕翻譯得極不靠譜,迷迷糊糊。現場觀眾大致分兩派:看懂的與沒看懂的。散場時走在我前面的兩個老外討論“扎小人”那個情節,繞來繞去繞到非洲的巫毒教,終於繞通了,皆大歡喜攜手而去。

見到了最心水的導演是枝裕和。下面這張照片是在Our LittleI Sister(中譯:海街日記)放映前的入場處拍的,所有觀眾都要走過這個紅毯(也是開幕式時明星走的紅毯),然後進入影廳。上千座的影廳全滿,導演和四位主演入場時掌聲熱烈。不過,這部片子有一點點遠離我的預期,一些鏡頭和表演太過用力,不似之前於細碎之間不經意打動,而是有刻意為之之嫌,太過甜膩。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說到紅毯,雖然星星雲集,密度很高,但“街頭活捉明星”更像是個傳說,倒不如圍觀紅毯。電影節開幕首日,在街頭遇到兩個慕名來看明星的中國留學生,說是剛剛和走紅毯的Angelababy對話了,姑娘說,“中國明星好像人氣不高,也沒什麼人圍著,所以就有機會搭話咯。”

紅毯每天都有,允許公眾在適當的距離圍觀,但要很早就去佔位置,晚了就只能遠眺,運氣再差的就只能看見黑壓壓的圍觀人群了。紅毯的媒體區只對攝影記者開放,攝影記者沒有看電影的許可權,文字記者可以看所有的電影,但無法領到紅毯通行證。記者的類別在註冊時就確定了,不能更改。所以,當攝影記者們在樓下拍紅毯時,我在新聞中心和你們一樣看的是影片直播。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不過還是見到了我的“精靈女王”Cate Blanchett,她剛參加完釋出會,被我撞見。這是我第二次見到她,第一次是2013年的迪拜電影節。

自《魔戒》起就喜歡她。那屆戛納電影節她的《Carol》表現不凡。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關雅荻2017-05-21 20:39:31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這兩張是2006年戛納電影節,也是我第一次去法國,那年是buyer身份註冊去的,主要參加電影市場交易活動,那是工作,給老闆做助理,去海外市場選片。。。

記得那年在市場看了很多片(不是電影節官方各個單元,而是用於市場交易的各種市場放映,憑證件都能看,電影節競賽片等需要憑證件去終端機搶票,都是免費的,唯一費用是註冊費),我記得最終那次達成的交易是跟日本TBS談了兩部片打包,《日本沉沒》和動畫片《翡翠森林》。。。

《日本沉沒》我記得我挑了很多看片建議,那是早晨九點半一個早場片花放映,只有15分鐘片花,我跟老闆說,我們去看一下吧。。。

看完出來,我倆被各種特效有點砸暈了,老闆問,你覺得咋樣。。。我說,片名四個字就可以賣了,我覺得名字好。。。也夠耿直的。。。

老闆說,那就約發行公司談吧。。。然後我就去約了,在電影節期間一共見了三次,帶了deal memo回來。。。

後來各種波折,主要是因為審查,拖了很久,最終我都離開那家發行公司,幾年後了最終才上映,據說複製年代只印了40個複製,全國區域長線發行,最後4000多萬票房,算個不錯的成績。。。

戛納電影節,對我這種普通電影行業工作人員,基本沒啥意義,因為我們主要精力都在電影市場部分。。。

偶爾挑一部想看的競賽片,晚上看電影當放鬆了,但如果是主競賽單元電影,就得麻煩還要還晚禮服才能進入盧米埃爾大廳。。。

上面兩張如果沒記錯,應該就是去看《頤和園》全球首映,那年婁燁入圍,心裡還是蠻激動的。。。

電影很棒,應該說震撼吧,看哭了。。。我身邊不遠老前輩長期旅法的電影人劉瑩,失聲痛哭呀,我印象深刻,對她那個年齡段的人感觸跟我肯定又不同。。。

電影放映後真的是全場起立鼓掌,真的經久不息,真的有至少十分鐘,那一刻,你會明白戛納電影節對電影人的意義。。。

起立鼓掌時候,又哭了。。。唉。。。

插曲是那年戛納回來,距離我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只剩十天左右了,所有同學老師都覺得我應該不能畢業了,因為我論文雖然整理資料兩年多,但還沒寫呢。。。

