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娛樂

從《延禧攻略》到《如懿傳》,清宮婆媳關係初探

作者:由 娛樂硬糖 發表于 娛樂時間:2022-11-10

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暉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就好像:

有的人在看《延禧攻略》魏姐升級打怪,有的人在看《如懿傳》帝后婚姻圍城,而硬糖君從始至終看的,都是“清宮老孃舅”。

從《延禧攻略》到《如懿傳》,清宮婆媳關係初探

“十對婆媳九不和”,婆媳矛盾是千百年來男默女淚的老話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清宮戲,自然也擺脫不了這個宿命。畢竟,宮廷裡醒掌天下權的美妙和野心,我們普通人恐怕是很難代入。

《甄嬛傳》結尾處,富察氏(乾隆皇后)和歪脖青櫻(如懿繼後)去壽康宮拜見“滿級”的甄嬛。甄嬛提醒道:

“皇帝年輕,宮裡嬪妃只有你們兩人。今後人多也好,人少也好,哀家眼裡見不得髒東西,你們自己好自為之,別做出什麼傷天害理的事來”。

從《延禧攻略》到《如懿傳》,清宮婆媳關係初探

表面上是太后甄嬛對乾隆後宮的和平寄語,實際卻是婆婆對媳婦的一記警鐘:

老孃是熬過《甄嬛傳》76集的上屆宮鬥冠軍,你們那點小心思,就別班門弄斧了。

婆媳之間的微妙關係,在正熱播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裡,得到了延續和激化。《延禧攻略》的57集,甄嬛透過精湛演技,一舉擊垮繼後輝發那拉氏的“乾隆生母死亡之謎”,重新贏得皇帝信任,完成反殺;

而《如懿傳》剛開篇,和蔡少芬勢不兩立的孫儷,不對,是和皇后烏拉那拉氏不和的甄嬛鄔君梅,就逼死了如懿的姑母陳沖。而為了家族的榮譽和姑母的囑託,如懿硬生生吃了婆婆給的啞巴虧,只能委屈地讓老公乾隆幫她擦眼淚。

從《延禧攻略》到《如懿傳》,清宮婆媳關係初探

多年媳婦熬成婆,本身就在指證婆媳關係的不平等性。

禁錮欺壓女人的思想,總是由女人自己來傳播、貫徹的,這是一個極其普遍又令人遺憾的現象。

其實,並非婆婆們當年就真的心甘情願被自己的婆婆欺壓,只是“熬成婆”的希望,支撐著她們忍受的意志。

一句“想當年,哀家也是這麼過來的”,就可以讓媳婦啞口無言。《延禧》裡甄嬛不讓輝發那拉氏開“親蠶禮”party,《如懿》裡甄嬛讓如懿一直端著滾燙的雞湯,都是變著法兒的“穿小鞋”。

從清代的宮廷劇中,我們還能看到婆媳關係的另一面:

它是上一代宮鬥勝利者對下一代宮鬥選手的正面交鋒,不言而喻的隱藏了家庭倫理之外的權力關係。

從《延禧攻略》到《如懿傳》,清宮婆媳關係初探

婆媳矛盾從何而來

有了媳婦忘了娘,說的是婆媳之間的情感敵意。

每當媳婦和婆婆正面硬剛,婆婆最愛說的臺詞是,“是我生了你丈夫”。

在《延禧》中,當輝發那拉氏挑撥乾隆與甄嬛的關係,太后一直反覆在強調:“是我養育了皇帝”。

家庭的基本關係有兩種:一是夫妻關係,一是親子關係,兩者構成了家庭結構的基礎。婆媳關係在家庭人際關係中更有其特殊性,既沒有親子關係所具有的穩定性,也沒有婚姻關係所具有的密切性。它是由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的延伸形成,所以極不穩定,很容易因一些小事引發矛盾。

而在宮廷劇中,進一步拉大了婆媳之間的“權力剪刀差”。說得簡單一點,太后不是皇帝的生母就是先帝的嫡妻,妃嬪可以打入冷宮,誰還能送太后去養老院?

