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娛樂

希伯來民族簡史-第五章(下)分國時期(The Period ofDivided Kingdom)

作者:由 shunfu1565 發表于 娛樂時間:2022-10-29

第三節 南國猶大諸王更迭

北國以色列亡國之後,南國猶大還繼續存在了一百二十多年。南國猶大諸王基本上一脈相傳,只有在公元前843年,發生了亞哈謝的母親、亞他利雅篡位,實行6年的女工專政,是一個例外。原來亞他利雅是北國亞哈王的女兒,亞哈王為發展和南國的友好關係,把女兒嫁給南國約沙法王的兒子約蘭,生了兒子亞哈謝。當耶戶起來造反推翻暗利—亞哈王朝時,亞哈謝和北國另一個也名為約蘭的王同死於耶戶王手下(《王下》9:21~29),於是亞哈謝的母親亞他利雅起來篡奪王位,所以成為猶大國諸王中唯一不屬於猶大支派、大衛王統系的女王統治。但為時不過六年,群眾在祭司耶何耶大的策動組織下,殺了亞他利雅,仍擁立倖免於難的亞哈謝七歲的兒子約阿施為猶大王(《王下》11:l~21),又恢復原來猶大支派的系統。約阿施在位40年(元前837~798年,被部下刺殺,兒子亞瑪謝繼位,後來亞瑪謝被叛黨殺於外地(《王下》14:19~20),眾民擁立亞瑪謝的兒子亞撒利雅(元前780~740)為王,亞撒利雅就是著名的烏西雅王。

一、烏西雅王振興猶大國家

烏西雅王登基時,年僅十六歲,他在位四十年之久,是南國猶一個頗有建樹的王。《歷代志下》26章縷述烏西雅王的武功與內政、軍事、生產等方面的建設。他大大擴充套件猶大國家統治的疆域,西面壓縮非利士人到沿海南北一條狹長的地帶,東面臣服河東的亞捫人,南邊擴充套件到與埃及接壤的邊界。更重要的是烏西雅王收復亞喀巴灣的唯一港口埃拉特(亦名以祿或以拉他)並加以建設,使猶大國控制了一個海外通航的優良港口。烏西雅王還注意國防建設,增強耶路撒冷的防衛能力。他在國家的南部邊陲,興建堅固的防衛據點。此外,烏西雅王重視農業和畜牧業以及水利的建設,他自己喜悅農事,他的牲畜很多,為解決水源,他挖了許多井……。這一些都說明烏西雅王為振興猶大國家,作出巨大的貢獻。先知以賽亞和烏西雅王有很親密的關係,據傳以賽亞先知的父親亞摩斯和烏西雅王的父親亞瑪謝王是兄弟,所以以賽亞和烏西雅王是堂兄弟的關係,以賽亞先知還親手記錄了烏西雅王一生的所作所為,(《歷代志下》26:22)。當公元前740年,烏西雅王死去的同一年,以賽亞蒙召作先知(《以賽亞書》第6章)。

二、希西家王清除異教,維護國家的獨立

烏西雅王死後,兒子約但只在位五年,傳給亞哈斯王。亞哈斯王投入亞述懷抱,採取徹底親亞述的方針。為表示他對亞述王的忠誠,他大興亞述宗教之風,親自到大馬色臨摹亞述神廟祭壇的樣式與規模,把圖樣帶回耶路撒冷進行仿建。亞哈斯王親亞述的路線極不得人心並受到先知以賽亞的嚴厲譴責。亞哈斯死後,兒子希西家繼位,他是猶大重要的王之一,當政期間(元前720~692年),國中出現親亞述派和親埃及派兩個集團。親埃及派的認為埃及是近鄰,對發展經濟與貿易有利,更由於遠水救不上近火,靠攏埃及比投靠亞述更有實際利益,這一派主張削減對亞述的納貢。希西家王偏向靠攏埃及,但為維護國家的獨立,表面地持中立態度。這時先知以賽亞態度明朗,他忠告希西家王不要倒向埃及。他以耶和華的名義宣告說:“耶和華說,禍哉這悖逆的兒女,他們同謀,卻不由我,結盟,卻不由於我的靈,以致罪上加罪;起身下埃及去,並沒有求問我。要靠法老的力量加添自己的力量,並投在埃及的蔭下。所以,法老的力量必作你們的羞辱;投在埃及的蔭下,要為你們的慚愧”(《以賽亞書》30:l~3)。希西家國中一些人認為埃及馬肥人壯,實力雄厚,是可資信賴的,主張倚賴近鄰沒有錯誤,既不求問耶和華,也看不到亞述力量的強大。先知以賽亞一針見血地指出:“禍哉!那些下埃及求幫助的,是因仗賴馬匹,倚靠甚多的車輛,並倚靠強壯的馬兵,卻不仰望以色列的聖者,也不求問耶和華。其實耶和華有智慧。他必降災禍,並不反悔自己的話,卻要興起攻擊那作惡之家,又攻擊那作孽幫助人的。埃及人不過是人,並不是神,他們的馬不過是血肉,並不是靈。耶和華一伸手,那幫助人的必絆跌,那受幫助的也必跌倒,都一同滅亡”(《以賽亞書》31:1~3)。

