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娛樂

如何寫散文?以及散文的結構方法?

作者:由 Ricoudo.Chen 發表于 娛樂時間:2021-04-19

其實,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裡就已經提到過散文寫作的幾個要點了。也就是“創造形象,詩文有別”“散而不亂,氣脈中貫”“文無定格,貴在鮮活”。我姑且順著這本書的寫作思維分析一下。在分析途中我可能會舉一些非散文的例子,目的是借鑑和超越:

一、創造形象,詩文有別

本單元所選的幾篇課文,在藝術形象方面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性描寫,多姿多彩,美不勝收。與詩歌相比,散文的實用性較強,有鮮明的意旨,敘述、說明乃至議論性成分比較多,理性較強。但優秀的散文常常避免枯燥的說理,而以生動鮮明的形象吸引讀者。如傳記文透過語言行動表現人物思想性格,記事文透過對事件的生動描寫揭示事理,寓言藉故事喻意,山水遊記透過描繪景觀抒寫遊興和感受。葚至在闡述哲理和發表議論的文章中也有很多形象化的成分,包括語言的形象性、舉例的形象性、情感的形象性,等等。

散文和詩歌雖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點。清代學者吳喬曾以做飯和釀酒分別比喻作文和寫詩,說。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這個比喻對我們認識詩與文的差異具有啟發性。詩歌常用比興,展現的形象跟具體事物之間距離較大。即使是直接描寫,詩歌的語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煉和昇華。上下前後之間的聯絡一般不像散文交代得那樣著實具體,有許多跳躍和省略。如蘇軾《赤壁賦》寫月夜之中泛舟長江的情景,它是具體展開的,跟實際生活情景很貼近。而下面的歌“桂林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較之現實生活就昇華得近於釀米為酒了。對比之下,差異顯而易見。詩歌,讓我們的想象飛得更高更遠一些,而散文則給我們更為具體逼真的感受。

談散文免不了提詩。儘管散文骨子裡是“說話”,詩骨子裡是“唱歌”,但兩者作為幾乎“同源”的表達方式有許多共通之處,比如修辭、立意、藝術手法、

形象塑造

,種種。無論是要寫景記行(如《過小孤山大孤山》),還是說理議論(如《庖丁解牛》《逍遙遊》),抑或塑造人物(如《項羽之死》《大鐵椎傳》《方山子傳》,這時的散文除去真實性,甚至近於小說),所用的種種寫作花招以及核心目的,大致相同。生動的、偏向文學性質的議論性散文多要“立靶子”進行論證,遊記類散文更不必說,如果看完全文眼前仍很難呈現出作者去的是什麼地方、見的是什麼人,看的是什麼景,倘若不用歸因到咱們的鑑賞能力有待提高,就足以說明這篇散文的低劣。寫人塑造人物,寫物託物言志,寫事繪聲繪色,總而言之,

形象塑造

是散文的目的。甭管寫的是人事物景理,只要能塑造一個足夠給人深刻印象的“形”,就夠厲害。

說理類散文,我不擅長。並且我認為你試圖探究的寫作方法也更偏向於抒情性散文的範疇。那麼,我的見解是:

抒情性散文中的形象幾乎完全源於生活。自然,提升塑形能力的方法全在於觀察生活。

真是老生常談了。到底咋觀察?我的經驗是:

聯想

。看到漫山遍野的韭菜花,看到小時候嘴饞的家鄉菜,看到朋友的淚無聲無息一滴一滴下來,看到體育場草坪上空太陽優雅地劃過弧線,看到父母在車上一邊拌著嘴一邊問你想去哪兒吃頓好的,自然而然感慨萬千。感慨深了,就想起以前看過的文章做過的事(“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想起以前聽煩了的“思鄉之情”“悵惘之情”“苦語次骨”,空洞蒼白的描述一下就活絡起來了。於是聯想起那些作者在表達這類情感用過的方法,應用的例項,印象就深刻了。

多讀書,多感受,多下筆,自我詰問:什麼事情讓你這樣想?什麼事情讓你給這個人“貼標籤”?