最後我發揮了奇蹟般的刻苦精神,在答辯前一天寫了六萬多字的論文初稿,刪掉了一萬多,最後四萬多字,最終趕上了畢業論文答辯末班車。。。

答辯現場,進教室一看,唉,面前五位答辯老師,其中兩位是《頤和園》主創,分別是編劇梅峰老師和“演員”張獻民老師。。。感覺太穿越了,因為那個時候其實他倆都沒有看過電影節那個版本。。。

關於戛納電影節實在可以八卦的太多,比如buyer會收到各個發行公司的請柬,每天有很多party你是參加不完的,然後有一次我就去了一個party,進去發現女服務員都是無上裝的,當時以為進錯場了,後來才反應過來這家公司是歐洲一家最大的色情電影發行商。。。

還有很多有趣奇葩的故事,有太多的回憶,估計此處可以省略一兩萬字。。。

一共大概兩週,基本白天八點起床,安排會議到晚上八點,之後有體力就去看電影或者混party(其實也是工作一部分嘛),電影節從來都是一個體力活。。。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上面兩張是2008年的戛納,第一張是跟《牛郎織女》的劇組主創,認識了美翻了的尹麗川導演,還有製片人老焦,那年牛織入圍了導演雙週。。。

第二張是帥翻了的呂聿來,還有法國混大的Celine,各種青春的感覺。。。

其實那年我是帶著《球狀閃電》的英文稿劇本,在海外找合作導演和資金,那時候跟張小北就是覺得應該搞科幻動作相關。。。

當時沒有去談《三體》版權,是我倆特別實誠的認為三體第一本拍不了,第二本我倆在書發行前都看了,(大劉私下發我了黑暗森林的電子版)當時看完整個人震撼傻掉的。。。

2008年的戛納還是那麼忙,為了一個大劉的科幻長篇小說專案。。。半年後,我又飛美國去AFM,朋友引薦我見福斯國際當時老大Sanford,我又用英文跟他pitch了一個多小時。。。現在回想,一切正常,除了時間點有點早。。。

十年過去了,無論是球閃還是三體,果然還是沒有拍出來(三體之前拍的那版各位暫時就不要等了,又有新變化)。。。科幻電影的工業基礎要從零開始,著急沒用。。。

2010年去戛納,應該忙《西風烈》的海外發行,我終於做了電影製片人,當然是各種折騰。。。

去戛納第三次,已經各種輕車熟路老司機了。。。

2012年去戛納,比較搞笑,當時發行完《黃金大劫案》,身心疲憊,請年假去戛納看片放鬆去了,當然是我自己提前做了註冊,領了badge。。。

搞笑在於,我自己溜達到摩納哥最繁華酒店賭場門口噴泉邊坐著曬太陽,正無聊,突然看公司老闆迎面帶著客人走過來。。。

我倆看到對方都愣著,的確搞笑,因為我說請假,沒說去哪。。。

後來我戛納沒待幾天,自己買了火車票通票,一路南下去義大利了。。。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2008年,醉心科幻的張小北和我,又整出來一個專案《Bomb Shelter》,跑到韓國富川奇幻電影節專案論壇去參賽,我倆聯手通縣口音普通話+青島口音英語,噴暈了幾位國際評委的車輪戰,最後拿了專案最大獎,給當時的合作公司梵太奇拿了1000萬韓幣的專案開發獎金。。。