公元前705年,亞述王撒珥根二世在一次與臣屬小國小規模的戰役中意外死亡,兒子西拿基立(Sennacherib元前705~681)繼位。西拿基立不滿猶大國不執行親亞述的路線,興兵問罪,希西家雖盡力以財寶進獻西拿基立,仍未能奏效。西拿基立大軍掃蕩猶大城池,元前701年繼續圍困耶路撒冷。西拿基立此次軍事行動在現今仍儲存在芝加哥大學東方學院的西拿基立圓柱碑上有清楚地記載。碑文稱亞述王西拿基立攻取猶大46座設防城池,掠獲戰利品無數,並且把猶大王希西家象一隻鳥關在耶路撒冷的鳥籠裡(見巴頓著《考古學與聖經》第472頁)。至於亞述王西拿基立這次圍困耶路撒冷的結果卻令人驚訝。因為西拿基立的圍城軍隊在耶路撒冷城外突然大批死亡,使得西拿基立不得不倉皇撤退。這件奇蹟在《以賽亞書》37:33~38,《列王紀下》19:32~37都有相同的記載說:“亞述王(指西拿基立)他必不得來到這城……他從哪條路來,必從哪條路回去,必不得來到這城,這是耶和華說的,因為我為自己的緣故,又為我僕人大衛的緣故,必保護拯救這城。”而亞述軍隊大批死亡的奧秘是:“當夜耶和華的使者出去,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人,清早有人起來,一看,都是死屍了。亞述王西拿基立就拔營回去。”發生在公元前700年的這件歷史奇蹟,歷史學家和解經學家各有種種不同的解釋。最早的是被稱為“歷史之父”的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元前484~425年),他解釋說是由於亞述軍營中發生了老鼠疫病(即鼠疫 bubonic plague)。這是一種曾在世界流行的急性傳染疫病,能夠在極短時間裡,使人群尤其是群居者,大批染疫而倒斃死亡。而當年亞述的圍城軍隊,一旦發生鼠疫,實無法進行隔離,必然導致成批死亡。這就是聖經所記的“耶和華的使者出去擊殺”的結果。公元前五世紀的史家希羅多德“科學的”合理解釋被人們廣泛接受了。

亞述王西拿基立大肆蹂躪。擄掠南國猶大的時候,南國又出現一位先知在進行艱苦的工作,他是元前八世紀的第四位先知彌迦(元前725~690年)。彌迦親眼目睹北國以色列亡於亞述。眾支派居民被擄往亞述的慘狀,他結合南國猶大內外情景,預見猶大國的將來也必然要象北國以色列一樣遭到覆滅的命運。他發出了“錫安必被耕種象一塊田,耶路撒冷必變為亂堆,這殿的山必象叢林的高處”(《彌迦書》3:12),這樣聳人聽聞的警言。雖然彌迦先知的預言將會引起多數是當權人物的憤怒與反感,但當時在位的希西家王並不勃然大怒,而是泰然處之,據載希西家王敬畏耶和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他廢去異教邱壇,毀壞柱象,砍下木偶,更有意義的,他以無畏的精神廢除摩西時代所造的銅蛇(《王下》18:3~4)。面對彌迦先知的警告,希西家王仍“敬畏耶和華,懇求他的恩”,因此“耶和華就後悔,不把自己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見《耶利米書》26:18~19)。希西家王之後,南國猶大又繼續存在了一百年。

