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破局,讓非遺“活態”傳承

作者:由 掌玩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19-05-06

二鬼摔跤是非遺傳承嗎

一幅苗繡的作品《臥虎》在香港拍出了148萬元的高價;一個名為“汴京燈籠張”的網站,將非遺彩燈技藝全方位地呈現在網上,聞之者眾;“搖快船”“吳歌”“江南絲竹”等非遺代表性專案已經作為旅遊專案在上海推廣開來……

儘管非遺傳承面臨著傳承人的生存之困、斷層之困,以及非遺專案的發展之困、保護之困,但是仍有傳承人跳出了固守的圈子,走出了一條非遺傳承的新路。

在國家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依靠政策的扶持、財政的經費、社會輿論的幫助,這些都是利好,但對於傳承人來說,只抱著“等、靠、要”的心態,難免被動。非遺傳承的關鍵在於傳承者自身苦練內功,從自身轉變觀念開始,從內部打破壁壘,以積極的心態、創新的姿態,讓非遺“活態”傳承。

破局,讓非遺“活態”傳承

傳承絕不守舊,創新才有未來

我們所說的“活態”傳承,其實就是要讓非遺“活”起來,從古老的歲月中甦醒,走進現在老百姓的生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找到一方位置,這樣才不會被邊緣化,這樣的傳承,也才會順其自然、水到渠成。

不久前,火爆熒屏的一部清宮戲《延禧攻略》讓不少年輕人認識了絨花,這個從宮廷走出來的非遺又進入了大眾視野。劇中娘娘頭上的絨花飾品,多是出自南京一位絨花非遺傳承人——趙樹憲。

對於技藝的傳承,趙樹憲一直堅持使用傳統材料,運用傳統工藝,同時在表現形式、體裁角度等方面力求創新,進行生產性傳承。在他的工作室裡,既有傳統中不乏時尚的胸花,也有靈動乖萌的各式動物造型,還有如同油畫般細膩的絨花裝飾畫。2012年,趙樹憲做的“絨花若雪”禮服還驚豔了法國戛納。

倘若只是固守著傳統的觀念,跳不出宮廷絨花的束縛,趙樹憲恐怕是很難將絨花傳承下去的。

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不能按照今天的價值觀和審美標準要求古人、判斷歷史上的民間文學作品。歷史上的民間文學所反映的思想和內容,對於我們認識和研究過去的社會和思想發展、認識古代社會和文化形態,是非常珍貴的資料。”對於非遺我們同樣應該秉承這樣的態度,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那些非遺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我們不能否定,但是要做到“活態”傳承,傳承人還必須積極創新,不能讓非遺定格在歷史裡,而是幫助它們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地去符合現代的價值觀和審美標準,不斷地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從而真正的、永遠的“活”下來、傳下去。

上海市文廣局副局長王瑋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非遺保護有多種形式,有的需要搶救,有的要講究傳承,有的要進入生活,有的要和它周邊環境結合起來保護,我們探索、鼓勵用不同的方法來保護非遺,最重要的就是“活態”傳承。

破局,讓非遺“活態”傳承

會做還要會“吆喝”,酒香也怕巷子深

過去,我們常常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現如今,已經到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對於非遺傳承人來說,會手藝,會創新,還不夠,還要會“吆喝”,這說的就是宣傳和推廣。

舉個例子,布老虎已經離我們生活很遠了,但是在陝西、河南一帶,鄉村中仍有一些年邁的傳承人在堅守著這項技藝,但是因為身居鄉下,因為年紀偏大,限制了他們為自己“吆喝”的能力,於是這些真正的傳統布老虎走不出去。

可是事實上,傳統布老虎的市場並不小,一方面是海外市場,中國傳統的非遺仍被海外華人和國際友人所喜愛,每年有很多國外的訂單;另一方面,國內對傳統記憶和對鄉村文化依然眷戀的消費者也願意為之買單。但是據瞭解,這部分市場卻大多被機器化生產的布老虎佔據了。而我們所說的非遺的“活態”傳承,恰恰是指手工藝的“活”而不是機器化生產。

值得高興的是,網際網路給非遺傳承人的“吆喝”提供了平臺,比如透過直播、抖音,不少非遺專案已經從窯廠、繡坊,從田間地頭走了出來,走上了網際網路,走到了現代生活中。

破局,讓非遺“活態”傳承

重技輕商要不得,商業模式待突破

“重技藝,輕營業”,這在技藝傳承人中有著根深蒂固的認知。在接觸了不少非遺傳承者之後,我們發現,不懂市場是絕大多數傳承人的“通病”。

返鄉創業的苗繡傳承人楊秀燕就是在摸索中才找到苗繡市場的。楊秀燕出生在苗族聚居區,6歲就跟著母親學苗繡,長大後開始製作和經營刺繡產品。為了幫助家鄉父老脫貧,楊秀燕返鄉辦起了合作社,帶動農村貧困婦女就業增收,還以合作社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就業。為了開啟銷路,鄉親們把苗繡和生活用品結合,製作了車枕、披風、圍巾,產品遠銷韓國、英國、尼泊爾等國家,年銷量達到數百萬元。

上海的下沙燒賣代表性傳承人鄭玉霞也摸索出了傳承之路。不但設計了時尚的店標,還註冊了商標、成立了專門的公司,在美食林立的大上海掙得了一席之地,開出了多家分店,賦予了傳統的美食工藝以商業價值。

當前,因為打不開市場,創造不出經濟價值,大量的非遺專案面臨著後繼無人、瀕臨消失的危機。

破局,讓非遺“活態”傳承

為非遺專案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讓其在承載文化價值的同時,還能集經濟價值、審美價值、實用價值等於一體,是打破非遺傳承困境的關鍵之舉。對於非遺傳承者來說,要突破這些壁壘並非一日之功,轉變傳統的發展觀念、創新傳承的發展手段、探索全新的發展思路,讓非遺“活態”傳承還任重道遠。(作者:海綿)

文章來源於《掌玩文化》雜誌第三期

參考資料:

1。 《非遺傳承人趙樹憲:當下是非遺最好的發展時期》

2。 《馬知遙:非遺生存的困境解析》

3。 《返鄉創業傳承非遺 女子的苗繡作品拍出148萬》

4。 《倒貼錢的非遺傳承人:要讓古老技藝活下去,就得讓普通人消費得起》

標簽: 傳承  非遺  遺傳  絨花  活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