那你自然而然就能掌握不少“塑造形象”的方法——那些人那些事的影子全都烙在你骨子裡了,哪裡還有不深刻的道理!要是寫不好沒準你自己都跟自己過不去。

在“讀書·感受·下筆”這套流程中,最重要的是感受。準確的說,是

閱歷

。打個比方,沒跟父母分過離,吵過架,為生活發過愁,連理解那些和父母天人兩隔的心情都做不到,更不用提深入學習他們在表述時對文字的控制力,“形象塑造”就更是妄談。許多藝術手法都來自聯想與錯位(比擬、通感、誇張、抑揚、以景結情……),熟悉聯想,對寫作有很大幫助。

成功塑造形象的案例:

《寫給母親》賈平凹

《小城三月》蕭紅(網上流傳的閱讀理解節選部分就不錯)

《合歡樹》史鐵生

《葡萄月令》汪曾祺

《春天的步調》劉亮程

有能力的話不妨試試古代散文。莊子孟子先秦諸子唐宋八大家二十四史各類遊記……都是大浪淘沙出來的佳作。

引用的部分,我只對一處地方有異議:

詩歌,讓我們的想象飛得更高更遠一些,而散文則給我們更為具體逼真的感受。

對於詩歌和散文的總體比較,這話說的不錯,但真要下筆寫的時候,不必當真。散文是個筐,嘛都能往裡裝,只要觀感好,誰會非要犟著腦袋說:“散文就是具體真實,詩歌就得想象豐富,兩者涇渭分明”?詩歌可以想象,散文當然更可以想象,並且散文在形式上給創作者留下的發揮空間更豐富——畢竟散文既不像古體詩一樣注重格式,也不像現代詩那樣對種種意象要求嚴格。

但這並不代表散文就不必在意結構章法。寫白爛話、口水話。

這就要談到下一個部分了——

二、散而不亂,氣脈中貫

本單元所選課文,風格各不相同、但從其內在的思想邏輯和情感邏輯看,都是前後貫通的,體現了文學名篇藝術上的完整性和統一性。散文的篇幅二般超過詩歌,容量較大,行文與結構的組織安排特別重要。為了能夠讓人讀之有味,易於理解,要講究章法的開合照應、銜接轉換,行文的參差錯落、起伏變化。散文除論說文外,多數在結構上的特點是“散”,因為過於整齊集中,會顯得呆板,失去自然之趣,影響閱讀時的從容自在。但“散”不是散漫雜亂。無論結構是整是散,語氣是急是緩,都要有氣脈貫注其間,形成全篇的有機聯絡。

作者貫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是溝通各個部分的精氣血脈。就不同型別的文章看,作者注人於作品中的有的側重於情,有的側重於理,前者如王勃的《滕王閣序》,寫了南昌的歷史人文、滕王閣上的景觀與宴會,以及自己的行蹤與遭遇,涉及多項內容,這些內容很難歸結到某一方面,但全篇激盪著作者自負才華渴望有所作為的少年意氣,而這種情感使前後統一起來,給人以一氣呵成之感。這是側重從情感領起全篇的那種。莊子的哎逍似乎很分散,但接下一句“此小大之辯也”。就把上述種種都連線統一到一起了。進而由各種物與人都有所待、有所侷限,推向無所待的逍遙自得。可見莊子主要是以哲理性的思辨統領各種材料。當然這只是指各有側重,而一般說來,多數文章都是情理兼用,互相滲透的。賈誼的《過秦論》是一篇說理文,闡述了秦朝滅亡的原因,但同時又飽含以民為本、反對殘酷壓迫剝削的思想感情。

散文散文,提筆散架。文青們常常想寫就寫,寫到啥算啥,糊里糊塗拿不準,感情誇大,細節深究,洋洋灑灑幾千字,美其名曰“隨筆”。想解決這個問題,說來也簡單,

先想好要寫什麼再動筆。

但對稍有經驗的寫手而言,痛苦的是有了中心思想,寫出來的東西反而開始乏味。高中時話題作文的套路浮上心頭,進而不免把主題“重章疊唱”,寫家鄉,就是這裡一句“我的家鄉變化真大”,那裡一句“我的家鄉真美麗”,最後“我愛我的家鄉,這片土地養育了我……”;寫老師,就非常熟練地塑造幽默風趣嚴肅活潑活力四射又苦難纏身的“複雜形象”,每段話開頭總括,結尾呼應……想好要寫什麼了,氣脈有是有了,