三、約西亞王的宗教革新運動

亞述西拿基立王死,子以撒哈頓(Esarhaddon元前681~668)繼位。以撒哈頓對巴勒斯坦諸小國採取安撫、懷柔的政策,而畢其全力對付埃及。元前673年,經過幾次戰役,攻佔埃及孟菲斯城,完成對西亞地區和埃及的控制。猶大國接續希西家王是瑪拿西王(元前692~638年),在他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期間,始終臣服於亞述。他背棄希西家王的路線而效法祖父亞哈斯,繼續引進亞述的宗教規章、禮儀,興建異教邱壇,而這些邱壇與亞舍拉象正是他父親希西家所毀壞的。《列王紀下》21:16記:“瑪拿西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使猶大人陷在罪裡,又流無辜人的血,充滿耶路撒冷,從這邊直到那邊。”許多無辜人的血之中,據說就包括了先知以賽亞的血。舊約外傳中有一卷書稱《以賽亞殉難》,記載猶大希西家王死後,瑪拿西上臺,開始作惡多端,使猶大人陷在罪裡,在耶路撒冷全城,流許多無辜人的血(參見《王下》26:16),以賽亞先知被迫退居山林,禁食祈禱。這時有撒瑪利亞人的假先知向瑪拿西密報以賽亞的行蹤,以賽亞先知因而被捕,瑪拿西王悍然將以賽亞先知施行鋸刑,以賽亞從容就義,在安靜中被鋸鋸死。以賽亞先知在殘暴的瑪拿西手下受難,被認為是有根據的歷史事實,新約《希伯來書》11章記述歷代被害信徒的英雄事蹟時說:“有人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各等的磨鍊,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受試探,被刀殺,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各處奔跑,受窮乏、患難、苦害,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飄流無定……。”(《希伯來書》11:36~38),其中的“被鋸鋸死”顯然是包括了以賽亞先知在內。

亞述王以撒哈頓之後,亞述帝國最末一個強大的王是亞述巴尼拔(Ashurbanipal元前668~626),舊約中名為“亞斯耶巴”(《以斯拉記》4:10)。在他在位期間,瑪拿西王曾有一次叛離事件,亞述王把他俘走,後來得到寬大釋放,重新回到耶路撒冷。《歷代志下》33:10~20記載這個事件的始末,說是瑪拿西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重新建築他父親希西家所拆毀的邱壇,又為巴力築壇,作木偶,敬拜事奉天上的永珍……,瑪拿西王不顧耶和華的警誡,所以耶和華使亞述王(即亞述巴尼拔)的將帥來攻擊瑪拿西王,用鐃鉤鉤住瑪拿西,用銅鏈鎖住他帶走。至此瑪拿西幡然悔悟,在危難之時,懇求耶和華,在上帝面前極其自卑,於是上帝允准瑪拿西的祈求,垂聽他的禱告,使他歸回耶路撒冷,繼續為王。從此瑪拿西王改弦更張,宗教上在耶路撒冷除掉外邦人的神象與耶和華殿中的偶象,拆毀異教神壇,重修耶和華的祭壇,在壇上獻平安祭、感謝祭,吩咐猶大人事奉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在軍事上鞏固耶路撒冷城防,沿城構築高牆,並設立“勇敢的軍長”負責防守。瑪拿西此次被俘的慘痛經歷和他幡然改悔的實際行動,舊約《次經》中儲存瑪拿西的悔改自卑禱文,稱為《瑪拿西禱言》。全禱文共15節,其中有如下虔教自卑的懺悔詞句:“全能之主啊,在你大慈大悲中,你向那些悔罪者,許下寬恕與救助。你是義人的上帝,對於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懺悔是多餘的。因為他們沒有得罪你,可是對於象我這樣的罪犯才需要懺悔,我犯的罪孽超過海邊的沙粒……我自身的罪孽將我壓垮,我今在深深的謙恭中,祈求你的憐憫,求你切切不因我的罪毀滅我身,切切不要儲存對我的懲罰,求你將寬恕憐憫賜給我。我此生此世要永遠讚美你。”瑪拿西王的悔改得到赦免,他先後在耶路撒冷作王長達55年。瑪拿西死,子亞們繼位,只一年被殺,群眾立他的兒子約西亞為王。

