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娛樂

兩位王子智慧與慈悲的碰撞

作者:由 麥窪欽哲尼美東周 發表于 娛樂時間:2019-12-18

上次我們說到要講《佛說八大人覺經》,是因為這部經典雖然篇幅短小精悍,但內容豐富,它教我們如何認識人生和世界的真相,教我們如何從這些真相出發,去尋求絕對自由和絕對幸福。這次,我們就從這部經的經題和譯者說起,對這部經做一個概要性的介紹。

這部經的經題雖然只有短短七個字,卻包含了很豐富的內容,大多數對這部經沒有了解的弟子拿到這個經題,可能都不確定該如何斷句。通常來講,歷代大德都把這個經題分成五個部分來剖析,即“佛說/八/大人/覺/經”,我們也按照這個思路來講。

兩位王子智慧與慈悲的碰撞

釋迦牟尼佛

【佛說】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表示這部經是佛說的。佛到底是什麼?是寺廟裡的塑像嗎?是《西遊記》裡描寫的神嗎?面對這樣的追問,可能有些弟子就說不太清楚了。如果把修習佛法比喻成交朋友,那回答不上來這個問題的弟子與佛教只能算是“點頭之交”,但是也很好,至少你已經結下這個善緣了。

梵文 Buddha音譯成“佛陀”,佛是“佛陀”的簡稱,意譯為“覺者”,再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就是“覺悟了的人”。兩千五百多年前,就有一個實實在在的人,他的名字叫喬達摩·悉達多,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他的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悉達多出生後不久,母親就去世了。他少年習文練武,成年娶妻生子,過著王室富足的生活。然而母親的早逝和他在民間的一些見聞,讓他感到眾生被生老病死糾纏,不得自在,所以立下了出家修道的志向。出家後,悉達多嘗試過瑜伽禪定、苦行等諸多外道的修煉法門,但都不能了脫生死。直到有一天,他在菩提樹下打坐,證悟到唯有心內求法、行於中道才能究竟自在——他終於覺悟了。此後他組建僧團,講經說法近50年,為我們留下了無盡的精神寶藏。佛陀的故事這裡不再贅述,我會另外整理一篇資料簡要介紹佛陀的一生,供大家閱讀。相信大家不難看出,悉達多從普通人到佛陀的過程,能給我們很大的信心,因為佛陀不是神,他不單單是供我們膜拜的,他曾經是和我們一樣的人,我們可以而且必須把他當作自己的榜樣,參考他的經驗和感悟,也就是佛法,透過修煉,從而成為和他一樣的覺者。這也就是大乘佛法裡說的眾生本自俱足佛性。

佛陀覺悟的境界如何?可以分成三個層次,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是指徹底覺悟了宇宙萬有的真理,證得人生究竟解脫自在,這是阿羅漢就可以達到的層次;覺他是指把已經證得的自在解脫的方法,教化廣大的眾生,使眾生也能得到自在解脫,這是菩薩才能達到的層次;覺行圓滿是指願意與眾生同甘共苦,發下普濟世間的大願,自覺的功夫和覺他的任務都做到圓滿無缺,這是隻有佛才能達到的層次。也就是說,我們如果也能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做到自利利他,功德圓滿的時候,也能成佛。

說到這裡,可能不少弟子已經開始憧憬自己成佛了,別急,我們還只是因地菩薩,想要最終證得佛果,還需要不斷修持、證悟,而想要修持,首先我們要知道佛菩薩到底覺悟了什麼內容,而這些內容,正是我們這部《佛說八大人覺經》裡講的,可見這部經典的重要性。

【八】

不用多說,是一個數詞,說明這部經裡要講八種覺悟。

兩位王子智慧與慈悲的碰撞

佛陀和八大菩薩

【大人】

看到這兩個字,可能有人會問,是相對“小孩”的那個“大人”嗎?是古代老百姓對當官的稱呼的那個“大人”嗎?都不是,這裡的大人,是指發起利益眾生的大菩提心的人,也就是諸佛和大菩薩。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就明白了,這部經就是要講諸佛、大菩薩的八種覺悟。