10年後,2018年,張小北導演的中國第一部太空硬科幻動作電影會公映。。。最近快殺青了。。。

觀眾看到是一部國產科幻電影,背後是一堆人青春的積累。。。

李安說的好,十年一覺電影夢,我還能有幾個十年。。。

戛納電影節,對我永遠不會忘記在盧米埃爾大廳看《頤和園》首映那一夜。。。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有妖氣2017-06-09 16:27:07

上個月第70屆戛納電影節如火如荼的開展著時,有妖氣也參與其中,我們特別邀請了一名親歷戛納電影節的小夥伴將自己經歷與感受整理記錄了下來,分享給大家:

比較關注有妖氣的朋友可能會知道,《十萬個冷笑話2》將在今年夏季上映。我們帶著十冷2來到了戛納電影節,希望透過這個歐洲影響力最大的電影盛會,去學習更多知識、進行商務交流、拓展更多的渠道。

因為是第一次參與戛納電影節、目的又純粹是為了工作,所以關於追星、玩樂、風土人情等內容會比較少,分享給大家的內容更多是自己的見聞與感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戛納這座城

這真的是一個屬於電影的城市。

無論是賣餐飲的店鋪、賣肥皂還是賣衣服的店鋪,每一家店門口都無一例外的張貼著一張電影節的海報,但卻沒有出現牆體巨幅海報等這種略顯浮誇的形式,帶給人一種很高雅又不盛氣凌人的感覺,彷彿每一個角落都在提醒你電影節的到來。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也正是因為電影節的緣故,我在戛納的時間裡,所有人的話題都圍繞著電影展開,即便大家膚色不同、語言不同、觀點也不盡相同,但呈現出非常和諧愉快的氛圍中。

當然,也有一些不那麼方便的時候:

電影節時不時會來一場紅毯活動,為了安全,舉辦方就會把整條街道封鎖起來。在封鎖期間,行人想從馬路一端透過到另一端成了不可能的事情,畢竟主辦方不可能允許路人從紅毯上呼嘯而來呼嘯而去,想要透過只能老老實實的等紅毯活動結束——要知道,那本來是不到五分鐘就可以透過的路程啊!

所以,一旦聽說什麼時間有紅毯活動,有出行安排的人就要提早透過,否則就只能感受一把“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老闆站在紅毯對面找我有事但我卻怎麼著也過不去”的絕望了。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戛納這個節

戛納電影節主要分成兩個部分:

一個是我們熟知的各類競賽單元和電影放映,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從業者帶著自己的作品來到這裡,分享自己的創作並進行各種單元獎項的角逐;

另一部分則是針對電影交易而專門設立的電影買賣平臺,世界各地的版權方和片商來到戛納,去展示、瞭解、購買並售賣優秀的電影,順便一提,這次我們來戛納也深度參與了電影市場的很多活動,為了十冷2能在海外上映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

對於戛納電影節來說,無論你進行的是哪一方面的工作,都要提前申請並獲得通行證才能夠參與其中。當然,主辦方會根據你的目的與工作範疇來頒發不同等級、用途及許可權的通行證,大概可以分為幾下幾類:

第一類就是直接參與電影製作的專業從業者們,比如製片人、導演、編劇、演員等人,申請這類邀請函應該是不需要繳納費用的,且在各類活動中都能享受到不同的優待(如電影放映的優先進場等),但名額有限、還需要提前申請;

第二類便是提供給商務人員的通行證。此類通行證,可以確保商務人員進出電影市場和國際村區域,參與各類跟電影交易相關的活動。

第三類是簽發給媒體人員的,據說還會根據個人資歷的不同,發放不同級別的媒體類通行證,享受的待遇也不盡相同。

還有一類通行證是發給普通電影迷的,但在我忙碌的戛納之行中,並沒有得到與這些普通影迷交流的機會,因此也並不清楚這類邀請函應該怎麼申請的。

有趣的是,在面對大明星、大導演時,反倒是這些普通影迷能夠迅速進入戰鬥模式,拿著長焦短炮、一邊拍照一邊尖叫一邊求合影簽名,能充分到享受追星的樂趣;相較於他們,帶著同行證的人群反倒會因為“同行”的身份而矜持、放不開,白白流失了與偶像接觸的好機會——嗯,幸虧我喜歡的那些明星我都沒碰到,不然我得多糾結呢!