約西亞是猶大諸王中一個備受稱譽的王,在位也長達三十年(元前638~608)。約西亞登基時年僅八歲,他長大後,在他為王的第十八年,亦即公元前621年,發生了一件以後導致轟轟烈烈的宗教革新運動,被後世稱之為“621大革新”(The GreatReformation of 621)。這場革新的緣起是在這一年,約西亞王授意修理耶路撒冷的聖殿,在修理進行過程中,大祭司希勒家報告從聖殿中發現了一部《律法書》,這部《律法書》也稱為《約書》。《歷代志下》34章記載這同一事件,則稱聖殿裡發現的是“摩西所傳耶和華的律法書”。這律法書在約西亞王面前誦讀了,約西亞王“撕裂衣服”表示震驚,說因為“沒有遵著書上所吩咐的去行,耶和華就向我們大發烈怒”(《王下》22:13)。於是約西亞王下令以律法書所記的內容為準繩,發起一場革新宗教的運動,從上到下,大力清除一切異教神像、邱壇,以及一切異教習俗和禮儀,採取拆毀、敲碎、焚燒揚灰的手段,如“從耶和華殿裡,將亞舍拉搬到耶路撒冷外汲淪溪邊焚燒、打碎成灰,將灰撒在平民的墳上”(《王下》23:6)等等,進行得非常徹底,使舉國上下,宗教純潔的面貌煥然一新。這場革新所依據的那部律法書現在一般認為是現存的《申命記》中的核心部份,即《申命記》第12章至第26章中關於一切誡命律法的彙集。因為約西亞王在這次革新運動中所進行的整頓內容,都可以在《申命記》的這一部份中找到相對應的規定。比較顯明有《申命記》中如下的章節:申12:3;13:4~5;16:2~8;18:10~12;23:17~18等,這些規定都在《申命記)的核心部份。當年約西亞王修理聖殿發現的律法書也顯然不是現在《申命記》的全部,因為約西亞王的書記沙番在王面前誦讀的律法書(也稱為《約書》)在很短的時間裡就讀完了。首先是書記沙番看了,然後帶進去讀給約西亞聽(見《王下》22:8,10)。很清楚的事實是:約西亞王革新宗教的專案正符合《申命記》這部份所記載的內容。早在希西家王在位年代,他也進行過清除異教的類似活動,但不夠全面徹底,到他兒子瑪拿西時,又被全盤推翻,並迫害直言的先知,流無辜人的血。司能就是在瑪拿西邊害時期,有人把律法約書隱藏在耶路撒冷聖殿牆壁之中,經過半個多世紀之後,在約西業進行修理聖殿之時又被發現並公之於世。而這部律法書的發現,就成為公元前621年約西亞王開始宗教大革新運動的契機。

約西亞王作為一個被稱譽的好王,宗教大革新運動是他在位時的一大功績。十多年之後,即公元前608年,約西亞王在一次與埃及法老尼哥的軍事糾葛中意外陣亡。此事件在《列王紀下》23章29~30的記載極簡單,只說:“約西亞年間,埃及王法老尼哥上到伯拉河,攻擊亞述王,約西亞王去抵擋他,埃及王遇見約西亞在米吉多,就殺了他。”而《歷代志下》35章對此事件稍加詮釋說:“埃及王尼哥上來,要攻擊靠近伯拉河的迦基米施,約西亞出去抵擋他,他(尼哥)差遣使者來見約西亞說,猶大王阿,我與你何干,我今日來不是要攻擊你,乃是要攻擊與我爭戰之家,並且上帝吩咐我速行,你不要干預上帝的事,免得他毀滅你,因為上帝是與我同在,約西亞卻不肯轉去離開他,改裝要與他打仗,不聽從上帝借尼哥之口所說的話,便來到米吉多平原爭戰,弓箭手射中約西亞王,王對他的臣僕說,我受了重傷,你拉我出陣罷,他的臣僕扶他下了戰車,上了次車,送他到耶路撒冷,他就死了”(《歷代志下》35:20~24)。以上說明了約西亞王本不應介入埃及與亞述這兩大國的紛爭,他沒有持守中立,而採取倒向亞述的行動是錯誤的。因此時的亞述已日落西山,奄奄一息,已臨近徹底滅亡的末日。約西亞王此次的“殉葬”舉動,結果是自取滅亡,是“不聽從上帝借尼哥之口所說的話”,是“干預上帝的事”(《歷代志下35:22)。約西亞王的不幸陣亡,整個耶路撒冷人都為他悲哀。據《歷代志》所記,先知耶利米為約西亞王作了哀歌,所有歌唱的男女也唱哀歌,這歌載在哀歌書上(見《歷代志下》33: 25)。舊約聖經中有《耶利米哀歌》一卷共五章,但按內容看,這五首歌純為哀悼公元前586年猶大國滅亡、耶路撒冷遭到毀滅的哀歌,並非耶利米哀悼約西亞王陣亡的哀歌。耶利米先知為約西亞王所作的哀歌並沒有流傳下來。