這種先天的劣勢,在妃嬪誕下皇子後能夠得到一定改善,但遠比現代家庭劇的婆媳關係要更難相處。

畢竟,現代社會婆婆可能真是“熬”出來的,而宮廷劇裡的太后那可是真槍實彈“鬥”出來的,含金量和戰鬥力都遠超一般家庭。

從《延禧攻略》到《如懿傳》,清宮婆媳關係初探

宮廷劇中,太后還有堅不可摧的心理屏障。自己是上一屆“宮斗大會”的冠軍,辛苦養育皇帝很多年,並且對整個皇室宗親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媳婦的妃嬪,理應畢恭畢敬。

而妃嬪的心理屏障,主要是隔代宮斗的世界觀價值觀不同,格格不入又缺乏溝通。如懿想,火腿配母雞的湯多開胃啊。甄嬛心裡不爽她干預烏拉那拉氏封號,藉機發難:“好好的雞湯,用味重的火腿相佐,喧賓奪主”。只要婆婆認定你不對,做什麼都是錯的。反之,只要婆婆覺得你順服,就算像魏瓔珞那樣天天念有聲書,也能讓婆婆開懷。

從《延禧攻略》到《如懿傳》,清宮婆媳關係初探

在我們熟悉的國產家庭劇敘事裡,婆婆和兒媳為了經濟賬鬧翻不勝列舉。然而在宮廷劇裡,經濟問題因為天家富貴而自然解決。當然,如果媳婦懂得節省後宮用度,那就最好不過了。《甄嬛傳》裡皇后為了節流減了例菜,害得華妃沒有蟹粉酥吃;《延禧》裡繼後賑濟災民開設粥棚,變廢為寶售賣護城河菱角,都曾讓太后頗為贊善。可見婆婆都愛節省的兒媳,奢靡浪費的,總難討婆婆喜歡,即便在富貴已極的皇家亦是如此。

事實上,從歷史來看,如懿和甄嬛的婆媳關係有過“蜜月期”也有過“決裂期”。富察皇后病逝,中宮缺失,乾隆就是秉承皇太后的旨意,冊封如懿為皇貴妃。乾隆十三年(1748年)七月初一的上諭道:

“茲奉皇太后懿旨,皇后母儀天下……。。固宜函承慈命,以慰聖心……。冊命嫻貴妃那拉氏為皇貴妃,攝六宮事。。。。。上奉對母,襄助朕躬。”

這道諭旨,字裡行間流露出皇帝對皇太后的孝順,

封皇后是為了對皇太后負責

。所以,沒有皇太后這個婆婆的同意,媳婦是坐不上皇后寶座的。

宮廷劇媳婦形象分類

隨著宮廷劇的輪番熱播,觀眾對於清十二帝的“婆媳關係”也如數家珍。孝莊不喜歡董鄂妃,甄嬛永遠不放過烏拉那拉氏一族,慈禧和珍妃達到鬥爭的白熱化——媳婦不順婆婆的意,婆婆把你推到井裡去。

從《延禧攻略》到《如懿傳》,清宮婆媳關係初探

不同時代的宮廷劇,也反映著現實生活中家庭倫理的變化。

早期宮廷劇,普遍避開了婆媳矛盾的雷區,太后大多吃齋唸佛,與媳婦相安無事。TVB的《金枝欲孽》選擇在嘉慶朝,此時咱們的太后魏瓔珞已經去世38年了(以《金枝》結尾天理教動亂的1813年減去令妃的卒年1775年),自然也就沒有婆媳矛盾這一說。

從《延禧攻略》到《如懿傳》,清宮婆媳關係初探

即便有婆媳矛盾敘事,但也類似孝莊和董鄂氏之間的“溫和不滿”。電視劇《少年天子》中出現的婆媳矛盾,未佔據重要篇幅。順治的種種選擇,都趨向於對孝莊超強控制力的對抗,仍然是“母子矛盾”。

而到了今年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婆媳矛盾雖然尚未上升為後宮的主要矛盾,但也頗為劇集增色:

《延禧》裡繼後輝發那拉氏(如懿),認定甄嬛為了保護自己的侄兒,而犧牲了父親那爾布。因此,在挖掘出前朝大新聞後,透過乾隆生母錢氏大做文章,一度令親子關係決裂;《如懿》裡烏拉那拉氏如懿(嫻妃),一上來就被甄嬛弄死了姑媽,只得俯首低眉韜光養晦,但始終心結難舒。