在戛納,看電影是一種榮幸

戛納電影節之所以讓人嚮往,除了有著自帶光芒的名導明星之外,更吸引人的是電影本身。

在這裡,有許多影片是全球首次公映的,有許多電影是尚未被商業元素染指的一刀未剪版,如同那剛剛完成的作品初稿,呈現出原始但也單純而真誠的狀態;更有許多沒有資金支援的藝術電影被導演帶到這裡,與熱愛電影的人靜靜分享。

因此,在戛納電影節看電影的人很可能就是一部電影的最初受眾,很容易讓人油然而生出一種真摯的榮幸感。不會受到任何人觀點的左右與干擾,只用一顆最簡單的好奇心來與電影作品進行交流與溝通,這種感覺非常難得;

更何況,戛納電影節時間本就不長、影院座位也非常有限,再加上每一部公映的電影也有著固定幾天的週期,因此想在電影節看電影就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更不要提那些熱門電影了,提前好幾個小時在大太陽下去排隊都不一定有運氣入場。

就說我吧,因為工作實在是非常多,我只能抽空去最早場和最晚場碰碰運氣看有沒有空位,但大多數時候都是排隊很久之後被告知人滿了。印象最深刻的是排隊去看《River Wind》時,我和幾名同事都已經排到了影廳門口、就在與入口只有一線之隔的時候,工作人員非常抱歉的告訴我們:抱歉您不能進去了,廳內座位已經全部坐滿了……

你能體會我那時的懵逼麼?

你能體會我那時的絕望感麼?

你能體會我還不甘心的在影廳門口等了好久、期待著已經入場的哪個誰能意外退場讓我去撿個漏麼、但最終奇蹟也沒發生的不甘心?

所以,即便這屆電影節公映了多達70部影片、即便我每天都起早貪黑的去排隊碰運氣,最終也只看到了《玉子》《THE DAY AFTER》《牡丹花下》《聖鹿之死》這四部影片。哈哈,內心已經很滿足了~~~~~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對電影的敬畏

記得去看《牡丹花下》時,第一場放映時間是早上8點半,我起了個大早不到7點就到達會場排隊,才終於得到了機會入場。

然而,作為萌新的我正拿著滾燙的咖啡和麵包準備進場、認為終於可以享受那得來不易的觀影時光時卻被告知:

在戛納看電影,不論電影時間是不是飯點、不論時間有多長,觀影者都不能帶飲料和食物進入影廳;同時,影廳也沒有食品和飲料的販賣。

對於這樣的規定雖然我也感到了一點點猝不及防,但在電影節工作的過程中,耳濡目染的種種經歷讓我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用意:

相比商業電影對觀眾的滿足與討好,藝術電影顯得更加簡單,減去了許多刻意而誇張的表現手法,而是用更淳樸、更符合人類基本邏輯、更通用思考的方式來表現情感,引發出的也是觀影者近乎本能的、最真摯的反應。

而戛納電影節所做的,便是盡所能的保持電影人與觀影者雙方的相互尊重。在觀影期間,要求觀影者暫別其他物質需求、去全身心的欣賞一部電影,要求觀影者將電影作為一種高雅藝術去享受;

當然,在觀眾對電影產生了相應的情感時,也可以自由的得到宣洩。認為電影好看可以鼓掌、認為電影糟糕可以噓聲一片,覺得電影無法忍受還可以提前離場……一切感情,都可以在這裡得到自由的宣洩與表達。

在這樣一個和諧的環境中,無論是電影人還是觀影者,彼此的尊重達到了一種統一,享受到了一種靈魂溝通的快樂,身在其中的人也不會再去計較是否得到了爆米花可樂的味覺享受,反倒會加強了對電影這門藝術的尊重與敬畏。

所以說不讓帶飲料食品什麼的,根本不值得在意嘛!