四、南國猶大公元前586年亡於新巴比倫

公元前626年,亞述王亞述巴尼拔死去,亞述帝國開始走向衰亡。這一年閃族邊勒底人那波帕拉薩爾(Nabopolassar元前626~604年)佔領亞述的南部領土,建立新巴比倫王國,日漸強大起來,並開始與埃及爭奪敘利亞、巴勒斯坦的控制權。公元前612年,新巴比倫攻佔亞述首都尼尼微城。

公元前605年,埃及法老尼哥進兵西亞,佔領幼發拉底河畔的卡爾赫米什(Carchemish亦譯跡基米施,見《耶利米書》46:2),直接與新巴比倫發生正面衝突。此次大戰,埃及糾合殘存的亞述軍隊參戰,這場有名的卡爾赫米什(迦基米施)大戰,埃及、亞述聯軍被新巴比倫徹底擊敗,埃及殘軍撤回埃及,而亞述帝國至此(公元前605年)宣告滅亡。

公元前605年,亞述滅亡之後,猶大國仍暫時處於埃及控制之下。公元前608年,約西亞王死後,兒子約哈斯曾繼位三個月,埃及法老尼哥廢黜他,立約西亞的另一個兒子約雅敬(元前608~597)為王。約雅敬初期順服投降埃及,繳納貢銀,《列王紀下》23:35記:“約雅敬將金銀給法老(指埃及尼哥)遵著法老的命向國民徵收金銀,按各人的力量派定,索要金銀,好給法老尼哥。”但此時新興的新巴比倫最強大的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 Ⅱ 元前604~562)已經上臺,他逐步在西亞舞臺上取代埃及的勢力範圍,並從埃及手中奪取對巴勒斯坦的控制權。《列王紀下》中有一句很簡單的記載:“埃及王不再從他國中出來,因為巴比倫王將

埃及王所管之地,從埃及小河,直到伯拉河,都奪了去”(《王下》24:7)。既然新巴比倫勢力已取代埃及,因此猶大約雅敬王被迫轉而臣服尼布甲尼撒,但他隨時伺機背叛。此時先知耶利米預見約雅敬王將給猶大國帶來危險的災難,目睹新巴比倫尼布甲尼撒虎視眈眈,猶大國家危機四伏。他因此憂心仲忡;不禁痛哭流涕,奔走呼號。先知預告“聖殿必如示羅,耶路撒冷將變為荒場”(《耶利米書》26: 6、9)。耶利米先知的大聲疾呼,不但不被重視,反而幾乎為此引來殺身之禍。他被捉拿後,由於先知的同情者引證百年前彌迦先知類似的預言為例,才使耶利米倖免一死(《耶利米書》26:1~19)。另一無辜敢於直言的先知示瑪雅的兒子烏利亞,照著耶利米的一切話說預言,結果約雅敬窮追不捨,從埃及把他抓回歸案,終於被處死(《耶利米書》26:20~24)。