不過,儘管《延禧》中的輝發那拉氏敗給了甄嬛,但在翡翠臺2011年的《萬凰之王》中,宣萱飾演的鈕祜祿·伊蘭,卻鬥跨了“婆婆”恭慈皇太后。用的正是和《延禧》一樣的“皇帝生母死亡之謎”,伊蘭更不顧道光帝的反對,賜死了企圖發動政變推道光下臺的太后。婆媳矛盾互有輸贏,甚至關乎國本,也是鬥得很大了。

從《延禧攻略》到《如懿傳》,清宮婆媳關係初探

第三方力量

婆媳爭鬥從來不是兩方對壘,而是有關鍵的第三方力量———婆婆的兒子同時也是媳婦的丈夫。三方力量共同構成一個制衡的三角形,

而最終形成何種局面,決定權其實在這位男性身上。

從《延禧攻略》到《如懿傳》,清宮婆媳關係初探

在《延禧攻略》中,乾隆明知繼後父親是被甄嬛授意滅口,卻仍敲打繼後:“你可以怨朕,但不可對太后不敬。今日念在你的喪父之痛,朕原諒你的失言。”而在《如懿傳》中,皇帝在知道甄嬛逼死如懿姑母后,也只能默默為如懿擦淚。

夾在中間的皇帝兩頭不是人:幫母親,會被年輕女性觀眾罵薄情;幫媳婦,會被大齡女性觀眾罵負義。由於第三方勢力的存在,宮廷劇的婆媳矛盾呈現出四種形式:

恭維以否定、討好以躲避、先斬後奏、先應承再圖變。

早期劇集中,面對婆婆的訓話,媳婦唯唯諾諾,莫敢不從。但在現在的劇集中,妃嬪往往會以恭維的方式,消解太后對於具體事務的話語權,婆媳斗的技巧明顯高超了不少。

比如在《延禧》中,繼後籌備親蠶禮遭太后拒絕,最終仍迂迴達成,理由正是甄嬛難以回絕的“正值天災,更需親蠶”。

而在《如懿》裡,如懿道破甄嬛借她之言堵住朝臣非議的想法,甄嬛道:“你很聰明”。很明顯,這是有些底子被揭穿的惱怒。如懿如何回答呢?她說:“不是臣妾聰明,而是一切都在太后的掌握之中。”反倒令甄嬛不好繼續發難。

從《延禧攻略》到《如懿傳》,清宮婆媳關係初探

類似這樣的話語,透過對婆婆地位的肯定和恭維,將婆婆架在較高的位置上,滿足其權力指示的心理需求,來換取自身對具體事務的決定權。本質上,這種隱藏文字生產的目的是為了達成權力置換,用

虛名換實權

“討好以躲避”則是現代人處理婆媳關係乃至父母關係時經常用到的方式。最為典型的就是出錢讓公婆去旅行。而在宮廷劇中,無疑就是把太后送去圓明園避暑,或者吃齋唸佛。

“先應承後圖變”的模式,通常發生在嚴重衝突中。由於婆婆—兒子—兒媳三者之間充滿了先天的衝突關係,也充滿了權力對抗的現實要素。兒媳在這一權力衝突中往往處在弱勢一方,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在與婆婆正面交流中採用沉默、認錯、忍讓等應承手段,換取衝突時間的最短化。

最典型的是《如懿傳》的如懿,宮鬥老手姑媽烏拉那拉氏給出的建議是:“眼下,你我都無力反撲。你要活下去,你連恨都不要有。你不僅要讓鈕祜祿氏(甄嬛)不殺你,還要讓她成為你的助力。”

從《延禧攻略》到《如懿傳》,清宮婆媳關係初探

不管是多麼“尊重史實”的宮廷劇,本質都是討今天的觀眾歡心,照映的都是當下的現實。

於是,如今的宮廷劇女主,勾得住君王,掐得動小三,還要鬥得垮婆婆,沒有主角光環加身,是萬萬不能笑到最後的。

標簽: 婆婆  如懿  婆媳  延禧  那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