對電影的默契

我們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觀眾對同一部電影也會有著不同的意見與評價。但是讓我感到非常意外的是,在戛納電影節觀看電影史,全場觀眾卻能達到一種融為一體的默契。

在我觀看《牡丹花下》時,距離電影開始放映還有半個小時,能容納1086人的DEBUSSY影廳就已經座無虛席。因為開始的時間很早的,大多數人包括我都是餓著肚子起個大早來排隊的,我身邊就有兩個美國大妞在抱怨自己餓得快暈了過去。但在影廳燈光暗下來的一瞬間,整個大廳所有聲音都消失了,彷彿整個世界都靜了下來,準備欣賞接下來的電影。

最神奇的是,在電影播放的過程中,一千多名觀眾達到了空前的默契,在感動的地方同時鼓掌、在遺憾的地方同時發出“哦~”的嘆息、在有趣的地方同時出發笑聲,節奏統一的彷彿像是一千多個觀眾融合成了一個人那樣,為這螢幕裡的故事感傷、歡喜。

這份默契達成的原因,我想除了因為藝術電影結構更加的純粹與簡單之外,或許也與觀眾本身有關吧:畢竟,來到這裡的人們,都是真正熱愛電影、瞭解電影、尊重電影的人,在看到有才華的人分享給自己的真摯作品時,所有人都會不由自主的袒露出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而正好,所有觀影者內心的情感,都不約而同的達到了一致。

現在,離《十萬個冷笑話2》8月18號上映時間越來越近了,還有許多工作在準備當中,關於戛納就先寫到這裡吧,如果有時間會再來更新補充的~

就在今年夏天,8月18日,《十萬個冷笑話2》上映,還請大家多多捧場呀~!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黃璐小豬2017-11-22 14:50:07

口述 | 黃璐

圖文 | 法小珂

很開心能有這樣的機會,

和大家分享我和戛納電影節的小故事和小心情。

今年的戛納電影節定於5月11日開幕,5月22日閉幕,

我會每天記錄一些有趣的見聞,所感,所想,寫在這裡。

希望你喜歡。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Photo | gettyimages拍攝,2016年5月/法國戛納

- 01 -

Day 0 / 5月10日 星期二

整個城市的Party

I.

接到新加坡導演K。 Rajagopal的電話,是4月18日。

我正在電影學院標放廳看北影節的電影,手機在黑暗中亮起來,我跑去走廊,他的聲音隔著螢幕傳過來:我們的電影《A Yellow Bird》(黃鳥)剛剛入圍了今年的戛納。恍惚間,時光倒退回9年前,同樣是標放廳的走廊,還是電影學院學生的我接到了李楊導演的電話:《盲山》進了戛納。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Photo | 《A Yellow Bird》黃鳥 電影海報

9年過去了,時光好像不存在一樣。

放下電話,走廊的玻璃反光,從那裡看見自己似乎從未改變的臉。

II.

記憶中的戛納電影節,也許是歐洲三大電影節中最有氛圍的一個,是整個城市的Party。每個人會被要求身著正裝禮服,當然,置身當中,會覺得那是件特別有儀式感的事情。整條街都是盛裝而行的人,這個城市變得特別的美。

開幕紅毯最為盛大,所有的嘉賓都會到場。隨後,我們進入電影宮,等待開幕式和開幕電影。其實,除了開幕紅毯,每晚6點鐘以後,都會在電影宮舉行主競賽單元的影片首映,因此,每天都有紅毯環節,當然,規模比起開幕式要小一些。我會每天美美地穿起禮服,去享受這場電影盛宴,好像活在真實的夢境中。

白日裡,會安排一些媒體採訪,或是電影節相關活動,比如各種電影論壇和電影放映,可以隨性選擇參加。也會碰到很多老朋友,平時大家都分散在各個國家,電影節成了一個重逢的機緣。偶爾空閒的時候,我會去逛一逛戛納的海灘,或者偷閒去附近的古城遊玩半日。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Photo | 夜戛納,2016年5月/法國戛納

