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歐洲建築簡史(二):羅馬風與哥特式

作者:由 海君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16-10-30

第二波:羅馬風(Romanesque)

羅馬風盛行的年代,歐洲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亂;如果非要用兩個詞來形容:血淋淋、亂轟轟。其間發生了許多事情,而這許多事情都不外乎兩個主題:殺伐與宗教。有人夢想羅馬帝國的復興,於是鼓搗出來一個神聖羅馬帝國,名字聽起來挺嚇人,但說白了就是個神散形不散的聯邦共和國,沒事一起吃吃喝喝,一有事兒各回各家,有槍就是草頭王。歐洲真正說話有時候還算個數的也就剩教皇了。也有諾曼底公爵這樣的二桿子,帶著人坐著船,跑到英國把人家的土皇帝幹掉,自己明明是個法國佬,連How do you do都不會講,只能說ca va bien?偏要當上了英王,是為威廉一世,他們一家子在王位上一蹲就是一千年,直到今天也沒太回過法國。

更有信上帝、得永生的大規模群眾運動,成千成萬的民間私人武裝集團,與平常草寇不同的是,他們是有理想、有信仰、有道德、沒文化的“三有一沒”新人,團結在有產階級革命家教皇同志的旗幟下,視死如歸地湧向紅色革命老區耶路撒冷,說是為了重訪革命先烈故居,今天我們稱之為十字軍東征。這幫哥們兒,一大部分連耶路撒冷的門都沒摸到,就脆弱地倒在了革命的路上,可見沒文化是多麼的可怕。有走到一半沒看天氣預報被凍死的;有迷了路再也回不來的;有走著走著自己人打起來的;也有個別年歲已高還折騰走到半路眼看勝利在望一得瑟跳到河裡淹死的(腓特烈一世巴巴羅薩皇帝表示躺槍)。

歐洲建築簡史(二):羅馬風與哥特式

(Frederick I,1122 – 1190)

總之,去的人多,一走十年八年,回來的沒幾個。這種心情,後來由我們的大詩人王昌齡給寫出來了:

百戰苦風塵,十年履霜露。

雖投定遠筆,未坐將軍樹。

早知行路難,悔不理章句。

但總有那些去了,又成功活著回來了的,這幫哥們兒回來就神氣了,一個個就要上天,為了表示對神靈保佑的感謝,紛紛有錢出錢,沒錢出力,在各自領地蓋起了修道院朝奉聖人(相當於我們的土地爺)。

說起聖人,就終於扯回來到我們今天的主題了。我們中國的聖人,一個行業就有一個,比如說孔子、關二爺、王羲之都是在各自行業只有這麼一位的人物。而在歐洲,聖人(saints)這個職業,光是基督教裡面,就有一萬多個!您要是活在一千多年前,耶穌他們還在創業那會兒您就加入的話,只要走出去跑到另外一個國家,在廣場上發表一段有關您宗教信仰的演說並堅持一小時,分分鐘讓您成為聖人。

公元250年左右,法國南部的圖盧茲市就有這麼一位,色囊聖人(St。 Sernin),他老人家原本是圖盧茲市基督教的主教,由於還處在創業階段,所以這個職業屬於高風險職業。因為那個時候基督教被歸類為非主流宗教,國家體制內還在信羅馬諸神。但這位色囊主教原則性太強,公開拒絕拜主流神,好了,羅馬政府哪能跟他客氣,就把他綁起來拴在一頭牛上,讓牛給活活拖死了(您瞧這餿主意給出的)。拖死了也沒給個說法,就這樣過了一百多年,突然有一天羅馬政府自己也信起基督教了,回頭一看,哎喲,真不好意思,當初怎麼這麼混蛋吶,趕緊的,修廟!

就這麼,到了十一世紀,世道也不太平,火拼的火拼,東征的東征,但凡是個人都要來求個平安呀。於是,大家想起了色囊聖人,這不是現擺著的土地爺嗎?就這樣,地方政府與教會一合計,就修建了一座前無古人的超級新潮大教堂。這就是色囊聖人大教堂:

歐洲建築簡史(二):羅馬風與哥特式

它,就是那個時代羅馬風建築的最傑出代表。撿最重要的說,

羅馬風

有這麼幾個特點:

1。 厚牆小窗。羅馬風建築承重依靠牆,防禦也依靠牆,所以大家都拼了命強調牆的厚度,一般牆都有裡外兩層,中間填碎石。窗小的原因有二:一是防禦需要,窗太大了外面敵人要是射箭進來怎麼辦?二是門楣技術不過關,窗開大了,上方的重量非塌下來不可。造成的後果是羅馬風普遍室內光線不夠好。