就是感覺自己老跳不出那個圈子,嘴裡說的老是別人的話。

結構固然重要。但沒法也沒必要刻意教。教了就容易千人一面。

有時平鋪直敘娓娓道來(《寫給母親》),有時製造反差欲揚先抑(《阿長與山海經》),有時看似東拉西扯,實則定點打靶,氣脈統一(王小波的雜文都喜歡來這一套),都是要為寫作目的服務,而非搏得結構上的出彩,因為所有的敘事結構都不會脫離生活。散文貴在真實,

而你對這個真實事物的認識歷程,或者你試圖向讀者敘述的過程,就是你整篇散文的結構。

這有什麼好教的呢?直接寫吧,

就好像正對著什麼人講故事、講道理一樣

,起因經過結果,觀點證據結論,把事情說清楚,氣脈就有了。

想吸引別人聽下去

,自然就會學著賣關子,學著先說結果(出人意料的結論、事情的結尾等等)引發疑惑,就會試著多線進行,而這些敘述方式,都是高中老師給你明明白白講過的,不過是

缺乏實踐

罷了。

氣脈不只是結構、情感傾向和音韻,

你的語言風格、修辭使用之處、

甚至

敘述事物特徵的順序

也屬於氣脈。詩詞字字珠璣,散文何嘗不能做到?而衡量文章氣脈是否恰當的標準只有一個——

你筆下的每一段文字,是否最完美地表達了你想要表達的意思。

散文寫作是要

慢下來

精上去

的。什麼是慢下來?一個作者,可能一年才能出一篇有深度、耐看的散文。越急素材越難找,越急感情越單薄。什麼是精上去?一字不易是散文的理想境界——儘管大多數時候咱們達不到就是了。“精”並不代表華麗。表達才是精緻的最終目的。精緻而不華麗的,賈平凹、蕭紅、魯迅……精緻而華麗的,《進學解》林奕含、《滕王閣序》王勃、《長調如河》鮑爾吉·原野……

可以華麗,可以樸實,關鍵在於找到最適合素材的敘述方式,找到寫作目的的宣洩口,那才叫“氣脈”。

三、文無定格,貴在鮮活

本單元所選課文篇幅都不長,形式自由活潑、內容更加貼近日常生活,富於情趣。

韻文與散文有韻、散之別。散文一般不受字數、句式、聲韻、格律的限制。散文的文休,靈活多變、形式多樣。從唐宋到元明清,愈往後發展,作家們愈是不受拘束而追求新變。因而可以說文無定格,只求其新穎生動,具有真實的情感和體驗。

古代散文有的篇幅較長,對生活場景、事件過程、人物經歷有較完整的描寫,也有的寫得簡短靈活,並不鋪展開來,不追求全面完整。先秦諸子中的一些章節和段落,寫的是生活片斷和小故事,如《孟子》中《齊人有一妻一妾》寫齊人驕其妻妾的行為和表現,《莊子·秋水》中莊子與惠子在水邊關於人是否知魚之樂的對話等·都很有趣味,頗見人物情態。漢魏至宋元,許多記、序、跋、書信、隨筆、雜文、短賦,更是多方面地深入現實人生,寫出生活中的千姿百態。如《世說新語力中所寫的魏晉士大夫的軼聞趣事;王羲之《蘭亭集序》、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等所寫的文人聚會之樂;韓愈、歐陽修、蘇軾等大如雜文短章,所寫的日常生活和各種人物,在表現生活內容和情趣上,顯然大大超過了先秦的作品。明清小品文發達,題材更加世俗化和生活化。山情水態、日常小事,乃至一花一草、一飛一動,都可以成為描寫物件,以舊有光、袁宏道、張岱、袁枚等為代表的眾多作家,在反映生活和個人情感世界方面比傳統的古文更加不受拘束,也更能顯露性情。這種從先秦諸子對生活片斷的描寫·到後世的各類雜文、小品、在古代散文中、構成了一個悠長的重要的系列。