到了晚上,城市變得更加熱鬧。初夏,微風,碧藍的天,整個海灘上全是各種Party,一個接著一個,好聽的Live音樂,很多人,來自各國的DJ打碟,特別歡樂。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會舉辦主題Party,比如臺灣之夜、中國之夜、新加坡之夜、美國之夜、法國之夜,等等。除了可以遇到很多很棒的電影和電影人,還可以享用主題國的各色美食(笑)。

我記得最有趣的一次,晚上參加某個活動,有很多好吃的生蠔,我呢,我這個吃貨就穿著美美的禮服,一直站在那裡吃生蠔。法國的生蠔很新鮮,是現敲的,所以我吃完一個,服務生就敲一個,我吃得速度很快,一個接一個,真是美味啊。最後,帥氣的服務生實在忍不住用英語對我說:小姐,你吃得太快了,我的手都敲酸了。

在這場屬於電影的節日裡,每天都有很多精彩的活動。我想,今年也會發生許多有趣的的故事吧。

III.

最近都在忙碌的準備中,除了出席各種活動的禮服、包包、鞋子搭配之外,我準備最多的就是吃啦!

我們在微信上有個“璐璐x戛納電影節”群,夥伴們經常聊著聊著工作,就被我帶跑了,最後我索性把群名改成了“璐璐x戛納電影節飲食”(笑)。我帶上了火鍋料、豆瓣醬、芽菜、八角、肉骨茶、還有各種調味料,準備到那裡每天都要吃得美美的。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Photo | “去戛納要帶的最重要的東西” 2016年5月/北京

好啦,就這樣結束吧,飛機要起飛啦。

1900’s Theme

Ennio Morricone - The Legend of 1900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 02 -

Day 1 / 5月11日 星期三

今天讓我回到九年前

I.

取行李時,一下子找回了9年前的記憶。

尼斯機場離戛納最近,07年和《盲山》劇組的夥伴也是在這裡,排隊等候行李。機場很小,卻有著極好的採光,我那時一直以為頭頂是露天設計,驚訝了很久,這次才發現,原來是有頂棚的呀(笑)。

司機叫大鵬,一見我們便開心地說:剛才還在下雨,你們一到,天竟然晴了。我偷想:這是戛納在歡迎我們吧。

II.

我們租了個公寓,離電影節的主會場電影宮距離適中,周圍很安靜,小區有公共花園和游泳池。陽臺連著主臥室,被兩片推拉式的落地窗隔開,眼前的整片草坪彷彿和房間是一體的。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Photo | 公寓外的草坪,2016年5月/法國戛納

開啟箱子,一下子變出來10幾雙款式不一的高跟鞋,還有華美的禮服、手包和珠寶,一套套搭配起來,等待紅毯和各種活動的到來。這個紅色旅行箱跟了我5年,每次去各國各地拍戲,它都陪著我,成為了記憶的一部分。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Photo | 準備的部分手包和高跟鞋,2016年5月/法國戛納

III。

因為時差的緣故,夜裡3、4點我就醒了,淺淺地睡到7點,起床,開始紅毯前的準備。

根據曾經的經驗,紅毯是體力活兒。中午有媒體的好朋友連凱過來,我做了肉骨茶和口水雞,啃了兩大塊肉排,經紀人苦笑:你大概是唯一一個在走紅毯前大開吃戒的女演員吧。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Photo | 開幕式前的午餐,2016年5月/法國戛納

其實呢,晚上的開幕由兩部分組成:在電影宮的開幕式(開幕電影放映)和隨後的開幕晚宴,分別需要入場券和定向邀請函。紅毯是通向電影宮的唯一通道,因此,開幕紅毯更像是開幕電影的歡迎儀式,歡迎世界電影人的再一次相聚。入場券和晚宴邀請需要在開幕當天領取,我們決定兵分兩路,取票,化妝。