約雅敬王忠於埃及反叛新巴比倫的行為,導致尼布甲尼撒進攻猶大,圍城之中,約雅敬王猝死,兒子約雅斤王繼位。面臨強敵圍城,他也不能進行抵抗,只得率臣僕、首領出城投降巴比倫王。(列王紀下)記載這段事實說:“當他軍兵(指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圍困城的時候,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就親自來了,猶大王約雅斤和他母親、臣僕、首領、太監、一同出城,投降巴比倫王,巴比倫王就拿住他,那時是巴比倫王第八年”(《王下》24:11~12)。此次事件中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洗劫耶路撒冷王宮與聖殿的財富,並將約雅斤王和其家族,宮庭上層人士、官兵和技術人員等一萬多人作為戰爭俘虜擄到巴比倫去(《王下》24:1~16)。巴比倫第八年,尼布甲尼撒王擄掠耶路撒冷,俘去的約雅斤王和眾民的事件,發生於公元前597年,這是猶大國滅亡前奏的第一次被擄。

公元前597年事件之後,尼布甲尼撒立約雅斤叔父,也就是約西亞王的另一個兒子西底家為猶大國看守的王(《歷代志上》3:15,《列王紀下》24:17)。西底家王頭四年安份守己,不敢造反。但以後西底家王經受不住多方面的鼓動,不聽從耶利米先知審時度勢提出的勸阻(見《耶利米書》27章),終於在公元前588年,背叛巴比倫。尼布甲尼撒再度出兵圍困耶路撒冷,守城官兵奮起抵抗,堅持了兩年之久,耶路撒冷城發生饑荒,在公元前586年四月初九日(相當於公曆七月)耶路撒冷城陷落。西底家王棄城逃跑,在耶利哥附近被巴比倫追兵捕獲,被帶到巴比倫王之前受審,眾子在他眼前被殺,西底家王被剜去眼睛,帶去巴比倫。巴比倫的軍兵再次掠走聖殿財寶器物,包括金銀甚至銅器都掠去了。巴比倫王的護衛長尼布撒拉旦放火焚燒聖殿、王宮、民房、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將城中居民,除留下些最貧窮的人外,都盡數擄到巴比倫去。這就是公元前586年,猶大的第二次被擄。此次耶路撒冷城聖殿被毀。眾民被擄事件,舊約聖經中有三處留有類似並稍有不同的記載(見《列王紀下》24:17~25: 21;《歷代志下》36:11~21;《耶利米書》52:1~11)。根據《耶利米書》52:30所記,除上述猶大的兩次被擄外,在尼布甲尼撒第二十三年,即相當於公元前581年,護衛長尼布撒拉旦又來擄去猶大人七百多名,應列為猶大的第三次被擄。

公元前586年,猶大末王西底家的反叛,導致猶大國家的滅亡和眾民被擄去巴比倫。這一年代表猶太曆史分國時期的結束,眾民被擄去巴比倫異邦,歷史上稱為“巴比倫囚虜”時期。

第四節 分國時期的先知

希伯來民族史的分國時期指從所羅門王死後,統一王國分裂為南北兩國,北國以色列於公元前722年亡於亞述,南國猶大於公元前586年亡於新巴比倫這一段長達三百五十年的歷史(約公元前933~586年)。

分國時期這三百五十年時間是先知輩出的年代。舊約中著有書卷的先知約佔半數以上屬於分國時期的先知。他們在此時期內的出現,並非偶然的,他們並非單純是宗教的人物,實際上他們主要是政治、社會的人物。他們對分國時期裡的國家政治、社會和宗教各方面都起了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一、“先知”的含義

“先知”一詞,希伯來文讀作“那彌”(Navi),其語源的動詞詞根是“講預言”(to prophesy)。他們既能講未來的預言,於是漢語譯為“先知”,英語為prophet。因此“先知”者,其含義為“說預言的人”。他們是受耶和華神靈的感動,成為“受靈感的人”,而作為耶和華的代言人,發出警世的預言,宣佈耶和華神的意旨和他對罪惡的譴責,預告他的審判與將降下的災難等。先知的工作方式多種多樣,表現各不一致。有的義正詞嚴,慷慨激昂,進行宣講;有的苦口婆心,規勸訓勉;有的痛心疾首,奔走呼號,甚至流淚嚎哭;還有的以世人所不易理解的動作,現身說法。儘管表現與工作方式不同,但其共同的目的不外乎要矯治宗教上的走人歧途,要樹立社會高尚倫理道德之風,要挽救民族國家陷入危亡之境。公元前九世紀之後三百多年的時期裡,正是以色列猶大統一國家陷於分裂,耶和華的宗教遭受異教之風滲透,社會貧富分化、道德淪喪之時,在國家面臨強敵壓境,隨時可能入侵的情勢下,於是耶和華的先知一個個應召而出,根據他們各自接受的靈感執行其時代的使命。