很好理解。廢材的散文千篇一律,好看的散文五花八門嘛。於是問題就變成了:“怎樣才能寫出鮮活的散文?”我的答案是:

堅持從表達得當的角度措辭,把沒想過的、沒說過的、純粹為了博眼球、博文采而加上去的段落通通刪掉。

我們在寫作時是生活在回憶裡的,是生活在現實世界的。不要把自己美化,也沒必要妄自菲薄,沒必要拒絕使用修辭,也更沒必要詞藻氾濫。

散文中的你或者其他人物、事件不真實,散文就沒有觸動人心的價值,至少你我在缺乏實際生活基礎的條件下都很難虛構出能打動人的語句

——倒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誠實,

但所有人都討厭矯糅作態。

真誠,是最簡單的鮮活。

另外,如陳建功所說,不僅寫詩要打破思維定式,寫散文也“要來點邪的”。這些“邪門”的散文長什麼樣呢?舉個例子,《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後記:

中學期中期末考試結束的下午,我們一群人總會去百貨公司看電影。因為是工作日,整個電影院總只有我們。朋友中最大膽的總把鞋子脫了,腳丫高高蹺上前排座位。我們你看我我看你,一個個把鞋脫了,一個個腳蹺上去。至頑劣不過如此。我永遠記得散場之後搭電梯,馬尾女孩的手疲憊而愉悅地撐在扶手上。無限地望進她的手,她的指甲形狀像太陽公轉的黃道,指節的皺紋像旋轉的星系。我的手就在旁邊,我的手是解題目的手,寫文章的手,不是牽手的手。六層樓的時間,我完全忘記方才的電影,一個拳頭的距離,因為一種幼稚的自尊,竟如此遙遠,如此渺茫。

後來,長大了,我第二次自殺,吞了一百顆普拿疼,插鼻胃管,灌活性炭洗胃。活性炭像瀝青一樣。不能自已地排便,整個病床上都是吐物、屎尿。病床矮柵關起來,一路直推進加護病房,我的背可以感到醫院的地板如此流利,像一首童詩。為了夾咬測血氧的管線,護理師姐姐替我卸指甲油,又像一種修辭法,一種相聲,護理師的手好溫暖,而去光水好冰涼。問護理師我會死嗎,護理師反問怕死為什麼自殺呢,我說我不知道。我真不知道。因為活性炭,糞便黑得像馬路。我身上阡陌縱橫,小小一張病床,一迷路就是八年。

如果她欲把手伸進我的手指之間。如果她欲喝我喝過的咖啡。如果她欲在鈔票間藏一張我的小照。如果她欲送我早已不讀的幼稚書本做禮物。如果她欲記住每一種我不吃的食物。如果她欲聽我的名字而心悸。如果她欲吻。如果她欲相愛。如果可以回去。好,好,都好。我想跟她躺在凱蒂貓的床單上看極光,周圍有母鹿生出覆著虹彩薄膜的小鹿,兔子在發情,長毛貓預知己身之死亡而走到了無跡之處。爬滿青花的骨瓷杯子裡,占卜的咖啡渣會告訴我們:謝謝你,雖然我早已永永遠遠地錯過了這一切。自尊?自尊是什麼?自尊不過是護理師把圍簾拉起來,便盆塞到底下,我可以準確無誤地拉在裡面。

句式上的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修辭上對整體氛圍的微妙破壞、微妙強調,以及其中蘊含的劇烈而讓人一時震懾的情感

,就是這段後記中的邪門。這種“瘋子”式的邪意在張愛玲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較為常見,但這並不是“邪門”的全部

