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娛樂

古時代“洋火”的起源

作者:由 一如既往 發表于 娛樂時間:2023-01-29

洋火,是中國人早年對火柴的稱呼。早期的中國,由於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勢下,經濟蕭條,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體,很多日常用品都是從國外進口的,這些東西都要加個「洋」字,除了「洋火」,還有「西洋鏡」「洋馬兒」等等。雖然近代用的火柴是從外國傳來的,可在古書中卻早有了火柴的記載,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20世紀初,英帝國主義為了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早在19世紀30年代就在廣州設立了怡和洋行,在大量向我國傾銷鴉片的同時,火柴及其他商品成為了經濟掠奪的另一種手段。外國火柴輸入我國的最早官方記錄見於1865年的天津海關報告,那時每一小盒火柴值七十文制錢,花一兩白銀只能買小盒火柴十餘盒。

這種裝進小盒、摩擦起火的「洋火」最初的雛形是由英國人沃克發明的。他在1826年利用樹膠和水製成了膏狀的硫化銻和氯化鉀,塗在火柴梗上並夾在砂紙上拉動便產生火。他把氯酸鉀和三硫化銻用樹膠粘在小木棒端部作藥頭,裝在盒內,盒側面粘有砂紙。手持小木棒將藥頭在砂紙上用力擦劃,能發火燃燒。

其實早在古羅馬時期,歐洲就已經出現了火柴。當時一些小販,將木柴浸泡在硫磺中出售。這種被浸泡在硫磺中的木柴本身並不起火,而是可以用來引火。人們用鐵塊撞擊火石,讓濺出的火星落在這些木柴上,就能獲得火種。到了中世紀時期,歐洲人又用蘆葦取代了木柴,作為引火的材料。

許多研究者認為,用硫磺製成火柴這項技術很可能是由歐洲旅行者從中國帶回的,因為中國也出現了相似的記錄,而時間上卻更早。目前發現最早的記載是在577年的南北朝時期,當時戰事四起,北齊腹背受敵,物資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種,做飯都成了問題。齊后妃和宮女將硫磺沾在小木棒上,藉助於火種或火刀火石成功引火。

《資治通鑑》中記載:「陳宣帝太建九年,齊后妃貧苦,至以賣燭為業。」這裡的「燭」指的就是火柴,此說法可印證於陶宗儀《輟耕錄》中的《發燭》:「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熔硫磺塗木片頂端分許,名曰發燭,又曰粹兒,蓋以發火及代燈燭用也。史載周建德六年,齊后妃貧者以發燭為生,豈即杭人之所制矣。」

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已經到處都有出售火柴的小販。以上種種都已經說明我國早就研製出了早期的火柴,只不過在當時沒有得到重視。當中國早期的火柴技術傳入歐洲,被歐洲人不斷改進,直到1855年瑞典人J。E。倫德斯特倫創制出的「安全火柴」被廣泛應用,再傳入中國,成了「洋火」。

據記載:「漢淮南王招致方術之士,延八公等撰《鴻寶萬畢方》,法燭是其一也,餘非民所急,故不行於世,然則法燭之起,自劉安始也。」根據這條史料,也有人認為最原始的火柴是在公元2世紀時由早期的煉丹家所發明的,因為硫磺是煉丹家的主要藥物,但這一說法還沒有得到廣泛認可。

標簽: 火柴  硫磺  洋火  木柴  砂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