二、從以利亞和以利沙到阿摩司

當北國以色列的暗利—亞哈王朝時代(公元前887~854年),在亞哈王與其異國王后耶洗別的殘暴統治下,其在政治上,宗教上的倒行逆施,使得堅持耶和華信仰,主張廉潔政治的師徒先知以利亞和以利沙應時而出。以利亞先知不避危險與拜異教巴力的先知進行反覆的鬥爭(《列王紀上》第18章)。以利亞先知培養出來的學生以利沙先知,繼承以利亞的工作,他立意推翻多行無道的暗利—亞哈王朝,支援新耶戶王朝的建立。他在舊王朝中物色了掌握兵權的耶戶將軍,鼓動他發動軍事政變而推翻了亞哈的王朝,並斬盡殺絕舊王朝家族並清除耶洗別所引進的異教勢力。公元前八世紀六十年代,北國耶羅波安二世當權的年代,出現了社會貧富的顯著兩極分化和倫理道德淪喪的敗壞現象,宗教上則表現注重儀禮,徒有虛偽的形式。這時原以牧羊為職業的阿摩司出現於繁華一時而罪惡充斥的伯特利,他面對當權的宗教祭司慷慨陳詞,他說:“我原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門徒,我是牧人,又是修理桑樹的人,耶和華選召我,使我不跟從羊群,對我說,你去向我民以色列說預言。”(《阿摩司書》7:14~15)阿摩司先知無畏地抨擊耶羅波安的國家政策,暴露社會的真實情況,說富豪“舒身躺臥在象牙床上,吃羊羔牛犢,彈琴鼓瑟唱消閒的歌曲”,而窮人卻為一雙鞋被賣為奴,“他們見窮人頭上所蒙的灰也都垂涎,阻礙謙卑人的道路,父子同一個女子行淫……”(《阿摩司書》2:6~7;6:4~5)。此時的耶和華的宗教變成只注重儀式禮儀和形式,棄絕公平與社會正義。阿摩司作為耶和華神的代言人莊嚴宣佈:“我厭惡你們的節期,也不喜悅你們的嚴肅會,你們雖然向我獻燔祭和素祭,我卻不悅納,也不顧你們用肥畜獻的平安祭,要使你們歌唱的聲音遠離我,因為我不聽你們彈琴的響聲,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阿摩司書》5:21~24)阿摩司先知以他的公平與公義的主張因而聞名於世,被稱為是“公義的先知”。

三、何西阿先知

何西阿是和阿摩司同時代的先知(公元前750~735之間進行工作),他所宣揚的是上帝始終不渝的愛。何西阿先知以自己家庭夫妻的悲劇來扮演一個形象化的比喻和教訓:先知的妻子歌篾生有三個兒女,但她卻另有所歡逐漸墮落為娼,離他而去。雖然如此,先知何西阿仍不忘情,仍不改初衷而愛著她,後來竟願出贖價把她從墮落深坑挽救回來。這個家庭的悲歡離合,目的在引出一個“不渝的愛”的教訓,這就是:以色列人本來忠貞愛神。但以後卻背棄耶和華而去敬拜異神,正如婦人不貞墮落一樣,但耶和華仍不拋棄他們,仍期待他們一朝改悔,耶和華以贖價把他們贖救回來。何西阿先知就是以此生動的例證把神人之愛比作夫妻之愛。這種比喻所代表的觀念,以後延伸到了新約時代,使徒保羅就是把基督和教會的關係比作丈夫和妻子的關係,教會被比作是基督的新婦(見《新約·以弗所書》5:22~25)。何西阿先知教訓的中心是強調上帝慈愛的屬性,“慈愛”一詞,希伯來文讀作“哈賽德”(hasad)、它的含義不是指世人之間的愛,而是包含著慈愛母親對嬰兒的愛憐與照拂,是一種極純潔的愛,它包含著一種憐恤、良善與虔誠的素質。上帝喜愛人都具有這種素質,他喜愛這種素質甚於獻給他的許多祭物。因此在《何西阿書》6:6說:“我(耶和華)喜愛良善,不喜悅祭把。”“良善”一詞原文即“哈賽德”,而“良善”一語尚不足表達“哈賽德”較深的內涵。聖經底注為“良善”亦可譯為“憐恤”,實則亦可譯為“慈愛”,即如上帝愛世人的那種“不渝的愛”。何西阿先知故亦被稱為“愛的先知”。