意義

,只是一種

體現

。如果你讀過史鐵生、汪曾祺、林清玄等人的散文,你很容易就能明白“中國式邪門”——清淨,洞見,純真,這又和前者的美大相徑庭。如果非要給“邪門”下個定義,就是

獨特

。鮮活的散文往往是這些獨特的敘述方式所致。如何發展出自己的獨特?每個人接受的語言灌輸是必然不同的,你的獨特

只有在不斷的創作中自己發覺,而幾乎不可能靠另一個作者告知你,啟發你,儘管你們可能殊途同歸

四、應用與提升的技巧(

選擇性聽取,自己摸索出的技巧才最得心應手

塑造形象的方法,把握氣脈的能力,敘述方式的創新,散文寫作的提升大概就從這三個方面著手。最後,也簡單說一說我認為較有用的相對比較通用的幾個寫作技巧,希望能有所幫助:

①剋制

作者用了十分功力,讀者才能體會到一分好。而遺憾的是,讀者並不能在閱讀的時時刻刻都保持最初的、最敏銳的共情能力。這時候

總體剋制,區域性“溢位”

的敘述利於替讀者留住新意,有時甚至起到震撼的效果。比如《善於到來的人和善於離別的人》(選自李娟《遙遠的向日葵地》):

我媽是善於到來的人。她出現在我面前的時候,總是伴隨著壞天氣和無數行李。

她冒雪而來,背後背一個大包,左右肩膀各挎一個大包,雙手還各拎一隻大包。像是一個被各種包劫持的人。

一見面,顧不上別的,她先從所有包的綁架中拼命脫身。氣兒還沒喘勻,就催著我和她去拿剩下的東西。我跟著她走到樓下,看到單元門外還有兩倍之多的行李。

我媽為我帶來的東西五花八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兩根“長棍”。

準確地說,應該是兩根小松樹的樹幹。筆直細長,粗的一端比網球略粗,細的一端比乒乓球略細。有三米多長……

難以想象,她是怎麼把這兩根樹幹帶上班車的。在當時,所有的班車都不允許在車頂上裝貨了。

放進下面的行李艙?也不可能。放到坐椅中的過道里?更不可能。總之,這是千古之謎。

她把這兩根樹幹掛在我的陽臺上方,然後……讓我晾衣服……

她驕傲地說:“看!細吧?看!長吧?又長又細又直!我找了好久才找到這麼好的木頭!真是很少能見到這麼好的,又長又細又直!……”——於是就給我帶到阿勒泰了。

是的,她扛著這兩根三米長的樹幹及一大堆行李,倒了三趟車。

沒有候車室,沒有火爐。她在省道線或國道線的路口等著。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她守著她的行李站在茫茫風雪之中。

不知車什麼時候來,也不知車會不會來。

頭一天,她在一個路口等了半天,又冷又餓,最後被路過的老鄉告之班車壞了,要停運一天……但第二天她仍站在老地方等待,心懷一線希望。

世界上最強烈的希望就是“一線希望”。

後來,車來了。司機在白茫茫的天地間頂著無邊無際的風雪前行,突然看到前方路口的冰雪間有一大團黑乎乎的事物。據他的經驗,應該有三到五個人在那裡等車。

可是走到近前,卻發現只有一個人和三到五個人的行李。

總之,她不辭辛苦地給我帶來了兩根樹幹。它們又長又直又勻稱,最難得的是,居然還那麼細。她覺得這麼好的東西完全配得上城裡人,卻沒想到城裡人隨便牽根鐵絲就能晾衣服。

後來我搬家了。那兩根木頭實在沒法帶走,便留給了房東。不知為什麼,當時一點兒也不覺得可惜。

又過了好幾年,搬了好幾次家,最後打算辭職。我媽說:“你要是離開阿勒泰的話,記得一定把我的木頭帶回來。”……到那時,才突然間感到愧疚。

我告訴她早就沒了。她傷心地說:“那麼好的木頭!那麼直,那麼長,關鍵是還那麼細!你怎麼捨得扔了!”