2。 半圓孤。這個在古羅馬就會了,但在羅馬風裡用到了比較高超的境界,並且一棟建築裡到處都是。

歐洲建築簡史(二):羅馬風與哥特式

3。 拱廊。室內室外的拱廊下可以形成過道或空間,牆壁裡的拱稱為“暗拱”,漂亮得很。

4。 建築總體感覺:又笨又重。

我在柬埔寨,這個連柬埔寨都有,您要想找個羅馬風的建築看看,那太簡單了,就在貢布省的卜哥山上:

歐洲建築簡史(二):羅馬風與哥特式

沒想到吧?這就是活生生的羅馬風,教科書一樣的完美。她那個圓滾滾的背部,羅馬風初級作品“水桶拱”;旁邊的一排半圓弧,即是大名鼎鼎的“暗拱”。是不是感覺又笨又重?但您又要問了,羅馬風不是上千年的事兒了嗎,怎麼跑到東南亞來了呢?啊,是這樣的,這個東東八成是法國人的作品,而法國在十九世紀有一陣復古風,什麼羅馬風、哥特式紛紛重回歐洲大地。卜哥山上的這個教堂八成也是那一波,可能距今天也就百十來年的歷史。

第三波:哥特式(Gothic)

中國的武則天,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是一個造化比較深的女人:她睡了皇上他爹,又睡了皇上本人,還生出來幾個皇上,也就是說,因了她,祖孫三代同堂全是皇上。歐洲也有這麼個女人,比武則天還能折騰,主要體現在比較能嫁。這位姐姐一生下來自己就擁有一個公國,嫁給誰,她的國家就給誰。15歲嫁給了法國國王,請注意,哥特式的年代是基督教(羅馬天主教)的年代,也就是說一夫一妻到死,沒有離婚一說的年代,小日子過了十五年生了兩個女兒。這位姐姐認為不生兒子是因為男人不行(現在看來,絕對正確),要求離婚,教皇不讓離。不離也得離,離了沒兩個月,姐姐30歲,嫁給了一個19歲的法國小哥,過了兩年小哥當上了英國國王。還記得上文諾曼底公爵的故事吧?諾曼底公爵當上英國國王之後,把兒子養在法國,等自己不行了再讓兒子去當英王,以後幾代都照例。這位小哥就是被養在法國的太子。這回嫁對了人,一口氣生了八個,五個兒子三個女兒。早說了吧,上面那次,真是男人不行。這位姐姐也真能活呀,然後把老公熬死了,把兒子送到紅色革命老區去打仗,自己就在家當上了執政太上皇,過了一把癮。最後,活到82歲高齡,壽終正寢,撒一撒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這位神一樣的姐姐,就是埃莉諾。

歐洲建築簡史(二):羅馬風與哥特式

(Eleanor of Aquitaine,1122 – 1204)

為什麼要提起埃莉諾呢,因為她在法國王后任上的時候,特別熱衷十字軍東征,甚至親自帶隊去過,雖然沒摸到耶路撒冷的門,但人還是活著回來了。熱衷東征的人,一定比較熱衷蓋土地廟,於是,1144年,埃莉諾與她的相公國王一起參加了丹尼聖人教堂(St。 Denis)的開幕式。這個丹尼聖人教堂在建築史上的地位,是開宗立派級別的。

它,立的就是哥特式的門派。

歐洲建築簡史(二):羅馬風與哥特式

哥特式

,籠統地講有這樣幾個特點:

1。 尖頂弧。在高強度材料發明之前,要有空間,必須要有弧。羅馬風的半圓弧由於跨度是直徑,高度是半徑,所以結果顯得扁而肥。尖頂弧其實是取兩個相等圓重疊半徑之後的重合部分:

歐洲建築簡史(二):羅馬風與哥特式

這樣,跨度也只等同於半徑,大大提升了拱的承重能力,從而可以允許拱下部空間又高又瘦,如下圖:

歐洲建築簡史(二):羅馬風與哥特式

亞洲的話,尖頂弧在韓國特別常見,最著名的要數明洞聖堂,另外,慶熙大學整個校園簡直就是尖頂弧的樣板房展區:

歐洲建築簡史(二):羅馬風與哥特式

2。 肋骨拱。如下圖,拱不再是內部光滑,可以做拱頂畫的平滑空間,而是有一片片像肋骨一樣的突出部分用以加強承重能力,視覺效果就像蝙蝠翅膀一樣。

3。 花窗玻璃與光線。由於尖頂弧的出現,也允許了大面積窗的存在,花窗玻璃為哥特建築貢獻了最具魅力的視覺美感,也貢獻了充足的光線。從此,教堂告別了黑暗時代。

4。 整體感覺:又瘦又巧,骨感。

P.S. 海君的廣告:我在柬埔寨有一間建築事務所,我們還需要一名會講中文的建築師,如果你選擇加入,你的人生會與去年非常不同,當然,你的收入也會增加比較多。請私信。

標簽: 羅馬  聖人  哥特式  法國  色囊