四、以賽亞和彌迦先知

公元前八世紀出現的第一位大先知是以賽亞(公元前740~701年作先知)。以賽亞出身王族,他與南國烏西雅王是堂兄弟。烏西雅王在其長達四十年的當政期間,在內政外交、軍事與農業建設上頗有建樹。在宗教上雖還沒有根絕異神的影響,但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使耶和華的宗教在國中居主導地位。烏西雅王在公元前740年去世,就在這同一年,以賽亞感悟自己身上負有的使命,他開始了持續近四十年的先知活動,他以耶和華神代言人的身份宣佈上帝對會罪惡的嚴厲譴責。以賽亞對南國猶大哈斯王親亞述的路線持強烈反對態度,亞哈斯王為討好亞述王而大興亞述異教的舉動使先知痛心疾首。以賽亞先知的主張是上帝的聖潔。“聖潔”既包括宗教上的虔誠,誠實無偽,也包括人間倫理道德的善行與清潔無疵。以賽亞先知主張人們不僅要棄絕惡行,自我聖潔,聖潔的具體行動還應尋求公平的行為,為孤苦無告的人伸冤辨屈。先知的一句名言為:“你們要洗濯自潔,從我(耶和華)眼前除掉你們的惡行,要止住作惡,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辨屈”(《以賽亞書》1: 16~17)。以賽亞先知以主張“聖潔”著稱,故亦被稱為“聖潔的先知”。

公元前八世紀的第四位先知是彌迦(公元前725~690年間工作)。彌迦先知出身於耶路撒冷西南迦特附近的山區,和以賽亞先知雖是同時代的人,但他們兩人的社會地位懸殊,也不能證明他們兩人曾經見過面,但兩位先知的言論與所釋出的資訊,卻有許多共同的語言,特別對社會罪惡的譴責和對貪官富豪的揭露和譴責,許多言詞猶如出自一人之口。例如《以賽亞書》5:8~12與《彌迦書》2:1~5,即為明顯的例子。此外,以賽亞和彌迦兩位先知對於世界未來的和平前景,充滿了堅定的信心與美麗的遠象,我們都預言,在未來的世界裡,人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以賽亞書》2:2~4和(彌迦書》4:1~5),這是舊約聖經中歌頌世界和平的膾炙人口的詩句。

彌迦先知和阿摩司、何西阿、以賽亞三位先知一樣,強烈反對空具儀式的獻祭就能夠贖罪,就能夠博得上帝的歡心。他尖銳指出:“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上帝面前跪拜,當獻上什麼呢?豈可獻一歲的牛犢為燔祭麼?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麼?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麼?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麼?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彌迦書》6:6~8)彌迦先知在此並沒有個人獨特的主張,他綜合阿摩司先知的公義,何西阿先知的慈愛、憐憫,與以賽亞先知的聖潔、謙卑的心的教訓,指出上帝眼中的善和對世人的要求,就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

公元前十世紀開始的南北分國時期裡,從以利亞、以利沙兩位先知,以至公元前八世紀留有書卷的四位著名先知,他們最大的貢獻都在於確立了獨尊耶和華一神的信仰,堅決毫不妥協地與異族神的崇拜與習俗進行不調和的鬥爭,並進而昭示這位獨一神所有的重要屬性,這位獨一上帝不是早期所表現的是復仇、懲罰、嫉妒的神,而是滿有慈愛、憐憫、良善、信實、公義、和平的神。具有這些基本屬性的神,他對世人的行為與倫理道德的要求也自然是這些屬性的體現,就是回到彌迦先知所綜合的結論上來,即應當“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6:8)。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神學課程】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聖經讚美詩】

標簽: 先知  耶和華  猶大  亞述  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