坐在陽臺上,一面化妝,一面看風景。瓦藍的天,草坪上不時跑過胖乎乎的黑白色小貓,被我當成了寵物豬,還有很大隻的鳥兒在陽臺沿上踱步,一點也不怕人。閉起眼睛畫眼線時,眼前浮現出9年前,第一次走紅毯,那時沒什麼經驗,只帶了一件Laurence Xu手工刺繡的禮服,老爸為此還特意從路邊的藏銀攤上幫我選了一條搭配的項鍊。那時候,我天天就穿著一件禮服,參加各種活動,自己還挺開心的。

打腮紅的時候,天空開始下雨,就要出發了。

IV。

拖著裙子走向紅毯的入口,彷彿午夜參加神秘森林舞會的公主。那一年,那個小女孩曾因為些許的緊張在紅毯上緊緊地握著手包,那一年,覺得紅毯好長、好大,閃光燈此起彼伏,那一年,青澀懵懂,傻傻的,並不知道世界從此在我的人生面前展開了。這一次,紅毯彷彿突然變小了,依舊是此起彼伏的閃光燈,如群星般閃耀。望見來自中國的面孔時,心裡突然,都是今年2月柏林電影節見過的老朋友了呀,招招手,就像和朋友打招呼一樣。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Photo | 開幕紅毯,2016年5月/法國戛納

開幕式開始,坐在盧米埃大廳的第一排,評委們從銀色的幕景中走出來,微笑著向在場的所有人致意。心裡泛起暖意,卻溼了眼睛,在這裡感受到的對電影人的尊重,讓拍攝過程中所有的辛苦都有了歸宿。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Photo | 盧米埃大廳中等候開幕電影,2016年5月/法國戛納

電影開場的音樂,又回到了9年前的記憶,9年了,還是這個音樂。

《Café Society》(咖啡公社),黑暗中,只剩下大螢幕的光影閃爍。結尾的一幕,一束黃光落在女主角的臉上,神情愈漸暗淡下來,那束光,輕輕地落在我的心上。片畢,熱烈的掌聲響起,我偷想:Woody Allen也坐在這裡,全世界最好的電影人一起看他的電影,他會是怎樣的心情呢?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Photo | 開幕電影咖啡公社 電影海報

開幕晚宴如同一場盛大的家庭聚會,很多熟悉的面孔,真是神奇,若不是戛納,大家平時都散落在那麼遠的地方。人群中鮮有中國面孔,望見鞏俐和賈樟柯夫婦,他們都是戛納的老朋友了。入座時,身邊可愛的老爺爺叫金東虎(KIM Dong-Ho),是釜山電影節的創始人,我用韓語和老爺爺打招呼,歡迎他來我的電影《A Yellow Bird》(黃鳥),擔心他聽不明白,我下意識地做出小鳥扇動翅膀的樣子,愣了一下,大家一起哈哈大笑起來。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Photo | 開幕晚宴,2016年5月/法國戛納

拎著裙子在人群中穿梭,遇見Woody Allen,他是個老頑童,聊了幾句,回看合影時才發現,他真的永遠都是一副呆萌可愛的樣子啊,可他充滿想象力的大腦留給我們多少好電影。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親歷戛納電影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Photo | 和Woody Allen的合影,2016年5月/法國戛納

精緻的法餐,搭配慵懶的燈光,作為吃貨,被感動到的卻是臨近晚宴結束,大廚走進大廳,熱烈的掌聲響起來,如同開幕電影結束時全場起立致謝的一幕。無論什麼行業,若是用心專注,做到極致,都能得到人們由衷的尊重。

V。

從熱鬧熙攘的人群中走出來,戶外的空氣有些涼意,耳邊湧動著一陣陣的海浪聲,終於可以靜下心來,好好享受電影了。畢竟,電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標簽: 戛納  電影  電影節  紅毯  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