言語中,卻絲毫不提當年把它們帶到阿勒泰的艱辛。

那是2003年前後,我在阿勒泰上班,同時照料不能自理的外婆。工資600元,200元交房租,200元存到冬天交暖氣費,剩下200元是生活費。日子過得相當緊巴。

我媽第一次來阿勒泰時,一進到我的出租屋,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房間的30瓦燈泡擰下來,統統換成她帶來的15瓦的。

第二件事是幫我滅蟑螂。我媽燒了滿滿一壺開水,往暖氣片後面猛澆。黑壓壓的蟑螂爆炸一般四面逃竄,被沸水衝得滿地都是。

接下來的行程內容是逛街。

難得進一次城,我媽列了長長的清單。然而,她什麼都嫌貴,最後只買了些蔬菜和幾株帶根的花苗。

菜哪兒沒賣的?但是阿勒泰的菜比富蘊縣的便宜。

天寒地凍的,她擔心中途倒車的時候花苗被凍壞,便將它們小心地塞進一個暖瓶裡,輕輕旋上蓋子。

她每次來阿勒泰頂多待一天。一天之內,她能幹完十天的事情。

每次她走,都好像家裡撤走了一支部隊。

走之前,她把她買的寶貝花茵慷慨地分了我一株。

我家沒有花盆,她拾回一隻塑膠油桶,剪開桶口,洗得乾乾淨淨。又不知從哪兒挖了點土,把花種進去,放在我的窗臺上。

因為油壺是透明的,她擔心陽光直曬下土太燙了,對根不好,特意用我的一本書擋著。

她走後,只有這盆花和花背後的那本書見證了她曾到來過。

而我,最擅長離別。迄今為止,我圓滿完成過各種各樣的離別。

我送我媽離開,在客運站幫她買票,又幫她把行李放進班車的行李廂,並上車幫她找到座位。

最後的時間裡,我倆一時無話可說,一同等待發車時間的到來。

那時,我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的另一場離別。突然舊時的傷心與無奈湧上心頭,我好想開口提起那件事,強烈渴望得知她當時的感受,卻無論如何說不出一句話來。

此時此刻,彼此間突然無比陌生,甚至微微尷尬。

我又想,人是被時間磨損的嗎?……不是的。人是被各種各樣的離別磨損的。

這時,車發動了。我趕緊下車,又繞到車窗下衝她揮手。

就這樣,又一場離別圓滿結束了。最後的儀式是,我目送這輛平凡的大巴車帶走她。

然而,車剛駛出客運站就停了下來——因為高峰期堵車。

最後的儀式遲遲不能結束。我一直看著這輛車,看著它停了好久好久。有好幾次,我都強烈渴望走上前去,走到我媽窗下,踮起腳敲打車窗,讓她看到我,然後和她再重新離別一次。

但終於沒有。

前面幾乎沒有對“我”的心理描寫,是剋制,最後這一句“但終於沒有”,就是溢位。效果顯而易見。

②有意識地超越“電影式”的敘述

想象給自己的散文拍紀錄片或者電影。

用時空變換等方法試圖做到讓電影鏡頭不知道該拍哪兒,構圖不知道怎麼安排,沒法以旁白之外的方式表達主旨。

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下午。當時,馬孔多是個二十戶人家的村莊,一座座土房都蓋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著遍佈石頭的河床流去,河裡的石頭光滑、潔白,活象史前的巨蛋。

——《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茛,常至斷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自為墓誌銘》張岱

③詩歌、小說、繪畫、音樂……哲學。

下如同上,上如同下,依此成全太一的奇蹟。

——《翠玉錄》

某些事物是相通的。而有意識地向“更高層”靠攏有利於任何一種藝術鑑賞與創造能力的精進。

什麼是“更高層”?打個比方,Gal遊戲、RPG遊戲等劇情向遊戲的更高層是戲劇與小說,再高一層是哲學。如果你對更上一層的部分有了比較深入的研究,門檻稍低一些的學科自然就比較得心應手。而大多數情況下,“對自己當前能力的不滿意”與“領會美好事物的快樂”也是提升創作能力的重要部分。

感受每種藝術形式的生活氣息,感受其中的情趣,欣賞它們擺脫拘束的方式,保持興趣,努力終將得到回報。

標簽: 散文  氣脈  詩歌  阿勒泰  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