經題中,“八”放在“大人”的前面,可能有人要誤解,認為“八”是修飾“大人”的,說的是八類“大人”。不是的,大人只有一類,就是發起利益眾生的大菩提心的人,而覺悟有八種,所以這個經題如果寫成“佛說大人八覺經”也許更為確切,但是“八大人覺”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沿用至今,這點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覺】

就是覺悟。本經中的八種覺悟中,前四覺為解脫道,就是解說生命的絕對自由,也就是經文第四覺的最後一句 “摧伏四魔,出陰界獄”;後四覺為菩薩道,就是開發我們生命的絕對幸福,也就是經文第八覺的最後一句“令諸眾生,畢竟大樂”。這八種覺悟的具體內容,我們將在以後詳細講解。

【經】

說的是這篇文字的體裁,即作為思想、道德、行為等標準的書文,佛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為我們指引成佛的正道,所以對於經書、經文,不管是紙質版的還是電子版的,我們都要恭敬、珍惜。

兩位王子智慧與慈悲的碰撞

安世高法師

說完經題,我們再來說一說翻譯這部經的大德,“後漢沙門安世高譯”,後漢是說他所處的時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東漢,我們熟悉的三國就處於那個年代的後期。沙門是說他的身份,也就是說翻譯這部經的是一名出家人。安世高是他的德號,他真實的姓名叫安清,值得一提的是,他並不是中國人,而是安息國人,他姓安,就是以國為姓。這個安息國,唐朝時叫波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安世高的經歷與佛陀有幾分相似,他原本是安息國的王子,從小喜歡讀書,當他讀到一部佛經的時候,大為感動,志願出家。但是他的父王當時病重,他只好把出家的事暫且擱置,悉心照顧父王並料理國事,直到父王去世守孝三年期滿,他才把王位讓給自己的叔父,得以出家。後來他發願要把佛法傳播到中國,來到當時中國的首都洛陽,譯經近三十年,翻譯經典三十餘種。

這部經典的全文已經發布在公眾號裡了,想必大家已經恭心誦讀過了,可能有細心的弟子注意到了,這部經的行文方式和其他經典有些不同。其他大多數經典一般以“如是我聞”開頭,以敘事散文的形式闡述佛理。而這部經大多是四字一句,為什麼呢?這與經書翻譯的時代有關,東漢時期,四言古詩是一種很流行的文學形式,起源於《詩經》,是中國出現最早的詩歌體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四句大家應該很熟悉,就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寫的,就屬於四言古詩。安世高法師之所以要以四言古詩的形式翻譯經文,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迎合當時文人的喜好,翻譯出來的經典文人喜歡讀,才能促使其更廣泛地傳播,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善巧方便,隨緣教化,從這個細節就可以看出安世高法師的慈悲、智慧。

講到這裡大家大概就明白我取這個講題的意思了,迦毗羅衛國王子悉達多,也就是釋迦摩尼佛,用梵文講說這部經典,500多年後,安息國王子安世高法師又把這部經典翻譯成中文,一直流傳至今,我們才有緣得見。所以這部《佛說八大人覺經》可以說是兩位王子智慧與慈悲的碰撞。

另外,我們知道,古代的經書是沒有標點的,我們現在看到的經文裡的標點,是後世大德加上的,加得很妙,我們要隨喜讚歎他們。以第二覺少欲無為覺為例,經文是這樣寫的:“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大家注意,這中間有個分號,分號前面的內容是我們凡夫的思想和行為,分號後面的內容是諸佛菩薩的覺悟,這種明顯的對比,很容易把我們帶進觀照的境界,對我們的修持很有幫助。

可能有弟子不理解,為什麼介紹經題和譯者就能講這麼多呢?要知道,相較於歷代大德的釋題方式,我講得已經很簡短了。由此可見,真正透徹地理解任何一部經典,都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我們學佛,就是要從細處做起。

這次先講到這裡,後續我們將分多次詳細講解經書中所講的佛菩薩的八種覺悟。謝謝大家。扎西德勒。

標簽: 這部  覺悟  我們  經題  安世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